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水文化与职校人文通识教育,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通识教育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学者认为教育必须是绝对的“全人教育”,全人教育的理想就是培养智(真)、德(善)、美、圣、体(健)、劳(富)全面发展的人。毫无疑问我们的教育应当培养具有真、善、美相统一的完善人格的“全人”。[冯建军,论全人教育(j),中国教育学刊,1999(6)]高职教育中,传统的专才教育所培养的只是服务于某些行业的专业劳动者,作为高职生并没有受到真正的完善的教育,这种窄化的教育目标已严重滞后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水文化中可以培养学生对真善美的热爱和追求,对于塑造大学生的健全人格有重要作用。水文化蕴含的哲学思辨,可以教导大学生独立思考,追求真知。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这是由水得出谦卑自持、冲淡平和的处世道理。孔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水所具有的灵动与活跃之特征,正是智慧、快乐的智者的精神写照。孙子说,“夫兵形象水,水之行,趋高而避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以水之富于变化比喻战争中的审时度势,灵活应变。水文化蕴含的厚重善良的品质,有助于大学生树立向善之心和勤勉奋斗的优良品格。孔子临水而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水不分白天黑夜的流动不息,天地间的自然法则也周流运转、永不停息。无独有偶,古希腊哲人赫拉克利特也说:“濯足急流,抽足再入,已非前水。”以水之流动象征运动的永恒和绝对性,可谓夫子之同调。另外,孟子也说“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人性的善良,就像水往低处流一样。受到拍打就可以高过额头;加以阻挡,也可以使它流上山岗。水文化蕴含的美学思想,可以陶冶大学生的情操,提升人生境界。“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为水之优美;“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是水之壮美;“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是水的苍凉之美;“白发渔樵江楮上,惯看秋月春风”、“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是水的凄冷之美。通过水文化承载的通识教育,可以造就具备远大眼光、通融识见、博雅精神和优美感情的人才,提供高层次的文明教育和完备的人性教育。智慧、善良、厚重、优美的水文化能给青年学子以真善美的启迪,熔铸品格,砥砺意志,陶冶情操,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成为摆脱工具理性和低级生活趣味的真正的人。
二、水文化的涵盖多学科门类可以丰富通识教育水文化涵盖
哲学、历史、文学、艺术、人类学、民族学、宗教学、社会学、心理学等人文社会科学,可以引起学生对人文学科的兴趣,促使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乃至人类文明的热爱与敬仰。水文化中孕育的哲理,哲人的思想、论辩可以涵盖在哲学学科体系中;古希腊哲学家把“水”列为宇宙四大要之一,认为水是宇宙之源。古希腊智者赫拉克利特认为“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以水之流动阐述运动的绝对性。中国古代哲人更是对水情有独钟,先秦诸子对水都有精辟论述:儒家将水看做智慧的化身,道家称赞“上善若水”,兵家从水身上学习行军用兵之道;阴阳五行家认为大自然由五种要素所构成:即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其中的水主智。围绕水也有诸多辩论,最著名的是孟子和告子之间关于人性善恶的辩论,告子以水的无分东西比喻人性无善恶之分,孟子却以水的流动可以受到外力作用发生改变比喻人性可以因为环境而改变,从而有善恶之分。