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等职业院校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探析,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作为高等职业院校两种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各有所长,通识教育侧重学生成人和长远发展,专业教育侧重学生成才和当前使用性,二者只有相互渗透、相互配合,才能培养出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关键词:高等职业院校;通识教育;专业教育;人才培养;融合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教育,在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要教会学生怎样做人,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和能力,从而实现人才培养目标。鉴于高等职业院校重技能、轻文化素质的教育现状,加强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变得尤为重要和迫切。指出,大学教育要实现“立德树人、德法兼修”。我国高校发起成立的“大学通识教育联盟”也把“学以成人”的通识教育作为培养当代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与能力的重要前提。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作为高等职业院校两种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各有所长,通识教育侧重学生成人和长远发展,专业教育侧重学生成才和当前使用性,二者只有相互配合、相互融合,才能培养出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一、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释义
通识教育又叫通才教育,是拓展学生知识综合应用能力的有效培养方式。通识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通识教育是指对学生进行全面的教育,培养学生具有宽阔的视野、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成熟的人生价值观,为其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健康成长打下扎实的基础。具体表现为: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富有完整人格魅力,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从非职业教育的角度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从狭义上看,通识教育不以提供工作或职业为目的。重视通识教育绝不是否定专业知识和技能对学生整体素质构成的重要作用,而是强调拓宽学生视野和所掌握基础知识的宽度,注重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1]。对高等职业院校而言,通识教育就是通过非专业知识学习,特别是人文基础知识教育,让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成为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专业教育是培养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教育,是培养从事专门职业或专门岗位的专业人才的教育。专业教育不排斥通识教育,因为没有通识教育的深厚基础,专业教育就缺乏发展的后劲和潜力。对高等职业院校而言,专业教育就是通过专业知识和技能学习培训,让学生获得一技之长。简言之,专业教育让学生获得有用的知识技能,通识教育让学生获得看起来暂时没用的知识技能,究其实,有用的知识技能让学生获得生存技能,暂时没用的知识技能让学生生活得更健康、更幸福,具有可持续性。
二、高等职业院校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
(一)高等职业院校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区别
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作为两种不同方向的人才培养模式,体现不同的教育思想理念和教育内容。在培养目标方面,通识教育首先强调对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教育,然后才是个人为社会服务能力教育。通识教育着眼于把学生作为完整意义上的人去培养,注重“三观”教育和非智力因素培养;专业教育则旨在强调教育的社会功能,以个体受教育首先要满足集体和社会的需求为前提,着眼于学生掌握专业技术技能以及行业专家的培养。在教育内容方面,尽管二者都传授具体的知识,但通识教育要求“博通”,强调个体适应性教育,重视基本原理、基本价值观和通用基本技能的教育,学生不仅学习专业知识,而且要学习思想政治理论、音乐舞蹈、人文素质、礼仪美学、体育等课程;专业教育则强调“精专”,强调个体的适用性教育,突出行业专门的技能知识教育。在教育方式上,通识教育强调个体的自主学习和实践体验,强调以学生个体为中心;专业教育强调通过系统的课堂传授让学生掌握完整的专业知识体系和一定的专业技能。
(二)高等职业院校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联系
高等职业院校的通、专教育虽然在诸多方面存在差别,但二者不是绝对的排斥,恰恰相反,真正培养出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有赖于二者的有机结合、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其中,通识教育是专业教育的坚实基础和必然延伸,专业教育是对通识教育知识和功能的深化,通识教育融于专业教育之中,二者的“博”和“专”必须有机结合。众所周知,个体的时间和精力有限,而人类的知识无限,以有限对无限既不可能,也不现实。事实上,“通”到一定程度必须走向“专”,而真正的“专”,也需以一定的“通”为前提和基础。[2]因此,高素质的人才培养必然以“专”为目标,以“通”为手段,在专业化的教育教学中构筑自己完善的知识结构。鉴于学生文化基础知识掌握薄弱的实际情况,高等职业院校更应该加强学生的通识教育,把两种教育方式有机结合起来,发挥它们各自在人才培养中的不同作用,相互补充、相互促进,才能真正培养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
(三)高等职业院校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存在问题
