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开放教育中如何发展通识教育,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一起构成高等教育。“通识教育是科学、人文、艺术全面素质的教育,旨在培养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有社会责任感的、全面发展的社会的人和国家的公民”。在进行专业教育的基础上,加强通识教育,“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促进其全面发展,塑造他们高尚的精神品质,使其具有广博的知识,深厚的基础和正确的思维、表达及判断能力,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从而使他们成为能肩负起时代重任的、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由此可见,只有通识教育才是促成人的全面发展理想的真正体现”。现代远程开放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一样,其主要任务也是要提高人的素质,“使学生在良好的文化和社会环境中,掌握创造性的学习方法,最终使学生具有丰富的知识、全面综合的素质,以及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在此基础上,融合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特点和专业特色,形成现代远程开放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这里的全面素质教育中包含了通识教育,为此,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到了人文素质教育,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的教学目标中也对通识教育做出了要求。目前远程开放教育中的学习者一般是有一定的工作、年龄在20-30岁的成年人,由于他们在基础教育阶段的学习存在一定的不足,需要在这个阶段的学习中加强专业知识的教育和人文教育,让他们在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提升他们的人文素养,增强建设社会、服务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我们知道,远程开放教育的学生是在利用其工作之余的时间进行学习,所以现代远程开放教育创设的教学模式是:“学生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自由选择自己想学的内容,学习者主要以自主学习的方式进行学习,实现多元化、多层次的自我发展。”这种自主学习是在利用远程教育学习资源的基础上,以学生为中心,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需求、时间、学习方式进行的,是一种主动学习。这种学习模式主要靠学习者的学习动力、方式、情操意志和综合素质来实现,即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可以说,基于远程开放教育的这种学习特点,更应积极培养开放教育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良好的非智力因素是开放教育学生个别化自主学习的重要条件,也是预防开放教育学生学习心理障碍的必要的心理品质。这种非智力因素是指通过通识教育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坚强的意志品质。培养他们脚踏实地的刻苦精神,树立起遇到困难不退步,勇往直前的信心和责任感”。
二、开放教育中发展通识教育之理念更新
目前在我国,“作为通识教育课程的‘通选课’只是学生主要课程以外的附加课,在实际教学中大多被看成是额外的、次要的课程,大都没有严格的训练要求,往往成为学生混学分的课,或是增加点儿课外兴趣的课”。通识教育的实践,“还局限于基本知识的传授,没有强调培养学生的思考判断能力、理性选择能力和高尚人格品性。通识教育不管是哪一门科目,都只是一个入门、一个工具、一个教材,最终都以达到其本质精神所追求的内涵为目的。不管是人文、社会与自然科学,主要探索的本质内涵都是人类精神的自由、心灵的满足、生命的尊严、生活的价值、资源的善用、宇宙的和谐等,这是通识教育的精神”。正如甘阳教授所说:“通识教育的根本,首先在于能体现通识教育理念的相关课程和教学方式,如果在课程和教学方式上无法落实通识教育的理念,那么其他方面的所有改革,例如成立‘文理学院’等,未必有太大意义;反过来,如果课程和教学方式上能够体现通识教育理念,那么其他外在形式方面未必一定要作大规模的变动。”与普通高校一样,开放教育中的通识教育同样也存在这些问题。因此,为了在开放教育中更好地实施、发展通识教育,就要明确或更新有关通识教育的一些基本理念。
1.正确把握通识教育的本质内涵
一般来说,教育学上的学习有三个层面的要求:“一是认知方面的学习。它要求让学生了解该门科目的基本内容、理论等实质内涵;二是技能方面的学习。它要求让学生掌握该门科目在实际中的运用和操作;三是情操意志方面的学习。情操意志即意志品质的学习是通识教育的终极目标,认知和技能的学习,是导入的前置阶段,任何通识科目都需以上述通识教育的本质内涵为主要的教学目标。通过通识教育培养的‘人’应该是:既具有学识,又具有高尚人格;既具有工作和生活的能力与意趣,又具有关爱他人与社会及自然的人文情操和通达共识的境界。”可以说,通识教育注重的是情操意志方面的学习,把学生作为“全人”来培养,在教学方法上,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在教育内容上应注重全面素质、人文素养的提升。
