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通识教育改革,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随着创新创业的持续升温,高职院校的创客教育也日益加强,但大部分出现“以利诱人、以利导人”现象,忽略创客教育也是教育的一个有机整体。通过了解创客的核心价值观,创客教育需从通识教育改革入手,通过科学设计通识教育课程体系、重构专业平台和专业选修课程体系、形成“学工教师+专业教师+学生”的通识教育第二课堂、实现同一门课程跨专业教师共同授课等改革措施,探索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创客教育改革途径。
关键词:创客理念;高职;艺术设计;通识教育
自2015年总理提出“大众创新、万众创业”以来,全国各大高校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创新创业教育,纷纷在校内外建立了创客空间、创客工作室等相关机构,各大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上都增加了创新创业课程,有些学校甚至提出“倾全校之力让全体学生参与到创新创业中来”的口号。然而,创客教育需要针对不同专业、不同人群设计不同的方法。
一、创新创业环境下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教育的特征
(一)实践课占比较高,注重动手能力的培养
高职教育定位在培养技能型人才上面,所以高职教育的特点充满了实践性、操作性、专业性。而艺术设计类专业更是将创意、实操性放在了人才培养的首位。通过对广东省内12所高职院校的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视觉传达专业)及相关专业方向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调研,发现绝大部分的实践教学学时比例在50%-65%之间,这说明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实践操作机会较多,对动手能力的培养比较重视。
(二)学制短,通识类课程较少
由于大部分高职院校都是2+1或2.5+0.5的学制模式,所以在有限的时间里,大部分的课程都是专业技能训练。从调研的12所院校的通识类课程来看,通识教育的课程体系基本由基本素质课程+素质拓展课程组成。基本素质课程主要是思政+英语+体育+计算机+就业指导五个模块,素质拓展课程多半为公共选修课,基本让学生在线上自由选择学习,或是请校外专家、企业专业人士进校进行讲座,当然,也有少部分学校开设有线下公选课程。
(三)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大多体现短期目的性
大部分高职院校在这两年中都加入了创新创业课程,有的以“创新创业”直接命名,有的则以“创新创业训练”命名,但这些课程多半是在为参加创新创业大赛做准备,具有极强的短暂的目的性。(四)创客空间往往“以利诱人、以利导人”大部分学校在校内成立了创新创业孵化基地或者创客空间等,这些场所有的进驻了企业,有的则是老师带领学生共同创业,成立了校办公司或工作室,有些学校甚至对创客空间的成员和各教研室、各专业设定了每年的创收目标。这种脱离教育本身、急功近利的现象比比皆是。该行为势必导致教育脱离人才培养本身的价值,使学生的价值观趋向功利主义、投机主义,无法实现教育的真正使命。
二、创客核心价值观及创客教育
创客(Maker)是指出于自身的兴趣爱好而努力将创意转化为现实产品的人。他们的最初目的并非为了盈利,而是将创意通过自己动手加以实现而从中获得乐趣和幸福感。以此理念为宗旨出现了很多创客空间,在2012年率先在美国形成了创客运动。虽然创客运动使很多创客从中获得了商业价值,但创客的真正目的并非直捣利益中心,而是创新。随着时代的变化,创客的时代感越来越强,当下融入互联网思维就是其时代感的重要体现。但无论创客的表现形式出现了什么变化,它的核心价值观在于创意、合作、实践和跨界。创客教育是一个“应景定制”的组合概念,至今仍无统一的学术性界定,甚至不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学术性名词,可以说是“创客+教育”的搭配组合[1]。中国人民大学创业学院执行副院长认为,创客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功利观、理性的创业价值观,从而实现全程教育、全方位教育的要求。山东理工大学创新创业学院副院长李涛认为,创客教育应该成为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与现有教育体系融为一体,而不是独立于现有的教育体系[2]。因此,创客教育不应该为“创”而“教”,应该是“教”而能“创”。
三、创客教育与通识教育的关系
通识教育也叫博雅教育,其主要任务是让学生掌握作为一个社会个体所要具备的各个领域和各学科的一般性知识,让学生先成为一个“社会人”,再成为一个“专业人”[3]。而创客教育所要求学生具备的创新思维、合作能力、跨界能力、新型工具的掌握能力等无不需要有广博的知识。因此,创客教育是否能够成功,关键看通识教育。2016年3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里面指出:实行学术人才和应用人才分类、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结合的培养制度,强化实践教学,着力培养学生创意创新创业能力。这便说明,无论什么类型的高校,其实现创新创业的途径是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特别是已经非常强调实践教学的高职院校,其通识教育的合理建构,将为其培养的人才提供更长远的发展后劲,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
四、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通识教育改革途径
