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识教育下工科院校德育美育协同育人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通识教育下工科院校德育美育协同育人,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通识教育下工科院校德育美育协同育人

[摘要]工科院校需培养出更好地服务社会和自治区发展的综合性人才。从通识教育视角研究工科院校德育美育协同育人工作,更要创新理念,构筑格局;搭建平台,统筹教育教学资源;推进改革,完善理论与实践互动的教学体系;加强管理,构建开放协同的教育管理机制;打造环境,营造协同育人氛围。

[关键词]工科院校;德育美育;协同育人

长期以来,受国内外形势的影响,工科院校的美育教育在处于边缘化地位,德育与美育的协同教育效果不明显。随着新时代的发展变化,高校德育与美育的协同发展应顺应时展格局的需要,不断更新观念、丰富内容、改进方法、提升目标。2019年3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从总体要求、重点任务、主要举措和组织保障等方面,在政策制度、规划改革发展路径上对高校美育工作提出要求。这也把德育与美育工作协同育人作为落实全面育人、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工作。在实际工作中,要建立健全各项机制,让二者紧密配合、相互融合、协同发展。本文以内蒙古工业大学数据科学与应用学院为例,对工科院校在通识教育视角下如何开展德美协同育人进行探究。

一、德美协同育人在工科院校中的重要性

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明确提出今后开展教育工作的9个要求:“要在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要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要在加强品德修养上下功夫、要在增长知识见识上下功夫、要在培养奋斗精神上下功夫、要在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1]表明了高校德育与美育协同育人就是要通过更新育人理念,整合育人要素、共融育人资源、强化育人环节等手段,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当前产业升级和建立创新型和谐社会的大环境下,企业需要综合性优质人才,需要工科院校培养专业优良,博学多识,通权达变,德才兼备的复合型人才,这也是服务社会和自治区发展的需要。因此,培养工科大学生的思维能力,完善人格,提高综合素质和竞争力,是德育与美育协同育人的重要内容。

二、当前工科院校德美协同育人现状

(一)目标不清晰,缺少现实定位

工科院校德育工作主要依靠公共基础课,在学科方面也渐成体系,但是美育在学科定位上明显不足。即使列为通识课,美育教学在长期规划、政策指导、标准要求、实施步骤等方面,大多数依然作为公选课,处在从属位置,不能保证数量、质量,没有与德育教育有效融合,不能建立长效工作机制,没有起到德育与美育协同育人作用。

(二)体系不健全,缺乏统筹规划

目前工科院校培养方案中更多的是强调专业设置,按照通识课程要求设置了部分美育课程,但是数量不足、质量一般,在德育与美育协同育人方面没有形成健全的培养体系。存在管理权限不清,教学资源匮乏,师资力量欠缺,场地、设备、经费等保障条件不到位。促使德育与美育协同育人处在边缘化地位。第一,教育管理层面意识不到位,德育与美育协同育人的理念不清晰,没有专门机构,没有建立健全管理体制,评价监管缺乏标准,指导和决策不到位。第二,协同育人内容通常会以第二课堂形式进行,但实际上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无论在教育内容还是教育方法上都不能做到有效衔接,教育效果打折扣。第三,缺少专业教师,教师变化时课程就变化,没有有效规划,缺少稳定性。

(三)课程设置薄弱,学科融合不够

目前工科院校德育与美育协同育人的相关课程,特别是美育课程没有形成标准的课程大纲或教学体系,依然作为选修课,如《电影欣赏》《音乐欣赏》《影视欣赏》《中外电影鉴赏》等。第一,缺少统筹规划。大部分是按照授课教师的兴趣或特长决定要开设的课程,存在交叉现象。部分课程内容没有紧紧围绕学生形成教学氛围,学生缺少学习兴趣。部分教师仅仅满足于完成教学任务,由于各人能力、外部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不能很好的引导学生完成实践环节。第二,美育课程依托第二课堂,以演出、讲座、组织活动等形式,学生参与度不高,难以提升审美素质。第三,德育与美育协同育人课程和专业课程脱节,脱离培养方案,管理不规范,缺少有效推进机制。

(四)师资队伍匮乏,经费投入不够

协同育人工作未形成全员参与、校内外协同施策的意识和理念,资金不足和教师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等因素导致理论教学和实践教育松散无序。第一,缺少专业化教研团队和管理机制,经费保障不到位,无法系统地开发课程,进而推进教学改革。第二,缺乏激励机制,工作队伍不健全。第三,在美育选课方面,选课人数不足或者与专业课冲突都会导致相关课程的停滞。

(五)氛围缺失,学生积极性不高

第一,内外环境缺少氛围。目前德育与美育协同育人的内容没有与传统和地方文化特色有效衔接。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灿烂文明积累和沉淀了很多宝贵的精神财富,是社会发展的推动力。现实是这些财富没有被传承,甚至被摒弃,盲目西化。青年学生过“洋节”现象情况严重,了解“万圣节”不知道“寒食节”。第二,快节奏的社会生活加大就业压力,使得工科院校学生更注重专业知识学习和积累,忽视人文素质提升。第三,德育与美育协同育人的课程或活动脱离学生实际,学生积极性不高。

