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校通识教育改革的意义和措施,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近十年来,为了落实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和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我国高校相继开展了通识教育。重点大学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独自形成了不同的通识教育模式和课程体系,使其逐渐步入正常的发展轨道。可普通高校的通识教育目前存在的问题较多,基本未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所以,普通高校的通识教育亟需改革。本文分析了通识教育改革的必要性,提出了通识教育改革的措施。
[关键词]高校;通识教育;教育改革
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面向所有大学生实施的全方位的非专业教育,使学生在人格、学识、情感、理性和品行塑造上都有一定的造诣。它带给学生的不只是某方面知识的增长,更重要的是获得心灵上的启迪、接受心智的训练并感受其中的愉悦,提高自身的能力素质,培养自己的独立意识和批判精神,最终形成健全的人格,成长为一个体格健壮、心智健全、学识渊博的全面发展的人。普通高校由于存在对通识教育认识上的偏差,导致实施通识教育的过程中出现了不适合其发展的一系列问题。当前,普通高校必须重新认识通识教育,对其进行全面改革,使其在高等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
一、通识教育改革的必要性
(一)通识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普通高校在通识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对通识教育的培养目标和理念没有理清,对通识教育的地位也存在着错误的认识。大家普遍认为,专业教育是重要的,通识教育就是个附属品。基于这样的错误认识,学校教育管理者采用的是简单的、粗放式的管理方式,使得通识教育出现了不少问题。首先,在通识教育模式上,只有面向全校学生开设通选课这一种形式。通选课的教学形式仍然是教师讲学生听、满堂灌的形式。通选课的课程设置上,处于门类多而不精,呈现“杂、散、乱”的状态。没有对通选课进行认真的设置,只要教师申报,一般都可以通过;没有严格的论证和审查程序,缺少结构性、整体性的梳理和整合,更谈不上有创造性的课程设计了。所以,导致学生把通选课当成了混学分的代名词。其次,教师在通选课内容的设置上,具有相当大的随意性,没有像对待专业课那样那么认真和严谨,教学内容没有什么深度,通常以“概论式”的介绍形式呈献给学生的课程较多。通选课没有教学团队,处于单打独斗的状态,导致课程的稳定性较差,更谈不上课程建设的问题。再次,在课程评价方面,没有如监控专业课程一般的包括开课、上课、考核等贯穿教学各环节的全程监控体系,所以,有的教师上通选课投入的精力不够多,态度也不够认真,只是将其当成挣工作量的工具。基于目前通识教育存在的种种问题,普通高校必须对通识教育进行全面的改革。不然,通识教育的效果根本得不到保证,对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起不到任何作用。
(二)通识教育改革的时机已至
随着“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以核心素养为指向的基础教育改革已开展得如火如荼。基础教育将从“应试教育”完全转向核心素养教育。学校的任务不再是一味地灌输知识,而是给学生未来的发展提供核心能力。这是一次教育理念的重大变革,它符合“立德树人”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根本要求。基于我国基础教育转向核心素养教育的重大变革,由于人的核心素养也需要终生地发展和完善,于是,我国的高等教育也应把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教育抓紧提上议事日程。这也符合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要求。发展大学生核心素养的教育,通识教育担负着重要的使命。在社会极度功利化、商业化、市场化的今天,人心浮躁、诚信缺乏的社会现状,使高校校园已经不再是世外桃源,学校的风气和学生的心理都受到了很大影响,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问题,甚至有的学生身上存在的问题还很严重。在这种现实非常不利的社会氛围和大学内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下,通识教育任重而道远。这要求高校教育工作者对通识教育必须有正确的认识和理解,只有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以“六大核心素养”的内容和要求为引领的通识教育,才能维护普通高等教育的本质和使命。这种背景下,通识教育的改革势在必行。
二、通识教育改革的措施
普通高校在通识教育改革的道路上,最关键的第一步是学校领导从思想上真正重视,尽快转变通识教育的既有观念,理清通识教育的内涵,将以提升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宗旨的通识教育放在与专业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形成自己学校的教学管理理念,并将该理念贯彻到全校师生中去。然后,依托各学校自己的办学优势,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各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不同要求,对现有的通识教育课程进行全面系统的梳理整合,构建出一套结构合理的、适合本校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
(一)课程设置和管理方面
