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通识教育知识音乐人才培养分析,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一、通识教育的内涵与发展
通识教育源于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提出的自由教育思想,亦称之为文雅教育、博雅教育、共同教育、普通教育或一般教育等,与它相对应的是专业教育,弥合不同专业和领域之间的差异,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培养的不仅仅是技术上的精英,还要具备人格健全、具有深厚人文素养的社会精英,这是通识教育的一种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按照赫钦斯的观点,通识教育不仅是专业和非专业之间的纽带,还是人类现代和传统文明的纽带,不但给学生传授历史、基础性的语言、科学和文化知识,而且传授共同的价值观和培养学生成为一个和谐全面发展的人。多年来我国高等院校对通识教育也进行不断的探索和改革,但是受到美国的通识教育理念影响,很多高校通识教育课程设置正是以美国的一些知名大学的通识教育课程设置为蓝本的,如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芝加哥大学等大学。我国和美国的高等教育发展史上都经过了传统文化与经典教育的断裂时期,在修复这方面的过程中,因为教育环境不同,通识教育在两国的发展历程有着较大的差异。所以盲目照搬美国的通识教育经验是很难行得通的。事实上,世纪末之前的美国高等教育,基本上是照搬了英国模式,西方古典人文教育以希腊文和拉丁文为主,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深厚的传统文化修养。一些名校如哈佛大学、耶鲁大学等高校的入学考试都要考拉丁文和希腊文。在1870年以后,以霍普金斯大学和芝加哥大学的建立为起点,美国逐步构建起了现代大学制度的框架,并确立了与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教育理念。自此,美国高等教育开始仿效德国大学模式,专注于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研究的专业性教育取代以古典文化传统学习为主的人文经典教育。很多大学开始取消拉丁文和希腊文的入学考试,随着历史的发展变化,美国在19世纪末期的时候传统教育体制已基本瓦解。但是,在推崇自然科学和专业教育的期间,美国很多的文理学院仍坚持古典人文教育的理念,没有随波逐流。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一些研究型大学对抛弃古典文化学习的教育理念进行了反思,并最终在芝加哥大学发动了一场轰动全美的教育大辩论。1945年,哈佛红皮书的发表则最终确定了美国现代大学通识教育的基本理念。我国第一次全国高等院校文化素质教育试点工作研讨会在1995年10月召开,把通识教育的理念在全国高等院校开始推广起来。
通识教育的目标是使学生为终身学习和变化的世界以及持续发展做好准备,应该是教育的永恒追求。随着当今社会的发展,通识教育的实现也面临挑战性,各行业对人才需求也越来越重视综合素质。不仅要求具有较高的专业知识,而且还要求有一定的特长和知识面,因而通识教育变得越来越重要。然而反观当代高等教育,音乐专业教育逐渐发展成为了“专门化”的教育。而学音乐的人往往又专注于将音乐视为一门技能,对音乐专业学科领域之外的其他文化科学教育课程不重视,以致文化根基不深,使得音乐生常常被困在了狭隘的专业范畴中,自身的基础不好,且对专业以外的知识也有所排斥,音乐专业教育也因此失去了应有的土壤与环境,仅仅成为了一种技术教育的范式。这就不难解释为什么,我们当前的高等音乐教育能培养大批从事音乐工作的“音匠”,却始终无法培养出一批批具有全面文化素养和持续创新能力的“音乐大师”的根本原因所在。因此,从某种意义来说,音乐专业教育在追求学科专业个性化培养特点的同时,也有着与通识教育理念相同的“完整的人”的需求。
三、建立以通识教育为目标的音乐人才培养模式
(一)构建音乐专业通识教育课程设置
目前,国内大部分高校专业教学计划都包括通修课程,学科核心课程、学科方向课程、选修课程、通识课程及教学实践环节。要想真正的实现通识教育,通识教育要与专业教育相辅相成,除了人文教育之外,科学教育也必不可少。这样高等教育才能充分体现人文性和科学性,使现代大学培育出来的人既能全面和谐发展,又能形成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众所周知,通识教育以跨学科的方式组织各门学科。根据布鲁贝克关于跨学科综合课程的观点,以点带面,以面带面都不可缺少。因此“以识通脉”调整音乐专业教育课程结构,音乐课程建设是高等学校加强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是落实通识教育的最基本的工程。然而,从当前我国音乐院校大学四年的人才培养计划体系来看,通识教育课程的教学时数并不低,但由于缺乏更深入的整体规划和精心设计,粗放式管理,课程开设随意,课程结构杂乱无章。就音乐专业教育与其他文化科学技术课程的相互关系来看,具有显著的主次之别,未能构成促进专业发展的作用。就音乐专业教育自身而言,现有通识课程大多停留在通识“课”的层面上,而非从通识“教育”的层次上。通识教育是为人的全面和谐发展而服务的,人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是这些课程之所以能“通识”的前提和目的,而沦为工具的通识课程则难以达到促进人自主、自由发展的教育目的。因此,各音乐高校需要根据不同的学科条件、学生需求、社会要求、师资力量等各种条件,调整音乐专业教育课程结构构建核心通识课程体系,以通识的知识体系为基础,贯通音乐学科专业知识体系的脉络。结合当前音乐专业的通识教育实施的困境,分层次地着手进行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是极为必要的。
