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教育视频创制策略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网络教育视频创制策略,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网络教育视频创制策略

摘要:通过对网络教育视频功能目的、艺术特征、创作特点的系统性梳理,从策划阶段、制作方式、作品呈现形式三方面对网络教育视频的策划定位、制作技术、视听手段等重要创作环节和作品风格进行定性分析。同时,以教育技术学及教学系统设计的原理和方法对网络教育视频的创制进行理性的批判和思考。通过研究力求理清网络教育视频内容的特点与需求,以跨学科的研究视角对该领域的创作实践、人才培养和理论建构进行思考。

关键词:网络教育视频;前期策划;制作技术;视听风格;教育技术

在网络视频媒介逐渐成熟和视频制作技术迅速普及的时代背景下,随着人们获取信息和进行学习的思路与习惯迅速向网络化、碎片化转变,大量以教育为目的的网络视频内容以各种渠道、各种模式进入大众视野,并产生了较大影响。如网络公开课的鼻祖—2001年上线的麻省理工学院OCW(OpenCourseWare)网络公开课;以及2007年上线同时让网络教育视频成为热门话题的“可汗学院”;或是存在于国内外诸多视频分享网站如YouTube、优酷、爱奇艺等中的各色教育类视频、微视频作品……本文的研究对象即是这类以教育为目的,由非专业或相对小型制作团队完成的基于网络共享的教育视频。然而在网络教育视频蓬勃发展的背景下,能够真正产生影响力并达到教育目的的作品并不多见。从创作者的理念和创作策略角度分析,问题主要可以被归纳为两类:一类是来自传统影视专业背景的创作者为主导创作的作品,虽然声画艺术手法和技术水平较高,但对教学理念和方法的理解不足,容易给人华丽而空洞的印象;另一极端是来自教育学背景的创作者主导的作品,在教学设计方面系统性较强,但由于对视听技术和艺术掌握不够,作品在呈现方式、声画质量上较为欠缺,从而影响了观众的学习欲望,同时影响作品的传播效果,进而降低了教育视频的教育意义和产业价值。近年来,雨后春笋般出现在各类视频网站生活栏目中的各档花哨美食制作教学视频,多为专业影视团队打造,单纯从视听技术视听语言角度看,确实异彩纷呈,花样繁多,但从教学目的看却收效甚微,学习者往往需要搜寻更多同类菜品的辅助资料才能完全掌握这项菜品制作技能。诸多国内外网络公开课,往往以单机位教师上课实时录像形式,或者PPT录屏配以教师上课实时录像的画中画形式,直接上传于公开课平台,一成不变、索然无味的画面与节奏容易令学习者产生视觉疲劳,难以有效保持学习者注意力,从而令学习效果大大降低。笔者认为,网络教育视频的最终目标是实现教学目的,而其途径是视听媒介。所以其除了具有一般影视作品的共性之外,还具有较强的教育教学属性,因此需要影视艺术与教育技术的共同理论指导。目前在创作层面上,这两个领域融合还远远不足。本文即是以跨学科的视角探索网络教育视频的制作。下面将结合教育技术学视角以影视内容创制的一般规律从策划阶段、制作方式、作品呈现形式三方面展开详细论述。