水文化的厚重与博大,治理水患的历史进程可以涵盖在历史学学科体系中;先秦时期,管仲已经意识到“善治国者,必先除其五害,五害之除,水为最大”,产生了最初的治水思想。历代治水实践绵延不绝:秦昭王时期,蜀郡太守李冰建造都江堰,使得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秦始皇任命水工郑国修建郑国渠,使得关中成为千里沃野;汉武帝深恨黄河历次决口,任用王景治黄,使得黄河八百年无患;隋炀帝开辟大运河,沟通了中国经济大动脉,缔造了隋唐盛世;明代潘季训“以河治河、以水攻沙”的策略治理黄河,成为后世治水的金科玉律;清代靳辅治黄、淮、运,成绩卓著。五千年的中国历史,就是一部中华民族与水进行斗争,并成功将其驯服,为民造福的伟大历程。水文化的审美体验,历代文学家的诗词歌赋、戏曲小说可以涵盖在文学学科体系内。水文化中的上古神话传说便有共工"雍防百川"、大禹"开掘九川";中国历代诗人也喜欢以水为意向:浪漫派诗歌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现实主义诗歌有“川阅水以成川,水滔滔而日度”,“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中国四大古典文学名著都与水有关:《三国演义》中有火烧赤壁、水淹七军的故事;《西游记》中有很多情节发生在流沙河、通天河这类的巨江大河,《红楼梦》塑造的是一群“水做的骨肉”的性格各异、光彩照人的女性形象。《水浒传》更是以水为名,将主要的故事背景放置在梁山茫茫八百里水泊。另外,水文化中巧夺天工的水利工程,美轮美奂的绘画雕刻,碑刻书法等艺术品,可以涵盖在艺术学科体系中。雕塑方面有冰雕、雪雕。绘画方面有水彩画、水粉画、水墨画、山水画。舞蹈与戏剧方面有现代舞蹈表演剧团云门舞集的作品:《水月》、《九歌》(舞剧)。音乐方面有韩得尔著名的交响乐作品《水上音乐》。综上,水文化涵盖人类学、民族学、宗教学、心理学等人文社会科学各学科,因此水文化教学可以将众学科融为一炉,使学生真切而不空洞的感受中国文化之博大精深。
三、水文化的课程设置可以融合专业课与人文通识课
通识教育的主要课程是公共选修课,但公共选修课课程数量大多不足。近几年,由于高校持续扩招,高职院校的学生逐年增加,开设的公共选修课无法满足学生选课的要求。许多高职院校难以为理工科类学生提供人文学科教育。其次,高职院校一般都具有比较明显的地方特色,但与地方历史、文化、经济有关的课程普遍偏少。再次,缺乏适宜的通识教材。在高职院校通识教育的两大课程体系中。公共必修课的教材可谓品种繁多.而合适的公共选修课教材却很缺乏。许多公共选修课只有讲义没有教材。通识教材的缺乏,使通识教育教学质量受到了影响,也影响了高职院校通识教育的开展。水文化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可以有力的弥补高职院校公共选修课单薄的现状。具体的课程设置上,应该有水文化概论、水文化经典导读、水文学经典导读等课程组成。水文化概论包括水与生命形成、大河流域与人类文明、中国传统水思想、中国古代水利工程奇迹,水与人类可持续发展等章节组成。水文化经典导读是采撷《论语》、《老子》、《孟子》、《荀子》、《管子》、《孙子兵法》、《论衡》等经典中论水篇章组成。水文学经典导读包括历代与水有关的神话、诗歌、散文、小说。另外,高职院校通识课程的设计应该是结合自己办学特点,注重专业课程教学中科技与人文教育内容的融合。[]水文化正好可以作为一个媒介,沟通专业课程和通识教育,融合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例如水资源管理课程改革中可以实现科学技术和水思想的融合;节水灌溉技术这门专业课中结合历代伟大的水利工程进行讲授,使得学生获得感染与启发。当然,高职院校开展通识教育的出发点与普通本科院校有很大不同:本科院校开展通识教育的初衷在于学习一些最主要的学术领域的研究方法和思想体系,将本科教育视为高等教育的基础阶段。而高职学院通识教育的出发点在于以人为本,认识到学生是活生生的生命个体,培养学生做事与做人。因此,高职院校的水文化教育应该立足做事做人,力戒知识灌输和过多的学术训练,注重人文熏陶和审美感知。只有这样,才能走出一条符合高职特色的水文化通识教育之路。总之,我国有着悠久的知行合一的学术传统,水文化的研究也应以普及和利用为宗旨。水文化课程承载着人文社会科学诸学科门类,建设好这门课程可以对学生进行有效的人文通识训练,陶冶高校学生的道德情操,熔铸思想道德素质,实现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教育宗旨。
作者:程得中 单位: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