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青少年文明礼仪教育研究(3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打造两个范本有两个范本,学生最喜欢“临摹”。一个是老师,一个是家长。老师是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对学生文明礼仪习惯的养成起着示范、教育和引导的作用。学校要求教师立人先立己,每一位教师都应以道德楷模的身份出现在学生面前。为此,学校开展了一系列的师德师风建设活动,修正教师的言行,帮助教师树立自己的完美形象。如针对个别老师经常讽刺挖苦学生及家长的现象,学校不失时机地在全校教师中开展了“教师文明用语、教师禁语征集活动”,“你真笨”、“你怎么教孩子的”等词汇已从我校教师口里消失。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言行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示范作用。学校通过家长委员会,通过家访、家长会、专家讲座、发放家教小报、评选文明礼仪家庭、经验交流等形式,向家长传授家教经验,借以提高家长的文明素养。提供三个保障组织保障。建立由学校校务会议成员组成的文明礼仪教育活动领导小组,负责活动方案的制订、检查、考核和评比。建立由教师代表组成的活动工作小组,负责活动的开展和落实。建立由学生代表组成的文明监督岗,让学生自查自纠,自我完善,自我提高。
建立由家长代表组成的活动评议委员会,肯定成绩,找出差距,提出改进意见。制度保障。根据时展的要求,学校修订、补充和完善了各项管理制度。新出台的管理制度,在依法、高效、规范管理的基础上,更重视管理的人文意蕴,力求实现情感管理、民主管理和自觉管理。经费保障。学校每年投入一定资金,用于校园主题环境布置、学生社会实践、文体活动等。开展多种活动让学生“知”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知行合一,将懂得的道理内化为自身的素质,并按照内心的召唤去实践。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办法就是开展形式多样的文明礼仪实践活动,使学生完成由知向行的过渡。
近十年来,我校先后开展过参观北京人民大会堂、上海科技馆体验、参观江阴华西村、文明或不文明行为调查、我当一日小交警、清理街面“牛皮癣”、敬老院慰问、聋哑学校联欢、一日我当家等活动。组建学生志愿者服务队是培养学生文明素养的有效形式。我校建有奉献、爱心、绿色、文明、勤俭五支志愿者服务队,分别承担社会公益、关爱留守学生、校园绿化环保、校园秩序、食堂打扫等服务。服务队由老师担任队长,成员全部来自学生。数年来,志愿者服务队活跃在校园内外,数十名学生一学期累计服务达八十多工时(半小时为一工时),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如何将文明礼仪教育进一步深化,进而内化为学校的文化传统和办学特色,这是我校目前正在积极探索的课题。学校将寻求在以下四个方面有所突破:共性与个性相结合。文明礼仪教育具有普适性,任何学校都能开展,其内容和形式大体相同,即文明礼仪建设具有共性特征。学校文明礼仪建设既要遵循一般理论,更要彰显学校的个性。个性是我有人无的东西,是一所学校的魅力之所在。一所学校的文明礼仪建设只有具有了主体特征,才能持久、繁荣和发展。学校文明礼仪建设的个性集中体现在学校基于自己的发展目标和办学理念而确立和倡导的价值观上。简言之,必须给学校文明礼仪建设确立一个“内核”,即所谓的核心价值观。传承与创新相结合。中华文明,博大精深,一所学校也有自己的文化积淀,这是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必须加以传承。但传承并不意味着仅从故纸堆里找几个诸如“孔融让梨”、“黄香温席”的小故事来教育、说服学生。
我们在倡导仁义礼智信的同时,必须使文明礼仪建设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就内容、组织、形式、手段等方面进行完善、调整、补充和发展,使学校文明礼仪建设与时展的节奏合拍,与学生的发展需求相契合,与学生的兴趣爱好相一致。礼仪教育与学习习惯培养相结合。礼仪教育是学校德育的完善和补充,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是一种“成人”的教育。在礼仪教育取得一定成效后,应该对其加以深化、拓展和延伸,完成由行为习惯培养到学习习惯培养的跨越,为学生的“成才”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我们应该建立起一套评价体系,以便对文明礼仪教育的成果进行检测。而这一评价体系必须将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既要看重结果,评选出文明之星或礼仪标兵,更要注重过程,关注学生的点滴进步,及时加以赞赏和肯定,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提高和发展。礼仪最崇尚的就一个“美”字!礼仪教育就是美育,给人以语言美、行为美、服饰美、环境美,心灵美。我们相信,只要大家共同努力,“到此一游”终会变成“到此为止”,文明礼仪之花一定会开遍校园,香透世界。
作者:朱俊
第二篇:青少年文明礼仪教育探微