三、工科院校德美协同育人机制创新

思想意识的多元化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特别是如何落实在为自治区绿色发展,服务社会等方面。因此,德育与美育协同育人的改革要深入到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明确目标任务,推进学科融合,设立系统化德育与美育协同育人工作格局,改进和创新工作方法,探寻实践路径,推进教育格局,提升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水平。打通主渠道与主阵地的联系,结合第二课堂开展红色剧目展演、图文图片展、征文、辩论等形式的主题团日活动,结合“形势与政策”课策划热点难点问题展板等,创新形式,开阔视野,培养良好的学术氛围,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接外延,提高综合素质,健全人格品格,实现学生自我教育和自我提高。

(一)加强理念创新

第一,重视德育与美育协同育人工作。突出德育的主导性,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德美协同育人的各个方面。第二,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理念。发挥学生主动性的同时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引导学生自觉学习。第三,树立“全方位育人”理念。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育人体系,相互协作,勇于打破大学生全面发展各方面的壁垒。数据科学与应用学院现有4个本科专业,2个研究生专业。学院多次召开有关德育与美育协同育人的专题会议,确立指导思想,制定实施方案等,成立领导小组,由院领导、各系、教务中心、团学办公室负责人组成,办公室设在学院团学办公室,由学院团总支书记担任负责人,具体负责德育与美育协同育人工作的落实和协调。具体负责:顶层设计、分类指导和资源配置、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基地建设等。成立课程改革办公室,由学院领导、系主任、相关德育于美育协同育人教师组成,具体负责:培养方案制定、教学建设改革、课程建设、实习实践安排。

(二)加强载体创新

1.课程载体。发挥课堂的主渠道作用,把思想性和艺术性、真理性和价值性融入德育课程中;建立德美协同育人的培养体系,科学设置课程,作为通识教育的一部分以公选课形式列入到培养计划中。建议开设《初级音乐鉴赏》《国学经典教育入门》《视觉与审美》《初级书法》《健美操》等必修课程,保证每位学生都能接受基础教育,另外开设以《中高级音乐鉴赏》《中高级书法》等选修课程,便于感兴趣的学生学习。以实践教学学时至少要达到总学时数的三分之一,促进学生在实践中提升综合素质。2.实践活动载体。第一,以实践训练为目标,设立德育与美育协同育人工作室,购置相关物品。如:开设书法课程,购置书桌笔墨等。对有特长且有兴趣的学生,聘请老师指导进行针对性指导。与院(校)内外相关单位深度合作,建立社会实践基地,拓展教育空间,搭建开放平台。我院与包头田丰农牧公司及蒙能工程设计研究院建立社会实践基地。第二,发挥第二课堂的育人功能,在学院学生会宣传部成立了舞蹈、话剧、书法等兴趣小组,便于开展学习、活动。以迎新晚会、毕业生晚会、“12•9”汇演、“5•25”心理剧等各种重大节庆演出为契机,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的机会,积极创造条件鼓励学生参加大学生艺术节、科技文化节、各类艺术类的竞赛,开展名著导读、名曲名画赏析、分享影视心得、社团沙龙,艺术讲座等活动。结合学生日常的活动,如朗诵比赛、校园歌手大赛、辩论赛等,最大程度将学生的需求相结合。3.网络载体。充分运用“青年大学习”、“尔雅”课等平台,探索形成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思政课教学模式,强化协同育人效果;加强学院的公众号、微博、微信、QQ等微媒体建设。4.创新文化载体。探索打造实用的思政教育平台,充分发挥文化熏陶功能,将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有效融入教育实践活动中。利用重要纪念日和传统节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

(三)加强管理创新

第一,强化师资队伍。强化教师培训,政策引导,提倡跨学科合作,鼓励教师参与相关课程建设和开发;从学院角度积极外联,整合跨学科、跨院校、跨部门的专家资源。鉴于师资不足的现状,在学校开设的必修、选修课程基础上,聘请校学工处老师担任书法类课程的授课教师,聘请相关国学、艺术类的专家担任相关课程或活动的指导教师。打造一支专业素质高,经验丰富的师资团队,保证良好的授课效果。第二,学院内部各部门形成协同管理工作机制。学院党总支统一领导、党政办、团学办公室、教务中心、各系和实验室等齐抓共管,联动合作。第三,加强考核评估管理。学院及时对课程、活动、教师等开展考核评价,制定激励机制。工科院校德育与美育协同育人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内蒙古工业大学数据科学与应用学院结合专业构成,挖掘各类资源,以第一课堂为主阵地,开辟多种渠道,将德育与美育协同教育融入到学生培养的整个体系中,提升审美情趣和欣赏水平,丰富知识结构体系,发展各项能力,构建健全的心理结构,促进全面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而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报,2018-09-11(1).

[2]栗嘉忻,娄淑华.新时代高校德育与美育协同发展的价值内涵与实践路径[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9,(5).

[3]李亚萍,庞琳,王晓华.理工类高校美育现状及思考[J].河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4]佘醒,张乐.工科院校美育教学的现状与改革[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2012,(2).

[5]马绮蔚,刘涛,关于工科院校开展美育教育的研究和探索[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24).

[6]胡琦,章凡.文化育人视域下高校美育工作的机理及策略[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

作者:郭鹏 张斌斌 单位:内蒙古工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