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识教育国际化研究人才培养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通识教育国际化研究人才培养,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通识教育国际化研究人才培养

摘要:

在当今国际化发展的大环境下,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和学科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和发展,其机遇是十分难得的,但是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本文就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在通识教育背景下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研究型环境专业人才的一些举措,作出了具体的阐述。其措施多样,能够全面的培养专业人才的能力,比如:开设全英文授课课程,国际交流合作办学,助推学生出境短期留学访问,建立健全学生实习基地,学生内部组织课题组轮转研究,学生自主参与课题组科学创新实践等。除此之外,复旦大学还进行了进一步的工作设想,比如开设研讨型课程,让学生自主思考和研究,增强自身的探索精神和能力。再比如对学生进行本硕博一体化培养,使学生全面而完整的发展自己,成为一个具有国际化视野的通识教育研究型人才。

关键词:

环境科学;全英文课程;国际合作办学;实习基地建设;科创实践

实施通识教育背景下的国际化视野研究型人才的培养前提是大学生接受了比较完整的通识化教育,而在复旦大学,这种前提已经完全具备,因为复旦大学的通识教育已经贯穿了整个大学本科阶段。学校的整体通识教育理念统筹着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的顶层设计,因此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必定符合通识教育的发展目标。大一的学生除了要学习通识教育课程,还要学习基本的文理课程。自2013年起,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学生被编入自然科学的大类招生,进校之后暂且不进行院系的细致分类,与原系学生共同学习基础科目,只到大学二年级才开始进行具体院系的分类。在大二时让学生突破专业基础课,并在大二的下学期进行专业方向的分配,这样可以保证学生能够更加全面的发展和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和兴趣,从而选择更适合自己的专业方向。在大三和大四的阶段中,学校将会按照环境科学,环境工程和环境管理的专业分类来对学生进行专业课的教授和培养。另外,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实践实习和科创项目也会贯穿始终大学本科阶段,以方便学生更好地将学到的专业知识与实践技能的习得相结合,更好的培养自己的能力,向着通识教育国际化视野的研究型人才方向发展。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在近年来不断提升自我,从制度建设改革和专业活动开展等方面进行进一步的提升和创新,以此作为提高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的质量的方法,并制定了一系列详细的改革措施。例如:(1)在教学过程开始之前,了解学生和教师的意见与建议,充分尊重学生的发展意愿,并照此对于学生培养方案和教师教学大纲进行梳理,并作出相应的调整和创新,以适应学生和人才培养与时代的发展需求,促进学生更好地进行自我发展。(2)明确对于教师从事教学的奖惩制度,通过系教学指导委员会对于教师的教学进行检查和反馈,以便严格把控教学进度和教学质量,保证通识教育大背景下对于国际性视野研究型人才的培养能够顺利进行。(3)加强宣传。通过进行专业宣讲会、组织讲座、参观实验室、参观环保企业、进行暑期社会实践等方式对新生和低年级学生实施专业宣传,加强他们对于专业的认同感和热爱程度,激发他们在本专业的兴趣,使他们更好地学习本专业的知识,促进高素质人才的发展。(4)对于课堂教学、实验教学、野外实习、生产实习、毕业论文等各个环节一定要严格把控,力求每一个环节都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保证毕业生的专业素质。(5)完善导师制度,通过实行“寝室导师”等方式,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联系与互动,让学生和老师处于一个平等沟通和交流的状态,而老师也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身份与言辞,学会用自己的幽默和理解等品质发挥出自身的人格魅力,用自身的科学精神熏陶身边的学生,为学生解决生活和学习上的困难,引导他们更加积极勤奋的学习专业知识。这些举措的实施使得巩固学生专业知识、加强学生学习热情和主动性等方面收效显著。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对于复旦大学的环境专业人才培养特色等方面进行了具体的探究和分析,从而得到了进一步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方法。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有四个大的方向:通识教育、个性化培养、专业训练和国际化视野,这也是复旦大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四大特色方面。本文在以下篇幅中将着重介绍通识教育背景和理念下的国际化视野(包括全英文课程教学,学生出境交流访学,国际交流合作办学)和研究型人才(野外实践与实习,学生课题组轮转,科创项目开展)。