2.处理好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
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并非对立的关系。专业性是高等教育的本质特性,专业教育主要是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的传授、专业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与本领”。而通识教育注重的是非专业性的、情操意志方面基本知识的学习。与专业教育相比,通识教育“是指更为一般的、基础的、普通的知识的教育,是专业教育的有效补充。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相结合,才是开放教育适应社会中人的发展的必然选择。在当前职业变换频繁的情况下,对于开放教育的学生,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结合,可以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责任意识,增强他们的选择能力和判断力”、“使学生能够在遇到问题时能够从比较开阔的、跨学科的视角进行思考,收集资料,与人交流合作,达到不同文化和不同专业之间的沟通”。
3.协调好通识教育与开放教育的关系
开放教育中的学生多数是在参加工作后,由于自己的专业水平或知识结构已不适应所在工作岗位的要求或社会的发展需求,需要进行专业学习或在原有的专业基础上更新、提高专业知识,从而进一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水平,提高就业率和生存竞争力,以适应工作或就业需要。因此,“与普通高校相比开放教育更需要开设通识教育。由于开放教育主要是针对在职成人学生的专业教育、注重应用型的教育。所以,不同于普通高校,开放教育开展的通识教育更注重跨学科、跨专业的综合素质与人文素养的教育,通过开设通识教育能够使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或技能的基础上,学会学习方法、增强自主学习意识、具备独立思考能力,从而适应自己的工作岗位和职业转变的要求”。可以说,开放教育开设通识教育应达到的目标是:“除了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外,还要有一定的综合素质,即一定的通识能力,能适应社会或工作岗位变化的需要,在遇到问题和困难时有一定的分析判断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的学生要具备知、情、意三方面的能力与潜力。”
三、开放教育中发展通识教育之策略
既然开放教育开设通识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在掌握基本和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掌握能够根据自己工作需要、求职需求或社会环境变化及时进行调整和适应的能力与本领。即目的是培养完整的人,这种人需要具备辨别一般性价值、独立思考、作出适当明确判断和与人沟通这四种的能力。那么,开放教育在开设和实施通识教育的过程中,就应该以这一教学目的为出发点,制定出适合开放教育通识教育的相应发展策略。
1.解决通识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结构问题
所开设的课程能否发挥其作用,主要要看课程结构设置是否合理、科学,即结构问题。课程结构是指“学校课程中各组成部分,重点要考虑各种内容、各种类型、各种形态的组织、排列、配合的形式”。可以说,在开放教育中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如何设置和合理搭配很关键,每个专业应根据本专业的培养目标,科学、合理地设置课程的编排,要进行整体设计与优化。这种编排与设计具体体现为教学计划的制定。一般认为,高等教育学校的通识教育的课程应包括自然学科、人文学科、社会学科三大领域。根据专业特点的不同以及课程设置的不同,通识课程在某一专业或所开课程中所占的比重应该不同、课程开设的顺序应该不同。开放教育各专业教学计划中的通识课程可以从自然学科、人文学科、社会学科所涉及的课程中挑选,要在考虑专业特点的同时,主要作为对现有较窄的知识体系的某种补充这一出发点进行课程的设置,课程的设置可以打破传统按学科设课的模式,所设置的课程重点是让学生掌握获取知识的主要方法,有利于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学校在制定专业教学计划或专业规则时,要深入地研究专业课程和通识课程之间的关系,要科学、合理地进行设置,要反映出专业课程与通识课程的结构特点和比例。目前很多学校开设的通识课程在本专业教学计划中所占的学分与教学时数是所有课内学分数和教学时数的10%左右,现在有很多学者提出:“可以借鉴国外大学在通识课程中设置‘核心课程’的做法,将所设置的‘核心课程’作为学生专业课程学习的延伸和补充,逐步将通识课程的比重提高到25%左右。”使专业课程和通识课程能够合理结合和配置,能真正地发挥专业课程“深”和通识课程“博”的作用。
2.专业课程和通识课程的内容整合问题
