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教育观及当代价值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马克思教育观及当代价值,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马克思教育观及当代价值

摘要:马克思教育观是在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进程中逐步形成的,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马克思教育观以“现实的人”为立足点,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目标,以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为途径,是马克思批判资产阶级教育观念和现状的产物。马克思教育观以社会历史性为基本框架,以人的主体性为主线,科学地揭示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客观真理,对当代我国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教育;人;当代价值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国之大计,新时代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是国家高度重视、人民密切关注的热点话题。马克思的教育观与传统教育观念有本质区别,马克思教育思想的重要观点和立场为我国教育工作提供了科学的思想理论指导。虽然马克思没有关于教育思想的系统理论和集中表达,但是他对教育问题的看法始终贯穿一条主线:立足于现实的人,致力于实现人的主体性和全面自由发展。因此,在历史的新起点上重温马克思的教育观,对我国当代教育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一、马克思教育观的生产背景

18世纪中叶,欧洲掀起了一场以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的工业革命,资本主义大生产对劳动者造成了巨大的伤害。“工场手工业把工人变成畸形物,它压抑工人的多种多样的生产志趣和生产才能,人为地培植工人片面的技巧……个体本身也被分割开来,成为某种局部劳动的自动的工具。”[1]642工人被当作简单的机器,不断重复繁重而机械的工作,智力水平和道德水平的发展受到制约。此时,机器逐渐取代人力,以流水线、批量生产为特征的机器生产逐渐在社会中占据主导地位,人开始沦为机器的奴隶,儿童成为资本家新的剥削对象,工厂大量使用童工,从物质和精神上对儿童进行奴役和剥削,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严重缺失。面对社会发展状况的现实困境,马克思深入思考人的解放和全面发展问题,为其教育观的诞生奠定了现实基础。工业革命催生新的需求,它在对劳动者的素质提出更高要求的同时,也给社会发展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大工业不仅使工人对资本家的关系,而且使劳动本身都成为工人不堪忍受的东西。”[2]115机器通过对劳动者进行职能简化和固定,反而控制了人,使劳动成为人谋生的一种手段,造成人的异化。工业革命的两面作用吸引马克思辩证地看待机器大工业生产,关注人的异化、教育和发展问题,这为其教育观的产生提供了客观条件。自19世纪起,英、美、德、法等国的工人阶级在教育领域广泛开展工人斗争,并取得了巨大胜利。例如,英国颁布了《工厂法》,德国组建了“工人教育协会”,美国开办了公立学校等,这些工人阶级的实践斗争为马克思教育观的产生提供了阶级基础。马克思教育观是马克思立足社会发展的现实状况和无产阶级的实践活动,本着高度的人文关怀和对“人的解放与全面发展”这一终极目标的追求,通过对西方社会教育思想的批判、继承和发展而形成的思想成果。

二、马克思教育观的主要内容

1.教育的立足点:现实的人

“现实的人”是马克思教育观的理论起点,来源于马克思对黑格尔哲学与费尔巴哈哲学的双重批判,有三个层面的含义:第一,“现实的人”是感性、具体的人,是最基本的自然存在物的个体,与抽象的人相对立;第二,“现实的人”是整体的、社会的人,兼具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在能动地进行物质生产这一最根本的感性活动时,又受到物质生产条件的制约;第三,“现实的人”是有多方面需要的个人,除了满足基本生存需要的生命活动外,人还可以通过意识的作用,对需要形成目的动机,引导自己进行实践活动,并在此过程中产生新的需要,丰富和拓展生命活动。理解“现实的人”是理解马克思教育观的前提。马克思认为,教育是实践性的、感性的、具体的,教育的目的在于提升人的实践能力,激发自由自觉的本性,并建构人与世界的关系。教育只能发生在现实的人的生命活动中,发生在具体的社会历史背景下,是人能动地改造环境和改造自我的过程。

