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演出制作通识教育的意义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浅谈演出制作通识教育的意义,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浅谈演出制作通识教育的意义

内容摘要:内容摘要:改革开放前,受计划经济体制影响,“演出制作”这一概念并未被明确提出,而是隐于创作过程之中,仅指在从事戏剧演出相关工作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系列规矩或经验而已。总体而言,早年间对于演出制作的理论探索稀有且零散,更未能形成完整、严密的理论体系。文章对演出制作通识教育意义加以分析,以期为高校培养真正符合演出行业需求的精英人才提供一些借鉴。

关键词:关键词:戏剧从业者演出制作通识教育

近年来,随着国内演出市场的发展步入快车道,戏剧演出工作的焦点不再局限于剧目创作本身,而是延伸向剧目的制作及市场化运营。无论是营利性还是非营利性演出项目,都需要依靠专业的管理人才及科学的制作体系完成剧目的制作、管理、运营,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完善呈现效果,实现组织目标。尽管演出制作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但是当前通晓演出制作理论知识并能将其熟练运用于实际工作中的演出行业从业者并不多见,尤其创作者更是凤毛麟角。因此,演出行业无疑应对演出制作教育加以更多关注,而开设戏剧相关专业的高校更应从演出制作通识教育入手,培养出真正符合演出行业需求的精英人才。

一、演出制作通识教育的定义及开展情况

通识教育(GeneralEducation)源于19世纪的欧美国家。当时许多学者有感于现代大学的学术分科体系繁杂、条分缕析,担心人们因长期各走一径,产生对现实共识及社会的认知障碍,因此创造出了适合各类专业人群共同接受的教育模式,这便是通识教育。也有学者将其译为“普通教育”“一般教育”“通才教育”“博雅教育”等[1]。在美国,除专门培养戏剧从业者的专业型大学外,有1000余所综合性大学内设有戏剧系。美国大学通常采用通识教育制度,戏剧艺术是通识教育的必修课程,主要授课对象为大学一、二年级的学生。课程一般分为两个部分:以教授戏剧艺术作品生产过程为主的戏剧艺术实践课,和以教授戏剧艺术思潮和戏剧艺术史为重点的戏剧艺术讲座。戏剧艺术实践课包括一些专门的单元(模块)练习,主要围绕如何解决一部舞台作品在排演过程中发生的问题。讲座课通常由戏剧系教师讲授,主要包括戏剧评论、编剧、导演、舞台设计等与戏剧艺术相关的内容[2]。由此可见,美国高校不局限于培养单一的戏剧创作者或制作者,而是以通识教育的方式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其搭建戏剧艺术的系统性知识结构,而这些具备综合知识的学生,毕业后便成为了支撑美国戏剧长期发展的中流砥柱。反观国内,综合性大学相继开展戏剧普及教育或开设戏剧相关专业,但普遍存在师资队伍短缺、课程建设薄弱、艺术实践匮乏等问题;培养戏剧专门人才的高等艺术院校通常设有表演、导演、舞台美术、戏剧文学、艺术管理(或戏剧管理)等专业,然而除艺术管理专业外,其余专业并未单独开设演出制作相关课程。因国内高等院校在戏剧人才培养过程中大多缺乏关于演出制作理论的通识教育,导致一些创作者在实际工作过程中,由于缺失对演出制作管理的认知,仅关注自身专业范畴内的工作,与管理者频繁产生分歧,从而造成创作与制作环节的脱节和背离。由此可见,开展演出制作通识教育对演出行业未来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开展演出制作通识教育的意义

