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识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通识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通识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一、教育生态学视阈下通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关联

首先,通识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所涉及的教育关系是一种共生性的生态体系,构成了一个多元交织、动态共生的生态整体。现代大学推崇工具理性的单一化、功利化的教育理念,只是教学生去追逐、适应外部物质世界,人性的完满被技术和物质所遮蔽,学生所具备的是以知性为特征的狭隘视野和人格的单面化、特异化。作为对现代大学功利化教育弊端的补救方案,通识教育的目标是使学生既具有改变外部世界之知能,又形成真善美相统一的内在精神修养,其核心旨趣在于整体人格的陶冶。“就性质而言,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是所有大学生都应该接受的非专业性教育;就其目的而言,通识教育旨在培养积极参与社会生活、有社会责任感、全面发展的社会的人和国家的公民;就其内容而言,通识教育是一种广泛的、非专业性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也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程,与通识教育一样,也是对大学生实施的“共同教育”,要求学生应该在学有专长的基础上,在智力、身心和品格各方面协调而又全面地发展,从而成为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其次,通识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均是多项因素相互作用的有机结构。通识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方法和课程设置均应具有结构性和有机整体性特征。哈佛委员会指出通识教育应“培养学生成为一个负责任的人和公民”,从而成为一个“完整的人”。基于“完整的人”的教育目标,通识教育所传递的知识必然来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科学合理的通识教育,必然重视不同主体间的相互沟通和交流,强调知识和实践的统一,将实践作为形成知识和塑造个人体验的重要方式,而不是对知识的简单应用。从思想政治教育来看,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形势政策教育、哲学社会课程等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是涵盖学生学习和生活实际的、由多重因素相互作用的整体教育过程。

最后,通识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均是一种整体上动态成长的活动。在通识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动中,知识的传授、人格的提升、道德的熏陶、素质的培养等各个环节内在统一,并顺应教育活动条件和背景的变化而保持动态的平衡。通过通识教育“可以扩大学习者对人生悟觉的视野,提高他们对人生感受与体验的敏锐性与深刻性,把人类精神发展的成果转化为学习者个体的精神能力,据此得以超越自我有限的个别性,获得普遍性的品质”。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最大限度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发掘人的内在潜能,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协调发展,使人实现对自身原有状态的不断超越。

由此观之,通识教育以尊重和满足人的本质需要、促进人的长远发展为出发点,与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的品德培养目标实现了内在契合。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内化于通识教育,通识教育又必然将学生思想政治品德的养成作为教育的重要目标,两者共同指向人的全面发展这一根本教育宗旨。二者的内在联系表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借鉴通识教育的理念和做法,以开拓自身教育改革的思路,在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德育功能和导向功能的同时,融合渗透通识教育理念进行课程设计和教学模式创新,并将通识教育实践性较强的课程纳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课程环节。这样,不仅可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文化效力和对学生的吸引力、感染力,而且有利于促进通识教育的实践探索。

二、通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生态融合的核心价值理念

在教育生态学的视野下,通识教育不仅仅是一部分课程,更是一种整体的育人理念,它以整体性的思维视阈关注人的生活世界、道德和理智的和谐发展,在能力、美德、智慧、人格等方面塑造“完整的人”。因此,融入教育生态理念的通识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二者生态互动的核心价值选择在于:以人为本,生活为源,实践互动。以此来引导大学生以自觉参与、体验感悟等方式,触动和感悟生命,将通识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精神世界和完整人格的建构之中。

第一,以人为本。通识教育从“‘人的完整性’的角度而非从狭义上个人的‘能力’角度探讨教育如何为人生做准备”,使学生既具有改变外部世界之知能,又形成真善美相统一的内在精神修养,其核心精神旨趣就是以人为本。思想政治教育要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也必然要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即一切以学生为本,学生既是教育的中心,也是教育的目的,既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归宿,既是教育的基础,也是教育的根本,这是现代教育的基本价值和基本规律。首先,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坚持把学生的需要放在第一位,宽容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学生的自我选择,鼓励学生的探索创新。其次,要注重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锻炼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发展的能力。最后,还要着重关注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强调全面发展的目标,积极主动地为他们个性的充分发展创造必要的环境与条件,促进大学生从内在价值到外在价值、潜在价值到现实价值、自我价值到社会价值的转化,从而凸显教育的时代性、实用性、创新性和人文性。

