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等通识教育思考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我国高等通识教育思考,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我国高等通识教育思考

摘要:通识教育,是当前高等教育中讨论最为热烈的话题之一。在过去的二十年间,我国通识教育的开展有了较大进步,但实施过程中仍遇到一些瓶颈。基于此,文章探讨了我国通识教育进一步提升的空间,以期助力于提高我国高等教育水平和质量。

关键词:通识教育;中国;美国

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水平的不断发展,教育学界普遍认为,我国的高等教育应与时俱进,以适应日趋激烈的国际化竞争。在此背景下,我国高校纷纷推行世界顶尖高校所采用的通识教育模式,其最终的目标是培养完整的人[1]。但纵观过去二十几年的发展,通识教育在我国的效果并未如预期的那样理想。有研究分析通识教育在我国难以深化的原因主要包括教育缺乏自由的根基以及过于功利主义等[2]。其实,通识教育的理念在我国本来具有较为悠久的历史,我国著名的经济学家陈岱孙先生很早就进行过“通才”与“专才”教育的讨论,并认为将“通才”和“专才”对立起来的做法是不正确的,因为二者应该是统一的、相辅相成的[3]。在进入21世纪后,我国高等教育逐渐由专才教育向大众教育过渡,部分高校开始采用一些世界顶尖高校的通识教育做法,主要目的是矫正过去几十年由于专业过于狭窄所带来的知识结构和人文情怀缺陷。但目前来看,这一项工作有些矫枉过正。基于此,本文以美国高校通识教育开展为例做对比,分析我国通识教育存在改善的空间以及可能的对策,并提出一些思考

一、高等教育在社会中的职能差异

由于我国高等教育资源仍相对有限,一直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的基本职能都是择优为国家培养高级别人才。但1999年以后,我国高等教育进行大规模扩招改革,这虽然大幅度增加了高等教育的总量,但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高等教育的整体质量。在此过程中,我国高等教育完成了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倾斜。2017年,我国高等教育规模达到3699万,但因我国人口基数大,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仍仅为45.7%[4]。尽管我国的高等教育规模达到了世界第一,但高等教育的覆盖率仍较低。因此,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在社会中的职能定位仍属精英教育范畴,强调培养目标为掌握一定技术的高层次人才。虽然在培养目标里,各大高校都将学生全面发展作为首要培养目标,但应试教育的理念仍较深地影响我国高等教育,很多的目标最后都变成对学生在科学技术层面的专长训练。而在通识教育方面,虽然投入很大,但通识教育的效果并不明显。美国的高等教育则更偏向普及教育。有调查称,美国的高等教育率在2009年即达到了89%,这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是很高的比例。美国相对较高的毛入学率,基本实现了成年人高等教育的覆盖,这也为美国成熟的通识教育打下了铺垫。只有当教育机会可以实现对大多数人的覆盖,才允许高等教育以“对人的培养”作为教育目标。因此能孕育良好通识教育的土壤,应该是全面均衡的高等教育机会。当所有人都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都可以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与繁盛,通识教育的理念才会较好地贯彻。对于如此高的高等教育覆盖范围,我国目前的高等教育资源量,尚不具备这样的条件。

二、高校大环境差异

我国社会仍处于高速发展的转型期,处在社会中的大学校园也一样。因为各式各样的“争创一流”,我国大学较难有安静的学术氛围。但纵观世界高等教育的历史,一流大学的建设通常需要一定的时间和底蕴,也需要作为教育事业中主体的教师和学生的积极参与。在当前热烈的争创一流大学的潮流中,留给教师潜心教学的时间和精力较为有限。因此,也有学者总结说,国内高校一片火热,而国外大学则静悄悄。同时,为应对各层面频繁变动的考核要求,教师通常无暇精心设计教学课程。而一个成熟的通识课程建设,往往需要很长的周期。

