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戏剧表演通识课程的建设分析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校戏剧表演通识课程的建设分析,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高校戏剧表演通识课程的建设分析

【摘要】本文研究的主要对象为普通高校艺术类通识课程中的戏剧表演课程。研究目标是为了明确新时代高校艺术类通识教育现状下,戏剧表演课程建设中遇到的问题与对策。文章从高校戏剧表演通识课程建设与发展的视角,从三方面入手探索普通高校艺术类通识课程的建设与发展渠道,从而达到提升普通高校通识艺术教育教学的质量、推进高校人才培养中素质教育的应用,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创新发展献出绵薄之力。

【关键词】普通高校;戏剧表演;通识课程;问题与对策

近年来,随着我国对素质教育的重视,以及对普通高校课程建设发展的指导,普通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中艺术类通识教育课程也逐渐走到了聚光灯下。戏剧表演通识课程是针对普通高校非艺术类专业学生开设的艺术课程。对于没有艺术表演培训基础的非艺术类专业学生,如何利用通识课程,快速并有效地将其培养成热爱戏剧表演艺术、能够参与戏剧表演实践、能够欣赏并有一定的戏剧审美能力的人才,才是重中之重。在进行戏剧表演通识课程建设过程中,发现存在着艺术类通识课程与传统文化融合度不够、艺术类通识课程创新性缺乏、艺术类通识艺术教学实践性不高等问题。本文针对我国普通高校艺术类通识课程中的戏剧表演课程进行研究,这对于建设转型普通高校,培养具有高素质、实用型的本科人才的目标有一定的理论促进作用,同时对于现存普通高校艺术类通识课程教育的“卡脖子”现象给出建议,为高校教育事业作出微薄贡献。

一、新时代高校戏剧表演通识艺术教育的文化底蕴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高校戏剧表演通识教育与中国传统文化艺术融合度的问题

据当前对于高校戏剧表演通识艺术教育现状的调查发现,其教育方向和教育内容与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结合度不高,导致很多珍贵的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精髓无法被学生了解和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艺术是瑰宝,也是民族文化自信的体现,做好传统文化与艺术教育的结合才能真正地将传统文化在教育领域发展传承,才能让中国的青年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传统艺术文化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在戏剧表演通识课程中,很多高校着重于西方的文学艺术或是经典剧目的模拟与教学,忽视了中国自有的好作品与好戏剧内容,在教学创作过程中,教师也没有很好地了解利用我国传统文化的元素进行教育加工,来丰富教学内容。

(二)高校戏剧表演通识教育的创新性问题

高校戏剧表演通识课程教育教学,应改革教学形式、融入创新理念、启发学生思维、倡导创新创意戏剧表演通识艺术。但传统教学模式和课程教学的观念依旧在高校中占有主导地位,很多教师在教学中忽略非艺术专业学生的弱点,部分教师要求学生作品与自己高度重合或班级作品的表现形式一致等教学情况,部分教师不在意学生个性化精神发展需求,最终导致高校戏剧表演通识艺术教育教学效果迟迟无法提高。在新时代戏剧表演通识艺术教育需要快速发展的趋势下,教师需要为课程服务,为教学创新,为教育改革快马加鞭。为高校学生的戏剧表演通识艺术教育开辟一条“戏”与“剧”,“表”与“演”的广阔道路,使其文化底蕴和教育意义丰富而坚实起来。

(三)高校戏剧表演通识艺术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的问题

很多戏剧表演通识艺术教师认为艺术作品的呈现就是高校戏剧表演通识艺术教育的终极目的,不仅仅是学生阶段学习成果的展示,也是校方和教育部门的要求。有些高校在戏剧表演教学成果艺术作品展示的过程中流于形式、内容空洞、缺乏意义、过于重视概念,这些现象都是由于高校戏剧表演通识艺术教育与实践脱节造成的。戏剧表演通识课程的成果质量与艺术实践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因此高校戏剧表演通识艺术教育的范围不能只在课堂中,需与校内外实践活动相辅相成。由此可见,戏剧表演通识艺术教师应将戏剧表演通识艺术教育与艺术实践紧密结合,使高校学生在表演过程中抒发内心情感、符合社会现状、陶冶自身灵魂、创造美好未来。[1]