(二)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大学通识教育教师队伍
教师除了本身的知识涵养外,还需要对某一专业的相关学科知识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和功底。所以学校要注重对教师相关能力的培养,及时更新知识系统。在教育理念上要改变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专门探索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新模式的人才培养方案,加强对通识教育的实施,巩固通识教育在大学教育的作用和地位。而作为一名教师,个人应不断地汲取知识营养,积极参加各种知识技能的培训,从实际出发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理念,注意前沿的学科领域,使通识教育不断地完善发展。
(三)引导学生追求人类的永恒价值和团队精神
音乐是人类文明的成果和文化精髓。几千年的音乐艺术流淌在人类的血液中,对音乐的价值追求和美的体验是他们对艺术的永恒追求。经典的音乐始终能塑造健全的人格,提升人的内在涵养,通识教育的核心理念是通过科学的人文教育使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现代公民。因此,音乐专业教育无疑就是成为实现通识教育的教育目的的重要方式。音乐表演是一门需要表演者高度团结协作的艺术表现,任何一种表演形式都需要表演者们的密切协调配合才能完成,如器乐合奏、合唱、小组唱等。他们团结互助,互相补充学习,通过人性的完善,知识、技能等各个方面的深化,还有潜能的挖掘,有利于个人和团体的发展。这也是难以在理论中体会的一个教育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之间的沟通加强,能自觉地融入集体之中,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集体主义观念,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四、加强音乐专业大学生通识教育的策略
(一)改革音乐人才培养目标
专业培养目标是我国高校组织教学的重要依据,是音乐专业教育制订教学计划的出发点。以往我们对音乐专业培养目标的认识过于狭隘,以为音乐专业培养目标只能是音乐专业范围内的,不能突破专业范围,在更广泛的视野下讨论人才培养目标。在科技快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专业之间知识的共通性日益明显,科技进步带来的职业变化越来越大,许多老的职业逐步退出市场,许多新的职业不断涌现,社会各种职业所要求的知识和技术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在这种社会背景下,高校音乐专业教学模式必须改革,专业培养目标必须做出调整,应全面地统一考虑音乐专业发展与人的发展需求,彻底改变传统以“制器”为导向的传统师徒相授式的“作坊”教育模式,充分发挥通识教育的“育人”功能。因此,调整音乐专业培养目标既包括调整艺术学科专业内部的要求,也包括补充和增加与专业相关的要求,如以音乐专业人才培养涉及相关交叉学科的培养目标为导向,拓展培养目标的广泛性或延伸性,使高等音乐教育教学在更大范围内具有更强的适应性。
(二)加强音乐文化教学
音乐是一种独特的文化形态或文化现象,从其诞生之日起,它就始终参与和推动着人类文化的历史发展进程,体现和反映着人类文化的各个历史发展阶段。作为文化的独特组成部分,音乐会受到整个文化系统的影响。每一个民族或时代的音乐,都在那个民族的文化的框架中发生发展,而文化知识修养也直接制约着音乐专业人才“文化心理结构”的形成。基于当代艺术领域,漠视本国丰富的民族文化遗产而一味追逐西方现代艺术形式;追求形式美而忽视人性关怀的;追逐名利而导致艺术道德的丧失等比比皆是的文化艺术怪圈。结合当前全球化引发的文化霸权与本土文化式微时代背景,对学生进行本土文化艺术精髓的传承,加强其维护社会文化环境、倡导音乐原创性等社会责任意识与优良道德涵养的塑造,则相对于专业知识内容的传授显得更为重要。音乐专业教育离不开文化滋养,而艺术人才就如同一粒粒种子,缺乏文化土壤的培育,将只会令音乐人才陷入对音乐“主流”与“非主流”的迷茫中,趋于对“功利主义”的盲从,以及艺术人性道德的沦丧等等,以致无法开出艺术兴盛之花。为此,在音乐专业教学的过程,应当适度的强化通识教育对于音乐专业学生文化素养的引导作用,通过增强文化教学,特别是文化的视野,以及道德的修养来塑造“人”。
五、总结
综上所述,要提高通识教育水平,首先应该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充分认识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之间的联系,改变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全面的综合素质,明确音乐教育与通识教育行为的目的,进一步推进通识教育对音乐人才培养的发展。
作者:赖游 单位:广东石油化工学院艺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