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医学院校的通识教育,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通识教育的目标首先是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合格的人类成员、一个合格公民,进而成为“完整的人”。通识课程中的文学、历史、哲学、艺术、伦理学等课程,能够促进学生人格的陶冶、心性的培养、精神生活的提升,对于实现学生的完美人格起着重要作用。基于此,美国50%以上的医学院校开设了心理学、医学伦理学、医学人文等课程,开阔了学生视野,对于学生健康成长与完美人格形成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医学院校通识教育存在的问题
1.部分学校对通识教育的指导思想不科学。在不少人(包括学校领导与管理人员)看来,通识教育就是让学生广泛地通晓各种知识,开阔学生视野,扩大选修课的范畴和数量成为许多学校不谋而合的选择。对此,牟宗三先生指出,“通识教育不是叫个人懂得许多,自然科学懂一点,人文科学也懂一点,美术音乐都懂一点,这样的话顶多不过是百科全书,百科全书你自己可以到图书馆去翻……”通识教育绝非要使每一个人成为各种知识兼备的“通才”、“全才”,而是通过传授基础学科知识,运用得当的教育教学方式与方法,提升人的综合素质和人文素养,使学生成为具有通融识见、博雅精神和优美情感的人,不仅学会如何做事(howtodo),更要学会如何做人(howtobe)。指导思想的不科学,必然导致通识教育严重偏离正确方向,影响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2.通识教育课程设置存在突出问题。由于专业学科门类多、课业负担重等原因,不少医学院校只留给通识教育很小的发展空间,导致课程种类单一、学时数较少、学分较低,成为“仅仅是在主课以外‘扩大’一点学生的兴趣和知识面,说到底只是在传统的‘专业主义’不变的前提下给学生加点‘小甜点’”。在课程设置结构上,公共必修课学时、学分所占比重过大。特别是思想政治课占去较多的学时与学分,成为最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通识课程,大学英语所占学分比例之高、学生投入精力之多,且学生存在较强的功利学习目的(考研、考博、出国考试等),使其性质发生“异化”。担负着人类精神文化传承、人文素质培养、健全人格形成等重要职能的其他课程所占学时、学分却明显偏少。选修课担负着开展通识教育的重要使命,但是由于认知偏差、思想上重视不够等原因,各学校对于课程开设存在较大的随意性,且教学管理不到位,教学质量无法保证。
3.通识教育教学方法、评价与考核机制存在严重缺陷。许多医学院校通识教育在方法上与专业教育并无二致,以传授知识与技能为主要目的,以课堂讲授为主要教学方法,教学效果大打折扣,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与人文素养。在教学评价与考核方面,“重知识、轻能力”与“重评价、轻过程”是大多数学校通识教育存在的通病。考核侧重于考查学生对基本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考核内容以书本知识、理论记忆为主,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与批判精神等内容涉及较少。考核方式主要有开卷考试、闭卷考试、论文写作、撰写调查报告等,均属于结果性评价模式,忽视了对学习过程的考察;考试题型大都以客观性试题为主,答案标准而单一,分析题、论述题等锻炼发散性思维的题型较少,影响了对学生创造力、想象力的培养。
4.学生对通识教育缺乏认真、理性的思考和足够的重视。在大多数医学生心目中,“专业至上”的观念根深蒂固,不少人学习通识教育必修课的主要动力是为了应付考试,学习通选课的动机是为了“挣学分”,即便出于个人兴趣的原因选修某门课程,也并不真正重视,旷课、迟到等现象屡见不鲜。某校调查显示,关于选课的动机,31.84%的学生因为“与所学专业相关”而选课;41.95%的学生为“学分”选课;7.49%的学生选课因“教师个人魅力”;19.1%的学生“与舍友一起选课”;38.95%的学生重视课程的“实用性”;19.85%的学生认为“热门的课程都被选完了,只好选剩下的”。学生对通识教育存在糊涂认识由此可见一斑。
三、医学院校通识教育的改进与完善
1.对通识教育进行明确定位。“目前通识教育还远没有成为我国大学的办学理念,通识教育并不是作为一种独立的教育模式,而是作为专业教育的基础、补充、纠正。”在许多医学院校,通识教育课程往往被视为承载着为专业学习打基础的功能,或者被看做开阔学生视野、拓宽知识范围的途径,归根结底从属于、服务于医学专业教育。应该明确,通识教育是具有自由教育内核、有别于专业教育的一种教育。尽管与专业教育并非“相悖与对立”,二者却在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等方面存在明显区别。必须转变教育观念,着眼于把通识教育作为每一所学校基本的办学理念,探索建立适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从根本上为通识教育的开展开辟道路。
2.对通识教育课程进行整体规划、精心设计。针对思想政治课与大学英语教学,可以适当减少学时与学分数,前者应当通过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突出实效性(如结合社会实践进行)达到教学效果,后者作为公共基础课,在整合教学内容、一定幅度地降低学分数与压缩学时后仍能保障教学目标实现———当前大学英语费时、费力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已经远离通识教育的初衷而走上应付各种考试的功利主义迷途。同时,增加伦理学、哲学、法律、文学、历史等课程的学时与学分所占比重。对于选修课,应该从教学目的、课程体系、教学方式、学习要求等多方面进行精心设计和严格管理,设立专项经费和相关制度予以支持。在课程开设方面,可以借鉴哈佛大学核心课程,并结合医学生实际确定所要开设课程的门类,在教师申报时严格把关,切实改变随意开设、无人重视的“杂、乱、差”现状。
3.改革教学方法、评价与考核机制。通识教育着眼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与人文素养,需要改变以传授知识为目的、教师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方法,更多地灵活采用实践教学法、讨论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方式与方法,充分运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使学生拓宽视野、培养能力、陶冶情操。对于学生的评价与考核,实行形成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特别要高度重视形成性评价模式的作用。在考核目标上,以提高学生整体素质为核心,淡化对所学知识的考查;在考核内容上,扩大考核范围,除了考核书本知识,着力考查学生的人文素养(对社会热点问题的认识、对医患关系问题的观点,等)、基本能力(论文写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思考问题能力,等)以及基本素质(人际交往、遵纪守法情况,等);在考核方法上,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采取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课堂表现打分、进行多次小测验、论文与作业成绩评定等。
4.探索开展通识教育的多种路径。通识教育是一项全面系统工程,需要借助于一切适合的路径促进教育目标的实现。总的来说,应该实行“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专业课与公共课相结合”、“课堂教育与课外教育相结合”。根据医学教育特点及医学生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相对缺失的实际,设置哲学、心理学、历史学、大学语文、大学英语、伦理学等课程为必修课,同时开设部分选修课,满足学生个人兴趣爱好及全面发展的需要。在专业教育过程中,应该从各学科特点出发,有目的、有意识地开展通识教育,例如,教师向学生介绍专家学者们的思维方法、敬业精神、学术美德等。开展通识教育还需要尽可能整合一切教育教学资源,实现课堂教育与课外教育齐头并进。耶鲁大学高度重视校园文化熏陶对于学生培养的不可替代作用,特别鼓励学生参加课外活动,无数个课外文化小组活跃在校园中,包括辩论赛小组、撰写新闻小组、音乐小组、社区服务小组以及政治团体等等,培养出政治、经济、学术界等社会各个领域一代又一代的精英。耶鲁大学的成功经验说明,学校一草一木都应该也能够成为育人的手段。
作者:王晓波 单位:山东滨州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