(四)高校戏剧表演通识艺术教育实现教育社会服务化问题

高校人才培养的最终目的是为社会输送优秀的人才,从另一个角度来说,高校的教育也是社会的基础教育,更是服务型的教育。高校教育的结果是要服务于社会,但是教育过程也是可以逐渐进行并实现教育的社会服务化。但是,这在高校课程建设中很难见到。很多高校的课程建设,注重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基础性问题,忽略了其功能性。教学的目的是令学生掌握技术或知识、拓展视野、开启智慧,而掌握知识技术后要服务社会、贡献社会。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渗透服务意识,是很多教育课程没有涉及到的问题。怎么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和大学生的优势政策进行社会服务是现有瓶颈。

二、新时代高校戏剧表演通识课程建设问题的相应对策

(一)戏剧表演通识艺术+传统,彰显民族特色

将戏剧表演通识课程内容建设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巧妙融合,是新时代高校艺术类通识课程发展的必然趋势。首先,将艺术与传统文化融合,这需要从教师备课出发,进行课程建设与探索。首先戏剧表演是要分解为“戏剧”和“表演”两个方面进行研究,戏剧的范围非常广泛,无论是话剧、音乐剧还是戏曲等都有其自身的文化特征,但是戏剧的根本是剧本。剧本的内容在课程中可以结合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创作,或选择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传统剧本进行教育教学。要跳出西方戏剧唯一性的局限思维,要选择适合高校大学生的剧本进行教学与排练。另外就是表演,表演方面要扎实教学,并做好基础表演内容建设,针对非艺术类专业学生进行梳理和准备。在吸纳采用中国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注意发挥地方传统文化优势,可将与戏剧表演关联的非遗内容加以融合,例如地方戏曲、皮影戏表演艺术、地方戏剧门类等等。二是新时代高校戏剧表演通识艺术教育建立其具有中国特色的、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创意性戏剧表演通识艺术教育格局,旨在培养学生发现美、感受美、思考美、表演美、发展美、传扬美的能力,这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深厚底蕴带来的教育意义。课程在内容建设上,要着手创作有中国文化特色的戏剧表演内容,特别是要与思政相结合,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在教学中进行思政教育,让思想美与艺术美做到完美结合。综上所述,戏剧表演通识艺术+传统的课程建设方式对高校戏剧表演通识艺术教育具有推动作用,并为其注入新的时代精神,更彰显了新时代高校戏剧表演通识艺术教育中国特色、文化特色、美育特色、民族特色的内在需要。[2]

(二)戏剧表演通识艺术+创新,紧跟时代潮流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创新,传统的高校艺术类通识教育教学模式早已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诉求,因此,戏剧表演通识艺术+创新的教学模式成为课程建设的另一个重点。首先,新时代是一个信息技术多元化的科技时代,社会生活的不断发展和信息科技飞速进步,彻底进入教育信息化时代。学生热衷于使用电子设备在网络上进行精神补给,对新鲜有趣的网络内容有着兴趣与好感。如果教学模式还停留在传统的教师主动教学,学生被动听,或者是课堂小范围示范试验,课堂教学质量不仅不能提高,还会让学生失去对戏剧表演本身的兴趣。在课程建设中,要有效利用翻转课堂、互动式教学、游戏式教学等教育教学模式。特别是涉及到理论内容教学,更应提前开展多媒体线上教学,在网络课程上完成,让学生培养出自我主动学习与探索的兴趣。在课程建设过程中,考核方式的创新也是需要重视的问题,一个优秀的考核机制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加深其对戏剧表演艺术的热爱与兴趣投入。传统的考核方式都是以个人为主,建议在创新模式上以小组创作表演与个人表现相结合进行考核评价。另外,还需重点把握三个关键问题:一是发挥线下教学的优势,将线下理论教学与课堂实践比例进行调整,教师只作为引导,学生主导课堂并进行教学内容的创新实践。二是借助多媒体与网络技术,使戏剧表演通识艺术教育的课程内容与方法变得多样化和趣味化,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改善老旧的教学方法,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对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都有所锻炼。三是创新考核方式,鼓励学生使用先进技术,改良表演手段、优化表演过程、提升表演质量。以新媒体为载体,利用抖音、配音秀、快手等受年轻人欢迎的热门APP进行创作考核,并在考核结果中派生出教育教学内容以及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考核方式也从“单一的艺术作品形式考核”向“多元的丰富表演方式考核”的目标靠拢。此外,在进行创新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给学生足够的独自解决问题的时间与空间,这对于提升学生表演过程中的情感表达与创新体验有正向引导意义,最终使高校戏剧表演通识艺术教育的文化底蕴丰厚起来[3]。

