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类通识教育教学实践研究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健康类通识教育教学实践研究,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健康类通识教育教学实践研究

【摘要】通识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健康类通识教育对于培养学生的全球视野、健康意识和宏观层面的思考能力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基于健康类通识教育课程教学实践案例,探讨如何通过教学内容调整、师资队伍建设、引入思政课程设计、教学方法创新、师生良性互动等多种形式,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也需注重专业知识与通识教育的平衡,增强学生的参与和互动性。未来教学中,应继续坚持全球视野和“大健康”的理念,进一步优化教学内容和方法,更好实现通识教育的目标。

【关键词】通识教育;健康类通识教育;教学实践;全球视野;核心课程;全球化教育;教学改革

通识教育是指非专业、非职业性和的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是我国高等教育和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1-2]。在当前医学模式从“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模式转变的大背景下,健康的社会决定因素愈加受到关注;同时随着全球化的进程不断深入,诸多健康问题正在跨越国界,成为人类必须共同面对的挑战[3]。基于此,本校开设了通识教育课程《社会发展与健康》,从全社会和全球的视角探讨公共卫生和健康相关问题,以期增强当代大学生的大卫生、大健康理念[4]。笔者一直承担该课程的设计与相关课程的授课任务,在实践过程中,对教学内容和方法积累了一定经验和体会,现总结如下。

1国内健康类通识教育发展现状

健康问题是全社会共同关注的话题,也是党和政府工作的重点之一。2016年8月,新世纪以来的第一次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在京召开,在会上强调“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努力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同月,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标志着我国健康事业发展进入新的阶段[5]。相应的,健康类通识教育课程在国内一些高校也不断开设。如武汉大学开设的通识教育课程《行为健康》从生物、心理、社会、经济等角度解析行为发生的内在机制和影响因素,增强大学生的健康观念,促进健康行为的形成;重庆大学开设的通识教育课程《医学与健康》引导学生从人类学、社会学角度思考医学与健康的关系,培养维护健康能力及灾害情况下的自救互救能力;北京大学开设的通识教育课程《人类的性、生育与健康》从生物学、生理学的角度讲述人类性行为特点和性传播疾病,强调了性与健康的紧密联系,培养大学生正确的性态度、性观念和性健康意识,从正面引导大学生进行健康的性行为;西安石油大学开设的通识教育课程《环境与健康》阐述了环境污染和食品安全对健康的影响等。

2健康类通识教育教学实践

2.1修订教学方案,深化教学改革

《社会发展与健康》课程的前身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开设的《健康未来学》课程,从社会发展的视野探讨老龄化、传染病、环境、心理、公共卫生应急等重要健康议题。课程于2012年获批复旦大学第一批通识教育核心课程,2016年以来,根据校通识教育核心课改革要求进行了较大调整:重新编排课程内容,重点突出“全球视野”的理念,增设了全球健康公平性、全球健康治理和全球文化与健康等内容。在教学形式上亦有创新,着重强化了讨论课的教学设计,专门在期中和期末组织三次教学讨论课,并分组开展课下交流活动,在交流分组中注重跨专业的交流。

2.2加强师资培训,科研与人才培养相互促进

组建跨学科的教学团队,教师学科专业涵盖流行病学、健康教育学、社会医学和管理学专业。在资深教师指导和把关下,青年教师全面参与到课程设计与教学各个环节。青年教师通过随堂听课、教学团队讨论、期末考核交流等多种形式与资深教师进行充分沟通,学习教学经验,提升教学能力。积极组织青年教师参与教师研修班、通识教育核心课研讨会等培训,以进一步完善教学活动。课程组负责人和授课教师均长期从事公共卫生与健康教育方面的教学科研工作,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注重及时将科研成果应用于教学之中,科研与人才培养相互促进,保持本课程的教学水平和优势地位。

2.3完善教学内容,拓展知识层面

课程包括四大知识模块:健康决定因素模块(健康的定义与内涵;健康及其社会影响因素;国家主要健康政策与规划)、全球健康发展模块(全球健康公平性、全球卫生治理与合作、全球健康策略案例介绍、跨文化视野下的健康观念与行为)、分领域健康专题模块(全球老龄化背景下的健康挑战、慢性病的全球化趋势及对策、全球环境变化与健康风险、跨国传染病风险及其防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公众心理健康促进策略)和讨论课模块(随堂小组讨论、分组交流汇报和课堂总结)。本课程从全球视野、社会发展、人文关怀等角度加深学生对于健康主题的理解。同时,通过课堂讨论、汇报和辩论等不同方式,激发学生思考健康问题的兴趣,使学生理解健康的社会决定因素,进而增加对于生命的人文关怀,树立维护人类健康的价值观。

