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工匠精神与高职通识教育融合困境,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工匠精神与高职通识教育在培育目的和培育内容上具有共同点,两者关系密切。通过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课程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体验、行为习惯养成等工作,把工匠精神融入高职通识教育,有助于将学生工匠精神养成贯穿于高职人才培养全过程,有助于学生整体素质提升。
关键词:工匠精神;高职通识教育;创业通识教育
总理在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工匠精神”,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再次提出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通识教育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对知识融会贯通的能力,同时要求学生具有人文与科学素养,人格健全完善,全面发展。当前业界对工匠精神与高职通识教育融合的关注相对较少。陈鑫的《通识教育视阈下培养高职学生工匠精神探析》和郑珍珍的《以工匠精神推进通识教育核心课程体系构建的思考》在简要分析通识教育和工匠精神内涵和二者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了二者的融合策略。现有研究虽对工匠精神与通识教育有所涉猎,但不够系统和深入,对二者融合缺乏具体的可操作性策略;同时,缺乏严谨而规范的实证分析,大多是文字定性描述,较少有严谨的数理分析和规范的案例分析。本文将探讨适合二者融合的科学体系,并结合实证形成可操作性融合策略。
一、工匠精神与高职通识教育的关系分析
(一)工匠精神
在工艺方面有特长的匠人一般被称为工匠。工匠往往对其所生产的产品或从事的职业具有精雕细琢和精益求精的精神。“工匠精神”的内涵包括“精益求精”“注重细节”“严谨、一丝不苟”“耐心、专注、坚持”和“专业、敬业”等。[1]有学者认为,工匠文化具有“六性”:“心志专一的本性,甘于寂寞的耐性,精益求精的心性,锐意创新的个性,勤俭简朴的品性,慎言笃行的习性”[2]。当下,工匠精神也指从业人员的一种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一种职业态度和精神理念。“工匠精神”不仅有专业精神,更有职业态度与人文素养。
(二)通识教育
通识教育是英文“generaleducation”的译名,最初起源于古希腊自由教育,也称“通才教育”。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对应,是一种以人为根本的教育理念,重在人格塑造和人的自我完善,其教育的核心是“全人教育”。高职通识教育不以知识传授和积累为目的,一般借助“通俗知识”这一载体,通过非专业性、非职业性教育,启迪心智,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具有人格健全、职业通用能力较强和自我发展潜力大的高职人才”。职业教育不仅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技能,还要让学生具有工匠精神。因此,工匠精神与高职通识教育联系密切,应将学生工匠精神养成贯穿于高职人才培养全过程。
(三)二者关系
从培育目的看,“工匠精神和通识教育都是立足于人的发展”[3]。高职通识教育强调大学教育要有知识理性与人文理性,要注重学生人格、精神和气质涵养,要让学生具有工作岗位变迁的适应能力和在工作中继续学习的能力。培育工匠精神和通识教育的目标一致,要帮助学生掌握匠艺的同时,使其具备良好的职业精神、职业素养等。培育工匠精神也是立足于人的发展,提升学生未来从事工作的综合能力,保证“人”的教育完整。通识教育和工匠精神两者其实都是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所需要的职业人。从培育内容看,二者都关注创新与创造性。工匠精神的核心是专业精神和创新精神。工匠精神中的内涵之一“精益求精”其实就含有创新精神。创新的理念是一个优秀工匠所具有的基本品质,唯有创新才能更好地发展。“精益求精”意味着要追求卓越,工匠在坚持、传承的基础上才能创新产品和工艺,进而提升其社会声誉。工匠精神有着丰富的内涵,除了技艺层面,更有做人层面;除了追求自由科学精神对创新、变化的表述,更有追求永恒人文精神对责任、道德的坚守。高职通识教育着眼于公民素养、人文素养及职业素养的培养,注重通过教学目标、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创造能力及自我决策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理性和创造精神。通识教育借用一般知识、原理去启迪智慧,激活思考、思辨的灵感;通过开设人文、社会、基础科学相关课程,使学生从不同维度认识和理解世界,培养学生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的能力,系统深入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在探索与思考中形成自己的道德评价和价值观。通过思辨理性及创造思维的训练,学生在面对不断变化的世界时才会有自己的独立思考与价值判断。总之,通识教育是激发学生创造性,促进学生理性思考、批判思维,具有创新精神的有效路径。通识教育源于创新,又依靠创新获得丰富及完善。
