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地方高校通识教育的完善对策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浅析地方高校通识教育的完善对策,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浅析地方高校通识教育的完善对策

一、河南省高校通识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高校通识教育的教学方式不全面

美国大多数高校通识教育的教学方式一般采用研究课、讲授课、实验课、讨论课、独立学习、教师个别指导与研讨等多种方式相结合进行,方式丰富且较为灵活,很多高校都会结合自身历史和现状特点选择能够彰显自己的特色的教学方式,这类课程中多有实践课和实验课,较易引起学生兴趣。然而在河南省内的绝大多数高校,通识教育课程的教授方式还存在很多问题,主要有:首先,以已有知识的固定传授为主要的教学目标,教学评估也主要是对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考核。其次,以教材和教师为基准。多数教学是按教材内容照本宣科,而且教师在教学内容和教授方式上完全以自己为中心,学生在课堂上有疑问而主动提问的情况很少,开展专题讨论的时间和机会基本没有,更不会出现提出不同的见解反驳教师情况。最后,教学方法以课堂知识讲授为主。现阶段省内高校的主要教学方式依然是课堂讲授,调查研究、讨论、自学、实验、实践活动等方式都处于辅助地位。

(二)高校通识教育课程内容设置不合理

省内各大高校设置的通识教育课程基本上都是从学校专业设置、教师的专业特长和相应师资力量的角度出发,基本上不考虑学生的实际需求和期望,这就导致学生对有些课程不感兴趣,也导致学生选择这些课程的动机可能是课程简单易通过、易拿到学分和高分。河南省高校的通识教育课程主要以体育、人文、外语、马列和思想德育、艺术、计算机等为主,通识教育课程中马列和思想德育课程等必修课程过多,素质拓展类的课程所占比例偏小,且大多数高校素质拓展类课程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以兴趣为特色的课程选择性差,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没有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个体发展需求,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三)高校通识教育的课程管理尚不完善

美国的高校在选课方面基本上以学生的主体性为基本原则,一般只规定学生在几大类课程中自由选择,而对于自身所学专业的相关通识课程可免修,这就保证了学生选课的高效。而我国高校通识教育的实施还不成熟,且发展程度参差不齐。河南省的高等教育现状处于国内中等偏下水平,高等院校的课程管理水平缺乏科学性。大多数高校对学生设置的必修科目占的比重过大,学生缺乏自主选择性。在公共选修课中,缺乏特色课程的开设,导致学生认为选哪门课程所收获的成果相差不大,从而会选择比较容易获得学分或高分的课程,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塑造和发展。

(四)高校通识教育缺少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的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缺乏是目前国内高校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这一问题在河南省的高等教育资源不发达的情况下更加明显,其主要表现是:第一,课堂上不鼓励学生提问,没有知识讨论的氛围,简单地以分数评价个人能力,束缚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第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注重求同从众,对求异创新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第三,考试方法和考试内容仍要求学生死读书本,死记硬背,不能达到知识活用和创新的目的;第四,教学方法死板匮乏,多年来的“填鸭式”的教学现象基本没有改变;第五,教学模式单一化,阻碍了学生个性发展和创新人才的培养;第六,知识面窄,学生缺乏实践创新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应对外界挑战的能力较差,难以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第七,教学观念落后,不利于学生学习自主性和能动性的发挥。

(五)高校通识教育师资力量仍然薄弱

河南省高校从事通识教育的教师人数少,且整体水平较低,主要体现为:很多教师长期受到专业教育的影响,本身就不具备通识的精神和能力;高校内真正理解和支持通识教育的教师并不多,年轻而阅历浅的老师和德高望重且研究成果显著的教授大多数不愿承担通识教育课程的教学;更严重的是由于某些学科缺乏师资,只能因人设课甚至导致部分课程缺失,从而严重影响通识教育的整体效果。

二、高校通识教育实施对策与建议

(一)转变通识教育的理念

目前河南省农业基础已基本稳固,工业和第三产业发展迅速。市场经济本身具有很强的市场导向性,在这种导向的影响下,人们的教育理念也会根据社会导向而变化,带有很强的功利性。在现实社会利益中,人们还没有充分理解和贯彻通识教育核心理念,这是导致我省通识教育不能顺利健康发展的一个基本因素。因此,政府部门、教师、学生,乃至家长树立正确的通识教育理念是至关重要的。