(三)戏剧表演通识艺术+实践,校内外联动发展

普通高校通识艺术课程教育的本质在于促进人才培养中的高素质的建设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教育者应当创造及给予学生丰富多元实践场所、校内外实践机会,使学生以艺术兴趣为出发点,逐渐向艺术本身进行深层次了解与探索,并通过实践加强学生自身的艺术专业素养与艺术审美情操。在每一个高校中,都有学生社团、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等学生专设部门机构,这就为第一课堂建立了第二课堂训练与实践的基础。建议建立大学生戏剧社团,大学生主持人社团,大学生戏曲社团、大学生音乐剧社团等与戏剧表演相关联的学生社团,并将社团与戏剧表演通识课程、校外实践活动联动。同时,以企业或文化机构为基础,建立教育教学实践基地,让学生走出去,看看专业的戏剧舞台到底是什么样子,让学生参与到戏剧表演市场运行实践中,体会戏剧艺术与商业运营的特点。

(四)戏剧表演通识艺术+创业,实现教育社会服务化

普通高校转型的关键时期,高校教育的社会服务能力、建设与服务区域经济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加强高校通识课程的社会服务机制建设,也是高校具有较强的社会服务意识的体现。高校教育服务社会不仅仅是输送专业人才,还要做到资源共享服务,信息共享服务以及创新服务。其中,创新服务中就包含大学生创新创业结合的内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优势体现出高校教育社会服务化的区域经济贡献作用。首先,戏剧表演通识艺术课程学生以课程为体系、以专业为基础,进行创业实践。加强与地方经济企业的深入合作,以优势互补为原则,推进地方高校与地方企事业单位的更深层合作,谋求高校教育专业与商业经营共同发展。可与社会教育办学机构、话剧团、戏剧团等进行合作,并以创业形态进行专业服务,做到资源互换与教育共享。其次,戏剧表演通识艺术课程学生以专业与新媒体合作,进行创新创业。大学生的探索精神与创新精神是毋庸置疑的,加以引导会出现井喷式发展。在进行创业中,新媒体的创业路径是大学生所热爱并擅长的。将戏剧表演专业与新媒体结合,进行创新创业,可以个体为发展目标也可团队协作完成,建立自媒体网络经济。抖音、快手等网络平台,喜马拉雅等娱乐软件,都为大学生提供了很好的实践平台与创业机遇。再次,戏剧表演通识艺术课程学生专业多元化,能够促进社会服务的多元化。戏剧表演课程属于通识课程,其招收的学生为文理科以及艺术类学科学生。这些大学生不仅具备很强的本专业能力,还具备非常扎实的表演功底,两者结合能够产生新的专业构架。例如学习美术和摄影专业的学生,在戏剧表演的专业学习中,除了表演,对于舞台艺术设计以及服道化选择都会略胜一筹。这就使学生在创业过程中能够发挥出戏剧表演专业性与多元化结合的优势,从而能够促进社会服务功能的多元化。从教育领域、艺术领域、文学领域等多领域范畴进行发展与延伸,从而达到育人有用和人才得用的培养效果。

总之,新时代下普通高校戏剧表演通识模块课程的建设是促进高校人才培养中素质教育的发展,也是培养高素质、懂艺术、乐审美的实用型人才的关键。在普通高校通识课程中开设戏剧表演课程,不仅可以满足大学生的兴趣需求,更为各个高校参与国家、省市各级表演竞赛做好大学生人才储备,也是为提升高校教育教学质量,增加培养人才就业的可能性提供多元化服务。

作者:金美琳 单位:鞍山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