1策划阶段的特点

策划阶段是决定一部作品的主题定位、内容结构、风格走向和制作方式的决定性阶段。对于网络教育视频来说,策划阶段不仅要考虑作品的艺术元素,还需融入教育技术学中关于课程设计等理念。首先,网络教育视频的选题须具有明确性,内容主旨需与教育目的紧密关联,清晰明确,一般不会过于含蓄隐喻。一般影视作品案例可以含蓄委婉,注重意象美的营造和对作品哲思式的概括,如奥斯卡获奖影片《现代启示录》《猎鹿人》《全金属外壳》,仅从标题中均无法判断影片的主题,甚至观看全片之后若无足够背景知识和观影能力都无法参透影片创作者对于反战这一主题的表述。这种模式对于网络教育视频来说则可能带来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资源难以利用等问题,因此需要以简明扼要的语言对视频内容加以总结和概括。如2018年“网易公开课”排行榜前3名的课程:阿里铁军内训销售科曝光、如何1年读完100本书、秒杀朋友圈的手机拍照法,均从标题即可了解其主要内容,进而明确作品的主题定位。其次,在内容规划的依据和手段方面,一般影视作品诉求的是人物塑造和故事叙述,以剧本为主要手段;教育视频诉求的是传达信息,以教学内容、教学大纲为核心框架,并不一定需要复杂的结构和叙事手段。如信息量密集、逻辑性强的大学精品课程等,本身内容就足以架构整个作品,过度包装反而会打破逻辑思维,影响教学效果。但对于一些较为轻松和易于形象化的主题,网络教育视频也不排除塑造人物和故事讲述。如《明白学堂》系列等面向大众的科普类作品,经常借用一些形象化的人物和有趣的故事以提高学习兴趣、增强代入感。同时还打造了原创IP,提高作品创意产业层面上的价值。再次,一般影视作品篇幅主要取决于媒介的习惯,节奏主要取决于故事进展,一部常规的电影作品,一般时长为1.5~2.5小时,电视作品一般为40分钟至1.5小时,且随着观众欣赏习惯的改变,内容节奏展现出逐渐加快的趋势。而教育视频篇幅和节奏主要取决于教学设计,较为科学理性,一般单集时长不超过50分钟,为便于学生理解内容节奏不宜过快或有较大的起伏。如可汗学院创始人最早一批网络教学视频由于平台的技术限制,时长均在10分钟以内,恰好符合了学生学习时的注意力规律。2013年4月发表于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的一项研究表明,短视频可以有效减少在线课程学习过程中学生发生“走神”的现象,有助于帮助学生保持注意力,提高学习效果[1]。通过对篇幅的控制将知识点拆分便于学生自行把握学习节奏,降低视觉疲劳,提高学习效率,同时也可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学习。特别是随着年龄的降低,注意力集中时间和理解力皆会随之下降,视频时长及节奏也应相应减短放缓。萨尔曼•可汗认为,一旦学生理解了基本概念并掌握了其中的逻辑关系,后面的学习就会变得非常简单,即便是学生每次只掌握一个基本概念,也能在其后的学习中将这些概念简单的信息进行融合、扩展,进而真正掌握一门学科[2]。此外,在形式风格的选择方面,一般影视作品风格主要取决于题材类型和主创人员的风格特征,并不强调风格与观众的接受习惯之间的严格一致性,甚至在一些作品中存在“倒挂”的情况。如《南方公园》系列动画,创作者刻意以简笔卡通的形式呈现主要面向成人观众的内容,从而加强其讽刺效果。而网络教育视频由于其教育目的,形式风格一般取决于其对目标群体的精确定位,必须选择符合目标群体理解力和学习能力的视听风格。如以爱奇艺视频网站教育频道的K12辅导专区为例,语文、数学、外语三类课程针对不同年龄群体所选取的视听风格呈现出清晰的对应关系(见表1)。随着目标观众年龄的增大,趣味性的动画形式逐渐减少直至消失,而形式较为枯燥但可容纳较高密度信息的教师讲授逐渐成为主体。未见一般影视作品中形式与定位“倒挂”的情况。

2制作方式的特点

视频内容的制作方式能反映时代特色,充分体现所制作内容的特点和需求。传统影视制作一般为大团队、高技术、高成本、集中式的制作方式;一般网络视频如网剧、网络短视频在制作规模和周期安排上更为灵活多变;教育网络视频在网络视频的共性基础上,更突显了非专业、融合性等特点,同时也对相关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网络教育视频的创制团队规模相对较小且多为教育背景人员而非影视专业人员。如可汗学院的中早期内容、大部分大学精品课、大量教师自制视频等,均脱离了传统影视制作方式的“高大上”,采取了因陋就简的制作方式。这种情况是由于教育题材的专业性所决定的,因此不能舍本逐末地追求传统影视制作方式,而是因势利导从对创作者的教育和辅助方面切入,提高作品的质量。如国内很多大学为教师建设了具有完整音视频制作功能的录课教室,无论是拍摄教师上课还是录制PPT等,均可以迅速实现。这种硬件平台的建设为非专业小规模的创作提供了良好的环境,降低甚至消除了技术门槛,从而充分释放了创作力。随着影视技术的发展和教育理念对新媒体的深入挖掘,网络教育视频的制作技术正在尖端与影视和新媒体技术发生融合。如虚拟演播室、互动视频、全景视频和VR等均出现了面向教育教学的内容。这些新技术的介入不仅给网络教育视频带来更多新鲜感,拓展了表达手段和空间,更在教育领域为视频教学提出了新的课题。如在全景视频中,随着画框的消融和观看者互动选择视角的主动性,在很大程度上模拟了学生在场的教学情景。在规划使用和教学效果方面,有待进一步实践和研究。从目前技术的发展趋势看,网络教育视频距离做到拍摄、制作、全自动化还有待时日,此外针对不同类型的作品需求还需进行相应的解决方案定制。因此在教育技术等相关专业领域加强对创作者的技术培养。但与传统影视教育不同,教育视频的创作者需要全面而非精专的知识体系,难以照搬传统影视教育中摄影摄像、影视剪辑等现成的课程体系。这一特殊要求对教育技术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提出了新的要求。