二、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和通识教育融合困境
(一)对二者融合的重视不够
高职院校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理解偏向技能,忽略了精益求精和乐于奉献精神。“工匠精神”培育大多流于形式,未能真正纳入人才培养和实践教学中。
(二)工匠精神融入通识教育的教学落实不到位
高职院校开设通识教育的课程多是文化素质、科学素养、道德教育、职业素养,课程讲授多以理论为主,教师不愿意将更多精力投入到通识教育课程建设,也不愿深入挖掘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的概念,更不愿积极思考自己所教授的内容与其他学科领域的关联性,违背了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反复研修课程教学内容,无法实现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的教学目标。当前,高职院校有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但有些只是停留于口头,工匠精神的培养更是如此。企业也认识到工匠精神培育对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但企业追求经济利益的目标决定了其对工匠精神的培育缺乏真正的热度与支持。尽管企业有实践经验,但由于参与不足,致使工匠精神培育乏力。
(三)二者融合的实践性不足
目前,高职院校通过多种渠道培育工匠精神,但工匠精神培育存在重理论说教、轻实践引导的现象,而且在师资等方面存在不足。目前高职课程体系在理论层面的研究比较多,实践内容总体上不够。专业教师多为理论型,有企业实践经验的很少,教师在工匠精神方面的素养不高,未从专业建设和学生成才角度去引领学生更好地把握“工匠精神”的内涵。在就业创业教育中,专业师资不够,教育内容很难完全与社会实际同步。即使是顶岗实习,也存在学生应付的现象,难以让工匠精神的培养真正实施到位。
(四)学生对工匠精神内化积极性不高
学生是高职“工匠精神”培育的核心。目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虽然在高职院校被积极倡导,但高职学生由于自身阅历等因素决定了他们对工匠精神了解不多,而且学习积极性不高,影响了工匠精神的教育效果。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没有把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吃苦精神和严谨作风等与工匠精神紧密相关的行为习惯养成纳入其中。
三、工匠精神与高职通识教育融合的策略
工匠精神与高职通识教育的融合需要将“工匠精神”贯穿于高职通识教育全过程,从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校园文化、行为习惯养成等方面锤炼,以便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团队意识、学习能力,增强其综合素养。
(一)工匠精神融入通识教育人才培养
工匠精神的培育应覆盖高职学生全学程。通识教育作为高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与工匠精神充分融合。学校应把培育学生“工匠精神”渗透于高职通识教育理念、贯穿于教学和管理全过程。在高职通识教育教学目标设定、课程设计、课程标准制订、教学组织与实施、教学考核与评价、教学反思、教学环境构建等环节全面融入工匠精神相关内容。教务处和通识教育有关部门要把德育、美育、人文素养教育、科学精神教育、职业素养教育等都提高到工匠精神的高度,进行系统教学设计与实施。高职院校要加强劳动价值观教育,帮助学生树立职业平等观念,形成劳动光荣、技能宝贵等价值观,要让弘扬和培育工匠精神内化于师生心中。
(二)工匠精神融入通识教育教学
工匠精神融入高职通识教育教学,建设工匠精神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围绕“工作态度、专业操守、责任意识、合作创新”等要素开发课程。从课程体系、培养计划、目标设置、教学大纲等方面进行二者融合的改革安排,适当增设实践性课程,建设有关技艺工匠等课程。
1.注重与教学内容的融合
在选取教学内容时要考虑行业特点,让学生在校期间充分了解本行业前沿知识。可以根据不同阶段安排包含工匠精神的通识教育内容。入学初,可以针对专业、校情、优秀工匠的了解(让学生对工匠精神有初步了解);学期中,针对课程深度融合和体验参与(让学生对某项工匠技艺有相对深入的了解);开始实习实践特别是顶岗实习之前,可以将工匠精神教育作为重点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工作岗位、企业运营及行业发展,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除教学内容之外,也可以考虑教材开发。开发校本课程和校本教材,编写本行业工匠大师事迹或优秀校友工匠事迹读本,通过榜样人物的激励和示范引导,让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规范和工作态度,从而潜移默化促进其职业精神的养成。
2.注重教学方式多样化
