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网络教育发展研究(3篇)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校网络教育发展研究(3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高校网络教育发展研究(3篇)

第一篇:一带一路战略高校网络教育发展研究

摘要

网络教育自1998年被批准以来,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做出了重要贡献,其已经成为我国终身教育、终身学习型社会不可或缺的一种教育模式。“一带一路”战略作为我国在新时期新形势下对外开放的新战略,我国的教育理应在相应的战略下做出贡献,提高发展,利用网络教育培养人才,促进“一带一路”战略发展,是时代赋予高校网络教育的一项重要使命。

关键词

一带一路;网络教育;发展机遇

1引言

“一带一路”战略包含了“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一带一路”战略是对中国汉唐以来古代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内涵生发的划时代创新发展,是“中国梦”的一种表现形式,是我国在新时期新形势下对外开放的新战略。教育乃立国之本,我国教育如何促进“一带一路”战略的落实,值得深思。本文意在探讨和研究“一带一路”战略下我国高校网络教育的相关责任与发展契机,为网络教育今后的发展提供一定的思考。

2教育助力“一带一路”战略

“一带一路”战略是我国对外开放的新战略架构,旨在促进经济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和市场深度融合,推动沿线各国实现经济政策协调,开展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区域合作,共同打造开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区域经济合作架构,对复兴中华民族有重大意义。“丝绸之路经济带”东边牵着亚太经济圈,西边系着发达的欧洲经济圈,“海上丝绸之路”从中国东南沿海,经过中南半岛和南海诸国,穿过印度洋,进入红海,抵达东非和欧洲。涉及区域广泛,开展国际合作将面临的诸多困难和挑战,例如法律、语言、文化。人才是开展国际合作活动的核心因素之一,根据“一带一路”战略发展的需求,急需通过教育在相关行业培养大量敢于创新的复合型高素质人才,提升核心竞争能力,并且传授与合作国家或地区相关的法律、语言、文化等知识,让从事国际合作的人才适应异国他乡的生活,避免因地区差异导致的纠纷,以便更好地开展工作生产活动。

3网络教育在人才培养战略中处于独特地位

我国网络教育目前已经发展到一个相对成熟的阶段,其开放、便捷的优势特点成为我国学历教育、成人教育、职业教育的重要学习方式,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做出了巨大贡献。网络教育已成为知识经济时代人们补充、更新知识的“加油”站。未来10年将是我国网络教育发展的黄金时期,大力发展以培养人才的技术能力为核心的教育模式,成为了网络教育发展的必然。故而,以“一带一路”战略为发展契机,推进网络教育发展,充分发挥网络教育人才培养功能,为“一带一路”战略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持是网络教育的重要使命。

4网络教育目前的发展困境

4.1教育资源不足且利用率不高

首先是教学资源不足且共享性差。多数试点学校的教学资源仍依赖于传统教育的教学资源,没有适应网络教学特点的网络课件,有的课件制作质量不高,有的与学生教材不符,有的照搬传统课堂。这是网络教育致命性的问题,如果没有教育资源,一切的硬件和软件都将成为摆设。其次是网络教育基础设施资源的浪费。我国网络教育发展至今,尤其是在开展远程教育试点之初,高校将大部分精力放在了技术支持上,在硬件设施的建设上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相比之下,软件建设的投入明显不足。加之东西部经济和技术的差异,网络教育在欠发达地区并没有发挥它的作用,因而导致我国网络教育的基础设施大量浪费。再次是资源的重复建设。“目前我国网络教育开设的专业比较集中,因此在课程资源的建设上也存在高度重复的现象,甚至存在不同学校的课件相同,网络教育的课件与普通高等教育的课件相同等问题”①。

4.2教育质量评估体系不健全

对于网络教育来讲,想要提高公众的认可度,保持长久的发展,教育质量是生命线。目前网络教育招生规模的扩大以及试点院校水平的参差不齐,导致了我国网络教育质量低下。我国网络教育缺乏完善的质量评估体系和专门的质量认证机构。

4.3教育质量认可度不高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教学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教育质量直接关系到高校网络教育的生存与发展。一方面,有的高校一味追求招生规模、经济效益,导致各高校网络教育的招生标准混乱,不够统一,甚至发生违规事件。另一方面,接受网络教育的学生大部分为在职人员,不能全身心将精力放在学习上,考试的时候由于自身准备不足,作弊现象也时有发生。诸如以上原因,导致网络教育的含金量受到社会的质疑,出现了认可度危机。