3作品呈现形式的特点及变迁

网络教育视频随着观众需求和创作者水平的提升,以及创作软硬件环境的改变,近年来在呈现形式上越发成熟和多样化。首先,网络教育视频的技术指标显著提高,与一般网络视听节目逐渐接轨。如早期国内大学精品课程多采用普通DV甚至网络摄像头拍摄,技术指标远远低于同期其他视频节目。究其原因,与前文所论述过的策划和制作阶段中的相关特征有关,以教学为主要工作的创作者也没有太多机会接触到高质量的音视频技术软硬件。随着网络教学视频的产业价值逐渐凸显,在技术指标领域首先取得突破的是取得商业化成功的网络教育视频产品,如新东方、学而思等以营利为目的的网络课程较早地引入了专业级摄像、录音设备,大大提高了视频技术指标。同时,随着网络课程受到各高校重视,多媒体教室改造、录课教室系统等相应的硬件建设随之跟上。近年来,随着高技术指标的硬件逐渐向民用级产品渗透,具有高清、4K甚至全景摄录功能的硬件设备购买和使用成本急剧下降。这一趋势也造福了网络教育视频的创作。如今,在网上能看到的新的教育视频已经与其他优质的网络视频在技术指标上相差无几。其次,网络教育视频的视听手段逐渐丰富。由于前文所说原因,在刚出现阶段视听手段较为简陋,一般多为静止单机位的教师上课实况录制,这与《火车进站》《工厂大门》等电影艺术诞生早期作品的视听模式一致,都为对现实事件的简单记录。电影艺术很快在表达方式和拍摄手段上找到了新的突破点,网络教育视频也在更短的时间内走过了相似的道路。从机位的丰富程度、现场调度复杂程度和声画剪辑所带来的表达可能性方面,呈现出视听手段上的多样化趋势。例如前文所述的《明白学堂》,以及取得较大影响力的《日食记》《造物集》等,在视听表达的艺术性方面已经达到了较高的水准,所使用的技术手段、表现形式也远远超出以往网络教育视频的范畴。如延时摄影、运动控制摄影、摄像机跟踪反求等特效技术为教学内容的表现提供了新的可能,在视听上大大提高了视频节目的表现力和吸引力。最后,网络教育视频的个性化和辨识度正在逐渐形成。以往大部分网络教育视频的视听风格较平实,个性化有限。如各个学校制作的精品课程、面向儿童的手工教学视频等,虽然内容各异,但形式上共性大于个性。这种现状降低了观看者的接受难度,但同时也缺乏可辨识度,更难突出创作者的个性品牌。近年来,一些教育机构制作的网络教育视频在辨识度方面进行了探索。如在CG软件教育领域两家著名的网络教育视频制作机构“DigitalTutors”和“Lynda”,利用视频节目包装营造统一的视觉符号、以统一的内容风格(如结构、节奏等)突出品牌特色。形成了鲜明的品牌特征,也为学习者提供了丰富的选择,从而形成了各自独特的价值,在原本看似重合的用户群体上产生了细分。一方面使学习者有了更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同时实现了相关领域产业价值的最大化。

4结语

网络教育视频同时具有影视作品和教育产品的双重属性,其视听语言、拍摄技巧和拍摄方式多继承于影视技术与艺术,而其内容规划和表现形式受到教育技术更大的影响。这种双重属性决定了网络教育视频在策划、制作及其作品呈现上的诸多特征,同时也为创作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既不能全盘照搬传统影视艺术教育,也不能削足适履地在教育技术的培养计划中生硬嵌入影视类课程,而是从创作需求出发,在顶层设计中充分考虑二者的融合。本文的论述即是在此领域的抛砖引玉,以图为网络教育视频的蓬勃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孙茂松.从技术和研究角度看MOOC[J].计算机教育,2014(9):2-4.

[2]张武威,黄宇星.微课程技术创新教学理论与方法的重要突破[J].课程•教材•教法,2015,35(12):45-51.

[3][美]萨尔曼•可汗.翻转课堂的可汗学院:互联网时代的教育革命[M].刘婧,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4.

[4]马明山,乔丹丹,汪向征.公众视野中的可汗学院课程评价及其启示[J].中国电化教育,2014(1):93-98.

[5]陈耀华.基于互联网思维的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优化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7(8):93-98.

[6]李晓波,顾盈.关于我国高校网络资源共享课的思考:基于麻省理工学院网络公开课的调查[J].教育探索,2017(4):51-55.

[7]董艳,杜国,徐唱,等.国内开放教育资源平台建设的现状与发展[J].中国电化教育,2017(11):36-42.

[8]何克抗,谢幼如,郑永柏.教学系统设计[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作者:吴陶 崔蕴鹏 单位:首都师范大学 中国传媒大学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