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专业通识教育实施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外语专业通识教育实施,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外语专业通识教育实施

摘要:

我国当前的外语专业教育理应着眼于学生的终生发展需要和国家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需要,回归人文学科本位,以通识教育为本,应当通过采取调整课程体系、确立专业知识课的主导地位、完善师资建设等一些具体有效的措施,达到以培养更多人文通用型人才的目标。

关键词:

外语专业教育;人文本位;通识教育

笔者作为外语专业毕业生常自觉思想深度不及他人,分析问题的能力也常有自我感觉捉襟见肘的窘迫。与相同专业背景的同辈人一说,发现有同感者不在少数。然而,回望历史却发现早期的外语界名人辈出,且大都是学贯中西的博雅之士,这不得不让人们对我国当前的外语专业教育进行反思。为了论述方便,笔者特选取英语专业为代表。

一、英语教育的人文学科本位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改革开放后的一段时期听说读写译等英语专业技能训练一直被放在英语院系教学的首位。随着上世纪90年代起市场化进程的加速,为了使人才培养能够更快地满足商品经济的需求,国家教育部提出了“培养外语复合型人才”的目标,许多院校纷纷加大法律、金融、新闻等专业知识课程并大幅度削减和弱化文史哲等人文课程。这样的改革培养出来的毕业生通常具有较高的语言技能和复合专业背景,能够迅速胜任工作岗位需要,但是却普遍缺乏对中西方文化的深入了解,人文基础较差,批判性思维能力较弱,与其他文科学生在思想深度、知识结构、分析问题能力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诚然,英语作为一种交际工具具有工具性。教育需要面向市场,讲求实用性和应用性本无可厚非,但是如果仅仅强调学生的个人近期就业需要和社会当前发展的需要,就势必只能培养出“语言流利,头脑空洞”的毕业生,无法满足学生终生发展需要和国家社会的长远发展需要。南京大学王守仁曾经指出:“英语是人文学科的一支”。人文学科关注的是人的内在精神世界,以提高人的人文素质修养和提升人的生存境界为目标。英语学科的基本要素是英语语言、文学和文化,英语专业培养的人才不但要掌握听说读写译等语言技能,也须具有渊博的专业知识和人文知识,并具有融汇中西、跨越中外人文视野的思辨能力,而这一切需要通过通识教育才能够完成。

二、英语教育应以通识为本

人文学科属性决定了英语专业需要大力加强通识教育,而非着眼于专业知识的获取和任何功利性的教育。尽管通识教育不能快速适应市场的需求,但是从长远发展来看,它所带来的深厚底蕴能让学生未来发展更具有潜力,并且能够强有力地推动社会的进步。民国时期我国外语专业在通识教育方面已为后人做出了示范。当时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两校的外文系的课程设置理念就是通过通识教育打通学科、融汇知识,培养贯穿古今、汇通中西的通才。在这样以通识为本的教育理念指导下,这些学校培养出了外语界一大批汇通中西的知名学者。这些学者的成就确是令后辈汗颜,他们的思想高度让我们高山仰止。而现如今,“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外语专业注重人文教育的传统正在一步步丢失……功利主义成为教育的指导原则。实用性、应用性教育成为潮流。这种教育哲学所带来的直接后果是人文精神的大衰落。”“通识为本”是世界上广受认可的一种教育理念。哈佛、耶鲁等西方名校长期以来致力于推行通识教育。早在上世纪40年代,哈佛大学在其《自由社会中的通识教育》报告中就强调世代累积的智慧,包括历史、艺术、文学、哲学等对价值判断极端重要。耶鲁的办学理念是“不是为了职业,而是为了生活”。在我国台湾,当地教育界也鲜明地提出了通识教育目标并整合相关课程提供给学生修习。然而在我国内地,学生一进高校直至毕业都深深地烙上了“专业”两个字,在校期间职业能力训练所占的比重和课程量非常高,通识教育学分只占课程总数的10%左右,这一数字大大低于民国时期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抗战时期西南联大和目前西方大学通识教育占三分之一学分的比重。虽然近些年来内地外语院校也开始意识到通识教育的重要性并开始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四校于2015年底成立了“大学通识教育联盟”,北外、上外和广外等外语院校也都纷纷通过通识课程计划对学生在各学科领域的选修课程提出了最低要求,但是总体来说通识教育还不够明确,而且通识课程缺乏关联性、系统性和科学性,学生选课的随意性比较大。

