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通识教育课程建设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校通识教育课程建设,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高校通识教育课程建设

一、高校通识教育课程建设现状与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高校通识教育选修课程的实施以教师课堂教学为主要形式。在通识课程不断增多而师资相对缺乏的情况之下,大班授课便成为了通识教育课程教学的主要模式。教师课堂教学有很大的局限性,这种教学形式不利于对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也不利于学生在积累知识之外得到更多的启发。再者,由于专门进行通识教育课程教学的教师很少,许多教师无法全心投入到工作当中,有的甚至只是为了完成自己的工作量,导致通识课程的开展流于形式、质量不高。一项对武汉大学通识课程的调查表明,82.3%的学生认为通识课程“质量不高”,72%的学生认为课程“只注重知识的灌输,忽视给学生提供思考、分析和批判的方法”。大班授课导致实践活动难以开展,师生互动较少,学生没有真正得到能力提升的锻炼机会,使得通识教育效果不佳。

1.3通识教育课程管理机制不健全

我国大多数高校没有建立一个通识教育和通识课程的专门管理机构,缺乏对通识教育课程的总体规划及课程效果的有效评价。许多高校的通识教育课程往往是由各个学院随意选择,而并没有在学校层面统一进行课程管理和设置。这就导致通识课程的设置不成体系,比较混乱。此外,各个高校没有一个专门的管理机构来监控通识教育课程教学过程和评鉴通识教育的教学质量。在课程实施中一旦产生问题,这些问题就无法及时得到解决,从而导致课程质量难以提高。我国高校对于通识教育课程结果的评价方式趋于单一,无法进行客观有效的评价,也没有在学校层面上进行统一规定和实施。

二、完善高校通识教育课程建设的对策

1、树立通识教育理念,指导通识课程建设

通识教育首先是一种教育理念,在课程建设的过程当中出现的很多问题都是因为没有树立通识教育理念导致的。只有准确把握通识教育的本质,确立通识教育的理念,正确处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的关系,才能有效指导通识教育的课程建设。通识教育要求我们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观念,真正把学生作为教育活动的主体,尽可能地为学生的自由与全面发展创造有利条件。现在我国高校的许多领导和教师对通识教育的理念还没有达成共识,作为通识教育的实施者,有些教师对于通识教育的概念和目标都比较模糊。在这种情况下,通识教育不可能有较高的质量。因此,各个高校应进一步确立清晰的通识教育理念和目标,同时教育部门也应加以引导和推动。只有把通识教育作为高校的办学理念和教育理念,才能有力地指导通识教育课程建设。

2、丰富课程内容设置,完善课程体系建设

我国许多高校的各类课程内容偏向应用型和专业化,既没有突出人文社会教育,也没有重视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此外,我国大多数高校的通识课程设置没有形成特色。我国高校的通识教育课程规划还有待完善,我们应该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高校通识教育课程建设的经验,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修养出发,丰富课程内容,开设一些反映地方文化的课程,丰富学生的文化体验。这不仅能突出学校精神和地方特色,还可以突破专业课程的局限性和片面性。共同科目和核心课程的调整一定要符合高校的实施条件及特色,形成一套完整、清晰、系统和明确的目标课程体系,使得各个领域、各个学科之间的知识达到融会贯通的效果,这样才能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达到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目的。

3、建立健全保障机制,推动通识教育发展

通识教育的顺利推行,需要各个方面的共同努力,只有建立良好的保障机制,才能取得不错的效果。建立良好的保障机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政府部门需要设立专门的通识教育机构,负责制定通识教育的目标、通识教育课程的实施及其评价、经费的援助和政策的支持。其次,通识教育的开展需要各方的努力和支持,在教育部门的政策支持和主导以外,更需要各个高校领导及教师的力量。各个高校应当注重通识教育课程实施形式的多样性,设置有利于提升学生人文素质的综合课程,教师也应当注重提高通识教育课程的教学质量。最后,为了确保通识教育目标的实现,应当完善通识教育课程的评价制度,对通识教育课程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

作者:杨吴昊茜 刘唐宇 单位:福建农林大学文法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