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识教育下的信息素养教育分析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通识教育下的信息素养教育分析,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通识教育下的信息素养教育分析

1通识教育推动下的信息素养教育

随着高等教育制度与国际的日益接轨,目前国内众多高校都在实施通识教育,通过学位学分要求,增强师生对通识教育的重视。依此契机,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也从传统的文献检索课框架中跳跃出来,成为大有可为的一项通识技能。通识教育针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和大学生的特点,提供全方位分析、获取信息的较为全面系统的知识和技能培训,因具有较高的普及作用,从而得到迅速普及推广,成为信息素养教育的主要形式。综观国内外高校信息素养通识教育服务形式,可以发现,图书馆专题培训和公选课是通识教育的两种基础实现途径。除此之外,一方面,图书馆需要从通识教育的目标和要求出发,重新设计教育培养的目标,提供信息素养通识教育,与学校通识教育举措相一致;另一方面,积极发挥信息素养对信息的组织揭示核心要义,对普遍开展的通识教育,开展嵌入式或整合式教育,扩大信息素养教育对通识教育的支持度和影响力,力争促进通识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通过两种方式,开展以信息素养教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支撑专而广的综合性人才培养。

2信息素养通识教育实践探索

2.1课程发展与积累

2010年9月《信息素养与实践》通识课程正式开班,主要面向本科生开设教学。每学期2个学分,由32~36个学时构成。应该说,本科生教育很大程度上是知识探究式教育,从课程名称上看,该课程既强调对信息素养知识的全面教授,又强调对信息素养的实践性、体验式应用,这与学校的本科生教育目标相吻合。经过2010年两个学期1个教学班的教学积累,2011年9月开始,课程开设2个教学班,并对教学对象重新定位,一个班专向本科一年级新生开设,36学时;另一个班则针对本科生其他年级教学,但主要是大二、大三本科生,33学时。为充分发挥馆员在信息素养方面的专长,锻炼馆员的综合能力,每个教学班各由一个教学团队承担,由4~5名骨干馆员组成。同时,在校内招聘在读研究生担任课程助教,负责教学中的日常辅导、联络、跟进。2012年7月起,伴随上海交通大学实施夏季小学期教学制度,《信息素养与实践》也作为核心通识课程参与教学,每个学期32学时,由此,每个学年均有三个学期的教学计划,大大提升了课程的推广面和学生受益面。

2.2教学目标与内容

《信息素养与实践》旨在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及创新能力,增强利用信息的意识和能力,具体来说,在当今信息量无限膨胀和信息质量参差不齐的背景下,培养敏锐的信息意识,明确信息的性质与范围;有效地获取和评价信息;分析和利用信息,将获取的信息融入自身知识体系;合理、合法地获取和利用信息,了解相应的经济、法律和社会问题,并积极利用所获取的信息和知识,创造性地开展科研创新和实践。教学内容上,除文献检索内容外,增加了信息意识、信息评价、信息伦理与道德等专题内容;教学方式上,在课堂教学之外,融入分组讨论、实践调研、综合练习等环节,通过讨论和实践,帮助学生掌握信息利用与评价的基本方法,增强信息素养意识和信息利用能力。

2.3构建适用性教学模块

参照ACRL《美国高等教育信息素质能力标准》,课程教学团队确立了整体的教学内容,并根据教学对象的差异,分别对每个教学班明确制定了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模块。总体上看,教学内容体系包括概述、识别信息需求、获取信息、分析和利用信息、评价信息、信息伦理与道德6个主要模块。同时,根据学生的学习习惯,先后增设工具、技术应用模块。每个模块由教学团队成员根据特长,独立或协作完成教学。在形式上,教学由4个模块组成,分别是课堂实践与辅导、分组讨论与汇报、课堂作业及点评、课程考核(提交文献调研报告、考试或课程学习汇报)。其中,课堂实践、分组讨论与汇报通过在课程中开展互动交流,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程的自主学习和分享中,受到学生的欢迎。分组讨论与汇报,立足本科生的学习和生活需要,设立学术、生活两类主题,由小组自选主题或参考设立的主题,应用课程所学技巧和内容,充分体现团队协作与自主创新。在小组讨论汇报环节,从团队协作、表达或陈述能力、汇报载体表现、主题展示程度4个方面,由教学团队、汇报小组进行现场点评和评比,对其中存在的问题及时予以纠正,完善教学体系,见图1。需要说明的是,课程调研报告作为课程后期的主要教学任务,允许学生自选题目,在选题过程中,教学团队予以辅导。作为考核的一部分,教学团队设计报告模板,进一步规范报告的知识纲要和各类信息的使用。调研报告形式主要是格式、板式和个别模块的篇幅要求;调研报告内容主要从主题分析、课题背景、信息检索(所选数据库、检索式的构造,并使用文献管理软件对相关检索结果进行格式处理)、分析检索结果(筛选核心资源)、检索过程总结(主要思路、主要观点、参考文献)、调研报告完成心得6大板块考察学生的学习效果,使学生灵活运用教学中所教授的内容,做到举一反三,增强课程在实际学习、生活和实践活动中的应用。