第二,生活为源。不管是通识教育还是思想政治教育,其共同的目的之一是在帮助学生进一步实现社会化,为社会培养高层次人才的同时,丰富和完善学生的精神世界。因此,不应将源自生活和社会实践的通识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变成空洞的道德说教和行为戒律,而是要使教育贴近和融入现实生活,强调知识和实践的统一,将社会生活实践作为形成知识和塑造个人体验的重要方式,而不是对知识的简单应用。换言之,“生活为源”的通识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关注的不仅仅是体系形态的知识,更是与人的生命、生活融为生态整体的完整的生活实践形态,注重教育过程的个体性和整体性的结合,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将通识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学生内在精神世界和完整人格的建构之中。

第三,实践互动。师生双方都积极参与教学实践过程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根本途径。当前的通识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基本上采取的是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讲授为主的形式,不利于学生积极性的调动,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创造性的培养。构建基于教育生态学理念的通识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互动性教学模式,是增强通识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和感染力的关键。具体要求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为基础,广泛开展体验式的实践教育活动,促进学生学习的情境性、社会性和建构性,将教学活动看作是师生之间进行交往、沟通和对话的动态发展、相互影响的实践过程。这种实践互动的教学理念和形式不仅仅关注知识传授和学生的理性发展,而是通过活动学习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他们自觉采用批判性、开放性的思维精神和多样灵活的思考方式去探索问题的解决之道,有利于学生创造性学习,积极主动地将理论知识转化成自身的思想观念并自觉地指导实践。

三、通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互动的教学模式

根据上述核心价值理念,通识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在教学模式上必然要求打破原有的师生二元对立、单向灌输的传统教学方式,进行师生双向交流互动、知性与感性兼修、注重实践的教学探索,力图使学生得到知行合一的理解和感悟。教学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第一,热点问题研讨式教学。热点问题研讨式教学以学生平等参与为特点,重在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主动性思维,基本要求是学生根据教学课程要求,自主查询资料、观察社会、搜集信息,以最关注的热点话题切入教学过程,然后结合已掌握的理论独立完成问题的剖析,并表述自己的观点,教师提出整体计划意见,并对学生的观点进行点评和价值引导。例如,可以在课程教学中就“社会道德现象”“如何面对就业压力”等问题进行能动的探讨,不仅学生个体得到了锻炼,而且学生也在相互参照和影响中受到启发,打破传统课堂教学单向灌输的呆板沉闷局面,体现出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创造性的统一。

第二,参与情境建构式教学。在参与情境建构式教学中,教师为学生设计科学探索问题的情境,以讨论、辩论或情景剧为参与平台,让学生把基本理论具体应用到现实问题的思考和解决中,从而深化对理论的认识。基本设计方案是结合课程内容,教师和学生一起选取具有现实性、理论性和新颖可辩的论题或剧情,学生就此进行思考和归纳,独立完成讨论、辩论稿或剧情的总体设计和编排,并自行组织课堂讨论、辩论活动,自行进行情景剧的编演和拍摄,最后再进行活动总结汇报。这种教学活动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将所学习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运用于实际生活中,提高了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促进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

第三,案例解析探究式教学。在案例解析探究式教学中,通过大量鲜活、具有典型特征的事例剖析,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感悟其真谛,从而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和掌握理论。基本实施过程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收集、整理、分析和选择具有现实性、针对性、系统性、实践性、启发性等特点的案例,然后进行分析和探究,使学生从中获得对基本理论的理解和把握。教师在案例解析探究之后进行归纳总结,引导出基本理论主题,使学生从案例中获得体验和启示,有利于学生基本理念的理解、知识结构的优化和独立思考能力的提高。

