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等教育体系下通识教育研究,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
高等教育是我国人才培养的核心体系,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体系是未来高等教育战线的重要任务。本文着重从中国实际出发分析了通识教育在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给的必要性并给出了实施建议。
【关键词】
高等教育;通识教育;教育改革
高等教育是我国人才培养的核心体系,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体系是未来高等教育战线的重要任务。党的十八大以来,站在全局和战略高度,对高等教育提出了许多富有创见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要求,指明了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目标和方向,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国务院总理在高等教育发展座谈会上对于进一步落实高等教育发展明确了目标。总理指出:高等教育要着力围绕服务国家创新发展,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培育更多创新型人才。注重培养学生创新特别是原始创新意识,开展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教学,激发他们丰富的想象力,打牢知识根基,拓宽学术视野,推动科技创新。注重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培育工匠精神,实现知行合一,多为学生提供动手机会,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助力提升中国产品的质量。
一、高等教育中的通识教育
我国高等教育在摸索和改革中前行,既融合了中国社会主义的独有特色,也吸纳了国际教育体系中的诸多观念,如通识教育,既独树一帜,又海纳百川。通识教育是一种人才培养新理念,目标是培养全面、健全的人才,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培养人的目标相辅相成。高等学校的学科划分是基于社会发展的需要,提供专业型人才,但也要注意专业化需求的同时社会的各行各业需要的人才也具有多样化的特征,因此,高等学府培养人的目标不仅要关注细化、也要兼顾全面,正如国家培养人才的高级目标在于不止乎于专业型人才的培养,更高的要求是需求创新型、复合型人才。这就为高等教育的培养者、实施者提了一个更难攻坚的课题。国内一些知名学府率先将通识教育与高等教育有机结合,建立了自己的通识教育体系和通识教育文库,这种试点教育的改革令广大学生群体受益匪浅,社会效益也良好,学生在具备较高的专业素养的通识,在大学阶段得到了人文情怀的培养和熏陶,这种教育模式更利于青年学生实现其人生的价值和对未来的创业导向。
二、高等教育中的中国特色
目前来看,通识教育的紧缺在我国高等教育中扔是普遍现象,很多学生,对知识的汲取只处于探索阶段,远远没有更高的情商和智商去汲取专业以外的知识,那么高等教育的怀抱就仅仅拥抱那些杰出一点的青年人,而摒弃了徘徊在边缘的学生么?怎么能区别高等教育和专业技能教育培养人才的意义呢?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仍是国家十三五发展中教育发展的重要目标。技能教育和高等教育对人才培养的目标是不同的,高等教育如何能体现自我特色,是我国通识教育的良好体现方式,单纯借鉴国际通识教育并不能填补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人文教育的空缺,还需要通识教育在高等教育中各个阶段形成良性循环,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我们的学生通过了解自己的历史和文化,汲取富于中国特色的文化中的养分,有助于形成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也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经之路。
三、通识教育与中国特色的有机结合
通识教育在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作用不可小觑。我国面临着经济发展新常态,全民创新的时代背景造就了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必将是高标准的,那么如何将通识教育与中国特色有机的结合呢?第一:高等教育体系中教师队伍的改革是首要的。教师队伍的选拔标杆虽然是博士群体甚至更高的学者,但是对于教育本身,实施者的观念改革是第一位的,只有实施教育的教师队伍具备培养人才的思想高度,才能因材施教,激发培养学生的潜质。第二:高等教育体系中学生的学习观念需转变。尽管应试教育在向素质教育转型,但我们的学生还是惯会于考试、娴熟于解题,而创新思维的能力较弱,高分低能的悲剧屡见不鲜。学生的学习观念非一日形成,学生本人不明白进入高等学目的的比比皆是。因此,教育过程中引导学生自身的学习观念转变,明确学习目标才能使教育者因材施教,发挥教与学的最大意义。
作者:孔丹 单位:沈阳化工大学
【参考文献】
[1]许良英,等,编译.爱因斯坦文集(3)[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310.
[2]别敦荣,贾杰静.哈佛大学的发展历程、教育理念及其启示[J].大学教育科学,2011(6):76-80.
[3]别敦荣.论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模式及其改革[J].中国大学教学,2011(11):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