三、高校选修课与必修课比例的差异

在我国多数的高校,学生选定了一定的专业,那么其培养方案中的课程已基本设定,留给学生的选择空间极少。学校统一设定的必修课一般占到总课程比例的30%,这些必修课主要包括教育部规定的思想政治课、语言课以及其他数学基础课;此外,各个院系也会根据自己的培养方案,设定各自的专业必修课,这些课程基本可以达到总课程的约65%。因此,学生进入某一院系学习,已经决定其被培养的目标是成为该院系主导领域的专才。最后,供学生选择的通识课程仅占5%左右,这意味着各院系的培养方案对通识教育课程的要求只能较低。总体来讲,我国高等教育中的通识教育留给学生的选择空间十分有限。美国高校本科阶段的前两年通常没有专业设置,或者仅按大方向设置专业,如按学科门类设置文科、理科、商科、医学、工科等,这在一定程度上给予学生较为宽广的专业选择空间,但代价是学生需要在前两年花费较多的时间寻找合适自己的专业方向。对于毕业要求中通识教育课程所占比例,美国顶尖高校的要求通常都很高。因此无论学生最后的专业如何选择,前几年选修的课程都可作为满足毕业的基本要求,而较少出现选修“无用”课程的情况。此外,美国高校转专业也是十分自由的,甚至转校也并非难事,而且校际学分互认也没有太多壁垒,这大大降低了学生选修课程的后顾之忧,也为通识教育的开展扫清了障碍。

四、课堂设置灵活度差异

我国高校的很多课堂一片死气沉沉,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学生可能对课程根本并不感兴趣,但为什么还要选修这门课呢?因为是必修课。还有一部分选修课也是毫无生气,那学生为什么还要选修呢?因为没有其他更好的选择了。这点与前文提到的我国高校必修课普遍比例过高有关,而学生的自主性通常较低。另外,从教师的角度看,在我们课堂规章制度的设定上,导致教师头上笼罩着教育部门和学校两级各种繁杂的要求。如此一来,教师在课堂上的发挥空间十分有限。这些规定的一个好处在于,可以让消极对待教学的人有所收敛。但一刀切也导致较为严重的后果,那就是所有教师都必须戴着沉重的枷锁上课,那是很难游刃有余地盘活课堂教学。如何较好地提高我国课堂教育的气氛,是我们需要积极思考的。

五、高校本科阶段学生思维活跃程度差异

我国高等教育的前一站———高考,是我国大多数人必须经过的独木桥。在这之前的所有教育似乎都在为这一时刻做准备,社会上也曾有过比较热烈的讨论,认为高考仍是当前我国选拔人才的行之有效的办法。这主要受限于我国的优质教育资源难以满足庞大的受教育人口这一矛盾。在高考指挥棒的指引下,对学生的教育从幼儿园起步,就开始了漫长的竞赛,这一竞赛贯穿学生求学路上的每一站。这在一定程度上消磨了学生在科学研究中所需要的耐力。虽然素质教育喊了多年,其初衷也是十分美好的,但漫长的初等教育实践在客观上达成的结果是仍以训练学生学会考试为目的。美国的初等教育与我国有很多差异,其核心是培养学生基本的生存技能、科学知识等,对于基本的数学等基础知识的要求并不高。在这一点上,美国自己的教育学界也在反思,是否应该加强初等教育阶段对数学等基础技能的训练。美国初等教育的课堂对数学等课程的要求不高,不代表其学生的水平就低,因为有兴趣的且学有余力的学生仍可在课外深入学习。在美国的初等教育过程中,学校老师和家长注重培养学生对自然的兴趣,所以很多大学都会积极邀请中小学生参加野外拓展课程,这可以较好地促进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此外,美国高等教育对教育质量的要求较高,高校基本秉承着“宽进严出”的策略,这要求学生在高等教育阶段必须全力以赴。即便如此,美国高校的毕业率并不高。

六、结语

高等教育有别于初定教育的基本科学基础训练,更多是对人智力的启发、创造力的培养和适应力的锻炼。高等教育的质量对于未来社会进步、人类文明演进的作用不可估量。我国当前高等教育仍肩负着为社会培养人才的重任,通识教育的开展,不应以降低学生专业素养的培养质量为代价。对比我国和美国通识教育现状,发现我国目前通识教育的问题主要源于忽视我国高等教育所处的特定阶段,过快推进通识教育的步伐所致。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学生并未被培养成通识教育所设定的通才目标,但专业方面的教育质量却大打折扣。如何从教育制度、学校管理、课程设置等多层次多角度,建立符合我国高等通识教育的课程体系和管理方式,是亟须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陈向明.对通识教育有关概念的辨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6,27:(3).

[2]贾永堂.我国大学通识教育难以深化的根本因素分析[J].现代大学教育,2004,(2).

[3]陈岱孙.“通才”与“专才”[J].高教战线,1984,(8).[4]教育部.2017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17.

作者:张权 单位:武汉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