通识课程和专业课程内容的整合也需要更新认识。一般而言,学校所开设的课程所涉及的内容主要包括:认知方面、技能方面和情操意志方面这三个层面。从课程结构的重心来看待,专业课程着重要解决第一和第二个层面的学习,而通识课程则侧重于第三个层面的学习。可以说基于开放教育的教学模式和学生特点,这种教育更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自我约束能力和自我构建能力的培养。要使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学习需求,利用工作之余,从开放教育提供的多种媒体资源中汲取有用的信息或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取更多的技能,就需要合理设置专业课程和通识课程,对专业课程和通识课程所涉及的内容进行科学、合理的整合,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衔接好二者之间所涉及的内容。通识教育课程的内容应体现出是对专业课程学习的延伸和补充,课程应侧重于基础性和补救性的内容,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适合的通识课,使学生能在认知方面、技能方面和情操意志方面这三个层面都获得知识或提升水平、能力。通识教育所涉及的自然学科、人文学科、社会学科三大领域的课程内容比较注重学生的文化修养的培养、综合素质的提高以及创新能力的提升。在这些内容中,开放教育的学生应怎么修课?修课的比例是多少?应该修完多少通识教育?所修的课程应占多少学分?应修哪些课程?对此,在制定教学计划或专业规则时应该有一个合理规划。我们可以借鉴其他一些学校的做法。如:美国大学通识课程的学分大都占30%-40%;在台湾,通识学分仅占毕业总学分128分中的28学分,其比重为22%,而专业学分占100学分,其比重为78%。我们认为,根据开放教育的特点,其课程结构的比重应逐渐调整为:专业课程占45%,通识课程占25%,公共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占到30%。“在课程体系和内容的涉及上,要既能使专业课程和通识课程相得益彰、又兼顾学科之间、专业和通识之间的平衡,同时也与现代社会生活经验相关联,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权,给学生以独立思考和表达、自主选择和充分体验的机会,真正使通识教育课程走向‘生本’”。
3.通识教育的传授方式
开放教育中实施通识教育时应注意:(1)要结合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需要、根据学生需求和社会发展变化的需要设置通识课程,要合理设计不同专业、明确专业划分的主干学科体系,缩减基础课程重复或划分过细的专业,拓宽专业基础课程或通识课程的范围。(2)改进教学方法。根据开放教育学生的特点,按照专业或学科的特点和知识系统,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内容和方式上,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注重学习能力、方法的培养,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发挥成人的学习优势。提倡“讲授+阅读+讨论+论文”的教学方式。在教学中,要将通识教育的思想渗透到课程中,要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训练;要求学生要加大阅读量,加强对学生阅读能力的训练;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讨论方式,如课堂讨论、小组讨论等,讨论要结合讲授与阅读的内容,重点是“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讨论问题的能力,同时还要使学生懂得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掌握沟通的方式。在讨论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完成小论文,对自己的认识与观点进行理性思考和归纳总结,使其得到升华”。在传授方式上,可以采取课堂教学、报告讲座、小组讨论、网上阅读、网上课程论坛发帖讨论等方法。通过这些形式的训练,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人文素质、培养正确的思维方式和观察能力,提升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的设置
“中国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的中心任务,实际是要把我们从民国以来就断裂的文化传统重新作现代整理,并以此逐渐形成我们大学的核心课程传统”。开放教育应该有选择地重点建设若干门核心课程。应根据专业特点以及专业课程与通识课程的关系,规划、设计通识课程体系结构,可以以中国文明史、中国人文经典、大学古代汉语、西方人文经典和西方文明史等核心课程为重点,“构建不同结构和不同层次的核心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应重视方法论知识的传授。例如写作、文献检索、文字运用、分析解决问题、接受和处理信息等方面的能力。应增加实践性知识的学习内容,这主要是指业务实习、社会调查方面的知识”。要注意通识课程、基础课程的通用性,使通识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整体结构形成兼容经济、科学、技术、社会发展、环境、道德、文化等方面,以体现时代综合发展的体系,并加强市场与经济、环境与发展、人文与道德等门类的教学及学习资源建设。
作者:王赫 单位:甘肃广播电视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