目前,高等职业院校通识与专业教育存在的问题既有学生的因素,也有学校的原因。就学生而言,高等职业院校的生源主要有两类:普通高中生和职高、中专生。这些学生入学时高考文化课分数不够,文化基础知识薄弱,大多数人自律性欠缺。就学校而言,部分院校领导对职业教育认识存在误区,认为职业教育仅就是技能的培训和学习,不像普通高等教育那样重视全面素质教育,这样就导致一些院校多开设专业课和实习实训课,尽量少开或不开设文化教育课,把文化教育课作为选修课,个别院校甚至三年变两年,让学生大三时直接上岗就业。对学生而言,相对于专业必修课,文化选修课显得不太重要,造成大部分学生对文化基础素质教育课程持消极学习态度,仅仅关注专业技能训练,热衷于考证、考级。目前,河南省现有79所高等职业高专院校。由于存在地域布局、行业分布、财政支撑等不同背景,各校在办学定位、办学特色等方面差别很大。有些学校主动遵循教育规律,既注重学生现实技能培养,也注重学生长远发展,毕业生综合素质很高,非常受用人单位欢迎。也有些学校急功近利,只重视学生专业技能培养,而忽视学生通识教育,造成学生综合素质不高,持续发展能力不强。要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的良性循环和学生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强通识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说,提高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的核心就是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张岂之教授说:“素质教育理念的核心是什么?简洁归纳就是:人的全面发展。”诚然,高等职业教育应该也必须让学生掌握“一技之长”,但是,轻视甚至忽略文化素质教育,过分强调专业和技能的重要性,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学生也不过是掌握了一定技能的“工具人”,而不是时展需要的高素质技能人才。企业家们认为,文化素质强的人学什么、干什么都能行,而现在职业学校的学生,文化基础没打好,到了职业学校又偏重技术课,片面以为学到一技之长就能找到饭碗,放松了对文化素质的要求。文化素质不高成了毕业生不受企业欢迎的重要原因。
三、高等职业院校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思路及策略
(一)提高思想认识,转变高等职业院校办学中重技能培养、轻文化素质教育观念
目前,多数高等职业学生自认为是应试教育的失败者,学习和生活中有挫折感,缺乏自信心,没有底气。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走出失败的阴影呢?最佳的捷径就是加强学生通识教育,帮助学生提升综合素质。针对高等职业教育中存在的重视专业教育、忽视通识教育的现象,我们必须转变教育理念,明确文化教育是灵魂、是引领,明确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是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目标的必然要求。高等职业院校重专业教育忽视通识教育是典型的短期行为。首先,它违背了教育规律。职业教育的教育性要求它必须遵循教育规律,因为我们不仅仅要教给学生谋生的手段,而且要教会学生怎样做人。其次,这种做法给学生未来发展带来了隐患。重专业轻通识的教育行为使学生掌握的知识不完整、不系统,存在缺陷,限制了学生未来的发展。再次,重专业轻通识的做法舍弃了教育的核心。著名学者钱伟长教授说过:“我们首先要培养一个全面的人,一个爱国主义者,一个辩证唯物主义者,一个具有文化艺术修养、道德品质高尚的人,其次才是一个拥有学科专业知识的未来的专门家。”而通识教育,正是教学生学会“做人”的教育。
(二)确立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目标是某一层次教育学生培养的基本方向定位,由此决定学生在接受完该层次教育后在知识、能力和素质方面达到一定的规格要求。高等职业教育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其培养目标既要符合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和社会性,又要符合高等教育的人本属性和产研属性;既要反映职业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特点,又要反映高等教育培养创新精神和较高实践能力的专门人才定位,具有自身本质特征和要求。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坚持立德树人、全面发展。遵循职业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关注学生职业生涯和可持续发展需要,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在教会学生一技之长的同时,也要拓宽学生视野,重视学生品德修养、综合素养等人才特质的培养,以具有职业特色的通识教育塑造人格健全的学生。
(三)设置通识和专业教育并重的课程体系,强化学生人文素质教育
要实现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之融合,必须设置通识和专业教育并重的课程体系。首先,要开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想政治教育在高等职业教育中具有灵魂和引领作用,它宛如一条红线,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保证人才培养的方向和纯色。如果把技术技能掌握看作是生存发展手段,那么思想政治特质就是学生做人的根基、发展的根本,其具体作用不仅表现在能帮助学生确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而且能使人精神振奋,散发活力,使人富有吸引力。其次,要合理设置和开足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人文素质教育是做人的基本品质和基本态度教育,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于学生来说,它如同精神食粮,能滋润人性,使世界充满真善美;能健全人格,使人富有魅力。再次,文化艺术教育还是学生未来创造力的潜在源泉。要鼓励和引导专业课教师教学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追求教书育人的人生价值。
(四)打造校园文化品牌,构建大思政观、大育人观
建设具有浓厚文化氛围的校园文化,是实现通识教育目标的有效途径。校园文化是一种氛围、一种精神,是学校个性魅力与办学特色的体现,校园文化是不可替代的通识教育资源。高等职业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要在打造特色上下功夫,要在教育教学中促进产业文化进教育、行业文化进专业、企业文化进课堂,强化对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笔者所在学校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构建大思政观、大育人观,着力打造以校园微电影为引领的包括爱国主义、励志、感恩、心理健康、养成教育在内的五大文化教育品牌。其中,校园微电影用“听得见的声音、看得见的身影”来引领校风、学风的建设和发展,学生通过自编、自导、自演微电影,树立了自信,培养了创新意识,增强了组织策划、沟通交流、团队协作等能力,在感动的同时,也收获了成功与幸福,达到了提升人文素质的目的。教育的目的绝不仅仅是谋生,“育人”才是其真正的目。高等职业院校如果不加强学生通识教育,将来培养出的学生将会“有技能没素质”“有知识无文明”。[3]因此,高等职业院校必须实现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的有机融合,在注重专业技能、突出实践性的基础上,着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真正培养出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高天琼.大学如何传授“全部知识”[N].中国教育报,2012-10-16(8).
[2]肖毅.高职院校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探究[J],北京教育(高教),2018(5):10.
[3]汪建家.浅析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的现状与对策[J].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9):15.
作者:吕遂峰 单位:漯河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