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大学历史通识教育研究,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
历史通识教育是大学通识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开展历史通识教育对于陶冶学生的人文情操,锻炼学生的历史思维,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我本人在重新探索历史通识教育的意义和反思中国传统历史教育局限性的基础上,通过一系列教学实践,进行了一系列关于历史通识教育的探究,总结出了一些有益的经验。
关键词:
大学;历史;通识教育;教学
现如今,大学通识教育已经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普及。大学通识教育在于打破专业间的壁垒,使学生通过对不同领域知识的学习与整合,成为见识通达、人格健全的个体。其中,历史通识教育是大学通识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开展历史通识教育对于陶冶学生的人文情操,锻炼学生的历史思维,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我本人在重新探索历史通识教育的意义和反思中国传统历史教育局限性的基础上,通过一系列教学实践,进行了一系列关于历史通识教育的探究,总结出了一些有益的经验。
一大学历史通识教育的意义
(一)大学历史通识教育能够丰富大学生人文知识和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
我国在20世纪末期就开始了高校素质教育的改革,目的就是在当今学科分化越来越精细化的情况下,避免学生过度为专业知识所束缚而忽视了综合素质的提升。当今,我国应试教育的现状依然没有得到根本的扭转,许多理工类大学生的人文知识水平更是有待提高。在本世纪初,深圳市委宣传部和深圳团市委等单位在北京、上海、武汉等部分重点城市做了一项关于青少年历史知识现状的报告,报告显示,全体受访者中仅有1.5%及格,可见学生历史知识的匮乏足以令人担忧。通过历史通识课的学习能够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中国史的学习能够让学生对我国悠久的历史有更深刻的了解,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怀;世界史的学习,能够开拓学生视野,从世界史的角度更好地理解中国和中国人。
(二)能够培养学生历史思维
学习历史能够开拓大学生视野和思维,让大学生学会纵向地看待问题。学生通过回顾历史,回顾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以及对现实生活的影响,来更好地理解世界(例如在世界文明史中回顾犹太教与基督教之间的渊源,犹太人遭受的苦难,就可以更好地理解犹太人独特民族性格以及现代世界中犹太民族与世界各个国家的关系),让学生在思考与感悟当中增加对现实世界的关怀和宽容;学习历史也有利于学生在现实生活当中换位思考,让学生理解在不同情况下的不同人所作出的决定,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同时,通过学习历史,培养学生从人的角度出发来看待问题,这也有利于塑造学生人文主义精神。
(三)可以培养大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精神
学生通过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品评,能够更好地培养实事求是的精神,一分为二的分析问题方法,提高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教师通过和学生共同探讨历史事件的起因让学生懂得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英雄人物与人民大众之间的辩证关系,并让学生通过学习掌握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同时,教师通过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能让学生逐步养成严谨求实的态度。这些能力的培养不但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史观,而且有助于学生正确和客观地看待自身和周围世界,这对于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二传统历史教学的局限性
中国传统的历史教学方式可以用赫尔巴特的“教师中心”“课堂中心”“教材中心”来概括,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根据教材或者其他材料学习定论,授课方法以讲授为主。这也决定了学生在这一过程当中并不需要去探索、研究和发现,学生只需要被动接受即可。我在之前的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上也主要以现成的理论和知识为主。例如之前我在《美国历史与文化》一课中设计的大纲内容有:一、北美独立运动。学生在本讲中需要了解1.独立运动的背景2.运动的过程3.美国独立宣言的过程和意义;二、西进运动。学生在本讲中需要了解1.美国的领土扩张的过程2.移民运动过程3.西部的开发的过程……。这种教学内容的设计有利于学生的知识掌握,却不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和巩固知识。在教学方法上以讲授为主,课程当中没有重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堂当中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不多。尽管在学习过程中会给学生播放相关的纪录片、影视资料或者给学生讲述一些美国历史的小故事来丰富课堂内容,但总体上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并不高,学习的效果不尽如人意。而且在教学过程中没有要求学生在课外阅读原始史料,课堂上提供的资料不够全面,精度不高,针对性不强,导致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的并不深刻,讲课有些流于形式。后来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课程的设计更偏向于培养学生独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着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批判精神。无论在教学形式还是在教学内容上,我都做了大量改革和尝试,得出了一些有益的经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大学历史通识教育的教学内容探究