(一)促进演出市场健康发展

根据相关统计数据,近年来我国演出市场呈现出一片繁荣态势。演出机构纷纷紧随时代热点进行剧目创作,一度掀起电影、小说、漫画等其他形式作品改编为戏剧作品的热潮。上演剧目类型愈加丰富多样,与此同时,经典佳作依旧广受欢迎。此外,更有众筹、融资、互联网业态进入戏剧行业,使得金融资本概念在小众的戏剧行业中竟也风靡一时。在市场经济背景下,戏剧演出的市场化趋势可谓是必然,但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部分戏剧作品的创作与制作发生了偏离,抛弃了应有的艺术内涵,过度追求经济效益。近年来,演出市场中充斥着大批形式浮华、内容空洞的戏剧作品,这些剧目多在寥寥几轮演出后便惨淡收场。究其原因,在于一些资本方执着于为剧目贴上“明星璀璨”“耗资巨大”的标签,对戏剧艺术创作规律一无所知,作品缺乏艺术审美,更忽略了演出制作是为剧目质量保驾护航的重要因素。可以预见,随着演出制作通识教育的普及,资本方的戏剧投资行为将更加专业、理性,进而促进演出市场的健康发展。

(二)改变国有文艺院团传统运营观念

有大批文艺院团的管理者早年间曾是艺术创作者,他们往往对剧目创作的质量极为重视,对制作运营环节却不够了解,导致创作、制作相分离。许多院团的市场运营环节极度薄弱,甚至直接将这部分工作承包给第三方完成。在上述观念的影响下,部分在国有文艺院团工作的艺术创作者甚至对演出市场、制作运营等名词产生了排斥,将它们同“商业”“媚俗”划上了等号。一些创作者对涉及市场运营的部分概不过问,坚信只要保证艺术质量,自然可以吸引大量观众。然而,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国有文艺院团既要将社会效益摆在首位,又必须对经济效益加以重视,演出制作运营正是使剧目与市场达成连接的“必备动作”。由此可知,在国有文艺院团内开展演出制作通识教育,对于院团正视且重视演出制作、市场运营工作,真正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具有重要意义。

(三)助力高校培养全能型专业人才

众所周知,戏剧是一门综合艺术,然而,国内部分戏剧创作者在合作中往往会暴露出全局性视角的缺失。他们通常仅精通于自身专业,却忽视戏剧艺术的综合性,导致其与他人共事过程中矛盾频出,若不肯让步,组织目标便无法达成。这一局面的形成,与人才培育过程中所存在的通识教育盲点息息相关。目前,在本科教育阶段,多数国内艺术院校中各教学系会根据专业需求及学生的未来就业方向,开设相关专业通识课程。以中央戏剧学院为例,导演系为戏剧影视导演专业本科生开设了舞台设计课、服装设计课、编剧课等,戏剧管理系为演出制作专业本科生开设了表演课、导演课、舞台设计课、音响课等。这些通识课程是学生所在专业领域的延伸,有利于学生在创作戏剧的过程中,更充分地发挥本专业技能,同时更好地与其他专业人员相配合。然而,这些通识课程的内容普遍聚焦戏剧创作领域,例如表演、导演、戏剧文学、舞台美术等,关于演出制作涉猎甚少。因此,开设演出制作通识教育,普及戏剧制作流程及要素,将有利于高校培养具备全局观念的全能型专业人才,缓解戏剧创作实践中因对制作工作不了解而产生的种种矛盾,防止因知识产权、法律合同、演出行业规范等通识性知识缺失而造成项目或个人利益的损失。

(四)纠正戏剧从业者认识偏差

如今,多数戏剧从业者对“演出制作”概念存在偏差,或将“演出制作”与“舞美制作”划上等号,或简单地将其理解为商业的介入。事实上,戏剧制作能为整个戏剧行业与每个戏剧项目起道护航作用。从微观层面看,戏剧制作工作包含戏剧生产的所有环节,包括剧目立项、建组、制定计划、调配资源、控制周期、运营演出、打造品牌等,力求以资源的合理调配保证剧目精彩呈现,以专业的市场运营保证观众源源不断,最终使剧目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均完成预期目标。从宏观层面看,戏剧制作对于整个戏剧行业至关重要。戏剧行业内若能形成良好的戏剧制作模式,对戏剧创作的意识形态、投资模式、知识产权保护、行业规范、市场生态、行业行会、产业规划的形成与建立,乃至整个行业的良性发展都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总而言之,演出制作通识教育的推行有利于纠正从业者相关错误认知,促使从业者无论在宏观还是微观层面均对演出制作加以重视,从而促进戏剧行业的良性发展。

