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通识教育课程实践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职院校通识教育课程实践,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高职院校通识教育课程实践

摘要:

目前高职院校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已经启动,但是由于经验不足,高职院校在通识教育方面的探索中仍然存有明显的误区,影响了课程体系建设的进度与质量。高职院校应该遵循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构建原则,合理设置通识教育课程模块,精心安排通识教育课程内容,培养通识教育课程师资,科学组织实施通识教育课程教学,着手构建高职院校通识教育课程体系。

关键词:

高职院校;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实施路径

0引言

20世纪90年代,通识教育被重新引入我国内地高等教育体系中,引起了教育理论界的广泛关注。随着学术界对通识教育的研究不断展开并逐渐深入,通识教育已经成为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过程中的热点话题。根据现有的资料来看,一些高水平本科院校近年来积极推行通识教育并有所建树。由此,一些高职院校受到鼓舞,也开始尝试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过程中构建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以期提高高职办学质量。

1高职院校在通识教育上的主要误区

由于高职教育起步晚,高职院校关于高等教育理论的研究成果比较匮乏,因此,高职院校在通识教育方面的探索中仍然存有明显的误区。

1.1将通识教育等同于人文教育

完整的通识教育体系是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综合,因此通识教育不能单纯地与人文教育划上等号。我国长期的中学文理分科教育现实,造成了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分离的客观事实[1]。实际上,科学教育是客观知识的传授,强调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开发他们的智力;而人文教育则更注重人性的涵养与人格的塑造,强调教育是人的价值的引导及创造过程。所以,在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二者都是促进学生素养形成的重要因素,千万不可将通识教育与人文教育等同起来,而将科学教育被排斥在通识教育体系之外的。

1.2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脱节

目前,国内高职院校通用的做法,是将高职教育作为通识教育基础上宽口径的专业教育,在高职的低年级阶段进行通识教育,高年级阶段再安排专业教育。相应而言,在课程体系的建设中,基本就是将整个三年的教育过程,分割为前一年半的通识教育与后一年半的专业教育两个阶段,即“二二分段”模式。然而,实际看来,这一模式存在着比较严重的弊端:第一,这种对比分明的前后期课程安排方式,割裂了课程的整体性与系统性,通识教育课程与专业教育课程之间形成脱节,二者之间的有机联系被破坏;第二,这种无差别的通识教育课程编排方式,是以全体学生作为实施对象,开展同样的通识教育,并没有考虑各专业之间学生的实际差异。而且,以专业学习为主要入学目标的学生,在前一年半只能学习远离所学专业的通识教育课程,一定程度地增加了其在校学习的茫然性,对于专业学习感觉生疏;第三,通识教育中的教科分离严重,即教师的教学与科研相脱离。担任通识教育课程的教师虽然也进行科研工作,但其研究领域很难与其实际教学内容结合起来,科研成果不能运用到教学中,造成了成果的浪费。

1.3通识教育内容方法上存在偏差

当前,通识教育在一些高职院校虽然已经得到了重视,但相当多的是将通识教育简单理解成“跨专业教育”,甚至在制订教学计划时,直接将课程归类为公共必修课、专业基础课和公共选修课等三类[2]。从泛定义上说,上述三类课程确实也可以理解为通识教育课程,但是在教学内容上,这三类课程并没有达到通识教育应有的要求。具体分析,公共必修课包括“两课”以及英语、体育和计算机基础等课程,基本上内置了一定的通识教育性质属性;专业基础课虽然是专业大类必须掌握的课程,但是内容上并没有做到文理兼容并蓄、互相渗透,可以说,就连“文文渗透”或者“理理渗透”都差距甚远;公共选修课从内容和性质上确实能够满足学生在通识教育方面的需求,但是由于课程开设的类别与门数太少,加之大班化教学组织形式,听课人数太多而且管理不方便,所以教学效果也差强人意。值得注意的是,在学生的专业教育中,各二级学院(系)比较侧重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忽略引导学生从其他途径广泛获取知识。尤其是工科类专业的学生,由于本身专业学习的知识结构就比较狭窄,如果再缺乏基本的人文素质知识补充,其逻辑思维和与表达能力(口头、书面)均会不足,造成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呈下降趋势。

2高职院校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原则

2.1素质教育为主的课程价值取向

高职院校应该主动适应社会需求,自觉遵循高等职业教育规律,促进学生在思维、表达、沟通、协调、创新等多方面得到更快、更好、更强地发展,构建以素质教育为取向的高职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为学生提供多种知识综合交叉的优秀课程,推进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与经济管理等专业知识之间的融会贯通,帮助学生搭建平台,开启心智,拓展胸怀,提升境界,为未来的职业生涯和人生发展奠定基础,提供支撑。

