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大学生媒介素养通识教育,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1.大学生使用媒介情况
对这一问题的调研集中体现在大学生使用的媒介类别和使用媒介的动机两个方面。调研结果显示,所有被调查的大学生都使用媒介,使用最多的媒介是互联网和手机媒介,然后是电视、报刊杂志、广播。850名大学生,占调查总人数98.01%的选择了互联网;625名大学生,占调查总人数70.5%的选择了手机媒介;538名大学生,占调查总人数62%的选择了电视;402名大学生,占调查总人数46.3%的选择了报刊杂志;68名大学生,占调查总人数7.83%的选择了广播。对大学生使用媒介的动机,选择人数最多的是浏览新闻资讯(700人,占调查总人数的80.6%),其次是娱乐休闲(476人,占调查总人数的54.8%)、社会交往(316人,占调查总人数的36.4%)、学习新知识(156人,占调查总人数的18%)。以上情况说明,目前大学生对网络、手机媒介过分依赖,使用媒介过于注重娱乐性。
2.大学生使用媒介能力
调研结果表明,所有被调查的大学生都可以综合使用多种媒介,能够通过媒介获取资讯、交际、看电子书、听音乐、收看网络电视、收听广播等。这说明大学生已经具备了初级的媒介使用能力,但缺乏较高层次的媒介应用能力。如在“你能否应用媒介了解本学科的最新发展动态”一题中,仅有47名大学生,占调查总人数的5.4%选择了“能”。在“你对媒介信息是否具有辨别能力?”一题中,42名大学生,占调查总人数4.82%的选择了“基本有”;188名大学生,占调查总人数21.7%的选择了“基本没有”;638名大学生,占调查总人数73.48%的选择了“无法回答”。可以看出,大学生虽然具备了初级的媒介使用能力,但缺乏较高层次的媒介使用能力和有效辨别媒介信息能力。3.大学生的媒介道德本次对大学生媒介道德的调研主要集中在大学生对自身使用媒介时间的控制能力和大学生对媒介不法行为的认识两个方面。对“你是否能够在使用媒介时控制休闲娱乐时间?”这一话题进行访谈时,一半以上的大学生都表示不能,会经常将大量时间耗费在漫无目的地浏览网页、看电影和聊天上,从而占用了搜集资料、学习和阅读的宝贵时间。在对媒介不法行为的认识访谈过程中,几乎所有的大学生都认为传播虚假信息、使用盗版软件等行为属于不法行为,但大部分大学生对这些行为的态度都较为漠然,没有杜绝或主动控制的打算。因此,大学生媒介道德素质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这主要还应依赖于通识教育来解决。
二、大学生媒介素养通识教育的现状分析
在调研中发现,这7所高校都开设有大学生媒介素养通识教育的课程,如Flash动画制作、网页设计与制作、Internet应用、网上购物、信息检索、电影欣赏、中国音乐欣赏与实践、色彩艺术、书法、市场营销与策划等。但从大学生媒介素养通识教育的视角分析,还存在以下问题:
1.高校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观念相对淡漠
首先,虽然这7所高校都开设有大学生媒介素养通识教育课程,但大部分高校相关课程的培养目标并不是着眼于提高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在访谈中,有1/3的通识教育教学管理人员和教师认为没有必要进行媒介素养通识教育。其次,从相关课程的教学大纲等文件也可以看出,其中并没有涉及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内容。如大部分高校的《市场营销与策划》课程,都没有涉及到媒介策划,《色彩艺术》《网页设计与制作》《Flash动画制作》等课程,也并没有将专业知识和媒介素养结合起来。最后,从大学生选课的情况来看,他们选课的主要目的集中在感兴趣、相对容易等方面,很少从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出发选择课程。
2.尚未形成健全的大学生媒介素养
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由于高校大学生媒介素养通识教育观念相对淡漠、我国通识教育起步较晚等原因,目前尚未形成健全的大学生媒介素养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主要体现在相关通识教育课程开设缺乏提高大学生媒介素养的指导理念,没有形成完整、合理的大学生媒介素养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两个方面。目前开设的相关通识教育课程也限于在不同院系之间重复开设、课程考核与评价中缺乏衡量大学生媒介素养的指标等方面。笔者在调研时发现,某高校的《Flash动画制作》课程在工程技术系和艺术学院都有开设,《电影欣赏》课程在人文科学系和艺术学院都有开设。在翻阅调研高校的通识教育课程教学大纲时发现,绝大多数高校开设的相关通识教育课程的教学目标、考核与评价等部分都没有涉及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内容。
3.媒介素养通识教育内容分散
