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大学生安全文化通识教育课程建设,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大学生安全文化作为众多高校开设的通识教育课程,具有知识点多、内容更新快、实践性强等特点。教学中从课程内容设置、课程推广、课程考核等方面出发,构建课程微信平台,有助于及时向选课学生推送安全文化知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进而提高课程教学效果。
[关键词]大学生安全文化;通识教育;微信公众平台;自主学习
近年来,各高校招生人数逐渐增多,不同类型的校园安全事故时有发生。2014年9月,福建某高校学生乘坐电梯被卡,导致窒息身亡。2016年3月,四川某高校发生恶性杀人事件,某大一学生被室友杀害。2017年4月,福建某高校大二女生陷入校园贷纠纷,因不堪承受还债压力而选择自杀。2017年11月,山东某高校校园内发生严重交通事故,造成学生1死2伤。2018年12月,北京某高校环境工程实验室发生爆炸,3名参与实验的学生不幸遇难。面对种种安全事故,向广大高校学生开设安全文化类公共课程,强化学生的安全意识,显得尤为重要。大学生安全文化通识教育课主要讲述校园安全文化知识与大学生从业安全文化知识,旨在让学生早早树立“安全第一”的理念,并致力于将所学安全文化知识用于未来的生活及工作中[1]。据不完全统计,该课程已经在中南大学、重庆大学、北京科技大学、福州大学、长安大学、湖南科技大学、南华大学等众多高校开设,并深受广大师生欢迎。然而,由于大学生安全文化课程具有综合性强、涉及知识面广、理论性较强等特点,教学实施存在一定难度,课程教学并未达到预期的目标。部分学者尝试将微信用于一些课程的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孟智慧在分析微信技术及其资源优势的基础上,探索了基于微信平台的外国文学隐性课堂建设思路[2]。徐梦婧等将微信公众平台引入灾害地质学课程教学,发现其在强化学生的记忆力方面具有较好的教学效果[3]。汪云等利用微信平台构建了科学的医学人文课程体系,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4]。候建成等构建了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课程微信学习平台,旨在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与积极性[5]。袁磊等阐述了微信支持下的摄影基本技术课程的教学设计与实施方案,发现该方法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6]。为了在高校大力宣传安全文化,作者认为可以基于当前流行的移动信息技术优势,借鉴相关课程的教学经验,建立大学生安全文化课程微信公众平台,以鼓励学生充分利用碎片化学习时间吸取安全文化知识,培养自主学习能力,进而实现该课程的预期教学目标。
一、依托微信平台建设大学生安全文化课程的可行性
大学生安全文化课程有其自身特点:首先,课程涵盖知识点多,包括校内安全知识、校外安全知识、从业安全知识、从业职业卫生知识等内容,仅依靠有限学时的课堂教学不能完成全部内容的讲解;其次,部分知识点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如电气安全、机械安全、火灾科学等,文科类学生不易理解。此外,各高校主要采取教师上台讲解的传统授课模式,学生听课的积极性很难被调动起来。微信技术具备通信、社交、平台化三大服务功能[7],普遍受到年轻人的欢迎,用于大学生安全文化课程教学具有一定的优势。
(一)微信具有很强的助学功能
研究表明[8],许多大学生已经发现微信的强大助学功能,他们通过关注校园服务号、自媒体服务号、社会机构服务号、课程服务号等获取生活常识、人文社科知识、科技知识及专业课程知识。因此,构建大学生安全文化课程微信公众平台并在全校范围内推广宣传,有利于吸引大批学生的注意力,弥补课堂学习的不足。选课学生可以根据个人学习进度及专业兴趣在公众界面留言,授课教师能在第一时间反馈答疑。选课学生还可以通过观看微信公众平台的事故案例及安全作业规范等教育视频,提高自身的安全技能[7],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二)微信使用方便
授课教师借助微信公众平台管理系统,可以将课程知识要点以图文、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选课学生不受时间、地点限制,随时可以利用碎片时间学习、分享、交流课程最新资源[3,6]。如某些理论性强的知识点可以通过图片、视频形式进行,最新发生的国内外典型事故案例可以借助相关链接进行推送。教师还可以鼓励选课学生将最新的安全知识分享至朋友圈或发送给微信好友,这样有利于营造良好的校园安全文化氛围。另外,教师可以结合不同学生的专业背景,对关注公众号的学生进行分组管理,有针对性地推送安全文化知识,做到因材施教。
(三)微信平台资源丰富
以“大学生安全教育”“安全教育”“大学生安全”“安全文化”等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可以检索到30余个与大学生安全教育相关的公众号,涉及不同高校、不同部门的不同主题的安全文化知识,表1统计了全国部分安全文化相关的微信公众号。教师可结合学校办学背景,充分利用相关网络资源,将国内外最新的事故案例、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安全科技前沿等信息在本课程微信公众平台。