三、英语专业通识教育的几个问题

1.重视文学经典阅读

作为人文学科的一支,英语专业可以通过通识教育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综合材料和有效论证的能力,而这其中最有效的培养方式莫过于让学生阅读英美文学中的经典原著。在《忆往述怀》一书中,季羡林先生曾提到他早年在清华大学读英文专业时课程中包括了很多文学课程,比如大学一年级时就读奥斯丁的《傲慢与偏见》原著。他在德国学习外语的经历也大体如此:每周仅4个小时共20个星期俄文课。教师开头就把字母讲了一讲,第三堂课教师就要求学生读一本果戈理的短篇小说!一星期4小时的课,学生起码得花上三天时间来准备:查语法、查生词……20个星期下来,学原文、弄语法,读完了整部小说。要求学生阅读经典原著是西方外语教学常用的方法之一。西方18世纪一位语言学家把教外语比作教学生游泳,把学生推到池子里去,学生在水里扑腾扑腾,最终也就学会了。而阅读经典原著是最有效的通识教育的方法。正如王鲁男所说,最有效的通识教育是回到知识的源头,通过阅读原著与大师们直接交流,从而形成对人类精神文化精髓的感悟和总体架构的把握。英语专业应该在教学中特别强调学生对于原著的阅读和批判能力的培养,将课程重点放在修读英文原著,通过经典作品的深广阅读来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语言素养以及对外国语言、文化、思想的感悟和理解。

2.调整课程体系

在通识教育视野下,西方大学的英语专业纷纷致力于为学生提供英国、美国等英语国家的文学知识,培养学生批判性地研读文学和文化文本的习惯、培养创造性地提出问题和组织知识的能力。我国大学英语专业的内涵及其课程体系可以划分为语言能力、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三个部分。语言能力课程即专业技能课程。我国的英语专业教育虽然有提高学生英语语言技能的压力,但由于现阶段英语语言技能训练已经提前至基础教育阶段,这部分课时应该适当缩减。专业知识课程主要包括英美文学,还涵盖中国文化课程和西方思想文化课程,理应占据主导地位,因为该部分课程是英语专业的培养重点所在;专业能力课程是指培养学生进行初步的英语研究的课程,这部分课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为他们进一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调整课程体系,即缩短语言技能课时、加大专业知识课时、添加英语研究能力课时,英语专业的本质就能得到基本体现。

3.师资建设

课程体系的调整需要配备相应的师资。术业有专攻,外语院校可以通过系部间甚至是校际合作来实现教学资源共享,以完成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课程安排。同时,不断健全通识教育师资的培养培训制度,积极开展通识教育的教学经验交流,通过聘任制等形式鼓励那些具有开阔的学术视野、较高的学术素养和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走上通识课程的讲台。另一方面,教师也要放眼于世界和未来,努力适应通识教育培养需要,主动学习相关学科的新知识、新理论或新方法,逐渐形成以专业学科为核心,由多元化知识所构成的开放的、有机的知识谱系。

四、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的外语专业教育不能仅仅将培养目标放在学生和市场的近期需要上,而应着眼于学生的终生发展需要和国家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需要,通过通识教育来更好地培养具发展潜力的通才,以此推动社会的长足进步。

作者:李琳 单位:海南政法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王守仁.加强本科英语专业“学科”的建设[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2).

[2]刘伟.关于外语院校培养目标转型的几点思考[J].外语教学,1995(4).

[3]胡文仲,孙有中.突出学科特点,加强人文教育———试论当前英语专业教学改革[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6(5).

[4]王鲁男.外语专业通识教育:历史、现状与展望[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3(6).

[5]张冲.英语学科及专业改革的思路:正名固本定标准[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