4.4相关政策不够完善

首先是关于网络教育的教学评估一系列工作没有展开,譬如相应的流程、标准,以及一定的等级划分或者惩罚制度。现有的政策措施主要侧重于管理规范等,停留在表面的监督,可实施性不高,同时对教学质量的评估涉及较少,缺乏一套完善的评估体系。目前国家在这方面具体的方针政策还不够细化。多网络教育的评估工作急需展开,一方面可以为网络教育的发展提供方向,另一方面亦可促进网络教育学院和教学模式的发展。其次,招生文件仍无法解决违规源头。目前的政策无法从根本上遏制违规行为。我国发展至今,社会结构、人才需求等都向多样化发展,政策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需要更细化、更具可行性的招生政策。

5对策与建议

5.1规划网络教育服务于“一带一路”战略的发展路径

“一带一路”战略是持久且长远的,意义也是深远的,需要的人才是多方面的,对人才的技能需求也是全方位的。故而,基于“一带一路”战略发展的需求,结合网络教育的自身优势,规划网络教育服务于“一带一路”战略的发展路径显得尤其必要。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网络教育必然围绕“一带一路”战略的发展,为相关行业输送高素质人才,为“一带一路”战略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为网络教育的发展开辟新路径。

5.2加强校企合作

我国网络教育发展的有效途径就是校企合作,这不仅能保证充足的生源,获得更多的资金和技术支持,还能够直接服务企业,提升竞争能力。国外的远程教育就很好地实现了与企业的合作,如美国国家技术大学的办学经费主要来自于学生所在的企业;英国开放大学每年都有超过4000家企业的人员在这里参加培训,如英国航空公司、BBC、IBM等。在国内,清华大学于2005年退出网络学历教育招生,将网络教育的重点转向职业培训等领域。在“一带一路”战略下,结合相关行业的需求,加强与企业的合作,联合开设网络职业教育课程,直接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5.3根据需求加强精品课程建设

国家于2003年正式启动“国家精品课程项目”,截至“2010年共建成国家级精品课程3693门,其中本科专业2514门,专科1019门,网络教育160门”②。“一带一路”战略对一些特别的专业学科有需求,可以考虑精品课程的建设向相应的学科做出一定的倾斜。网络教育由于自身的特点具有这方面发展的先机,加强精品课程的建设不但当下可以服务“一带一路”战略,同时对将来的发展亦具有一定的借鉴和推动作用。

5.4建立学分互认制定

我国学分银行的建设目前仍处在积极试点的过程中,建立学习成果认证体系,建立“学分银行制度”,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这对于网络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目前,我国国内的学分银行实践形式主要有两种:一是校际学分互认,一般以教学联盟为基础,如于2009年启动的“九校联盟(C9)”项目;二是学分银行试点,“教育部于2012年将国家开放大学、上海广播电视大学、江苏广播电视大学等六所大学作为试点学校,开始学分银行的探索与实践”③。“一带一路”战略决定人才是发展和流动的,故而网络教育如果能够及时加强和规范学分互认制度,积极推进区域间、学校间和专业间的学分互认,对于网络教育自身的发展和“一带一路”战略的推动都具有积极作用。

6结语

网络教育应把握好“一带一路”战略这一发展的契机,努力完善和发展,实现与“一带一路”战略的相辅相成,助力“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完成新时期的历史使命。

作者:黄莉 单位: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注释

①毕丹丹.中国网络教育二十年评述——从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到MOOC[D].长春:吉林大学,2015.

②沈丽燕,赵爱军,董榕.从精品课程到精品视频公开课的发展看中国开放教育新阶段[J].现代教育技术,2012-11-15

③杨敏.学分银行面临的机遇、挑战与应对策略——201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亚远程教育教席系列国际研修班综述[J].开放教育研究,2012-02-05.

参考文献

[1]方泽强.“一带一路”战略下云南高等教育的新发展[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6,10(1):8-10.

[2]杨恕.关于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教育交流合作的战略思考[J].比较教育研究,2015(6):3.