(五)提高演出制作从业者专业化水平

目前,戏剧行业虽蒸蒸日上,演出制作从业者的专业化程度却始终处于较低水平。许多剧组中从事演出制作工作的并非专业人员,他们普遍缺乏相关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导致戏剧制作过程中产生许多问题,甚至扰乱戏剧制作的正常规范。而刚毕业的演出制作专业的学生,虽然掌握着较为扎实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但因初出茅庐,不受信任,往往只能被动处于“外行指导内行”这一尴尬局面,知识与技能无处施展。长此以往,戏剧制作的流程被曲解,戏剧行业与市场被扰乱,中国戏剧将难以在正确的轨道上发展。演出制作为创作提供环境与土壤。从立项环节开始,制作工作就决定着组织目标和剧目运作模式:做一个什么样的剧目?达到什么样的效果?投资的对象如何选择?剧目的风险是什么?如何规避风险?采取何种运营模式?这都是制作环节需要思考的问题。一个专业的戏剧制作人要负责前期与投资方的对接谈判、艺术性与商业性的取舍平衡、演出行政相关资质申报、创作与排练进度统筹安排、舞美制作预算制定及质量监督、演出场地敲定及巡演成本控制等一系列工作,这些工作充分保障艺术家们能够潜心投入剧目创作,不必为行政事务分心劳神。由此可见,戏剧制作人对于每个演出项目而言必不可少。但是,现实状况是许多戏剧制作人并非专业从事演出制作的人员,而是由掌握剧组资源的主创人员或项目投资方代表担任。这一现象导致项目的整体运作出现各种问题,例如创作颠倒、资源浪费、人员矛盾,甚至剧目的夭折连带违约赔偿。即便作品的创作过程比较顺利,能否使作品的价值在市场运营中得到最大化体现,平衡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也是非专业制作人难以解决的复杂问题。举例来说,当投资方代表担任戏剧制作人时,往往只注重商业利益的最大化,单纯用商业产出比衡量作品价值,并且套用其他产业模式试图达成艺术产业化,轻视艺术创作的规律和意义。这样的观念投射在其工作过程中则体现为过度介入剧目编排,过分依靠知名主创吸引票房,作品最终呈现华而不实,缺乏艺术高度,在市场仅是昙花一现。这类现象的频繁产生,与戏剧制作人缺乏演出制作通识知识息息相关。当前国内戏剧制作人的专业素养普遍需要提升,有效方法之一就是针对其工作内容广泛开展演出制作通识教育。可以预见,若采取这样的措施,未来演出行业内无论职业还是非职业戏剧制作人,都将知晓演出制作工作的内容和特质,能够以大格局和整体观把握剧目的生命线。

(六)促进艺术生产效率提高

随着舞台艺术的发展,演出类型不再局限于话剧、戏曲、歌剧、舞剧、音乐剧、实景演出等常见形式,相关专业门类不断增加,划分也愈加细致,视觉导演、多媒体技术、现场音响系统搭建及扩声、形体艺术、装置设计等职业兴起。舞台艺术规模的扩大与分工的细化,使得主创人员需要将复杂的总体方案有条理地分解为二次创作的细化方案,合理进行制作周期的预判,同时配合制作工作找到相匹配的运营节点。此时若主创人员具备演出制作意识、观念与基本能力,将有助于提高艺术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比如,当主创团队需要实现舞蹈肢体和视频技术的同步特效时,既要清楚技术层面上应如何实现,也要尽量准确预估技术实现需要消耗多少金钱与时间成本。这种思维逻辑常被误解为对创作者进行牵制,会干扰其创作思路,殊不知,对成本的及时考量既能够为创作提供更多空间,同时也可以减少因反复论证方案所产生的成本消耗。一旦创作者了解演出制作的规律,各部门、各岗位间便极有可能达成相互配合的最佳工作状态。举例来说,不同的演出归属地有不同的报批要求,若剧目主创人员普遍对“剧目报批”这一演出制作工作有所认知,了解报批的时间周期、环节等基本知识,就能够积极主动配合管理人员进行时间规划,调整工作进度,为艺术创作和制作运营预留出更充裕的时间。