传统教育只是传授给学生课程的定论和意义,这种教育方式不利于引发学生独立思考。而经过对教学内容的改革和探究后,教师在课堂上只需提供课程相关的基本概念和定义,课堂上主要任务并不是让学生掌握内容,而是给学生提供一系列理解这门课的工具,通过有针对性的材料的阅读引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得出自己的结论。在之前的教学中,我给学生提供的阅读材料都是课程需阅读的经典材料(例如:《五月花号公约》《美国独立宣言》《1787年宪法》《解放黑人奴隶宣言》),而且只要求学生理解材料内容即可,在阅读之后给学生总结材料的意义所在。此后我给学生提供了更加具体、详实和有针对性的课程资料和国内外相关的最新研究成果,并且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材料(例如:阅读莱克星顿枪声后英国殖民军队和殖民地民兵武装的两份报告,阅读后思考以下问题:这两份报告的差别在哪里,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差别,该怎样认识这两份报告当中的差别,你认为这两份报告哪一份更能体现当时历史的真实情况,原因是什么,根据报告描绘的当时情况,假如你是当时的民兵武装,你会做出怎样的抉择,原因又是什么)学生在自学中,一开始显得并不适应,但随着这种练习的进行,通过不断阅读和思考,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逐渐得到提升,并建立起了独立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四大学历史通识教育的教学方法探究
在教学方法上,主要运用讲授、讨论和演示三种方法。我课程的理论课时为36学时,2学分,选课人数一般在25-30。课堂上教师尽量减少授课内容,内容只涉及关于本讲的基本概念和定义,把尽可能多的时间交给学生自主学习和讨论。
(一)讲授法
讲授法教学并不意味着填鸭式教学,对非专业的学生在讲授当中尽量结合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结构,尽量使用他们能理解的概念和词汇。讲授当中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提问,并通过观察和提问等方式随时掌握学生的听课和理解状况。对能够积极提问的学生给予鼓励。
(二)讨论法
在课堂讨论前,给学生提供充足的视听材料、书面材料并设置一系列相关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解读史料并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以此来提高学生独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先在小组内部形成一致意见,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发言交流。教师要仔细观察学生讨论的情况,多关注不发言的同学,给这些同学多创造机会,并适时地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来。老师尊重每个学生的发言权,尊重学生的任何言论,不因为学生观点上不同或者学生知识上的匮乏而打击学生,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讨论氛围。很多时候学生在讨论过程中会遇到偏离主题的情况,这时候老师就需要进行合理引导,确保学生的讨论与课程内容有内在关联。此外,有些讨论往往演变成争辩,此时,老师要及时疏导,避免学生的情绪化,引导学生在坚持自己观点的同时合理倾听和吸收别人的见解,在讨论中学会倾听他人、理解他人和包容他人。在学生讨论之后,老师要做总结性陈词,对学生的表现要更多地进行鼓励和肯定,以此让学生增加自我学习的信心和兴趣。在课堂的最后学生根据自己思考和相互讨论的内容做出本节课的学习报告。
(三)演示法
在信息技术发达的今天,教师熟练运动多媒体教学能够更加直观和清楚地展示课堂内容,从而能够更好地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在课程讲授过程中可以插入一些历史影片、纪录片或科教片等等,但时间不宜过长(控制在15分钟以内)。而且视频资料的选择要有针对性,在视频资料播放之前给学生设置一系列问题,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资料(例如在讲授“美国历史与文化”中“移民运动的过程”一课时,插入视频资料“五月花号”,在视频播放之前,让学生通过视频回答几个问题“五月花号上的船员有怎样的特点”、“为何五月花号在美国人民心目当中有如此高的地位”等等)。演示法能够起到调节课堂气氛,引起学生注意的效果,正确地运用能够让学生在相对轻松的氛围中掌握和学习知识,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五大学历史通识教育的考核方式探究
在之前的课程考核中,只要学生不迟到、旷课、早退都能获得相应学分。学生的成绩差异主要体现在是否掌握了老师所要求掌握的知识,以及课上所做的笔记情况。期末考试内容多以论文为主,但由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浮于表面,论文抄袭现象比较突出。教师并未对学生课堂表现做一定要求,这导致许多学生在课堂上表现不佳,因为学生关心的是能否选上课而不用担心能否通过考核。在教师本人从知识的讲授者的角色上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帮助和聆听者之后,考核更加侧重于学生的课堂表现。学生的考核方式主要有课堂参与度(占学生总成绩的40%),学生每节课的学习报告(占总成绩的30%)和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30%)组成。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后,教师做简单的记录。学生每节课后做简单的学习报告,教师相应的打分。期末考试内容的设置主要以开放性题目为主,题目只有通过个人搜集历史资料并认真体会理解才能得出答案(例如,设想你是美国独立战争时期华盛顿将军麾下的一名普通士兵,你可能将会遇到哪些困难和挑战,面对这些困难和挑战你会做出怎样的抉择,你做出这样抉择的原因又是什么)。考试不设置标准答案,只要学生的答案符合基本历史事实并能自圆其说即可,如果学生抄袭严重则本门课程不予以通过。通过教师的观察和学生的反馈,这样的考核方式更加灵活,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六小结
大学历史通识课教育的探索任重道远,需要教师和学生在实践中共同总结和体悟。总之,大学历史通识课教育的开展对学生融汇不同知识,超越学科界限思考问题,提升个人修养等方面都有积极和重要的意义。作为教师,必须做好精准的课程定位,不断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不断提升个人学术修养才能真正发挥历史通识课的教育意义。
参考文献
[1]杨加深.通识历史课程如何吸引非历史专业学生——以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在全校开设“中华民族精神概论”为例[J].历史教学问题,2009(3):87-88.
[2]赵晓华.历史类同时课程的意义、目标及方法[J].黑龙江史志,2010(17):154,166
[3]徐辉,季城均.中国大陆、香港、台湾地区高校通识教育之比较[J].比较教育研究,2004(8):63.
[4]陈幼慧.核心课程之改革:哈佛大学通识教育改革之研究[J].中国台湾:通识教育学刊,2009(4):47-48.
[5]黄俊杰.大学通识教育的理念与实践[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6]庞海芍.通识教育.困境与希望[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
作者:提大伟 单位:山西农业大学信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