【提要】文明礼仪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然而现实却不容乐观。本文从普及文明礼仪知识、教师率先垂范、营造良好的校园育人环境、积极开展课外实践活动等四个方面就学校文明礼仪教育进行了初步探索和研究,以期能引起每个家庭、每所学校乃至全社会对文明礼仪教育的重视。
【主题词】德育;学校教育;文明礼仪
文明礼仪是人类社会最起码的道德规范,是一个人的思想境界、学识水平、道德素质、文化修养、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中华民族自古就非常崇尚礼仪,号称"礼仪之邦"。孔子曰:"不学礼,无以立。"是说一个人要有所成就,必须从学礼开始。文明礼仪是文明社会的行为规范,是全体社会成员必需遵守的行为准则,是一个社会文明和文化水准的标志,是一个人文明道德修养的外在表现形式,加强文明礼仪教育对培养文明有礼、道德高尚的高素质人才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学校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也是青少年学生养成文明礼貌行为的重要场所,文明礼仪教育是学校德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提高学生全面素质的教育手段之一。然而,在现实的中小学德育工作中,无论在内容抑或是形式方面均存在着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如脱离青少年实际,口号式的东西多,抽象的大道理多,从而使得在为数不少的青少年学生中,对应有的文明礼仪不重视,礼仪观念淡薄,导致思想品德滑坡,出现了诸如与人为善、孝敬父母、勤劳俭朴、热爱劳动等意识十分淡薄的缺陷:在学校里,不会尊重他人,不会礼让,不讲礼貌;在社会上不懂怎样称呼他人,甚至随心所欲,满口粗言烂语;在家里不懂孝敬长辈,唯我独尊,为所欲为等形象屡见不鲜,这些现象不得不引起全社会、尤其是学校的高度重视和深刻反思。
一、普及文明礼仪知识。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必备的文明礼仪知识是人们形成良好文明礼仪行为习惯的基础。人的知书达礼并不是先天而生的,而是通过后天的教育和实践获得的。目前,学生对该知识的认识较薄弱,要改变这种现象,就要从普及文明礼仪知识入手。要充分发挥课堂主阵地作用,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与自己日常生活和学习密切相关的校园礼仪、家庭礼仪、社会礼仪和国际交往礼仪等方面的知识;还可依托每周的国旗下讲话、班级黑板报、学校宣传栏、校园广播等宣传媒体,加强对学生礼仪知识、礼仪规范等方面的宣传,提醒、检查、督促、教育学生,让不文明言行在校园无处藏身。并充分利用重要节庆日,传播中华民族的优秀美德;通过挖掘身边体现公民道德文明的小事,在校园中营造一种“尊敬师长、关爱同学,举止文明,清洁校园,安全行路”等良好的宣传舆论氛围。
此外,还要让学生“知其然,更要知所以然”。说声“对不起”也是最常用的礼仪用语之一,它似乎有一种神奇的力量,能使人与人之间紧张的矛盾关系松弛下来,有助于我们与他人相处融洽,能让他人相信你,接受你,更能让自己亲近别人。
二、教师率先垂范。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就强调教师以身作则的必要性,他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陶行知先生一生恪守自己提出的“以教人者教己”箴言,始终严以律己。纵观古今中外,但凡著名的教育家,无一不以他崇高的人格力量而在世上树立起丰碑,成为“万世师表”。鲁迅先生说:“中国欲存争于天下,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立人”的意思便是要完善人的思想和文明修养。要完善个人修养,首先要致力于读书求学,完善自身的认知水平;认知到达一定水平,就有了明辨是非的能力;有了分辨是非善恶的能力,就要端正自身的心态,不违背自己的良知,努力使自己的一言一行都符合道德的标准,自己的修养便得到完善。这就是古人所说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学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也很容易受外界的影响。教师是学生直接仿效的对象,也是文明礼仪教育的主要实施者。教师的言行举止很大程度影响学生,因此,教师在平时的工作和生活中,要树立良好的榜样。当学生见到老师问好时,老师也应该点头或招手向学生问好;当老师做错了,也敢于向学生道歉。这样的小节,体现出尊重学生,令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
三、营造良好的校园育人环境。《荀子劝学》中写到:“篷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说的是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学校要紧紧围绕文明礼仪教育主题,实行全员育人,在充分发挥各种文化宣传阵地作用的同时,还要从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入手,狠抓养成教育,让学生在认识和实践的循环往复中由被动变为主动,最终内化为自己的一种素质。要及时总结表彰先进典型人物,用榜样的力量鼓舞和激励学生;利用班会课、品德课对学生进行日常行为教育,结合《中小学生守则》、《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规范其言行;通过学习宣传名人名言,激励学生树立远大理想,立志成才;通过学习校风和校训,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审美,教育学生应团结友爱、互帮互助;通过美化、净化、绿化校园,让学生置身于整洁、清新、优美又有文化氛围的环境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从而达到净化心灵的目的。这样分层次有针对性对学生实施思想道德指导和文明养成教育,可以逐步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情操、行为习惯。文明礼仪的教育,只要持之以恒,一抓到底,一定会养成青少年良好的文明礼仪素质。