2.教育的根本目标: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教育观的根本目的和主旨,与马克思追求人类解放的价值观相一致。在马克思看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本质规定是要立足于人的现实性,实现人的主体性,从而达到人的解放,具体可以从三方面理解:首先,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基本目标是实现整个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2]294资本主义社会的大机器工厂造成了人的异化,损害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行分析,提出了用政治解放实现人的自由发展的目标,即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实现自由人联合体。其次,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本质是实现人的主体性,完成人的解放。马克思肯定人改变外部世界的能动性,并强调外部世界对人的活动的制约,认为二者的有机统一才能维护人的主体意识和能力,才能最终实现人的自由自觉的个性。第三,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必须在现实社会中进行。教育是属于上层建筑的理性活动,培育人的主体意识是人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马克思把人的发展置于历史和现实中,使教育成为了具体的实践活动,避免了人的发展陷入抽象的情况。教育是实现的人的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教育的直观目标是通过教育活动向受教育者传授科学文化知识与技术技能,改善和提高受教育者的知识结构和技能水平,使其可以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满足自身的生存生活需要。在此基础上,让受教育者充分实现人的本质,发挥自由自觉的个性,明白生命的意义和内涵,则是教育的真正价值。

3.教育的途径: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首先,教育和生产劳动的结合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必然趋势。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打破了传统的生产技术与劳动经验相结合的模式,推动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现代学校应运而生。其次,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有利于工人阶级对抗资产阶级的剥削。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工人阶级及其下一代备受资本家的压迫和剥削,影响了工人阶级自身的发展。“生产劳动和智育的早期结合是改造现代社会的最强有力的手段之一。”[1]318马克思提出让工人阶级及其下一代接受教育并参加社会劳动,为工人阶级实现自身智育、体育及体力劳动的结合提供了可能性。

三、马克思教育观的本质特点

1.批判资产阶级教育观念和现状的产物

马克思在批判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础上,进一步对资产阶级教育思想及19世纪资产阶级教育现状进行批判,阐明了教育的前提和目标,科学地揭示了教育的本质。马克思教育观实质上是批判资产阶级教育观念和现状的产物,具有历史性和阶级性的特点。在思想方面,资产阶级主张理性至上,把教育活动理性化、逻辑化、实证化、技术化,与教育的初衷背道而驰。马克思的教育观摒弃了资产阶级教育思想的抽象性与片面性,立足于现实的人的生命活动,从人与世界关系的角度出发,强调教育的实践性,并将教育的理想性与现实性统一起来。在社会现实方面,马克思考察了资本主义发展对工人阶级及其子女的剥削状况,从唯物史观的角度批判了资产阶级的教育制度,揭露了其本质是占统治地位的资产阶级的教育,其目的是把大多数人训练成资本的工具或机器。马克思提出:“共产党人并没有发明社会对教育的作用;他们仅仅是要改变这种作用的性质,要使教育摆脱统治阶级的影响。”[2]290因此,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是消灭私有制,消除资本主义社会中不平等的教育观念和教育制度。