一、通识教育背景下的国际化视野

复旦大学是国际知名性大学,着力于培养与国际接轨的高质量人才,并且,复旦大学的本科毕业生大都会选择大学毕业后进行研究生的考取或出国深造,而期间需要的资料查阅,科学研究和出境交流都需要用英语,大学中的全英文课程就起到了它应有的作用。另外,复旦大学与国外高校联合办学,互相承认学分,也能够满足国际交流和交换生的需求。目前,环境科学与工程系为本科生开展的全英文公共选修课包括“能源与环境”、“气候变化与能源”,以及专业选修课“大气化学”、“全球环境变化”“环境水文学基础”、“仪器分析”、“水环境化学”、“环境纳米技术”也使用全英文教学。而其中“能源与环境”获选“2013上海高校外国留学生英语授课示范性课程”的称号。而对于研究生的全英授课复旦大学也采取了中欧大气化学暑期学校和研究生课程“FIST”项目(FudanIntensiveSummerTeaching,暑期集中式授课)等形式。开设全英语授课课程对于师生双方都有很大的挑战性。国内老师的母语都不是英语,所以全英文授课备课过程是十分艰难而且必要的。而学生面临的挑战在于在课堂上要随着老师的语速快速的理解授课的内容并作出反应,若语言基础不够扎实,不仅课上提出疑问和探讨会受到阻碍,而且理解授课内容也将成为一项困难的任务。复旦大学积极接受海外留学的教师,鼓励他们开展全英文课程,并在课时上进行一定的计算和倾斜也是顺应了国际化程度提高,英语应用范围愈发广泛的大趋势。同时复旦大学也挑选英语水平高的研究生担任助教,帮助后进学生加强英语学习。经过不断的努力,复旦大学通识类全英文课程覆盖面不断扩大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复旦大学在2009年和2011年与国外高校签署了环境科学与工程“2+2本科生联合培养项目”,即在复旦大学学习两年,在合作高校学习两年,累积够相应的学分就可以在毕业后得到两所高校的毕业证书。这个项目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并促进了国际交流。同时为了培养本科生的考研意识,复旦大学也进行了研究生双学位和联合培养项目的探索。复旦大学为了开阔本科生视野也进行了本科生短期出境访学的活动。这样的活动在系内进行选拔,公派一定名额的学生出境,这样不仅在系内形成了勤学的风气,也使得出境的学生拥有更高的学识和品格,传播复旦大学的学风的同时也进行了国际间的交流。而对于入选的学生,复旦大学也做好了相应的接洽工作,保证学生的学分获取。