四、积极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常言道:“实践出真知”,在课外实践活动中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增长见识,使之受到很好的教育和锻炼。通过课外实践活动的开展,让每个学生都广泛参与到文明礼仪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中来,在参与和体验中成为文明礼仪的宣传者、实践者、示范者;大力开展以“文明礼仪”为主题的美术、书法等艺术创作比赛,强调对学生“礼”的熏陶,促进良好习惯养成。以学雷锋献爱心、“手拉手”扶贫结对活动等教育契机,拓宽礼仪教育的内涵,在活动中促成知行统一,让学生感受责任意识,强化认同,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另外通过入队、入团仪式教育,在规范的程序操作中,在神圣的活动氛围中,让学生进一步体验礼仪的重要性。学校还可以积极引导学生走出校园,组织学生到社区进行诸如采访社区领导、为社区打扫卫生、去社区慰问老人等活动。在实践活动过程中,学生通过运用文明礼貌用语,懂得并学会与人交流,从而增强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使文明礼仪活动得以进一步的强化。这些活动还可以贴在教室的文明礼仪园地上或送给参与活动的学生留作纪念,都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当然,不容忽视的是,由于青少年学生的摹仿能力很强,明辨是非的能力很差。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作用以及家庭的教育和培养在学生的健康成长中都发挥着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培养文明有礼的新一代,需要全社会各方面的重视,需要家庭、社会和学校教育协作配合、共同努力,才能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第三篇:青少年文明礼仪教育之我见
[摘要]文明礼仪是文化修养和道德修养的外在表现形式。青少年担负着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的重任,因此加强文明礼仪养成教育是十分必要的。通过对青少年学生进行礼仪教育,让他们学会做人、学会待人接物和立身处世,具有乐观、豁达、健康的心理素质,学会尊重别人。培养善于合作、热心参与、善于交往的能力,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为他们将来走上社会能够更好地发挥才能,拥有更多的成功机会奠定基础。
[关键词]青少年;文明礼仪;教育;重要性
礼仪是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文化修养和道德修养的外在表现形式,是人类为维系社会正常生活而要求人们共同遵守的最起码的道德规范,是人类文明的标志之一。中国是举世闻名的文明古国,历来有“礼仪之邦”的美称。随着工业文明崛起,世界统一市场的建立,社会交往的日益扩大,日趋频繁,真诚、得体、富有魅力的交往礼仪已成为扩大交流、增进友谊、加强合作、促进发展的重要手段。有“礼”走遍天下,无“礼”寸步难行。“礼仪助你成功”,已成为世人的共识。进行文明礼仪教育,对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树立自信心、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及提高学习主动性、自觉性等都有积极的作用。
1文明礼仪教育是社会发展和青年成长的需要
当前我国正在进行两个文明建设,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精神要求日益提高。文明礼仪是精神文明的一个重要内容,是一个人道德品质的外在表现,是衡量一个人教育程度的标尺。文明礼仪养成教育不仅是个体道德、品质和个性形成的基础教育,也是提高全民族道德素质、振兴民族精神及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基础教育。因此抓好青少年学生文明礼仪教育,是时代的需要,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需要,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与合作日渐频繁、密切。各种场合的礼仪对人们的要求越来越高,礼仪日益成为一个人修养和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在交往与合作过程中,人们的礼仪是否周全,不仅显示其修养、素质的形象,而且直接影响到事业的成功。一个注重自身修养,重礼仪的人才有可能成为优秀的人、有用的人、品行兼优的人。将来才能立足社会,成就一番事业,才能成为受欢迎的人。正如孟子说所:“敬人者,人恒敬之,爱人者,人恒爱之。”青少年的心灵是一块奇异的土地,播上思想的种子,就会获得行为的收获;播上行为的种子,就会获得习惯的收获;播上习惯的种子,就会获得品德的收获;播上品德的种子,就会获得命运的收获。