2.以社会历史性为基本框架

社会历史奠定了教育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这是从人与社会互动交往的角度理解教育本质特征的基本结论。马克思从“现实的人”出发描述了教育的现实性,这种现实性植根于社会生活之中,并以社会历史性为基本框架。在教育活动中,马克思注意到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都是具有社会性的人,他们之间具有复杂的社会联系。他认为,一切事物都必须放在社会历史中来考虑,教育也一样。坚持以社会历史性为基本框架来理解教育的现实性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教育观的基本要求。虽然马克思生活在欧洲,他的教育观也产生于欧洲社会,但马克思的研究范围并不仅仅局限于欧洲社会,而是把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社会的运动变化规律作为样本进行研究。从内容上看,马克思不仅分析了社会的发展规律,而且阐述了人的发展规律,他提出人应该自由而全面地发展,强调教育中产生的问题实际上是社会问题的反映。马克思从社会历史的角度来研究教育问题,为后人提供了教育的方法论思想,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3.以主体性的人为主线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关于人、环境和教育之间关系的经典论述突出体现了马克思所强调的人的主体性。以费尔巴哈为代表的旧唯物主义者承认教育对人的发展有一定作用,但是他们认为环境决定人,并把人看作是环境的消极产物,否定社会实践的作用。马克思立足社会实践,指出了人、环境、教育之间的辩证关系:首先,环境创造人,人也创造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会对人的发展产生影响,人也可以通过实践使自身的本质力量外化和客体化,能动地改造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其次,教育者必须要先受教育。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主体,教育者首先要接受教育,提升自身的理论知识水平和综合素质,才能更好地开展教学活动,才能更好地为受教育者服务。第三,重视实践的作用。实践是主体与客体的统一,人对教育和环境的反作用是通过实践而实现的。因此,在认识人、环境与教育的关系时,除了重视环境对人的影响外,还必须重视具有主体性的人的能动作用,重视实践的作用。

四、马克思教育观的当代价值

报告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3]马克思教育观是科学的教育观,具有鲜明的批评向度和价值向度,对当代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明确“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人的全面发展既包括人的体力和智力充分发展,也包括人的道德发展。“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是当代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的核心理念,它强调教育过程中人的重要性,以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中心,这与马克思的教育观相一致。我国当前倡导的素质教育实质上是一种以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终极目标的教育,是马克思教育观中国化的成果。在马克思教育观的理论指导下,素质教育应当以扩展学生的知识技能、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为目标,不仅要使学生掌握认识世界的知识,而且要让学生在批判、反思的过程中具备改造世界的能力,从而成为具有独立人格的社会主体。

2.促进教育公平目标的实现

教育公平问题是我国教育改革进程中的突出问题。指出,要“努力让每个孩子享有受教育的机会,努力让13亿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获得发展自身、奉献社会、造福人民的能力”[4]。马克思在其理论著述中曾多次谈及教育公平问题,他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教育不平等的现状,指出了实现教育公平的现实途径,构想了未来社会主义公平教育的蓝图,为我国研究教育公平问题提供了思路和借鉴。在马克思教育观中,平等的受教育权是教育公平的前提条件,生产力的发展是教育公平的物质基础,培养全面自由发展的人是教育公平的价值目标。首先,我国在当前教育改革的过程中应当加强教育法规和制度的建设,为实现教育公平提供制度保障和法律保障,确保人民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其次,我国在教育改革过程中应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使二者良性互动,在推动社会发展的同时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第三,“发展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是当前我国教育工作的重点,为实现教育公平的目标,我国政府应完善公共教育服务体系,推进城乡义务教育的一体化发展。

3.探索有效的教育路径

除了科学先进的教育理念,我国当代教育改革必须着力探索有效的教育路径,增强教育实践的效果,以推动教育理念的创新与教育实践的进步。马克思教育观从教育环境的营造、教育对象的培育等方面给予我国当代的教育改革以指导和启发。首先,要创建和谐平等、互通互融的教育环境。在内部环境方面,家庭和学校应共同营造民主、平等、和谐、开放的学习生活环境,使父母与孩子、老师与学生之间能够平等沟通、共同进步;在社会环境方面,政府要通过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等措施,为学生提供安定和谐的社会环境,并与家长和学校一起,共同推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其次,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在教育过程中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尊重学生的意愿,鼓励学生进行自主管理、自主教育、自主发展,从而提升学生的主体意识与获得感。第三,要重视实践的作用,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自身的能力和素质。实践活动是人获得经验最直接的途径,因此,学校应积极搭建实践平台,拓宽实践育人渠道,鼓励学生踊跃参加实践活动,以提高自身的实践水平和综合素质,并逐渐成长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

[4].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91.

作者:刘震 袁月 李敬龙 单位: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生物工程学院 北京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