[3]张健.一带一路战略对陕西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启示[J].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5,17(2):57-59.

[4]黄德凯.大力发展继续教育服务“一带一路”战略[J].成人教育,2015(11):74-76.

[5]毕丹丹.中国网络教育二十年评述——从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到MOOC[D].长春:吉林大学,2015.

[6]方维.高校网络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5.

[7]沈丽燕,赵爱军,董榕.从精品课程到精品视频公开课的发展看中国开放教育新阶段[J].现代教育技术,2012-11-15.

[8]杨敏.学分银行面临的机遇、挑战与应对策略——201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亚远程教育教席系列国际研修班综述[J].开放教育研究,2012-02-05.

第二篇:高校网络教育地理位置可行性研究

[摘要]

近年来随着我国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和现代教育理念的不断提升,高校网络教育平台的应用也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基于地理位置服务的高校网络教育平台,可以将全国各高校的教育教学、科研情况等与高校相对应的地理位置相结合,以此整合所有高校的教育科研信息资源,同时为公众提供直观的、立体的高校检索平台,开启我国高校网络教育教学的新局面。

[关键词]

地理位置;网络教育;多媒体技术;平台

引言

我国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普及的同时,高等教育迎也来了大众化的发展趋势。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模式更加趋向于以网络教育平台作为教育教学载体,尤其是高校以多媒体为载体的网络教育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和广泛的应用。网络教平台育作为一种新型的重要教育模式,能够促进我国高校青年的全面学习和终身学习,但其教育质量和建设利用程度以及面向公众的服务质量也备受全社会的关注。目前,在我国高校的网络教育过程中,网络资源质量和利用率还都比较低。各教学机构、教学团体的科学研究往往也是封闭式、各自为阵的局面。从宏观上来看,教育科研的重复研究的可能性比较大,这对人力、物力的都是极大的浪费。高校教育教学往往还是限定在教材和课堂这样狭小的空间里,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隐性知识,教师的课堂教学内容以PPT的形式向学生单向灌输,网络课程的课件大多是以文字为主的PPT文档,通常以学分作为学科考核指标,缺少网上学习工具、师生互动环节和教学评估功能等。这种教学方式还是显得死板、陈旧、毫无时代感和创新感。忽视了信息化时代,可以突破空间、地域限制,实现实时交互、资源共享的网络教育平台的优势。公众对高校信息的检索通常也是通过信息、官网等途径查找,重复查找普遍存在、略显繁琐、不够直观、缺乏形象立体性。因此,基于以上高校教育教学过程本身和面向公众服务过程中出现问题,提出建设网络时代背景下基于地理位置服务的高校教育平台势在必行。基于地理位置服务的地理信息平台,拥有技术上的独特优势,能利用各种机制整合教育资源。如果将建立集整合教育教学资源和面向公众公益性服务功能于一体的基于地理位置服务的高校网络教育平台,应用在社会各领域服务中、各高校、各学科、各知识体系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我想会在提高高校教学质量及人才培养质量上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面向全社会的地理信息服务也会更加全面。

一、基于地理位置服务的网络教育平台的内涵

1.网络教育的基本概述

所谓网络教育是指以教育的主流思想和教育理念为指导,在Internet网络环境下的实时互动的基础上,对各个学科教学内容,知识结构实施整合,以管理评价为载体,以校园环境及生态文化氛围为基础,以互联网及其他电子通讯设备为手段,发觉互联网的种种教育教学管理功能和丰富的课程资源教育优势,向学习者和受教育者提供一定的网络教学信息、学习内容、学习环境、运营服务信息查询等功能,以数字化的内容传递给受教育者,开展以教育教学为中心的非集中地域性的教育活动。网络教育主要面向各高校的全日制学生和服务人员,以教学资源实现开放共享,双赢和实现继续教育为目标。网络教育的主要技术特征是突破时间、地域限制的网络分布式教学。它是利用先进的数字化视频技术、数字化音频技术,通过视频、图片、文字和声音的同步传输而实现的交互式教学模式,并向受教育者提供各教育机构的可靠信息。在经济全球化和网络信息技术化的推动下,网络教育渐渐成为国际、省际、校际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的方式。作为一套完整的集教学、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四大职能为一体的网络教育,是其从学校走出国门,面向世界,服务全人类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方式。

