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听力通识教育论文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英语听力通识教育论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英语听力通识教育论文

一、研究方法

本论文主要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笔者首先约所教班级的学生代表进行访谈,主要是了解他们对英语听力这门学科的看法,包括要求他们对所用教材及教师使用的教学方法进行评价,说出自己对于听力感觉最困难的地方并对自己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笔者然后根据访谈内容编制调查问卷,对开设英语听力课程的大一、大二学年的英语专业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二、研究结果和讨论

在对学生进行访谈的过程中发现,大部分学生(10名学生中有7名)在听力课堂上不能完全集中注意力,总是不自觉的走神。笔者要求学生给出上课走神的原因,有的学生认为所使用的听力教材让他们提不起学习的兴趣,有的学生认为长句子和篇章听力经常使他们产生无力感,甚至在老师播放了三遍录音材料之后仍然不知所云,这种无力感渐渐演变成对听力课程的恐惧感。随后笔者要求他们对教师所使用的教学方法进行评价,一开始学生很拘谨,并不敢在笔者面前对教学方法进行评价,在一番开导下他们终于敞开心扉。学生认为教师使用的教学方法过于陈旧,复述句子加听写的这种机械操练模式是他们对听力课程丧失兴趣的另一个原因。在谈及是什么造成他们听力理解障碍时,学生普遍认为语音是他们倍感头痛的地方尤其是“连读”和“吞音”等等语音现象;也有一部分学生认为词汇量是影响他们听力理解的很大一个原因。其中一位听力水平较高的学生提出在听力语篇理解中相关背景知识的缺失是听力理解的一个较大障碍。最后,笔者要求学生对自己的听力学习效果进行评价,出乎意料的是超过80%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听力水平并没有明显提高。总结这次访谈有以下三点发现:(1)听力教材及教学方法是造成学生对听力课程丧失兴趣的主要原因;(2)大部分学生的听力水平还很低,其在听力理解中遇到的困难仍然停留在语言层面;(3)听力水平较高的学生则对背景知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对学生进行访谈后,笔者根据学生提供的信息编制了一个简单的调查问卷,对英语专业大一、大二15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结果再一下证实了以上三点是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基于以上研究发现,笔者认为英语听力教学必须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革。

(一)转变教学理念

指导思想是行动的指南,英语听力教学改革必须有科学的思想做指导,笔者认为英语听力作为一门学科并不是独立于教育体系之外的,因此它同样承载着我国高等教育总体的人才培养目标。通识教育是英文“GeneralEducation”或“LiberalEducation”的译名,它本身源于19世纪,当时有不少欧美学者有感于现代大学的学术分科太过专门、知识被严重割裂,于是创造出通识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能独立思考、且对不同的学科有所认识,将不同的知识融会贯通的能力,最终目标是培养出完全、独立的人。通识教育首先指的是一种教学理念,而不是教学手段。长期以来,中国高校教学过分强调专业教育,忽视通识教育,强化如何做事的知识学习,忽视如何做人、如何生活的人格教育,大学教育的功利性太强,过于看重人的工具性价值,而忽视人的主体性价值。目前,我国已经意识到通识教育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大学通识教育的目标。英语教学新大纲指出,英语教学的目的是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我认为通识教育不应该是开几门公共课那么简单,它应该成为每位教师的教学理念之一,成为课堂教学活动设计的指导理论之一。

(二)明确英语听力教学的目的

1.以听力教学巩固语言知识

听的过程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信息处理过程,它涉及对语言信息的理解与输出。通过听力活动,学生构建了新的知识、掌握并巩固了语言规则和内容。听力也是学生获得新知识的有效途径,而这些新知识又反过来促进学生听力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因此,可以说听力教学过程就是学生理解、学习和构建新知识的过程,听力教学活动是实现学生知识建构的有效手段(任庆梅,2011)。

