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通识教育下的公共选修课课程,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一、通识教育实施的困境
(一)大班授课,质量有待提高近来,各大高校扩招使得校园的各类配套设施处于高负荷运行状态,在没有足够的场地与设施的情况下,往往采纳大班授课,由于是大班教学,学生人数过多,无法提供合适的教室空间学习,无法展开针对个人的个性化辅导或者课堂讨论,课堂教学的互动性明显减少。此外,公共选修课授课对象为来自不同专业的在校生,由于跨学科学习,学生往往自觉性不高,到课率低,影响任课教师授课积极性。
(二)传统选课机制,无法满足个性需求有些学生在选课前并不了解该课程内容,也不了解该教师的教学效果或教学风格,往往只能根据课程名称或课程简介等的“一面之词”,哪个有吸引力就选哪个,对所选课程往往没有任何了解,选课的随意性强;同时,学校开设的通识类选修课不多,学生只能在有限的范围内选择,可选性不强。有的学生存在“搭便车”式的选课方式,从众性思想较为严重。一旦正式接触课程,发现了其中的差距,不免多了些许落差,便又开始以消极的态度来对待所选课程。
(三)授课时空单一,缺乏主动性大学过分强调专业教育,大量的专业课、实验和实践学习占满了学习时间,游离于主修和副修专业教育以外的通识课程,往往让位于专业课程。显然,通识课程的课时量有限,在时间安排上抑或受到了限制;很多公共选修课只能在晚上或者周末进行,而这些时间段往往是学生社团活动、课外活动的多发期,这就容易导致一些学生以参加活动为借口逃课,而这种严重的逃课现象不仅挫伤了教师授课的热情,也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进而影响整体的教学效果。
二、慕课——拓展通识教育实施的途径和空间
MOOC,Massiveopenonlinecourse,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又称慕课,即成千上万人共同学习一门课程,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模式。它的灵活性、开放性与完整性不仅对于学生扩大知识面并形成整体的知识观有着极大的推动性,而且通识教育培养“全人”的目标也在这里得到了体现。正如复旦大学教授王德峰认为,“从目前来看,这类共享课程更适合通识类的课程。”
(一)网络信息化,学习方式灵活多变有不少学校统计发现,课堂上手机流量消耗的程度惊人,尤其是非专业课的公共选修课堂,整个教室里的上网流量明显增多。一旦教师授课较为无趣,他们的注意力便转向网络,对于网络的依赖程度,已经超乎想象。“慕课”采用教师网上讲解、学生在线参与的教学形式,双方如同亲临课堂,可以得到与面授课堂相同的感受。学生既可以通过“慕课”平台直接与教师、同学交流,也可以通过各种学习社群参与互动讨论,方便学生随时随地进行学习管理。当然,借助“慕课”风暴席卷全球的契机,可以尝试着把高校共享网络课程推向量大面广的通识课,充分利用学生对网络的依赖的特点,进一步推动大学教学模式的改革。
(二)开放式教学,优质课程资源多名师、名著、名课,在这个追求高品质生活的今天,学生对课程的要求也普遍较高。有研究表明,课堂上教师授课的精彩程度与这个教室里的上网流量明显成反比。由于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均衡,游离于主修和副修专业教育之外的通识教育,师资力量的薄弱无可厚非。例如,公共选修课的标准与专业课的标准不一致,它要求教师“用浅显的语言揭示深刻的道理”,引导学生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和途径,显然,它对教师的要求相对较高。针对优质的教学资源分配不均,“慕课”共享的优质课程主要来自全世界一流大学。集结大师讲堂,汇集百家名著,开放优质课程。通过某一个共同的话题或主题,将分布于全球各地的授课者和学习者联系起来。无论你身在何处,只需要一台电脑或者手机与网络联接,就可以免费或者花最少的钱享受全世界一流大学的课程。同时,将这些课程作为一种学习资源,有效促进跨校、跨国高校课程共建与知识共享。此外,任课教师的平均水平高,课程可选择性强,又没有限制选课人数,学生无须被迫选择平庸教师的课程。一旦建成这样的课程体系,就容易将学生吸引进来,尤其是作为通识教育的公共选修课,其目标正是注重情操优美、识见通达、知识博雅的培养。古语言:“德不孤必有邻”,“有教无类”,广泛涉猎多方知识,知识的无界性在这里实现。