文明礼仪教育能够使青少年的个性不断地完善。培养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是从事社会交往的必备素养。良好的礼仪习惯是一种资本,可以转化为一个人内在的性格、情操,将影响一个人一生的发展。为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必须加强文明礼仪教育,教育出讲文明懂礼貌的一代新人。
2文明礼仪观念淡薄的现状与原因
目前,在校的学生多数为独生子女,很多父母都把孩子当小太阳捧起来,真可谓“捧在手里,怕摔了;揣在兜里,怕碎了;含在嘴里,怕化了”,由于家长过分的溺爱,使他们在生活上、学习上养成了许多不良的行为习惯,在学校里不懂得尊重他人,不懂礼让,不讲礼貌,不善团结、自私霸道。在家里自私任性,懒惰懦弱,以自我为中心。还有些家长对孩子过分迁就溺爱,平时什么都不让孩子干,对孩子无理的要求也不抵制,这样的孩子往往不把任何人放在眼里,蛮横无理,很难合群。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2.1学校礼仪教育观念淡薄,课程教学缺乏实践操作性
加强礼仪教育,普及礼仪观念是我们的共同责任。学校是传播文明礼貌的重要场所,在普及礼仪知识、增强伦理教育、传播现代文明、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但从目前实际状况上,学校往往更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忽略了对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削弱了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或者虽然开设礼仪教育课程,但教学方法单一,流于形式,上课讲讲理论,脱离实际,缺乏对学生的吸引力,学生下课忘得一干二净。这种教育方式无法促进青少年礼仪观念的形成。
2.2家庭教育失误,严重影响了青少年品德的发展
有些家长不注意自己的言行,在生活中或者与人交往时存在一些不良的行为。比如行为粗鲁,缺乏礼让,不讲公德。与人发生口角时随意漫骂,语言极不文明。年幼的孩子们正处在成长期,就像一张白纸,好的坏的都会在他心里留下痕迹。耳濡目染、潜移默化,慢慢地也学会了一些不良习俗,久而久之,也就不自觉地养成了自私、蛮横,说脏话,不讲礼貌,不遵守社会公德的坏习惯。
家庭教育主要来自良好的家庭风气和正确的教养观念。只有在和谐健康的家庭,才能培养出懂事、懂礼、心理健康、行为规范的下一代。
2.3社会不良行为习惯的影响
今天的青少年更容易受到社会不良行为习惯的影响。由于我们身边人群的文明素质良莠不齐,生活中存在很多不文明不讲社会公德的现象。公共场合随处可以看见丢弃的饭盒,饮料瓶以及各种垃圾;人们随处乱吐痰;公交车站前七零八落的队伍,一看到车子到了拼命地推挤,全然不顾身边的老人;过马路不遵守交通规则,不顾红色信号灯,我行我素,想怎么走怎么走。
这些不良的行为习惯都会对缺乏辨别能力的青少年产生误导,给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
3如何提高青少年文明礼仪素养的几点看法
3.1学校要重视礼仪课程的社会实践性
古今教育家、学者非常重视学校教育对于人一生成长的作用。学校教育,育人为本。文明行为的养成必须从学生抓起。学生一旦养成了良好的习惯,行为将固而不化,长大后可以“正性”、“养心”、“成德”。学生时期是进行文明礼仪教育的最关键的时期。良好的礼仪习惯,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和以后的人生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小至立身处事,大至定国安邦,都得从小事做起。常言道:“习惯成自然,自然成性格,性格定终身。”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原则其中最重要的有三条:一是早,也就是从小抓起;二是小,也就是培养好的行为习惯要从小事做起;三是反复训练,才有效果。我们应从学生人生发展的这一高度加以重视和培养。
目前很多学校都开设了礼仪教育课程。但因为礼仪课是副科,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加上教材注重理论阐述,教学中缺乏实际操作性,无法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建议教学可以走出校门,到社会上进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在公共场所的行为礼仪。包括走路、问路、搭车、购物、到影剧院等方面。比如在校外上交通规则的课,教育学生行人相互礼让,青年人主动给长者让路,健康人主动给残疾人让路。遇到熟人应靠边儿说话,不能站在马路旁边或人多拥堵的地方。或者让学生模拟问路,先用礼貌言语打招呼,如“对不住,打扰您一下”、“请问”等,听完答复之后,一定要说“谢谢您!”若是被陌生人问路,则应仔细口答,如果个人不清楚,应说:“很抱歉,请再问问他人。”带领学生到商店购物,教育他们要用礼貌言语,忌讳用“喂”、“咳”等字眼,购物之后也应说“谢谢”。在影剧院里,不能大声喧闹,不能乱扔纸屑、果皮;尽量提早一点儿进场、入座;若是迟到,入座时身体要低,速度要快。或者带着学生乘坐公共汽车,遇到人多拥堵,告诉他们不要抢座,要照顾老人、小孩和残疾人;要保持车上环境卫生,不乱扔东西。
