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识教育在法学专业教育中的定位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通识教育在法学专业教育中的定位,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通识教育在法学专业教育中的定位

摘要:通识教育法学专业教育中的定位是基础性的,离开通识教育,法学专业教育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通识教育有助于培养认知完整的法律人,并促进法学学科尤其是交叉学科的发展,这对于大数据、人工智能时代的法学意义重大。应当将通识教育融合进法学专业教育的全过程,改变教学理念,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法律人才。

关键词:通识教育;法学教育;人才培养

理想中的法学教育应当是什么样的?究竟是以实践为导向的职业性教育还是培养国民素质的通识性教育?仁者见仁智者见智。[1]本文虽不认为法学专业教育是通识性教育,但确实需要通识性教育的滋养。法学不是自给自足的学科,需要其他学科的补给。本文将首先论证通识教育在法学专业教育中的基础性定位,然后指出法学专业教育中通识教育的功能,最后为二者的融合提出方案。

一、通识教育在法学专业教育中的定位

通识教育,是指高等教育中非专业性教育部分,涉及人文、社会科学以及自然科学等各个学科,功利性色彩较少。[2]“通”应采“贯通”之意,通识教育的本旨并非是培养全才,而是培养学生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遇到问题能够拥有比较宽阔的视野。[3]法学专业教育应当增加通识性教育。通识教育是任何高等教育的基础,法学专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部分,更不例外。一个人之所以能够胜任社会上各种不同的工作,扮演不同的社会角色,正是通识教育教会他最基本的学科知识、学习能力以及思维方式。如果说专业教育讲究的是学科深度,通识教育则要求的是学科的广度。通识教育是法学专业教育的“底盘”,只有“底盘”稳,才能行得远,将来法学本科毕业生不论从事哪一个行业都能够独当一面。不能因为学习法律就把其将来的就业方向限制在与法律有关的行当,法学生在培养了开阔的视野之后,其次才是掌握精确的法律概念、系统的规则、逻辑的体系等,不能一开始就限制法学生的就业选择范围,剥夺了其自主选择的机会。

二、通识教育对法学专业教育的功能

1.培养认知完整的法律人。不能够完整认识社会生活的人,是学不好法律的,这需要通过通识教育来塑造一个认知完整的法律人。法律来源于社会生活,没有社会生活就没有法律。从本质上讲,法律是社会关系之学,方方面面的社会关系需要法律进行规范,仅仅依靠法学专业知识并不足以应对复杂的社会生活。生活事实是一个综合矛盾体,其中纠缠着各种社会关系,法律作为解决社会矛盾纠纷的手段,只有在充分了解社会矛盾发生的背景及相关知识的基础上才能为当事人伸张正义。诸如交通肇事、医疗纠纷、专利侵权等,都需要与之相关的学科知识,没有这些知识就不能够准确了解其中的因果关系。正因为认识到这一点,美国和日本的法学专业教育才规定,学生只有在接受了几年的通识教育之后才能集中进行法律学习。[4]相信只有建立在通识教育之上的法学专业教育才能够真正让法律人经世济民、保障人权。2.促进法学专业的发展。法学专业的学科发展不仅需要法学自身教学方法、研究范式的转变,也需要外在的推动力。通识教育为法学研究者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思路,可以运用不同的学科话语相互阐释,说理论证。法学专业教育如果缺乏通识教育的奠基,就会直接导致法学研究语言、修辞的匮乏无味,间接导致法学专业学习的枯燥。通识教育还有助于法学交叉学科的发展,尤其是法律经济学的兴起,将法律放在经济学的视角下进行重新释义,给传统法学研究带来了革命性影响。“经济学已经改变了法律学问的性质、对法律规则和制度的一般理解甚至法律实践。”[5]现在法学院的学生只是在高中学过一些基本的数学知识,进入法学本科教育以后基本不会再学习数学,很多学生是因为不学习数学才选择法律专业。法学本科教育不学习数学绝对是极大的损失或者说是错误,数学中微积分的极限思维对于法律经济学的研究甚为重要。人工智能迅速升温以后,也出现了计算法学、数据法学等新兴领域。数据安全、自动驾驶、机器人的主体地位、数字化人格的形成等问题,无不拷问着法律人的智识。大数据时代、人工智能时代,如果没有通识教育奠定基础,法学自身就难以跟上时代的步伐。

三、通识教育与法学专业教育的融合

通识教育是法学专业教育的基础,有助于培养认知完整的法律人和促进法学专业的发展,但是目前法学专业教育缺乏通识教育。应当认识到,通识教育与法学专业教育并不是排斥关系,而是对立统一的关系。“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在当今知识结构日益复杂,合作分工的时代更是如此。每个人都不得不在“博”与“专”之间进行取舍。但是同时,要对法律有深刻的理解,却又不能缺少一些社会学、经济学以及行政管理乃至自然科学等方面的知识。没有一个宽广的知识背景,不仅对于法律的理解较为艰难,而且也会误导法律的学习。通识教育与法学专业教育的学习应当融合共进,一直伴随法学本科的全过程。应当选择确定一些基本的通识课程,比如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等,按照难易程度分布在法学本科教育的全部阶段,不能够说通识教育到了大学的某个阶段就戛然而止。谢怀栻先生就曾讲道:“作学问要像建金字塔一样,基础要广,而且要高。高和广是一对辩证关系,基础越广才能越高,基础小而要建一个高建筑那是不可能的。但是高与广又不是我们一下子就能决定的……,高与广是相互循环的,先高一下,就感觉我的基础不行了,就扩大基础,然后再高一下,如此循环。”尤其是在法律职业资格考试改革的情况下,更为法学本科教育设置通识教育腾出了时间。高校也应当转变法学本科的教育理念,不能够再把法考当作“唯一法门”。

四、结语

法学专业教育不是孤立存在的,它首先是国家高等教育的一部分,其次才是职业教育,它的教学理念和导向都应当体现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的融合,而不能有所偏废。本文认为通识教育在法学专业教育中的定位是基础性的,离开通识教育,法学专业教育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作为国家高等教育的法学教育,通识教育有助于培养认知完整的法律人,这对促进法学学科尤其是交叉学科的发展也大有助益,尤其是在大数据、人工智能时代意义更为重大。应当将通识教育融合进法学专业教育的全过程,改变教学理念,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法律人才。

参考文献:

[1]王晨光.法学教育的宗旨———兼论案例教学模式和实践性法律教学模式在法学教育中的地位、作用和关系[J].法制与社会发展,2002,(6).

[2]李曼丽,汪永铨.关于“通识教育”概念内涵的讨论[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1999,(1).

[3]陈向明.对通识教育有关概念的辨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6,(3).

[4]徐胜萍.西方五国的法学学位与法学教育[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7,(11).

[5][美]罗伯特•考特、托马斯•尤伦.法和经济学[M].张军,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9.

[6]吴汉东.人工智能时代的制度安排与法律规制[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2017,(5).

[7]李岳,薛涛.高校通识教育与法学专业教育的理论探讨与融合实践[J].学理论,2012,(28).

作者:陈雄 牛盼盼 单位:湖南工业大学法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