2.基于地理位置服务的网络教育平台的内涵

基于地理位置的网络教育平台就是以全国各省、市教育研究机构以及高校信息为基点,与网络地图的地理位置相结合,建立的集高校教育教学资源传播和平等交流互动以及面向社会公众服务功能的直观式网络平台。其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构建教育资源地图,创新交互式教育新方法该网络地图集各高校及教育教学科研机构为一体,与各机构地理位置相对应,利用现有网站技术手段,继续丰富该地图网络教育资源,实现网络教育资源共享,为教育的实施者和教育的接受者提高可靠的、直观的教与学的平台以及教育信息查询的平台。让网络教育平台成为教育信息查询、教育水平交流、教学评价考核、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的主要阵营。

(2)搭建知识传播平台,打造网络式教学新技术将知识传播的阵地从一个固定的地理空间里,转变为现在开放式的、以地理位置为知识数据查找依据的网络平台上,给受教育者带来更开阔的学习空间、更广阔的学习视野、更随意的学习方式。同时也激发各研究团体的共享合作意识,发挥各研究团体的各自优势,在以网络为载体在网络地图上展现各自的教育资源、以各种通讯设备为手段实现教育教学的多方共赢。

(3)开通网络教育媒介,开辟开放式教育新渠道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迎合当代学生的时尚、前卫、个性的特点为目标,重点充实基于地理位置的网站教育资源,凝炼教学科研最新成果,寻求教学考核新手段,借助网络教学媒介,丰富学生的理论知识结构,达成教育教学目的,形成符合各院校、各教学机构培养规划的人才培养模式。

(4)丰富地理信息服务新内容,提升面向公众服务的公益性当前时代,人们时刻身处在各种各样的网络信息中,人们通过网络渠道获取更多信息资源的要求也越来越强烈,因此对网络服务平台的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基于地理位置服务的网络教育平台更能直观的展示各高校信息,平铺式的将各高校地理位置及教育信息展现在公众视野内,减少公众检索的繁琐过程,更加彰显地理信息面向公众服务的公益性。

二、建立基于地理位置服务的网络教育平台的原因

1.有利于公众直观了解各教育机构的地理位置和相关信息

据我国教育部网站提供的数据,截止到2010年8月,全国一共有高校2378所,我国高等本科以上教育机构共980多所。随着中、高等教育的普及化程度越来越高,每年还会有更多的教育机构应运而生,每年各类升学的考生也日益增加,基于地理位置服务的网络教育平台可避免考生及家长对学校信息多次查询带来的麻烦,最大限度地实现学校师资、教育情况和地理位置、交通信息的一体化查询。有利于人们充分了解各教育机构的综合实力,为学生及家长提供更多的、更便捷的教育资源选择的空间。

2.有利于各教育机构高效建设数字化校园开展信息化教学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也给教育系统带来的深刻变化,我国高校数字化校园也得到高度的建设和快速的发展,各高校几乎都已经在不同的层次上建立了校园网络。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数字化校园,为各学校提供教学,科研,招生,管理,办公,信息资源管理服务活动,基于地理位置服务的网络教育平台能够为数字化校园建设提供有力保障,增强学校自身综合竞争实力。网络教育资源同时也是教育信息化的核心与基础,可以为远程教学提供网络课程、课件、学科素材、教学案例、题库、教辅资料等学习资源,有利于在现代远程教育校园老师和学生的信息交流,同时也推进了各高校开展信息化教学的进程。

3.有利于推进我国网络教育信息资源整合

(1)地域教育资源整合基于地理位置服务的网络教育平台能够清晰显示我国教育资源的分配情况。例如,在中国中西部地区,由于物质条件和缺乏教育设施不完善,高校分布本来就较少,那么在网络地图中就会如实的显示其分布情况。通过全国覆盖的网络教育平台,突破地域限制及师资力量限制让人们都享受平等高等教育的机会,解决高等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现状。(2)教育人力资源整合教师是网络教育的主体,因此必须充分整合教师资源,教师资源可以打破地域、院校的限制,以学科为单位进行学科建设资源整合。如果每一个分支学科,每个学院必须独立设计,开发,不仅会导致的人力和物质资源的巨大浪费,而且很难获得良好的效果。搭建一个基于地理位置服务的网络教育平台可以检索具有相同学科的院校的教学情况及课程信息,从而达到高效的师资资源共享。