三、演出制作通识教育的推进建议

(一)政府应规范、引导、保障演出制作健康发展

当前,全国各地剧场的兴建使演出市场蓬勃发展的硬性条件基本能够得到满足,然而始终缺少优秀的舞台艺术作品盘活这些剧场资源。究其原因,与戏剧行业在剧目制作运营管理上的软实力不足、艺术创作缺失良好的土壤有着极大关联。相关政府部门应对这一问题加以重视,并对演出制作通识教育的普及给予政策支持。首先,相关政府部门应了解并重视演出制作专业的功能。优化演出项目报批审核类别,在制作层面加强行业规范的指导。明确演出制作相关岗位建制,在剧目申报中加强对戏剧制作人、舞台监督、演出营销等职位规范性的考察。在重大戏剧演出项目招标时,除重点考察剧本、导演构思、舞美设计方案外,政府部门还应对剧目的策划立项意义、项目匹配度、制作进度安排、资源配给情况、制作团队资质及资历、预算合理性以及效益评估准确度等演出制作相关能力进行同等考量。其次,相关政府部门应建立行业标准,规范演出制作工作。文化艺术产业化的前提是确保文化艺术作品精神导向的正确性,不能一味迎合市场需求,任其野蛮生长。确立演出制作重要地位的同时,应制定演出制作人员从业标准,对从业者进行筛选。目前,我国尚未为艺术创作者制定上岗机制,这是由艺术创作的特性及规律所决定的。但是,演出制作从业者掌握着剧目生产核心资源,对戏剧作品的总体定位与预期成效具有决策权,这意味着相关人员的职业素养尤为重要。建立演出制作人员从业机制,提高行业准入门槛,对于维护演出行业良性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最后,相关政府部门在审核各类艺术基金申报项目时,应将演出制作水平作为硬性条件。当前,各类艺术基金所扶持的舞台艺术项目以创作类居多,主要倾向于扶持具有艺术创新、传统艺术传承、文化传播输出等功能的作品。项目审核重点为主要创作者的艺术创作资历,对于制作水平的考察仅体现在衡量资金投入规模上。政府部门应重视演出制作工作职能,改变剧目生产只依靠艺术主创的观念,在艺术基金项目审核过程中重视对策划方案、制作节点、收益评估、市场效应、品牌衍生、质量监控等演出制作工作的把控,从而强调、发挥演出制作工作的职能、意义。

(二)各高校应提高演出制作通识教育比重

专业化培养在计划经济时期有着特殊作用,可以迅速弥补国内人才的空缺。以中央戏剧学院为例,在专业化培养模式下,为国家培育了一批戏剧影视专业人才。同时,中央戏剧学院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早已融入了通识教育的理念,在导演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包含表演、戏剧文学、舞台美术设计等通识课程;舞台美术设计专业同样设有剧本赏析、导演构思等通识课程。设置通识课程的目的是培养出专业能力强、综合素养高的创作人才,多年来在创作人才培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结语21世纪伊始,随着文化产业的逐步成形,我国部分高等院校开始培养文化艺术行业内的艺术管理人才。例如,中央戏剧学院结合戏剧艺术人才培养特性,在艺术管理专业基础上延展出了演出制作专业方向,目标是培养演出行业的经营管理人才。该专业的课程设置同样包含与创作相关的通识模块,并将舞台艺术生产明确划分为创作、制作两大板块。然而,在现有的教育模式中,创作类专业内并未设置演出制作相关通识课程。专业型高校应更加重视开展演出制作通识教育,促使广大学生了解演出制作各岗位的作用与职能,从而在未来工作中尊重剧目制作规律,维护行业良性发展。同时,也应在综合性大学内推行演出制作通识教育,并非只有出自专业院校的学生才能在未来从事戏剧制作工作。总之,演出制作通识教育应尽早纳入到各高校的戏剧通识教育范畴内,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戏剧行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宋宝珍.戏剧教育与通识教育[J].戏剧文学,2013(8).

[2]谢江南,王锦方.美国高等戏剧教育范式转型研究[J].戏剧,2019(5).

作者:周毅 单位:中央戏剧学院艺术管理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