培养青少年良好的品质要从细节做起,而细节就是我们生活中的点滴行为。当这些行为慢慢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时,就是我们常说的“习惯”。所以我们要从生活中各种细节入手,重视自身的榜样作用,再根据他们的年龄特点,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3.2家长教师以身作则,潜移默化,起到榜样作用
俗话说:“身教胜于言教”。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就强调以身作则的必要性,他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终身遵循个人提出的“以教人者教己”严于律己。学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也很容易受外界的影响。教师和家长都应该严于律己,为人师表。学生都具有很强的“向师性”和模仿性心理特征,成人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可能成为学生模仿的对象。教师以身作则,对于学生来说就是无声的引导。许多例子告诉我们,要让学生注重礼仪,教师本身也一定要以身作则。例如:看到校园里的果皮纸屑时,教师自己带头捡起,这比教师训斥学生:“看见纸屑为什么不捡”要好很多。当学生见到老师问好时,老师也应该点头或招手向学生问好;当老师做错了,也敢于向学生道歉。这样的小节,体现出尊重学生,令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著名作家冰心说过:“教师的现在,就是学生的将来”。一个人格高尚的教师,都必须具有一种严格的自律精神,要求学生做到的事情,自己首先应该做得到。在平时的工作和生活中,教师要树立良好的榜样,坚持正面引导和讲解,告诉学生应该怎样去做才会被大家所喜欢。
家长的一举一动更是孩子效仿的榜样。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其一言一行、思想水平、道德水准、生活作风,都在其子女的注视之中,起着直接的示范作用。比如家中来客人时家长的行为礼貌得当,迎候客人进屋,协助客人放衣物,请客人在适宜的方位落座,双手呈接物品。客人走时礼貌挽留,客人走时说“再会”、“欢送您再来”。家长这样做了,孩子就会知道如何礼貌待客。带孩子去亲朋家做客要外表整齐,谈吐文明。告诉孩子不经主人允许,不能随意动用人家里的东西。用餐时要注意用餐时的礼仪:不能抢先入座,不能先动食物;要请老一辈先坐下,老一辈动筷后再动筷子,双肘不能放在桌子上;饭后,坐好略陪一会儿,或者说:“我吃好了,请慢用。”然后再离座去另外房间歇息。离别时,要说感谢的话,如“今天真快乐”、”欢迎到我家做客”。只要家长能够以身作则,并注重言传身教,中华民族的文明礼仪传统美德一定能够传承下去。
3.3通过表扬、鼓励促进学生遵守文明礼仪常规的自觉性
每一个青少年都喜欢听别人的赞扬声。在班上、在操场上、在楼梯口边、在洗手间等等的地方我们要都随时注意观察哪个学生特别有礼貌,见到人会主动问好,谦和礼让,对于这样的学生我们要大力的表扬,把握好教育时机。还可以适时地采取口头表扬学生;如“你的语言真美”、“你的姿势真美”,“你真大方”、“你真有礼貌”,不断鼓励学生,让他们体验文明礼仪带来的愉悦。及时加以肯定和表扬,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营造优美干净的环境熏陶青少年的心灵
文明的举止,文明的行为,舒适的环境,浓郁的文化氛围,会启迪莘莘学子去不断探索追求。学生们每天都要在教室里学习、生活,这个环境对他们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室里窗明几净,一尘不染,讲台上整整齐齐,室内物品摆放井然有序,爽心悦目;生活在这样美好环境中的学生们还会粗野吗?当然,美是要有人来创造的,教室的拖把、扫帚放在哪个角落才不会影响美观,学生喝水的瓶子放在哪里比较合适,雨天伞挂在什么地方才不会使教室淌满水迹等等,这些都要细心安排,给学生以指点。学校里可以设置浓郁的文明走廊文化氛围,比如悬挂名人画像和经典语录,时刻提示学生要文明说话、规范行为;橱窗中粘贴同学们设计的文明礼仪常识小报;在教室的黑板报上,展现同学们在文明礼仪活动中涌现出来的好人好事。也可每月评出“文明礼仪之星”和“文明礼仪班级”。浓厚的文明的环境氛围,让学生身在其中耳濡目染,净化心灵,在精神文明的文化氛围熏陶中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金正昆.礼仪金说[M].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5).
[2]金正昆.小学生礼仪[M].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1(10).
[3]黄志坚.抓住孩子成长的黄金10年[M].江苏文出版社,2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