因为每所学校的师资力量、教学能力都是有限的,建立起高质量的、较完善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目前来看还是有一定难度的,所以,各所学校可以结合自己本校的实际情况,改变之前通识教育课程门类齐全、杂乱无章的做法,把有限的精力集中在极少数的几类“核心课程”的发展和建设上,有针对性地对“核心课程”进行精心设置。然后,通过几类“核心课程”的开设,积累各方面的经验,然后再使通识教育课程逐渐开展到多个领域。那么,究竟哪些课程可作为“核心课程”?对通选课怎样开展教学活动?这些都是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于是,学校应成立通识教育研究团队,专门从事通识教育的研究和管理工作。有些高校有针对专业教育课教学质量的督导团队,团队成员一般由退休的老教师和在职的于教学方面有一定建树的教师组成。那么,针对通识教育成立一个类似的研究团队尤其重要。有高等教育研究所的学校,研究团队可以由研究所的人员为主,面向全校选拔一些对通识教育感兴趣的或有一定研究基础的教师参与其中。没有高等教育研究所的学校,可以由对通识教育感兴趣的、擅长研究高等教育的老教师牵头,其他成员同上。通识教育研究团队(下面简称为通研团)要做的工作应该是全方位的。第一,将“六大核心素养”和它的“十八个基本要点”加以简明扼要的解读,帮助全校师生容易接受并能正确理解通识教育的内涵。第二,在通识教育课程的设置上,认真研究梳理现有的通识教育课程,可以借鉴通识教育发展比较成熟的国家和地区的经验,但不能盲目照搬他们的课程体系。国外的通识教育注重更广泛、更深入的有关人文、社会和自然的基本知识的教育、人类文化遗产的传播及其对学生人格的教化作用,他们的课程体系内容丰富且完善。而我们的普通高校要根据自身的特点和现实情况,从实际情况出发进行创造性的课程设置和设计,逐步完善本校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在这方面,通研团的工作是相当艰巨的。其承载着本校的通识教育科研和管理的全部工作。第三,通研团要在课程内容的设计上进行把关,对每门通识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都加以了解和指导,决不允许教师们自由开课。第四,对每门通识课程的教学效果作出评价。可以通过和选课学生座谈的方式或通研团随机听课的形式取得课程反馈信息,对课程进行评价。评价结果及时反馈给任课教师。第五,收集学生对通识教育课程需求的信息,及时对通识课程体系进行调整和完善。第六,负责和其他兄弟院校的通研团进行经验交流工作。学校领导应尽力支持通研团的所有工作。
(二)课程的教学方面
在通选课的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本,把学生放在教学的主体地位,把“受教育者”变成“学习者”,使学生自己学习、自己体悟,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和信念,这是通选课教学过程中教师们应明确的教学理念。理清教师的主导地位与学生的主体性之间的关系,教师的主导地位并不是教师把知识灌输给学生,学生的一切由教师来决定,而是在于教师启发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改变“被教育”“被学习”的状态,给每一位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使他们在通识教育中获得真正的知识营养。在教学方式上,要彻底改变教师滔滔不绝地讲、学生静静地听的被动式接受方式。课堂教学要变成教师启发、学生参与的形式。于是,学校应成立通识教育督学团队(下面简称为校级通学团)。这个团队可以由校学生会组织,面向全校学生召集对通识课程学习比较热心的同学,组成人员可以涉及到所有学院和所有专业的学生,有研究生同学参加就更好了。当然,这个团队的人数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应保持30至50人,一个自然班的规模。校级通学团可以做的工作是:第一,可以直接和通研团沟通,对通识课程提出意见和建议,反馈学生的需求信息。第二,可以直接和任课教师沟通,对该教师的课程安排提出意见和建议。第三,通过校级通学团成员的学习带动全体同学对通识课程的学习热情。校级通学团可以组织某门通识课程的学习小社团,进行不同形式的学习和活动。这不仅可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锻炼学生的多方面能力。第四,校级通学团成员可以作为领导回到各自的院系和各院系的学生会联合组织二级通学团。二级通学团可以组织本院系的学生,成立多个通识课程学习的小社团,小社团的活动可以不拘形式。第五,校级通学团可以组织二级通学团之间举办一些学习活动。比如,辩论赛、知识竞答、小论文答辩等。第六,多数通识课程,任课教师都可以先提出课程目标和要求、列出参考书目,然后让通学团成员组织学习。课堂上,学生可以分组讲授,教师要随堂听讲并指导。学生的能量是巨大的,通过组织通学团定能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每位同学都能积极参与到通识课程学习的活动中,定会使我们的通识教育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对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可以发挥其不同寻常的作用。总之,要使通识教育改革很好地与大学生核心发展素养的教育对接,通研团和通学团的工作将会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特别是学生组成的通学团,若能在每门通识课程的学习中真正发挥起他们的作用,这对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提高将是无形的、巨大的影响。当然,通研团和通学团这两个团队的设置和组织以及他们的工作如何开展得更好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三)重视高校之间的合作
最后,各所普通高校的通研团之间可以进行工作交流和协商,形成资源共享的一种通识教育模式,好的教师和课程资源可以为他校所共享。具体如何执行,这是值得各学校探讨的问题。另外,普通高校也可以共享重点大学的教学资源,即聘请重点大学的教师为学生开设通识教育课程,或者普通高校的学生去同一城市的重点大学选修通识教育课程。总之,通识教育资源共享的问题是需要普通高校教育管理者认真研究并值得探索和发展的。以上为了说明通识教育在普通院校亟需改革的必要性,指出了普通院校在开展通识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了问题出现的原因;并以我国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的教育改革正在开展为契机,以将大学生培养成高层次的全面发展的人为大学教育的终极目标为切入点,通识教育改革有了明确的方向和推动力,来说明通识教育改革的时机已到。普通院校应抓住时机对通识教育进行全面的改革,改革的措施值得有意研究通识教育的教育工作者精心探究。
参考文献:
[1]顾明远.中国教育路在何方[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
[2]黄俊杰.全球化时代的大学通识教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3]李曼丽,汪永铨.关于“通识教育”概念内涵的讨论[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1999,(1).
[4]唐燕,高昊.提升大学通识教育质量的路径选择[J].教育评论,2014,(2).
[5]黄坤锦.学通识教育的基本理念和课程规划[J].北大教育评论,2006,(7).
[6]冯增俊.通识教育与大学精神[J].江苏高教,1999,(6).
[7]赵书超,陈新巧.美国大学通识教育检评及启示[J].石家庄学院学报,2008,(4).
[8]何锡辉,赵修文.试论大学通识教育的凸显及其路径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2).
作者:卞瑞玲 单位:济南大学数学科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