本次调研的7所高校的通识教育体系都较为完善,划分为不同的课程体系模块,具体包括艺术类、人文类、自然科学类、思想政治教育等方面,每一个课程体系模块下又包括许多门不同方向、不同内容的课程。而涉及到大学生媒介素养通识教育的课程,有多门分散在各个课程体系模块中间。大学生由于时间、精力有限,不可能对所涉及到的课程一一选修,这就影响到大学生媒介素养的综合提升。笔者调研的7所高校中,涉及到大学生媒介素养通识教育的课程最多的为64门,最少的为28门。在访谈时,很多师生建议开设一门媒介基础知识类专门课程。
4.媒介素养通识教育课程教学效果较差
在访谈时,很多相关通识教育课程教师表示,自己虽然已意识到应该提高大学生媒介素养,但由于学校和学生的重视程度不够,自身在科研、专业课程建设方面压力也较大,也就无形中降低了通识教育课程的授课水准。很多相关课程教师的教学大纲、教学内容等几乎几年都没有更新。有的教师利用学校对通识教育课程检查不严格的情况,存有投机心理,疲于应付,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单一,课堂气氛不活跃,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多大学生在访谈时表示,其主修课程和专业课学习难度较大,考核标准高,授课教师要求严格,而通识教育课程的学习难度和考核标准较低。因此其对通识教育课程重视程度不够,经常在通识教育课程课堂上玩手机、做主修课程作业等,对很多修过的通识教育课程都没有深刻印象。
三、加强大学生媒介素养通识教育的构想
1.提高相关主体的大学生媒介素养通识教育意识
提高大学生媒介素养通识教育十分必要。首先,当今社会,媒介日趋发达,而大学生已经成为新媒介的使用主体。随着相关技术的日新月异,媒介的教育功能也日益凸显。如地震发生后,电视、报纸等大众媒介向人们传播正确应对灾难的方法,《人民日报》刊登的评论员文章指引人们的意识方向等。其次,经济发展带来了教育市场化,高校相关专业设置、课程开设紧跟市场,忽视了对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培育。相比专业教育,通识教育具有非功利性,以育人为出发点的特点。进行大学生媒介素养通识教育,可以使大学生在当今信息爆炸、话语霸权、传播焦虑、数字鸿沟、精神污染等问题层出不穷的社会中,能够清楚地辨别各种媒介信息,能够有效利用媒介和理智参与媒介活动,从而提高自身综合素质。落实到具体实践中,可以由有关教育主管部门牵头,组织高校主管通识教育的领导、新闻传播系主任等参加专题培训或研讨会,使其意识到大学生媒介素养通识教育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高校内部可针对教师和学生组织相关讲座,着力推行大学生媒介素养通识教育。
2.建立健全大学生媒介素养通识教育课程体系
高校通识教育主管部门在对大学生媒介素养通识教育的重要性进行正确认识之后,应当组织专业人员以专题会议的形式,针对本校大学生媒介素养实际情况,从媒介知识、媒介能力和媒介道德三个方面制定出详细的教学目标。在教学目标的指导下,制定出课程设置方案、课程教学方案、课程考评原则等。在进行课程设置时,要考虑到通识教育的基础性特征,力求课程内容易为教育对象所接受。要考虑到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具有较强的实用性,所以课程内容要追求尽可能应用于实际,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媒介日常使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此外,还要考虑到选课对象在专业、院系、兴趣爱好等方面的不同,力求课程设置具有灵活性。最后,由于媒介发展迅速,大学生媒介素养通识教育课程设置应体现时代性。
3.设置一门媒介素养基础课程
针对目前媒介素养通识教育课程过于分散,而学生精力有限不可能逐门选修这一问题,高校可设置一门媒介素养基础课程。其内容应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媒介基础知识。这部分内容主要指媒介和传播的基本概念、要素和原理以及媒介语言学、媒介心理学、传播学等知识。第二,媒介能力。目前国内传播学者认为,媒介能力应当包括选择能力、解读能力、分析能力、评价能力以及媒介的创造和传播能力。笔者认为,从大学生媒介素养通识教育的实际需要出发,课程中媒介能力方面的内容应当包含媒介生产、媒介信息的获取与解读、媒介使用以及媒介评价四个方面。第三,媒介道德。媒介道德即媒介传播过程中,相关主体应当遵守的行为规范和准则。此方面的内容应当包括媒介伦理知识和媒介法律知识两个方面。4.改进媒介素养通识教育的教学与评价方式在课堂教学时,应改变以往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方式,注重师生互动。教师可以综合运用启发式教学、媒介辅助案例教学、研讨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多角度、多层次地提高大学生媒介素养通识教育的教学效果。此外,还应当将教学延伸向课外,如教师可以建立学习交流网站、组织大学生参与校内外新闻活动、鼓励大学生参与媒介产品制作、邀请著名学者举办专题讲座等。在教学评价方面,可以采取多元化考核的方式,同时或选择性地采取笔试、口试、调研或实践报告、多媒体作品等多种形式。
作者:李洁 单位:西京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