(三)教学模式完整,课程标准严格“慕课”以“讨论式”代替了传统的“讲授型”教学模式。有研究显示,传统“讲授型”教学模式,学生只掌握课堂内容的5%,低于学生自主学习及视听结合模式;小组讨论模式下,学生可掌握50%,而实践练习或向别人教授等立即运用形式,效率可达到75%乃至90%。此外,它有一套合理的课堂安排和时间划分,所有的慕课会以每周研讨话题这样的形式,提供一种大致的时间表,其余的课程结构分布也较简单,往往包括一周一次的讲授、研讨问题、以及阅读建议等等。有些学生还自行成立了网上学习小组,或就近组成面对面的学习小组,以此增加相互沟通的机会。“从学生的反馈来看,能坚持上完共享课的学生普遍对这种新型的授课方式反响较好,特别是讨论课,能让学生在互相思想启发中有所收益。”复旦大学教授王德峰表示。
三、以慕课形式开发通识教育
鉴于慕课在拓展通识教育实施的途径和空间的诸多优势,我们期待通过慕课来解决通识教育实施的困境。显然,国内教育领域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并积极开发适合通识教育的课程。不管是各大高校,还是自媒体,纷纷进入此领域,掀开一场有效促进跨校、跨国高校课程共建与知识共享的互联网运动。
(一)各大高校探索纵观目前慕课的几大主要平台,都是世界一流的研究型大学发起或者提供课程。例如,edX由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MIT)共同创立,Coursera由斯坦福大学的计算机科学教师建成。继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宣布推出MOOC网站edx,北京大学、清华大学、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均宣布加入edx。随后,2013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首批名师慕课亮相Coursera平台,精品课程《数学之旅》、《中医药与中华传统文化》与全球学习者见面。慕课之风开始席卷,各大高校纷纷加入其中。据悉,华中师范大学正在联合有关高校共同研发“慕课”,试图将通识课程作为突破口,并正式引入正规日常教学,实现学分互认,跨校积累学分,进而获得相关学位证。据悉,2012年起上海市教委率先创建了上海市高校课程中心,第一学期尝试为全市30多所高校的学生首推7门共享课程。“试行一学期下来,教学效果显著,50%的学生期末获得了A,同等条件下比以前获A学生的比例提高了20%”陆昉教授表示。
(二)自媒体研发作为新兴的互联网活动,国内通识教育一片空白。当然,自媒体也不示弱,纷纷研发相关课程。其中,值得提及的是超星慕课。超星尔雅通识课,以全人教育为理念,借鉴世界一流大学的办学经验,汇集国内通识教育知名学者,专注于通识教育课程研发。深入探究通识教育的发展以及实践,借鉴港台通识教育体系,吸取国内外通识教育精华,以港台通识课程为蓝本,设计出具有自身特色的通识教育课程。它的课程设计摒弃传统单一的学科性,以人文关怀为出发点。强调通识课程的内容不单纯以教学目的出发,更看重与不同的知识领域相关联。透过四个范畴,即“中华文化传承”、“自然、科学与科技”、“社会与文化”及“自我与人生”的研究和思考,以期让更多的学生具备生活常识,适应未来的社会生活。借助“慕课”的平台,通识课程体系日益完善。从原先的四个范畴扩展到现在的十大范畴,即增加“经济与管理思维”,“艺术鉴赏与审美体验”,“军事理论与国防教育”,“社交礼仪与就业指导”,“大学生职业规划与指导”。随着对通识教育内涵的深入,尔雅通识课不断地丰富课程体系,并形成通识教育数据库:如通识教育数据库之一:打造100个思想家,100个文学家、100个科学家,100个企业家,100个艺术家等等课程,逐步形成自有特殊体系的通识课程模块,试图深入了解中国的文化传承,更好地进行通识应用,进而扩展学生的好奇心,促进广泛阅读,发展自主学习……;通识教育数据库之二:汇集X个思想问题,Y个科学发现,Z项技术发明,w部人文经典,V部文学名著,U件艺术作品等。通过课程的学习,扩展好奇心,广泛阅读,积极思考历久弥新的课题,培养表达、沟通及批判思考所需的态度及能力,探讨智性追寻与个人在工作、家庭及生活的联系。慕课的灵活性、开放性和完整性赋予学生更多的自觉性以及给予其更多自我展示的机会,使其获得一个全新的自我学习的路径,从而形成较为合理的知识结构,拥有丰富而高雅的情趣等。可以说慕课从某种程度上达到了通识教育的目的,还解决了通识教育实施过程中的种种问题。我们呼吁更多的社会力量注入通识教育,借助慕课的平台开发更多的通识教育课程,使得通识教育,尤其是公共选修课自成体系,形成一个能够独立于专业教育的课程体系。
作者:陈丽娟 单位:漳州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