2.4将“课程思政”融入教学设计

“课程思政”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将思想认识、政治观念和倡导的道德规范等以间接的方式传递给学生,融思想政治教育于教学全过程[6-7]。根据学科专业特点,将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个环节[8],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围绕课程目标、课程管理、课堂教学等方面进行思政改革[9]。在“大健康”观念的基础上,将国家的执政理念、“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健康中国建设、党的领导的重要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等思政元素融入专业知识点,在教学过程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0],传播爱国爱党积极向上的正能量,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爱国精神,强化政治方向和思想引领,凸显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的价值引导功能。

2.5教学方法多元化,提高教学效果

本课程采取课堂授课、随堂留言讨论、小组讨论、期末辩论和论文写作相结合的教学手段。为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每节课前就本节课的授课内容指定一个话题,教学团队充分利用在线教学平台(e-learning)、在线问答工具(slido)、微信群等工具,进行资料分享,鼓励学生大胆互动交流。同学们通过随堂网络讨论,及时自己的问题和观点,每节课的最后10~15分钟,由任课老师带领同学们一起浏览本节课的所有留言,并对同学们的问题答疑解惑,从而加深知识的理解。跨文化视野下的健康观念与行为模块的主要授课内容包括文化与健康的相互作用机制、不同文化与宗教背景下的健康行为规范和中国传统文化特质在健康方面的积极作用[11]。为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特增设课堂展示(presentation)环节,邀请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同学介绍与自己国家(民族)文化相关的影响健康的案例,如中医经络、蒙古医学、韩国东医宝鉴、日本药膳食疗等,为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学生展示各自国家文化与健康的知识学生可以在展示中获得成功的喜悦,利于提高国外留学生的积极性和课堂参与度。打破传统被动的授课模式,采用问题驱动教学(problem-basedlearning,PBL)模式[12]。结合由教师课前准备的阅读材料,选择健康事业中重要且具有一定争议性的话题,如全球卫生发展援助、中国控烟现状、中国卫生服务体等,要求学生对材料中的观点、问题进行提炼,同时对解决问题的对策进行思考。期末以辩论赛形式进行讨论,根据国别、专业和年级将同学进行分组,各组就指定的与社会发展、健康相关且有争议性的话题,如对智能手机普及对国民健康有利/不利、全球健康公平性将逐渐扩大/缩小、人工智能会/不会取代医生等话题进行辩论,从而提高学生对社会发展问题的思辨能力。教学团队还积极利用IT技术,从世界银行、Gapminder等网站采集全球健康公开数据,并制做成直观的动态图表,以更好地展示全球健康公平性等知识点。

3健康类通识教育的主要关注点

3.1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平衡

健康类通识教育的一个挑战在于医学知识的深度专业化与通识教育的普及性需要协调[13]。通识教育课程内容的专业性可能会对学生造成负担从而不利于通识教育的开展。为此,笔者在通识教育实践中力求在在通识教学方法和专业之间进行协调,从而促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创新,将医学和社会学知识通俗化,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3.2跨国的学生交流与参与

本课程由于全球化和社会发展等内容,吸引了很多国际留学生选课。然而,由于语言和知识背景等原因,留学生在课堂中参与度较低是我国高校中较为普遍的现象[14]。本课程为汉语授课,而选课同学中约40%为留学生,虽然大多数来华留学生均有一定的汉语基础,但很多留学生在本课程中参与度较低,较少进行课堂互动。为提高留学生在本课程中的参与度,笔者也开展了相应的教学对策。如积极鼓励留学生参与到“跨文化视野下的健康观念与行为模块”课堂中来,为留学生创造机会展示自己国家的文化,让留学生在分享自己国别文化的同时体验到课堂的乐趣,使得课堂内容丰富多彩的同时也提高外国留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此外,在分组讨论时将国内学生和留学生均衡匹配,组织多样化的交流形式,特别是鼓励不同国籍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在比较中加深学生对健康问题的理解,帮助留学生积极融入课堂讨论。

4结语

在对健康问题日益关注的今天,在高校开设健康类通识教育课程,从全球视野下探讨公共卫生与健康相关问题,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大卫生大健康理念是一项全面而复杂的重要工作[15],需要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形式上进行完整设计和创新,结合实时情况灵活开展教学实践,从而实现通识类教育的目标。目前,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社会发展与健康》——从全球化视角为学生全面解析全球健康问题,启迪学生站在全球的视野思考影响健康的深层次社会因素,培养学生的国际化思维和科研能力。基于已经积累的教学经验,笔者认为在未来的教学实践中应继续坚持全球视野和“大健康”的理念,紧扣当前国内外在健康领域的重要政策和科学进展,进一步优化教学内容和方法,结合实例向学生剖析全球健康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特别是留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更好的实现通识教育的目标。

作者:杨肖光 闫芮 高俊岭 王继伟 余金明 单位: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