三、基于地理位置服务的网络教育平台的可行性研究

1.中国现有的网络教育平台的建设现状

在中国网络教育从1994开始实施,“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示范工程推进了网络教育的进程。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统计,以edu域名注册的网站呈现出每年100的上升趋势。从这一显而易见的角度来看,我国网络远程教育模式仍缓慢缓慢上升态势稳步发展着。由此可言,网络远程教育在我国已有了一定规模的发展。这些网络教育形式基本上都是结合卫星系统和计算机网络,通过网站数据库,电子邮件服务器,论坛、视频电视会议系统和其他设施实现同步讲座,最终达成教育教学的目的。

2.基于地理位置服务的网络教育平台具有具有强大技术支持

基于地理位置服务的网络信息平台是能实现多维空间的融合的一套完整的地理信息系统,即现实地理空间与虚拟网络空间、知识地图空间的高度融合。是利用遥感技术及结合地图学和地理学的知识而形成的计算机科学,以提供地理信息为基础,采用地理模型分析方法,适时提供多种动态的空间传输性的地理信息。在教育平台板块中能体现各教育机构的内在联系和宣传,能划分教育资源的分布情况、能实现知识资源的整合。该平台具有完善的网站检索功能、链接功能、用户浏览使用记录数据以及虚拟学习社区建设。我们只需借助于这一现有平台对网站中的教育资源进行二期建设,丰富院校信息、知识内容等资源,强调多媒体资源的生产和整合,以地区系统为单位打造教育资源的建设节点。同时对教育资源的检索可采用分类导航方式,比如按教育资源的级别划分、按专业培养方向划分、按院校的就业情况划分、按人才培养规格划分等。向社会公众提供统一的、动态的、权威的、实时在线的教育资源地理位置信息服务。

3.为我国填补基于地理位置服务的网络教育平台的空白

我国以往的网络教育平台一般都是基于Web技术或者是基B/S模式的远程网络教学平台,这种网络教育平台虽然能实现交互性,但在教育资源显性呈现和直观性稍显逊色,不能将教育资源信息以二维平面的形式展现在公众面前。但基于地理位置服务的网络教育平台是与我国现有的网络教育资源相结合并依托我国现有的地理信息服务平台,恰好填补了我国基于地理位置服务的网络教育平台的空白,这也是符合时代的背景和公众心理需要的网络教育平台,迎合了当今网络教育发展的方向和主题。

四、结论

以基于地理位置服务的网络系统为依托的网络教育是对当代教育理念与教育方式的创新,同时也是我国教育界的一次尝试性的突破。该网络教育平台用数字化的语言,将全国高校及教育机构的地理信息、教育资源集合在一张地图上。让是网络世界成为理论研究、宣传教学和教育成果展示的新渠道,实现了全国教育信息、教育资源的全面整合,真正达到了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共赢,同时也实现了网络地图、地理位置、教育资源的无缝对接。,体现了面向公众服务的公益性理念,开启了网络教育教学的新局面。寻求这种信息化教育的新渠道,不断开辟教育教学的新方法,是时展进步的表现,是大势所趋,同时也是教育赋予我们教育工作者的历史使命。

作者:邱颖 李中华 张瑞桐 单位:哈尔滨医科大学

参考文献:

[1]闫云山浅析网络教育平台的建设与应用创新[J].科技信息.2012,(33).

[2]王志强,周隽,沈月琴.基于用户视角的高校网络教育平台使用现状调查与分析[J]高等农业教育.2014,(1).

[3]姜南,王玉海,李昆.论网络教育平台在继续教育中的重要性[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1).

[4]韩小强.浅议网络教育平台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J].科技经济市场.2009,(7).

[5]顾小清,付世容.移动学习的用户接受度实证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1,(6).

[6]李婷.接合自然增强现实———移动学习新体验[J].中国远程教育.2011,(8).

[7]唐进.我国外语教学中的自主学习研究综述———以社会网络分析为视角[J].现代教育技术.2012,(1).

[8]祝锡永,邵晨曦.自适应个性化信息服务:基于情境感知和本体的方法[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9,(6).

