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中外合作办学开展通识教育的必要性,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中外合作办学按办学方式分为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在学历教育中常在本科院校中进行,在教学过程中中外合作办学也开设了部分通识教育课程,但在具体教学实践中,通识教育更多地偏向于部分公共课,以及一些科普性质的知识教育。与欧美教育发达国家重视系统公民教育以及价值观引导方面知识相比,中外合作办学培养的学生偏向于专业性,缺乏综合性。鉴于此,有必要进一步发展通识教育,参考欧美教育发达国家的课程设置,如开展一些人生观和价值观等方面的教育,以及加强写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进而持续助力中外合作办学发展。
关键词:中外合作办学;通识教育;必要性;实施措施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加深,中外合作办学在我国发展迅速。以福建省为例,从高等教育来看,2017年福建省本科及以上中外合作办学报到率达到98.33%,创五年新高[1]。但在中外合作办学教学过程中,通识教育存在开展偏窄、内容偏少的情况,影响了中外合作办学的培养质量。为更好地发展中外合作办学,有必要借鉴欧美发达国家的经验,发展通识教育。
一、亟须重视中外合作办学中通识教育的开展
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是经济全球化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必然趋势,也是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然要求[2]。同时,中外合作办学也是我国高校开展国际合作的重要形式,是推动我国高等教育进步发展的重要助力。由于我国同欧美国家在教学内容、教学科目设置方面有着很大差异,在中外合作办学具体运行过程中还面临着一系列需要研究的问题,存在着不少需要化解的矛盾。如何在中外合作办学中实现洋为中用,培养高素质、创新型的国际化人才已成为中外合作办学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目前,中外合作办学正由依法办学、规范管理阶段朝着注重提质增效阶段发展。教育质量的核心是人才培养,因此,提质增效的关键在于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课程设置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直接决定着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果。因此,应该给予高度重视。那么,该如何围绕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质量改进教学内容呢?通识数育是美国等教育发达国家本科教育的成功经验。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马斯金曾说过,美国大学本科通识教育的优势还没有被世界其他地方所认识,但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经验[3]27。既然中外合作办学的目的是要学习他国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方法,那么,通识教育这一“非常重要的经验”自然应该成为学习的重要内容。
二、通识教育的概念
通识教育是西方高等教育史上的一个经典概念,是具体社会条件与特定文化背景的产物。这一概念最早于19世纪由欧美的一些学者提出,20世纪被广泛接受,目前已成为欧美大学的必修科目。提出本科实施通识教育,主要是因为,现代大学的学科分类过细、过窄,导致学科封闭、知识割裂严重,因此需要通过通识教育来扩展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兼备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以实现不同知识的融会贯通。对于通识教育的概念,普林斯顿大学网站对通识教育的解释给了很好的说明:通识教育作为本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教会学生如何思考、辨析、描述与证明,以批判的视角审视各种信息资料,清晰并有说服力地表达观点[4]。可见,通识教育就是注重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是关注培养一个负责任的人和公民的教育。通识数育是与专业教育相对应的一种教育,通识中的“通”是融会贯通的“通”[5],即学生将不同学科的知识融会贯通,在遇到问题的时候能够从比较开阔的、跨学科的视角来进行思考、收集资料,与人交流合作,达到不同文化和不同专业之间的沟通[6]。通识教育既是大学教育的一种理念,也是一种人才培养模式。
三、中外合作办学开展通识教育的必要性
提出中外合作办学开展通识教育,首先,这是由中外合作办学的目的所决定的。中外合作办学的目的是为了引进境外优质教有资源,开拓视野,更新观念,提升办学水平,加快我国教育国际化的进程,提升我国教育的国际竞争力。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就要吸收一些能够对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有益的东西,探索一条符合全球化时代需求的国际教育创新之路[3]37。通识教育是教育发达国家的共识,是国外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经验。钱颖一教授在对美国高等教育(尤其是本科教育)与中国高等教育进行比较后指出,美国高等教育非常重视通识教育,这也是美国本科教育发达的关键。中外合作办学应努力学习国外先进的教育思想,积极吸收国外通识教育的成功经验,只有这样,才能在高等教育上追赶发达国家。其次,提出中外合作办学开展通识教育,也是大学的使命使然。人类过去传播知识,以纵向传播为主,代代相传,绵延不绝。随着人类活动范围的逐步扩大,全球化时代的到来,知识的横向传播迅速发展,跨文化教育成为大学的必然选择。大学作为知识传播者,肩负着开展跨文化教育的重任。同时,大学也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大学承担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功能,其中人才培养是首位。作为人才培养的组织,大学应该注重人格塑造、能力培养和视野开拓。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大学本科教育的价值,不在于了解多少事实,而是训练大脑去思考。”[7]通识教育融知识传播和人才培养于一体,是大学履行其使命的重要方式。再次,这也是基于中国学生的学习实际和教师的教学实际而提出的。中国学生学习态度刻苦、认真,普遍会做作业,善于应试,但他们的缺点也是明显的。他们大多不善于思考,缺乏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缺乏灵活性;他们普遍对知识缺乏好奇心,没有追求真理的强烈欲望;他们大多阅读量小,知识面不广;他们的学习以被动学习为主,学习主动性比较欠缺,课堂上与教师和同学的互动较少。从教师方面来说,中国教师习惯于“灌输式”教学、课堂教学过程基本上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教师对学生的能力培养和素质提高重视不够。这种学习和教学方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只掌握了知识,没有掌握运用理论的能力,很难具备长远目光,不善于通融见识,也没有较高的素质,缺乏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通识教育有助于改变这种现状,有助于中国学生的全面发展。再次,这也是通识教育的性质所决定的。通识教育不仅传播知识,培养学生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而且塑造人的价值观。