当前,要将创客理念完全融入职业教育,其根本途径应当是进行通识教育改革,特别是像艺术设计专业这一类本身即为专业教育,又是通识教育的特殊专业,更应该认识到自身在创客教育中的长处和不足,补缺增优才能真正实现“教”而能“创”。中央美术学院副教授郑勤砚在《关于美术学院通识教育的思考》一文中指出:“通识教育对于艺术教育的重要意义在于精通专业与博识视域彼此的相互砥砺”[4]。作为艺术设计类专业而言,如何让学生在伐木之前先认识整片“森林”知识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学习伐木知识的同时,如果他能了解各类树木的特征,便能选择最恰当的工具和方法伐木;如果他了解森林里的道路分布,那么他将更便捷地将木材运送出去,如果他能知道森林里还有其他人也在伐木,可能会选择合作以提高效率;如果……这一系列看似不相关但确紧密相连的知识,不仅可以让学生成功伐木,还能为其创造出更多的可能,让其人生道路更加宽广。所以,整片“森林”的知识需要科学进行设计。
(一)科学设计通识教育课程体系
在高职艺术设计教育中因为学制短、需要掌握的专业技能多等原因,势必造成校内通识教育课时量不足的问题。这就更需要运用开拓的精神,将通识教育进行合理布局。首先,通识教育往往不是由各个系部来决定的,一般由学校统一安排,那么,学校应该考虑到专业的特殊性,在统一的基础上有所区别。对于艺术设计类专业而言,计算机应用基础类课程可以适当缩减学时,因为在他们的专业教育中计算机操作技术的教学占比很大,基本可以满足他们随机应变的操作需求。其次,将政治与历史、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相结合,既能体现政治需求,又将学生的知识面进行了拓展,还能调节课堂的氛围。再次,建设一批由校内不同专业老师开设的线下素质拓展课程体系,内容可以覆盖人类学、心理学、哲学、艺术学等不同的方向。不要全部依赖线上课程,可以线上线下结合,线下课程毕竟可以面对面交流,能增强学习的互动性和及时性。
(二)重构专业平台和专业选修课程体系
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学生的动手能力较强,设计思维活跃,但是由于知识涵养欠缺,设计出的作品的高度和深度都有待提升,这就需要大量的承载相关背景知识的通识类课程出现。但在高职院校中很难将其全面单独开设,所以,专业平台课程和专业选修两大课程体系的科学构建显得尤为重要,可以利用专业平台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将设计史、美术史、营销心理学、美学、生活学等课程体现出来,加强对学生相关设计背景知识的教育,更有利于学生在专业领域里面走得更久更远,也有利于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5]。
(三)形成“学工教师+专业教师+学生”的通识教育第二课堂
充分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形成“学工教师+专业教师+学生”的通识教育第二课堂体系。艺术设计类学生给人感觉比较懒散、我行我素、不喜表达等性格特征,这是很多艺术人的“通病”。但是创客所要具备的核心素质中就包含了合作、跨界等要素,这就要求有“表达”教育、“合作”教育、“守信”教育、“交际教育”。要完成这些教育内容,可以利用早读时间。早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实施教育:一是,守信教育。早读坚持下来可以改变学生懒散的性格,变得守时守信。具体可以这样执行:让学工教师团队安排好人员督促考勤,每天监督学生的早读出勤情况,达到一定量不出席者给予一定的处分。二是,知识拓展教育。学工教师和专业教师可以联合制定早读的内容,专业教师可以结合本周的课程内容进行提前布置,比如,上系列广告设计课程的时候,专业教师可以和学工教师商量周几安排学生早读期间读大卫•奥格威传记或与之相关的书籍,上专业课的时候专业老师随堂提问,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三是,表达教育。前面分析过,艺术类学生不善于表达,也可以利用早读来进行训练。可以安排每周一到两次轮流在早读上发言,事先给学生安排好发言的主题,比如,如果你以后自己开广告公司,你打算怎么做?学生根据主题可以准备PPT,也可以现场发挥,学工教师和专业老师可以共同出席现场,听完同学们的发言后可以给予成绩,并将成绩融入专业课的平时成绩中。当然,早读只是拓展课外素质教育的一个小点,每个学校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在社团活动、文体活动、社会服务活动等方面融入通识教育的内容,构建好通识教育第二课堂体系,促进学生全面成长。
(四)实现同一门课程跨专业教师共同授课
大部分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基本素质课程和部分素质拓展课程有跨院系、跨专业授课现象,比如英语、思政等课程,其他课程则基本都是本院系或本专业的老师授课。然而创客理念下,“跨界”是其所要具备的核心技能,学生除了需要跨界知识来武装自己外,在与跨专业老师的交流下可能会迸发出不一样的思维火花。所以,在无法保证开设多样化、多学科课程的情况下,采用跨专业教师共上同一门课程是一种不错的尝试。比如眼下的创新创业多与互联网相关,那么广告专业的产品包装设计课程,可以在64学时的课程中融入12-16学时的互联网知识内容,由电子商务专业的老师进行授课,让学生了解电商中对产品的包装需求,然后由广告专业教师再进行专业知识技能方面的教授,使跨领域的知识结合更为紧密。
五、结语
通过上述一系列对通识教育的改革措施,不仅让通识教育贯穿素质课程和专业课程体系,还拓展到第二课堂,试图从根本上改变“急功近利”的创客教育现状,回归教育本身,真正实现“教”而能“创”。
【参考文献】
[1]王佑镁,王晓静,包雪.创客教育连续统:激活众创时代的创新基因[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5(5):38-46.
[2]王佑镁.当前我国高校创客教育实践的理性认识综述[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7(4):20-31.
[3]杨斯诗,陈兴明.高校创客文化培育:内涵、价值与路径分析[J].教育探索,2017(2):72-76.
[4]王钰.通识教育背景下高校艺术教育呼唤创新发展[J].艺术教育,2016(7):21-26.
[5]别敦荣,夏晋.论艺术教育的专业化及其通识性[J].高等教育研究,2013(2):60-66.
作者:滕珍珍 单位:广州松田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