第三篇:高校网络教育及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思考

摘要:

近年来,我国众多高校开始借助日益发达的网络信息技术改变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将海量的网络资源与高校自身的思想政治建设发展相结合,融入现代先进的思想政治理论,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化,提升了高校思想政治建设的互动性和灵活度。就现阶段我国部分高校网络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做了系统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我国高校如何借助日益发达的网络信息技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关键词:

网络信息技术;思想政治;网络教育

当今社会网络信息技术高度发达,随之带来的是网络信息的鱼龙混杂。高校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不仅面临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问题,更需要考虑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问题,如何借助高效、发达的网络信息技术来提升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如何加强网络信息技术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革新,从而帮助高校学生形成健康积极的人生价值观,这些都是高校必须思考的问题。当前高校大学生对于复杂信息的判断和处理能力较弱,对于网络上的一些思想政治内容也缺乏一定的判断力。因此,高校在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需要对学生的思想进行适当引导,从而有效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

一、网络环境中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现状

网络社会是网民在虚拟空间互动所形成的社会场所。通常情况下,网络社会是由一些具有相同或类似爱好的网民通过微信、QQ等网络交流平台形成的一个个网络虚拟空间。目前,网络不仅仅是满足大学生学习、考试、求职、创业等多方面需求的重要工具,而且还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交流学习、释放压力的虚拟平台。网络的快速发展,俨然已成为新一代大学生信息化的一种生存模式。根据相关的文献和网站检索,有关在网络环境中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文献屈指可数,大多数主要着眼于网络对大学生思想和行为的影响,也有一小部分探究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思路,但又缺乏可操作性和可复制性。当前网络中有关思政教育的内容大部分是将书本上直接搬到网络上的。由此可见,适合网络发展特点的教育方式太少,离教育部提出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必须多样化,教育内容必须灵活多元的相关标准”仍相差很远。随着网络在我国的普及和发展,网络所传递的信息对大学生学习、生活和思想观念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也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和严峻的挑战。如何应对网络对大学生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加强网络环境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

二、在网络环境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迫在眉睫

总体看来,我国网络环境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速度还远远落后于我国互联网整体发展速度。不论是网络环境中思想教育理论的发展,还是网络环境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创新都处于起步阶段,以致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方法在不断变化的高校网络环境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教育部多次提到高校等教育机构必须充分认识到互联网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强大力量,切实利用好网络信息技术,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网络环境中的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已经引起了国家各个层面的重视。如何直面挑战,如何创新网络环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已成为时展的要求。互联网作为一种新技术,对于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来说,既面临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问题,又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展空间。因此,我们很有必要深入分析网络环境中所面临的挑战,进一步探讨思想政治教育如何进行方法创新和内容创新,着力构建一种可操作性强、可复制性强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使其集权威性、思想性、教育性、时效性、交互性、自主性等于一体,占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阵地,唱响主旋律,贴近师生,服务师生,使网络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力手段。

三、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特点及创新

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之下,我国高校已形成多样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在现阶段极其复杂的社会网络环境下,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充满机遇的同时,也将面临着诸多不利因素。如何及时解决网络环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引导高校学生形成健康积极的人生价值观已经成为高校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应该由禁止变为疏导、由封闭变为开放、由单一手段变为全方位管理、由交换式变为交互式。

(一)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特点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强调以学校为组织单位,在一定的时间阶段内,通过学校有计划、有组织的引导,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提高自身的修养。这一教学方式既符合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又符合当代历史时期的思想观念及品格行为。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高校开始将思想政治教育与电子信息技术结合起来,根据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需要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便于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掌握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同时也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更加生动。

1.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互动特点突出。运用互联网加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相较于传统的教育方式,具有互动的优势。教育的主体与客体可以进行更加自由、灵活的双向性互动,能够实现及时的沟通与了解。以网络为主要传播途径的思想政治教育,经过网络上的互动,完成教育客体思想与教育实践活动中主体思想之间的消息传播。传统的思想教育模式更加注重教育思想理论的传播,忽视了主客体之间的互动感受;而网络环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恰好可以弥补这一缺点,开始由单向的教育思想传播模式向双向互动的模式转变。在这种双向互动的良好氛围中,学生便于与教师进行充分的沟通和交流,也增强了学习的自主性,这对于整个课程的教学效果而言,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与此同时,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也更加立体,让学生在充分获取网络资源的同时,可以及时高效地获取与思想政治相关的资源。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学生在与教师的互动过程中,通过相互辩驳与讨论,双方都可以及时更正自己思想中的不足之处,从而提升各自的思想政治理论水平。