(二)设置完善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

首先要明确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的目标。高校课程设置是一项极其复杂繁琐的工程,尤其是在河南省专业教育盛行的模式下,进行通识教育课程的设置更具困难。高校通识教育课程的设置应以学生的充分、自由和全面发展为主旨,体现综合性和优越性。在设置的课程中既要重视知识纵向的进展又要重视各学科知识之间的有机结合和综合应用,既要重视知识的结构完整又要重视知识发展更新的历史沿革,既要重视学生科学知识的获得又要重视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的提升。其次要完善通识教育课程的内容。根据前文对“通识”所包含内容的理解,高校设置的通识教育课程应包括社会科学知识、自然科学知识和人文知识三个方面。一是社会科学领域的课程设置,其目标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社会科学素养,使其具备基本的社会生存和学习能力;二是自然科学领域的课程设置,其目标在于向学生传授自然生态及科学发展的基础理论知识,使学生对此领域有一定的认知,进而激发他们对该学科的研究兴趣;三是人文知识领域的设置,其目标是为了培养学生的人文修养及艺术素养。

(三)变革通识教育的传统教学方式

通识教育的教学方式本应该是灵活多样的,而从河南省内高等院校的现状来看,教学方式仍然是以传统的课堂讲授为主,这是一种“单向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也是传统上所说的“填鸭式”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的确可以让学生很好地“记住”理论知识,但是不能达到很好地灵活贯通运用的效果,更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如果要在全省的高等院校中有效地实施通识教育,教学方式的变革势在必行。首先应提倡启发式教学,从素质、能力、知识三方面对学生进行综合培养,使学生养成“活到老,学到老”的求知习惯。其次还应充分借助信息网络和多媒体技术等手段及时、准确地了解国内国际时事与形势,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处理现实问题。最后,应邀请行业知名专家进行讲座的方式传授学习方法和学习经验,鼓励学生积极组织、参加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实际上,通识教育的实施,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探究精神和综合素质。因此,高校应该组织教师改变传统落后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发表意见、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创造更多的独立动手动脑的机会,让学生主动、独立自主地收集信息、制订方案、解决问题。

(四)完善通识教育的课程管理

河南省省内高校,包括综合性的郑州大学,都没有专门管理通识教育与通识教育课程的独立机构,通识教育与通识课程的管理处于松散、杂乱的状态。为更好地实施通识教育课程管理,建议学校成立“通识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通识教育中心”等专门的管理机构,负责规划、起草、实际执行、协调联络以及负责推动、审评、评价全校通识教育等事宜。另外,通识教育的课程从开发、设计到具体的实施以及课程评价都需要大量的资金保障;而且和专业教育相比通识教育并不能像专业教育那样在短时间内有较明显的效果或效益。因此,建议省内各高等院校根据实际情况建立一套相关的资金支持规则制度,为通识教育的实施提供较为充足的资金保障。河南高等教育的现实情况是比较注重专业教育,对于通识教育的资金保障,则需增加教育投入,并建立各项资金支持制度,以保障资金来源的充足和资金使用的合理。

(五)运用科学的教育评价

对于通识教育的评价,应从以下三方面进行:一是变革评价的内容。舍弃以知识的获得为对象的片面的评价,评价内容不局限在学生个体本身,而应当进行综合的、完整的教育评价。与教育相关的一切,如教育的内容、目标、手段、课程、结果,甚至评价本身,都应该纳入到教育评价的范畴。不仅要有能够反映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程度的指标,也要有能反映学生在学习中的精神状况的指标,还要有反映大学生自身的价值、态度、行为和认知方式变化状况的指标。二是变革评价的过程。教育评价应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为目的,这就决定了评价过程的综合性和复杂性。学生的成长是多方位、全过程的,因此评价的过程也应当是多角度、全程性的。三是变革评价的方式。现实中单一的总结性评价已经无法评判发展中的具有个性的学生个体,评价方式的灵活多样化成为通识教育评价的必然趋势。大学生素质的培养是生成性的、长期的过程,评价体系也要以此为基础,有效、及时地捕捉其成长状态,同时评价其在不同阶段的水平,做出总结性的评价。

(六)加强通识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

针对通识教育师资不足的问题,甘阳教授提出了“助教制度”的方法,“助教制度”鼓励在读研究生来担任本科生通识教育课程的助教,协助教师完成该课程。这一制度不仅可以加强本科生通识教育的实现,而且其本身也是培养硕士生和博士生的一种重要手段,国外大学也普遍采取此种手段。我国近年来研究生数量急剧增加,但硕士生和博士生基本上都不参与本科教学工作。如果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要求所有的在读研究生都必须承担相应工作量的本科教学(包括本科专业课和通识课)任务,这样既有利于他们今后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也有利于本科通识教育的有效实施。

三、结语

通识教育是既是一种理论,也是一种教育实践。它关注的是作为“整全”的人的发展。但由于在历史上受苏联影响甚重,河南省各大高校在研究和开展高校通识教育时专注于“专家”的培养,对通识教育不够重视,这种现状与当代大学的办学理念和与人才的培养机制是相悖的。当前,高校通识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正逐渐被高校教师和学生家长所接受,省内也有很多高校已经开始对本科通识教育进行研究、实验、摸索和尝试。因此,积极有效地推进通识教育的实施,尽管非常棘手,却具有很强的现实实践意义。

作者:李玲 单位:新乡学院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