二、研究性人才的培养

复旦大学是一所研究型大学,也希望在学生学有余力的情况下激发出更多学生的创新和兴趣,培养他们成为研究型人才,所以为避免知识与能力的脱节,复旦大学也为学生们准备了许多实践性课程。复旦大学联系了多个生态基地和示范区,为学生的实践实习寻到了一个好地方。而学生们的实践实习内容也是多样化,可供学生自行选择的。实习内容包括统一讲解要求,实习讲解做法,实地采集数据和测量,样本分析,数据处理和实践报告等。最后还会有实结,方便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和提高,进一步了解实践研究和野外实习的区别,更好的将知识与实践能力相结合,以求将来更好的学习和工作。同时,复旦大学也根据学生的不同实习效果进行了更方面的总结,也为不同细致专业的学生提供了更适合的实习地点。为了更好的培养研究型人才,复旦大学在2014年起在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推出了一项全新的项目,即学生内部的课题组轮转研究学习。即要求学生在大学二年级时,在本系的四个课题组里进行研究实习,在每一个组的研究实习时间不少于一个月,这样做不仅可以使学生接触到多个研究课题,进行多元化的研究实习,一个月的最低时间限度也可以避免课题组轮转而带来的研究不彻底,草草了事的情况的出现,保证了学生能够高质量的完成每个课题组的研究实习活动。实习的内容也包括许多:开始课题研究前对于实验室安全规范的了解和学习,对于日常实践内容的重复和检验,对相关文献进行调查研讨,参加小组会议进行交流讨论,参与教师和实验室研究生指导下的部分辅助性研究课题等。在学生完成所有的实验室实习项目后,要针对自己的实验室实习过程与结果写出相应的实习报告,对于实习中的各个重要过程、环节和实习进展作出一个具体而完整的总结归纳,并详细阐述自己对于实习的感受,以便于日后的反思和经验的提取总结。复旦大学通过对学生实施课题组轮转的制度,培养了学生对于研究的感性认识,熟知研究型课题的过程与进展细节,培养了他们对于研究课题的兴趣和热情,有利于学生在日后作出“双向选择”从事研究性工作,成为研究型人才。除了课题组轮转的制度创新,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也十分重视学生的科创实践活动。即学生进行自主的科创项目的申请书,并自我完善,在科创项目通过公开答辩后,就可以进入指导教师的课题组进行课题研究活动了。在课题进行过程中,会应用相应的中期考核和结题报告等形式对于学生的研究进行及时的监督和管理,并在过程中对于学生的研究方法与技能进行指导,促进他们能力的提高,最后对于他们的科研结果进行评估,并给予指导意见。学生的科创项目有望道学者计划,曦源项目,团委科创项目,登辉项目,创新性实践计划等多个科创项目。除此之外,为了促进环境科学与工程系的本科学生参加科研实践活动,从中发现顶尖人才和好苗子进行进一步培养,复旦大学还特意开展了“拔尖人才计划”,每年都在大学二、三、四年级中选拔出品学兼优,热爱本学科的2-3名学生进行为期一年的重点培养和教导,在此期间对这些学生的能力进行提高,致力于将他们培养成高素质的研究型人才。让学生进入实验室自己动手进行实验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也更大程度的调动了学生对于实践活动的兴趣和参与度,也为学生打下了坚实的科研基础,同时,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也有利于老师观察每个学生的素质和能力,选拔出更好的人进行重点培养。在这种环境下,有相当比例的学生在大学二年级就选择了进入实验室进行科学研究活动。经过这些年的经验积累,在学生科学研究创新这方面也取得了巨大的成果,近年来复旦大学本科生的率在不断上升,更是有许多学生的论文在AppliedCatalysisB:Environmental、AppliedCatalysisA:General、JournalofHazardousMaterials、Industrial&EngineeringChemistryResearch等学术期刊上发表过第一作者论文。本科生科创活动对他们日后的发展方向起到了重要的影响作用,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的学生有三分之二都选择在毕业后进入更高的学府进修科研项目或者直接投身于科研项目的研究,这也是复旦大学实施各项制度活动的目的所在。

三、进一步设想和实践

除了以上措施,复旦大学也在不断探索着进一步的发展方向。

(一)在未来的教学中,复旦大学将会采取更加灵活的方式进行课堂知识的传授,反转师生角色,以学生为主体,调动课堂气氛,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实践探讨能力,为研究型人才的培养打下坚实基础。同时指引学生将知识与实践相互结合,不断提高自身能力。

(二)实行本硕博一体化培养,这样既可以保持学生学习的连贯性,又可以在长期的培养中挑选出更适合的人才,分类培养,因材施教使得人才的能力得到更大的发挥。与此同时更可以检验此项制度的优点和漏洞,进行及时的弥补和优化,以便更好的服务于人才培养。

综上所述,目前环境科学与工程人才培养机遇与挑战并存,为今的出路就是不断进行创新,与国际接轨,在通识教育的大背景下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研究型人才,不断发展通识教育,推进国内外交流,促进自身更好的发展。

作者:刘涛 单位:鞍山师范学院国际交流学院

[参考文献]

[1]陈慧.留学生中国社会文化适应性的社会心理研究[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6).

[2]沈光浩.汉语派生词新词语研究述评[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