2.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潜移默化的特点突出。网络环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相较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其教育效果可能需要在更长的时间段后才能体现出来,即周期较长。这是由于网络教育模式下,学生主要通过海量的信息资源进行潜移默化的学习。在这种与教师互动的学习过程中,其教学活动主要是双方通过潜移默化的活动而进行的,它不同于传统灌输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有效地避免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正面摩擦,减少了学生的抵触情绪,更好地完成了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由此看来,网络化的教学具有持久性和长远的效果,也更符合学生的接受程度。

3.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开放特点突出。我国互联网建设与网络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同时,网络的覆盖面积也越来越大,网络教育也随之发展壮大。正因为网络信息技术的特性,与之共存的网络教育,也有了更加开放的特点。利用网络的开放性,高校的教师和学生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及时迅速地获取更加完整详细的思想政治理论最新动态与研究成果,从而实现对目前研究成果的收纳整理和分析共享。同时,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进度,及时与教师交流问题与心得,及时解决自己在实际学习中所遇到的问题与困惑,更好地掌握思想政治理论。这样的教育模式,直接打破了时间上和空间上的交流障碍,促进了师生交流。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更好地寻找自己所需要的资源,这样不仅丰富了网络资源,而且使网络资源的质量也有所提升。利用网络这一分享平台,高校与高校之间可以实现信息的共享,各个高校都可以借鉴和学习其他学校的优秀教学经验和理论成果,从而使更多的高校顺利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创新。

(二)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

1.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更新。对于现阶段传统的教育模式来说,学生只是普通的听讲者而已,并不能自由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只能被迫地接受教师的观念和思想。而新兴的网络教育模式下,这种主讲者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主导权被打破,平等的意识逐渐深入人心,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上的权威优势和地位大大减弱,这就为学生进入思想政治体系的建设圈提供了更加平等、开放、客观、公正的平台,学生可以在网络开放的环境下,更加自由地发出自己的声音。此外,网络环境下,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模式被打破,转而形成对话式的开放互动教育模式。在这一网络平台下,师生之间可以实现直接对话,对于多元思想的融合与碰撞起着较大的推动作用。

2.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逐渐完善。网络环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因其特殊性,其内容需要进一步得到完善。首先,高校要加强安全教育,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网络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传播方式,传播范围较为广泛,且传播速度比较快,大学生很容易受到网络信息中负面信息的影响。因此,高校更应关注安全性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高校应自觉积极地传播正能量,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增强学生自觉抵制不良信息和错误思想政治观念的能力。同时,高校在思想政治教学内容的选取上,也更应该注重“量体裁衣”。一方面,高校要根据教育大纲制定出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另一方面,高校也要结合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一些内容,以便对本校的学生展开有针对性的特别指导,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

3.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为了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最优化,高校需要结合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探索符合其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新方式和新方法。随着信息时代的迅速发展,高校的教育手段和方式可以更多地利用现代传播传媒,打破传统的以板书教育为主要教育手段的教育方式。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多媒体声音、视频、图画结合起来实现立体化教学。高校还可以借助网络平台建立思想政治贴吧和论坛等,也可以建立一些网络交流的论坛和社区,不断提升网络教育方式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比重,实现互联网教学效果的最大化。对于一些有条件的高校,甚至可以开设新的教学课堂,加入一些新的教学设备,让多元化、开放化的教学体系尽快建立起来。

四、结语

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网络信息技术已经普及到各界各户个人,网络也占据了高校学生的生活与学习。网络教育不仅拓宽了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方式和传播方式,增加了其开放性和互动性,还拓宽了我国高校政治思想体系的教育空间。网络信息技术在给高校学生的学习带来便利的同时,更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我国高校必须要努力顺应时展,运用当代信息技术,有效地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水平。

作者:李春成 欧阳新 刘悦 单位:四川水利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李屏.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途径探究[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2(7):144-145.

[2]周志强.对构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思考[J].西南大学学报,2012(24):52-54.

[3]元林,李美清.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传播过程管理的困境与破解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6):8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