二、大学生安全文化课程微信平台建设
大学生安全文化为福州大学面向全校学生长期开设的通识教育核心课程之一,至今已经连续授课6年,共有近800余名学生选修。考虑到部分学生对该课程认识不深、课时受限、教学方法单一等问题[9],该课程采用了课堂教学和微信平台辅助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开课前教师从教学目标、内容设置、课时分配、考核标准等方面进行教学设计,依托当前盛行的微信技术,构建大学生安全文化课程微信平台,不断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同时利用微信平台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并对课程进行持续改进。微信平台具有“自动回复”“群发”“留言”等多种功能[5,10]。其中,基于微信平台的“自动回复”功能构建关键词,是指将本课程的多媒体课件、重点内容、试题库等材料上传到平台,以方便学生查阅。利用微信平台的“群发”功能推送消息,即将安全文化相关资源群推送给每个关注该平台的选课学生用户。学生可以依托微信平台的“留言”功能,发表自己对本课程相关教学内容的看法,以促进课程的持续改进。选课学生还能够借助“消息”功能,在微信平台的主页面提问,授课教师及时在后台进行反馈。通过资源共享,教师可以向学生推送权威的网络课程资源和官方网站链接等。选课学生还可以通过微信好友、微信群、朋友圈、公众号等途径学习和传播最新的安全文化知识,助推良好校园安全氛围的形成。考虑到本校是理工科特色地方院校,我们结合福建省区域经济发展特点,将本课程微信平台上的内容划分为校园安全文化、校外安全文化、从业安全文化、从业卫生知识、公共安全知识等主题,具体见表2[11]。我们认为还需要根据每个学期选课学生的专业背景进行用户分组和消息推送,并在实际授课中有针对性地讲解从业安全文化知识。 在第一节课上,授课教师可先建立一个微信交流群,要求所有选课学生关注课程微信公众号并备注姓名和所学专业,以便进行分组管理,保证推送消息的准确性。如某学期的教学中,我们根据选课学生的专业分布特点,将他们分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机械设计与制造、土木工程、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化学工程与工艺、文法类等六大组,并据此有针对性地推送电气安全、机械安全、施工安全、安全法律法规等知识内容。选课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微信公众号的信息,做到课前预习和课后强化相结合。若在学习过程中有疑问,学生可直接通过留言板与授课教师进行交流互动。本课程微信公众号设置了“课程简介”和“课程内容”两个一级菜单(见图2),学生可直接点击菜单了解本课程的授课内容。公众号还具有关键词自动回复功能(见图3),选课学生可通过该功能快速查询某些专业术语(授课教师根据课程内容设置了关键词库)的解释。依据微信平台的数据统计功能,教师可以了解选课学生阅读推送内容的数量及频次,由此了解学生对相应知识点的掌握程度[12]。依托平台的试题库,学生可以在业余时间进行测评,及时了解自己对各类安全文化知识的掌握程度。本课程可以综合学生课堂表现及基于微信平台的自主学习效果进行期末考核。
三、教学效果
某学期末,我们对全校选修本课程的90余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旨在了解微信公众平台对提高课程教学效果的积极作用。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92份,回收有效问卷87份。调查显示:全班共有95.4%的学生关注了课程公众号,有92.8%的学生定期阅读了各类推送消息;85.7%的学生将推送的内容分享至朋友圈或发送给好友;68.7%的学生对相关文章进行了评论,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与建议;87.9%的学生认为微信公众平台大大提高了自己的课程学习效果。同时,部分学生针对课程教学内容、课时安排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建议多推送一些急救知识,多分析社会上最新发生的各种事故案例。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交流,学生普遍反映这种教学模式较好,能够在有限的课时内传达丰富的安全文化知识。
四、结论
随着移动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微信平台为大学生安全文化通识教育课程教学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支撑平台,在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极大地提高了课程的教学效果。本课程微信平台不仅可以服务于本校选课学生,也可以为非选课学生甚至外校师生提供服务。随着微信平台功能的不断完善,其在相关课程教学中的应用优势将更加显著。
作者:阳富强 陶菁 单位:福州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