通识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探索精神、人文素养、批判思维能力、全球视野和跨文化交流与合作的能力。通识教育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在智力、身心和品格各方面能协调而全面发展,不仅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独立思考以及善于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能够主动、有效地参与社会公共事务,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8]。缺少通识教育的有益补充,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学生毕业后只会从事某种专业性狭窄工作,而缺乏对新工作的适应能力。最后,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教育终身化呼唤着通识数育。当今时代,知识爆炸,知识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更新,新科技革命的发展使得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大量出现,学科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这就要求当代大学生具有宽厚、扎实的知识,仅仅掌握某一专业领域的知识是无法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需要的。一个人学的专业知识不可能使用一生,伴随其一生的往往不是专业知识,而是其素质和能力。专业知识容易过时,但一个人一旦有了素质、学习能力和思考能力,则可以不断给自己充电,提高自己适应社会的能力。同时,终身教育已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趋势。目前,毕业生面临的是比传统社会更加复杂、多变的工作环境,需要开阔的视野,利用不同专业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来有效地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同时需要应对职业经常变换的挑战。这就凸显了加强综合能力的重要性,进而推动学校在培养人才方面加以改变。
四、中外合作办学中实施通识教育的措施
第一,通识教育要始终围绕中外合作办学的目的来展开。推进中外合作办学的目标包括,借助中外合作办学,消化吸收教育发达国家或地区的教育经验,推进与境外的交流,开拓培养人才的视野,增强我国参与教育全球化的软实力,为国家培养更多合格人才。中外合作办学应开设什么样的通识教育课程?怎样开设?怎样实施教学?怎样组织考核?回答这些问题,都必须围绕上述目标展开。第二,必须做好通识教育的课程设置与管理。通识教育课程包含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自然科学知识、思维科学知识和艺术欣赏培养等。我国高校现有的公共课程一般包括公共基础课和公共选修课两部分,但可提供学生选择的课程门类并不多,纯政治性的公民教育课程占的比例很大。要建立起符合中国国情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课程体系的设置是一大突破点。第三,要做好通识教育课程本土化和国际化的有机结合。一方面,要做好通识教育课程的本土化工作,要让中外合作办学通识课程的教学模式更好地适应和融入本地的教学生态环境。另一方面,中外合作办学的目的,是要培养通晓国际事务、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人才。因此,也应该重视通识教育的国际化,努力提高学生的国际化意识。由于国际的协调与合作关键在于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与尊重,国际化通识课程将在消除这些碰撞和冲突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须鼓励学生拥有开放的心态,积极主动地接受多元文化,乐意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打交道,引导学生学会理解和包容不同的文化,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接受不同文化的存在。第四,要做好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发展、互为补充、互为促进。专业教育,它要求专业人员具有从事某项专业领域所必备的专业学习背景。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互促进、相互补充,共同构成高等教育有机组成部分。第五,通识教育尤其要重视写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方的培养。写作不只是简单的书面表达,还涉及人的思维能力和逻辑分析能力的训练,写作能力强,往往反映一个人有很好的逻辑思维能力。通过教师指导和练习,学生掌握必备的表达策略与技巧,同时可以提高自己的批判性思维与写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是指用口头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的口头表达技巧,如具有坚定的信心,配合恰当的肢体语言,注意口语表达,利用悬念手法,并随时根据听众反应调整内容等。口头表达能力从小处讲关乎沟通效果,从大处讲关乎单位形象乃至事业成败,因此必须下功夫学好。此外,实施中外合作办学通识教育还要注意选择合适的教师,尤其是选择合适的外籍教师。通识教育,如果没有高素质的教师,就很难保证有好的质量。因此,开展中外合作办学的学校,要做好通识课程教师的选拔工作,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让最优秀的教师教授通识课程。外籍教师教授通识课程,必须特别告知他在中国教授通识课程的注意事项,切不可让通识课堂成为某些外教传授西方意识形态的场所,更不能成为他们传教的场所。
五、结束语
长期以来,我国的高等教有以专业教育作为教育发展的主要指导思想,专业教育模式曾在建国初期以及改革开放初期为国家快速发展提供了大量的人才资源和有力的智力支持。但是,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高等教育水平的提高,这样的教育模式已经无法满足今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更不符合今后教育国际化发展的要求。要充分利用好中外合作办学这一教育的国际合作形式,开展好中外合作办学通识教育,为教育国际化做出新贡献。
参考文献:
[1]柏定国.福建省普通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及闽台合作办学监测报告[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8:4.
[2]林金辉,刘志平.论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的规范和引导[J].江苏高教,2007(6):15.
[3]钱颖一.大学的改革;第一卷[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社,2017.
[4]席林.通识视野,专业优势:普林顿大学博雅教育观念与实践[J].黑龙江高等教育研究,2015(4):22.
[5]何秀煌.从通识教育的观点看———文明教育和人性教育的反思[M].香港:海啸出版事业有限公司,1998:74.
[6]蔡连玉.将世界搬进课堂,创新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访上海纽约大学校长俞立中[J].合作与交流,2014(23):35.
[7]陈向明.对通识教育有关概念的辨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6(3).
[8]袁玄.论高校通识课程的专题式教学[J].当代教育科学,2014(15).
作者:姚成林 单位:福建省教育评估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