第四,实践调研引导式教学。教师根据课程需要和现实中有针对性的问题,选取调研主题,鼓励学生深入实际开展调研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自己设计问题,自己分析和总结,并通过完整的调研报告阐述自己的结论和心得体会,教师就学生的报告进行评述。另外,有效组织主题鲜明的社会实践活动,将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使课堂教学真正具有开放性,使大学生走出校园、贴近社会、了解社会,培养他们的人文情怀、团队精神和公共责任意识,从而更好地理解课程内容,使综合素质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

四、促进通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生态融合、创新互动的优选之路

第一,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教师在教育活动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教师从来就不是冷漠的知识解说者,而是知识的再创造者。……教师必须善于思考,勇于改革和创新,剔除传统的不适应时代要求的教育思想、内容和方法,大胆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教育规律”。因此,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是进行教学创新的一个重要途径。教师应从宏观和战略高度理解和把握通识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目的,深入了解大学生自身的实际和影响其思想行为的社会实际,全方位把握大学生的生活、思想、情感和心理状况,提高掌握教材、改革教学方法的能力,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从历史的逻辑和现实的需要出发,对通识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深层透视和理性阐释,对学生进行批判性和反思性的引导,引发学生主体创造性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引导和培养学生成长为和谐“完整的人”。

第二,寓通识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于活动、管理、文化建设之中。在通识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学基础上,应该通过主题鲜明、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开拓大学生的视野,从而加深对理论学习的理解和领悟。实践活动的开展应该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实践教学的系统化与个性化相结合。在实践教学范式中,必须明确预期的教育目的,在努力发挥实践教学系统整体性功能的同时,针对不同学科、不同专业学生群体的实际需求,设计和优化社会实践的内容、方法和形式,拓宽实践教学的渠道。二是要对实践调研活动进行及时的反馈、评估和总结。在实践教学活动之后,组织学生进行经验交流,使大学生在共享经验的过程中,相互启发、集思广益。在经验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将学生的经验和心得体会进行整合梳理,引导学生在辨析不同观点的过程中理解世界观、方法论对于认识、解决问题的重要意义,引导他们学会用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看待问题。三是社会实践要常态化、规范化、组织化。应该树立实践教学是常态教学的意识,加大对实践教学的经费投入,促进实践教学各个环节之间的有效衔接,努力做到组织与安全的有效保障。

第三,实现多学科的整合互动,完善教学评价体系。结合学校和学生专业特色,确立合理的课程总目标以及各门课的具体目标,坚持教学系统整体性,杜绝各门课程之间的割裂。坚持教学体系建构的一体化,实现目标、内容、方法、评估和管理的统一协调,深化教学评价体系的改革。例如,在考核环节增加“弹性”评估指标,将学生平时的课堂表现、参与教学的整体情况、个人日常生活中的思想政治素质表现纳入评价指标,增加实践环节考核比例,提高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调研、实践调查报告撰写等综合成绩在整体考核评价中的比例,减少纯粹的知识性、理论性内容的考核,逐步实现从单一的知识考核目标向理论知识应用能力和实际思想行为表现融为一体的整体化方向转变,从而使通识精神融入思想政治素质,使高校通识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实现从课堂教学到课外活动再到评价体系等全方位的统一,不同践行范式以及多学科的交叉共进、深度整合。

第四,充分利用网络平台作为教学的辅助手段。网络在高校教育中的作用往往是双重的:一方面网络以开放、平等的优势,拉近了教师与学生的距离;另一方面,网络中腐朽的思想、政治观点和价值观等有害信息,极易给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带来负面影响。所以,积极开展网络素质教育必然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教师应密切关注大学生的网上动态,了解他们的学习和思想状况,不仅可以进行即时的网络交流沟通、在线解答课堂学习和思想认识中的疑难问题,帮助他们对有害信息进行甄别和批判,而且可以将大学生中具有代表性的思想观点和认识在课堂教学中展开进一步的探讨和分析,引导他们思考和探索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宇宙世界之间应建立起怎样合理健全的关系,深化他们的思想认识并引导其向着正确的方向发展。这种课内外相结合的教学活动能够密切联系大学生的生活和思想实际,充分尊重他们的主体认识和能动表现,将通识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鲜活的社会和交往中,融入到大学生生活世界中,从而增强教育活动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作者:薛桂波 单位:南京林业大学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研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