2.以听力教学提高交际能力

Hymes(1972)认为交际能力是指学生不仅能够运用语法规则来组成正确的句子,而且具备在恰当的时间、地点、针对不同交际对象灵活使用这些句子的能力。Canale&Swain(1980)认为交际能力由四部分组成,即语言能力(linguisticscompetence)、社会语言能力(sociallinguistics)、语篇能力(discoursecompetence)和策略能力(strategiccompetence)。2006年,Martinez-Flor&Uso-Juan明确提出将听力技能纳入交际能力框架,突出了听力技能在交际能力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语言知识与语言技能及其他能力的融合是学生学习外语的目标。

3.以听力教学激发学习兴趣

无论是教师教的过程还是学生学的过程,如何促使学生保持较强的学习意愿是我们无法回避的问题。Field(2009)认为学生对听力活动不感兴趣是由以下原因造成的:(1)教师控制整个听力活动的程序、语速,听力活动的中心是教师而不是学生。(2)有些听力理解活动容易使学生产生孤立无援的心理体验。(3)与真实的本族语者交际语境中的交际活动相比,课堂教学中的听力理解活动往往难以使学生产生类似真实的交际环境下所产生的交际需求。

(三)改革教学内容

转变教学理念势必要求改革教学内容。英语听力教学内容应该有助于激发并维持学生主动参与听力活动的兴趣,使其体验到类似真实交际情景下运用英语实现交际目的所带来的成就感,因此听力教学内容要尽量选取真实语料,语言表达地道,反应出英语本族语者使用语言的规约性以及文化习惯。另外教学内容要遵循维果斯基(L.Vygotsky)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和克拉申(Krashen)提出的可理解性语言输入,即i+1原则,教学中的信息应该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要能够突出主题;信息量不宜过大或者难度过高,也不宜过小或难度过低。再次,听力教学内容要突出实用性、趣味性,难度承阶梯型的特征,以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避免造成“审美”疲劳。最后,听力内容要有助于学生吸收新知识,有助于学生了解、认识身处的社会及文化。

(四)改革教学方法

听力活动应与其他各项语言技能训练活动相结合,因此在教学方法上体现出灵活多样的特征,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任何具体的教学方法都是教学思想的体现。钱媛(1995)认为,“学习外语的过程是学生以认知为基础的主动处理输入信息的过程。学生是主动的思维者。因此,应该设计各种类型的任务(task),让学生通过完成任务来学习或运用语言”。任务和练习的区别是:任务是合作完成的,属于交际性的,是人们在日常交际中使用语言的真实情况,而练习往往是独自完成的,是非交际性的,是为了学习和巩固语言知识或训练语言技能而设计的活动,这些练习活动不少是脱离语境的。另外,在听力教学中要尽量使用以意义为驱动的教学策略,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对听力材料意义的理解层面上,以帮助学生通过听力理解学到新的知识。任庆梅(2011)认为听力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的选择要考虑一下三个方面的因素:听力教学目标;学生的认知因素和非认知因素;听力材料选择、活动设计、学习策略、各项语言技能的综合训练以及教学效果评价等方面的因素。

(五)改革测试方法

很多高校教师其实对测试并没有进行科学、系统的了解,他们认为测试就是出题考学生,而学校的管理者也对测试尤其是期末测试提出了各种要求,甚至有的学校建立了题库。实际上,测试在外语综合能力培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想实现教学模式、教学内容的改革就必须首先转变测试理念、改革测试方法。在高校流传的“60分万岁”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学生平时的学习状态以及对待期末考试的态度,因此测试如果进行的不当会导致外语教学改革的失败,甚至会造成学生学习上的“固化”。要想使听力测试对英语教学产生积极的作用,教师必须结合不断出现的教学思想时刻更新自己的听力测试理念。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借助测试对学生的学习效果有一个清晰的了解,并根据测试提供的反馈信息不断调整教学过程,并对学生的学习过程提供合理、有效的指导。听力测试不应该仅仅体现在卷面上,测试的方法应力求多样化,要适应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目标的变化。

作者:潘立娟 崔淑娟 单位:佳木斯大学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