2.4教学成效与收获

《信息素养与实践》在教学中,结合信息素养自身的体系,充分应用通识教育的思想,使得课程基本满足不同学科学生对信息的掌握能力,为学生自身的探究式学习培养了一种敏锐的意识、一种应用的能力。通过课程学习,许多学生都表示课程为他们打开了一扇信息的窗户,学习到很多受益终生的学习方法,对毕业设计、专业课程作业和PRP(本科生研究计划)项目报告都有很大的帮助,在日后的学习中,会有意识地利用图书馆的各类资源。通过小组汇报和讨论,学生之间增强了团队协作、自主学习、表达分析能力,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在评价信息中,许多学生希望图书馆继续开设这样的课程,并扩大课程规模。学生们通过口碑相传,不断提高课程在本科生中的影响力。按照学校对通识课程教学的评价结果,《信息素养与实践》在全校通识课程均在中等偏上级别,成为最受学生欢迎的课程之一。2013年12月,通过从课程建设、课程教学、教材建设、教学研究和对学校整体通识教育所做的贡献等方面评审,课程负责人最终荣获上海交通大学通识教育贡献奖二等奖,这成为该通识课程教学成效的一个重要体现,而且,2014年《信息素养与实践》将迎来课程建设评审验收,该荣誉的获得也为课程验收提供了直接评判参考。

3对未来发展的思考

通识教育不同于专业教育,通识教育为学生综合、全面了解知识的总体状况提供了专业之外的视角,更有助于培养和发展综合素质。随着信息素养教育体系的不断成熟与完善,终身学习、科研创新、建构主义逐渐成为高校信息素养教学设置的理论基础。其中,终身学习强调信息素养对人发展的价值意义、科研创新体现信息素养对社会进步的价值意义,而建构主义反映信息素养的实践基础,强调对人的价值观念的培养和塑造。为此,从通识教育的本质和发展出发,《信息素养与实践》还需不断改革课程的体系,提升与通识教育的贯彻和关联,应用新技术和新方法,完善课程教学方式,进一步凸现通识教学对人才培养体系的隐性支撑作用。

3.1信息素养通识教育再定位

英国红衣主教纽曼在其著作《大学的理想》中,提到大学教育是自由教育,它使科学的、方法的、有序的、原理的和系统的观念进入受教育者的心灵,使他们学会思考、推理、比较和辨析。1945年,哈佛大学《自由社会中的通识教育》红皮书,将培养完整的人作为通识教育的主要目的,并指出完整的人需要具备有效思考、清晰沟通思想、做出适当明确判断、辨别一般性价值等四种具体能力。这些思想与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的许多思想都是相通的。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应用和传授的信息和知识不限于所应用的学科,更多的是营造一种文化、倡导一种氛围;提供一种方法、一项技能;培养一个信息意识;锻炼一种思维方式。从这个意义上说,通识课程教学较好地体现和秉承了通识教育的思想,信息素养通识教学,依然是今后一段时间内信息素养教育的主要形式,需要给予更多的重视。

3.2通识课程教学体系的完善

《信息素养与实践》通识课程教学需要始终与学校人才培养的目标保持一致,即以学生为中心的三位一体的精英教育模式,培养学生终身学习和职业发展的通用能力,因而在课程教学体系方面,需要更多地兼顾学生的特点和发展要求,不断完善教学体系。可将建构主义作为课程体系的重要指导思想,尝试开展问题导入式、过程导入式或研究导入式等“导入式”教学。“导入式”教学模式基于建构主义、知识生成性等理论,在教师的引导下,以学生为中心,激发其学习动机,使其自觉探索事物发展的起因、规律及状况,发现和掌握相应的原理和结论,并通过亲自体验实现主动、独立的认知过程,形成以铺垫、导入、释疑、消化、应用为基本要素的课堂五阶段。理论上,导入式教学是启发式教学法、问题教学法和设计教学法的融合,是将理论和操作程序融于一体的教学范例,故而对信息素养通识课程教学具有一定的指导和应用基础。此外,还可尝试案例教学,开展情境教学,实现案例情境的生活化融入。在导入式或案例情境教学中,探索互动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增强对信息的判断、分析、评价、利用能力。

3.3通识课程教学方法的革新

新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学习、生活方式,这些变化,也深刻体现在高等教育中。据2013年《地平线报告》报道,信息技术挑战催生高等教育变革、网络开放课程、非正式学习、个性化学习、教育者角色的转变、混合式教学等六大趋势和挑战。与此同时,泛在环境、大数据、关联数据、数位学术的兴起,带来了应用信息和数据的新篇章,读者面临的信息环境已经从信息海变成了数据海。据报道,大数据时代全球数据量每18个月将翻1倍,这些无疑是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为此信息素养通识教育需要适应新形势和新需求,提供更为个性化和以技术应用为主导的教育方法,积极利用网络、多媒体等平台开拓教育形式,促使教学方法和方式的不断革新。在这方面,国外已经开展的8W项目学习法、Williams大学图书馆的游戏教育法等都是比较成功的案例。而时下掀起的翻转课堂、MOOCs(慕课)教学等,更需要通识课程教学给予更多的关注。此外,信息通晓教育将信息素养、计算机素养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以及交流、传播和分享知识的能力作为主要教育目标。作为一种新的教育形式,或许也为通识课程教育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

4总结

信息素养通识教育是信息素养教育的一种类型,其强调教育内容的通识性,客观地促使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摆脱文献检索课的局限,开拓更多通用教学方法和技巧的应用,从而扩展信息素养通识教育的适用性,提升通识教育的内容和层次。通过《信息素养与实践》通识课程教学,不仅验证了信息素养教育给学生带来的帮助和指导,更通过教学积累了信息素养通识教育的经验和方法。

作者:宋海艳 余晓蔚 潘卫 单位: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