2.2领导与协调优先的课程管理原则

为了提高课程建设质量,避免先建设后约束的被动管理局面,高职院校必须首先设立通识教育委员会,由校领导担任主任委员,由相关部门、学院负责人与专家参与。通识教育委员会的主要职责为:审定学校公共必修课的设置;根据通识教育专门小组的推荐,审核通识教育课程的设置类别,审查任课教师的资格,审定通识教育课程的选课指导手册等主要材料。其次,在学校通识教育委员会下,根据学科分类设置相应的专门小组,主要负责审定相关课程的目标、简介与教学大纲等,审定教师的任教资格。

2.3质量管控的课程筛选与督查机制

为了确保开课质量,宁缺毋滥,学校应对通识教育选修课程实行严格的申报与审议制度。学校以课程申报的形式,每年向各二级学院(教学部)征集通识教育选修课程;开课的专任教师应具有中级及以上职称,并具有相应的水平;新开设的选修通识教育课程,应按照要求提供课程简介与教学大纲,学校通识教育委员会组织专家对申报的课程进行严格审议,审议通过的课程方可列入学校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另外,应建立通识教育课程质量督查机制,对正在开设的通识教育课程进行至少每年一次的课程评价,并对课程评价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分析报告形成后,通识教育委员会对学生评价好的课程任课教师进行通报与奖励,对学生评价差的课程任课教师进行劝导告诫,部分难以改善的课程自然淘汰,下一学期不能继续开设。

2.4高职特色的教育模式选择

由于起步较晚,目前高职院校中,比较成功的通识教育实践模式还没有出现。因此,学校在应该先借鉴国内外高校开展通识教育的成熟经验,以高职办学特色为导向,结合学校实施通识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以技能与素质教育并重为取向,建立跨专业与跨知识体系的通识课程体系,划分综合教育、文理基础教育和专业教育三大课程板块,形成了以职业综合素养教育和文理基础知识教育相融合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其内容上应涵盖人文学科与艺术、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与两大模块。这样的通识教育模式选择,旨在通过课程的设置与教学,引导学生跨专业开展自主学习研究,并能够增进师生交流,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素质,使他们明确自己作为职业院校的学生,应该具备哪些相关知识与技能,充分体现课程的高职特色[3]。

3高职院校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设路径

3.1合理化地设置通识教育课程模块

根据国内外高校现有的成熟经验,结合学校实施通识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依托自身的专业建设优势,经过推荐与梳理,高职院校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可以调整为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综合类知识等四大模块,具体设置课程建议如下:模块一:人文科学类(文、史、哲、艺术、宗教等)主要包括《中国文化专题》、《西方文化专题》、《外国名著导读》、《汉语写作》、《唐诗宋词赏析》、《美术鉴赏》、《音乐鉴赏》、《书法赏析》、《影视鉴赏》、《戏剧鉴赏》、《舞蹈鉴赏》、《戏曲鉴赏》、《易经文化》、《中西方文化比较》、《格言与诗话》与《演讲与口才》等。模块二:(社会科学类(社、经、管、法、政等)主要包括《经济学》、《管理学》、《国际经济法》、《投资与理财》、《期货交易》、《社会学》、《公民素质》、《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心理学与人生》、《伦理学》和《领导学》等。模块三:自然科学类(天、地、生、数、理、化等)主要包括《高等数学》、《数学建模》、《人文地理》、《地球与科学专题》、《航空与航天》《生命科学与人类文明》、《现代生活与材料》、《计算机维修》、《软件安装》、《硬件维护》等。模块四:综合类(多元化、可持续发展、环境、生态、创新和信息化等)主要包括《创新思维》、《现代思维方法与训练》、《孙子兵法研究与应用》、《人际关系与沟通艺术》、《社会调查与研究方法》、《营养与美容》、《点心制作》、《烹饪基础知识》、《环境变化与可持续发展》与《家政学》等。总体上说,通识教育课程模块设置应按照先易后难、有序推进、动态优化、逐步完善的思路,最终设置70门课程左右,并根据教学需要和检查评估情况,不断进行调整增删。

3.2科学化地安排通识教育课程内容

结合高职院校目前的教学管理工作特点,笔者认为,通识教育课程教学安排应符合以下基本要求:

(1)课程名称指令具体、清楚,符合前述四大模块学科归属分类性质及范畴,体现和突出通识教育坚持与人贯通、注重思维训练、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创新精神以及强调实践教学的宗旨和要求;

(2)课程内容介绍必须体现和包含整体框架、主干内容与知识精髓三个层面;

(3)课程目标的定位应当明确表述授课对象、授课目的以及实现这一目的主要手段;

(4)课程组织形式提倡多样化,既注重教学过程的科学性、合理性、灵活性,又不能忽视教学过程的规范性;

(5)考核方式因课程特性与需要采取灵活、多变的方式,包括课堂模拟、项目参与、社会实践、审美创造、艺术创作等,最终成绩的评定应由考勤、讨论、作业、实验、考试等多种检测指标决定;

(6)课程教材、阅读书目与参考资料等配套使用,引导学生自主选择,鼓励学生将通识课程的学习与读书活动有机结合起来。

3.3“三位一体”培养通识教育课程师资

依托高职院校现有的各类教学师资力量,通识教育主讲教师的遴选原则应该为:以我为主,内外结合,促进竞争和学生选择,同时,应依据高水平引进、高层次培训与竞争性培养“三位一体”的思路,进一步加强通识教育课程师资队伍建设。首先,积极支持、督促本校教师不断提高通识课程教学水平,承担相应的通识教育课程教学,同时,所有通识教育课程应面向校内外选聘优秀师资承担授课任务;对现有各类通识教育课程师资进行有效整合,鼓励教师以团队化开展课程教学,集体备课,多位教师上同一门课。为了创建通识教育标杆性课程,也可以聘请本科院校教师开设讲座、承担相应的课程教学,并在教学条件、时间安排、课酬待遇、编订课程讲义与出版课程教材等方面给予大力服务和支持。其次,选送教师外出进修学习,高质量培养其学校通识教育课程的教学能力,努力打造一支高质量的通识课程教师队伍。由于高等教育办学历史短,通识教育方面的经验严重缺乏,高职院校应该积极学习本科院校,尤其是一些在通识教育方面已经建设颇丰的院校,不仅是“请进来”,邀请他们资深的通识教育专家来学校开设讲座,更要“走出去”,选送本校教学上肯钻研、有提升潜质的通识教育教师前往这些学校学习,开展相关教学观摩,参与教学讨论,积累教学经验,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3.4精心组织实施通识教育课程教学

(1)通识教育的教学组织工作应由学校通识教育委员会统筹,交由学校教务处具体安排,各相关教学部门等协助,具体负责方案规划、课程设置、内容审议、教师选聘、协调联络、教学实施与课程建设,审议、推动和评价全校总体通识教育工作,调研制定通识教育方面的相关制度,规范通识教育与通识课程的发展,并加强对学生的选课指导。

(2)所设课程按照课程性质归属相关二级学院(教学部),由教学部门根据通识课程教学任务和要求安排教师,择优聘讲。各教学部门聘请校外通识课程教师须提前到教务处备案,由教务处根据要求审核批准。部分通识课程根据学校通识课程改革精神和教学需要,由教务处按要求直接选聘外校教师承担教学任务,旨在促进本校通识课程教学水平的提高。

(3)学校分年度、有计划地以教改课题立项的形式加强通识教育课程教学建设,在公平竞争的机制下逐渐推出一批具有高职教育特色的优秀通识教育课程和主讲教师。

(4)制定量化、可操作的评价体系,采取多种途径,对课程和教师进行有效检查和评估,并据此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师选聘。

(5)精确安排课程的开课时间与选修办法。通识教育课程的开课时间为学生第一学期至第五学期。学生须在人文科学(一)、人文科学(二)、社会科学(一)、社会科学(二)、自然科学、综合类知识等六个教学板块中分别选修一门,获得2个学分,总共应修满12个学分。学生选修与本专业重复或相近的课程,不计入通识教育学分。

4结束语

综上所述,目前高职院校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设虽然已经启动,但是由于本身经验不足,在通识教育方面的探索中仍然存有明显的误区,影响了课程体系建设的进度与质量。因此,高职院校应该遵循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构建原则,合理设置课程模块,精心安排通识教育课程内容,培养通识教育课程师资,科学组织实施通识教育课程教学,着手构建高职院校通识教育课程体系。

作者:朱小峰 单位: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聂强.高职院校通识教育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高等职业教育,2015(10).

[2]庞海芍.通识教育课程建设的困境与出路[J].江苏高教,2010(3).

[3]吴兴富.高职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构建[J].职教论坛,201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