教师要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在线服务平台和共享学习资源等,线上线下开展相关教育,着力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教师开展个性化定制的在线通识课程教学,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实现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的学习。在高职工匠精神通识课程教学实施过程中,可以采取合作课堂——由相关学科背景的教师参与到课堂中,或利用“互联网+”邀请相关教师加入线上合作课堂,通过讨论、互动、答疑等形式,合作完成教学。
3.注重教学评价反思
按照工匠精神的特质和高职人才培养规律,建立立体全面的通识教育方案,实行分类培养与分类评价,校内教务部门和通识教育学院等各部门形成合力,共同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
(三)工匠精神融入活动体验实践
体验式教育是一种主体性的境遇思维活动,表现为主动生成性、直接现实性、实践操作性。[4]
1.突出通识教育课程的实践性
“在通识教育核心课程体系的构建中,也要体现工匠精神的实践性,并结合不同学校的人才培养特色和培养目标,制定适合各自学校学生的实践教学措施”。
2.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和技能比赛,营造“学技能、练技能、赛技能”浓厚氛围
在学校科技文化节等活动中渗透工匠精神,通过演讲、辩论、技能竞赛、主题班会、座谈会等形式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以便培养其专注、坚持、创新等职业素养,使他们成为具有工匠精神的技术人才。
3.聘请工匠大师等开设讲座
聘请工匠大师、优秀校友工匠、技能专家到学校开设职业认知、创业历程主题讲座。利用校企合作资源邀请企业管理人员、技术能手进校园,让学生近距离感受企业工匠们专注、坚持、创新的品质,引导学生认同工匠,领会并践行工匠精神,树立为国家建设贡献自己力量的职业观。
4.开展校企合作
通过构建职业院校协同育人平台融入工匠精神。政、行、企协同制定工匠精神与高职通识教育融合培育方案,学校主动对接企业文化。把企业的工业文化元素、工作规范与标准、企业优秀制度与文化、行业专业标准等引入校园,让学生在校期间就能较深入而准确地感受企业精于细节、严谨专注的文化氛围。利用校企合作平台,加强“工匠精神”养成教育、体验教育和实践教育。让学生积极参与企业实践,接受学校教师和联合办学企业实习单位导师的双重指导。同时,不断强化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的优秀公民教育,培养学生的责任心、事业心、感恩心、团队合作精神和对企业的忠诚度等。
5.开展创业通识教育
工匠精神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都具有创新与创造的特点,联系紧密。把工匠精神融入高职通识教育,开展创业通识教育。高职院校创业通识教育要重视工匠精神的实践性和实效性。通过学校、政府和社会的三方协同机制进行创业通识教育,构建“通识培养+实践课程+专业特色课程”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通识培养课程一般讲授创业知识,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可以考虑开设《创业基础》《创新思维与方法》《创业管理》等课程;实践课程是借助创业工作室尤其是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让有创新创业实践基础的学生进行更多的实践参与,如《创业营销》《创业领导力》《创业运营模拟》等;专业特色课程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核心课程,旨在结合不同专业的特点强化培训,培养对某一特定专业领域创新创业有兴趣或有特殊专长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如文创专业开设的《文化创意产品设计》《互联网文化传媒创意产业的创业》等课程。
(四)工匠精神融入日常行为习惯养成
高职院校要注重学生日常行为习惯的养成,让学生按要求严格完成学习任务。随着信息技术水平的提升,社交媒体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高职院校可以充分利用社交媒体平台更好地渗透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加大职业人格的培养力度。一方面,可以由高职院校团委建设微信公众号,定期有关工匠精神的内容加强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另一方面,利用班级、专业、学生会等微信群,开展有关工匠人物评选、工匠主题活动等,在上述过程中渗透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渗透有关职业人格的内容。邀请各行各业的劳动模范、优秀代表、典型人物到校现身说法,分享其创业历程和感悟,感染和熏陶学生。当笼统、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和形象化,学生的学习便可以收到更好的效果。当然,为更好地引导和教育学生形成良好习惯,发挥工匠精神育人功能,高职院校可积极组织或举办针对教师的工匠精神专题培训,让更多教师运用新媒体技术对学生进行工匠精神培育。
作者:陈连锦 单位:黎明职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