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校艺术通识教育的推进思路,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高校艺术通识教育以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为目的,是面向所有非艺术专业学生的一种普及性教育,也是一种公共艺术教育。在推进艺术通识教育的过程中,应从人才队伍、教学理念、教学过程、教学接受的层面出发进行思考,从配备专业师资、规范课程体系、丰富教学手段、强化艺术体验的角度,深化艺术通识教育实践。
【关键词】艺术通识教育;知识体系;艺术体验
艺术通识教育课程以理论联系实际、知识传授与艺术实践相结合为原则,培养非艺术专业大学生的艺术欣赏能力,提高其审美情趣与创新能力。艺术通识教育实质上是一种素质教育、审美教育。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中强调“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而这也成为当前高校艺术通识教育的主要任务。
一、配备专业师资
在高校开展艺术教育,首要条件就是必须配备专业师资。然而,很多院校的艺术教育缺乏专业师资,往往是其他人文类学科专业教师兼任艺术通识课程教师。文学和艺术有一定的共通性,文学本身就是一种以语言文字为手段来表现社会生活、反映作者思想感情的艺术。艺术则是用形象来反映现实,但比现实有典型性的社会意识形态,包括文学、书法、绘画、摄影、雕塑、建筑、音乐、舞蹈、戏剧、电影、曲艺、电子游戏(第九艺术)等。也就是说,文学有一定的艺术特征,但也有自己的主体属性。文学属于艺术的表现方式之一,却又无法涵盖艺术的表现形式。那么,仅从文学角度理解戏剧、电影等艺术形式,明显不符合艺术活动的规律。因此,文学类教师对艺术的把握有着自己的专业局限性。只有通过专业的艺术学教师开展艺术教育,才能从艺术活动的规律出发引导学生,真正起到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审美鉴赏能力的艺术效果。没有开设艺术专业的高校,应该成立专门的艺术课程教研部门,引进专业师资,集中优势力量开展艺术教育。清华大学艺术教育中心,为全校学生开设了近百门艺术类课程,涵盖了音乐、舞蹈、戏剧、美术与摄影、艺术美学等学科,年均选修学生达七千余人。①复旦大学艺术教育中心,也是为满足广大学生提高艺术素养的强烈愿望而建立的公共艺术教育机构,中心先后聘请谢晋、程十发、司徒汉、谭冰若、谭盾为兼职教授或顾问教授②,在营造学校艺术氛围、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和创新能力方面作出了积极贡献。已经开设了艺术专业的高校,则应充分利用本校艺术专业的教学力量,调动各方面资源加强艺术通识教育建设。
二、规范课程知识体系
其实,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对艺术教育并不陌生。在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每个学生或多或少都接受过音乐、美术方面的基础教育。然而,“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艺术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剧场、戏院、音乐厅、美术馆,而是更为广泛地进入电视、电脑、网络等大众媒体,成为现代人日常生活和学习不可分割的部分。”[1]不仅音乐和美术是必要的艺术启蒙,舞蹈、戏剧、影视等也开始进入艺术课堂,并为科学、技术工作人员提供诸多灵感。而当前大多数高校的现状是,艺术课程所涉及的艺术门类不全,甚至较为单一,仅体现为影视鉴赏、戏剧鉴赏等,学生只需要修够一门艺术类鉴赏课程就能达到毕业资格审查中对艺术课程的选修要求。又或者,艺术选修课所授内容并没有相关规范,教师对艺术知识的传达较为随意,常常根据自己的喜好来进行课程讲解。比如,《影视鉴赏》课,一学期下来都是电影作品欣赏,使课堂完全沦为电影放映厅。国家教育部关于《艺术课程标准》的文件中指出,“艺术课程是一门综合性的课程。它不仅仅是某一门艺术学科的知识、创作技能、文化背景、风格流派等内容的综合,还是音乐、美术、戏剧、舞蹈、影视等多种艺术学科的综合以及艺术学科与其他学科的综合,是一门在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上探求综合性改革的新型课程。”[1]文件要求,艺术课程应整合音乐、美术、舞蹈、戏剧、影视、书法、篆刻等多种艺术形式,综合挖掘学生的艺术才华,培养学生整合创新、开拓贯通、跨域转换的多种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各高校在开设艺术课程时,一方面要规范全校的艺术课程体系,避免艺术课程集中体现为某种单一的艺术形式;另一方面要规范课程内容,使授课效果达到艺术课程开设的目的,将艺术思维方式充分融入到学生的学习中去。
三、丰富教学手段
艺术学是一门具有创造力的学科,以开拓学生思维和激发学生创造力为主。高校的艺术教育课程也理应是一门具有创造性的课程,涉及创意、设计、制作、表达等多方面内容,通过对学生视觉、听觉、语言表达、肢体协调等多种能力的培养,激发其形象思维和科学思维的协调发展。因此,艺术课程的教学手段也应符合艺术学科的规律,体现出多样化特点。由国家大剧院与教育部、文化部、财政部共同合作的“经典艺术讲堂——北京高校学生走进国家大剧院”活动,就为高校的艺术教育方式提供了有益借鉴。“经典艺术讲堂”是国家大剧院艺术普及教育部贯穿全年、周周必有的公益性系列品牌项目之一,广邀国内外各艺术领域知名专家、教授,内容涉及音乐、舞蹈、戏剧、戏曲等各个艺术门类,选题丰富、中西兼顾,全年提供超过300场以上的艺术讲座及艺术体验活动。[2]在著名歌唱家戴玉强走进北京理工大学“经典艺术讲堂”的活动中,大学生们不仅在戴玉强的讲述中了解到简单的歌剧知识,而且通过歌唱家的演唱,领略到歌剧的风采,获得了美妙的享受。[3]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为高校学生开阔了眼界,为高校艺术教育的教学方式拓宽了思路,艺术教育可以是一堂课、一次讲座、一场演出,教育场地也不必局限于教室,甚至可以走出校园、走进剧院。
四、强化艺术体验
对艺术的审美、感知能力,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能力。艺术课程不是知识的单向灌输,而应是在关于艺术作品的欣赏、评价、交流、创造等过程中,使学生得到充分的艺术体验,从而获得丰富的感性材料和信息。呆板的说教,会使艺术课程变得教条而乏味,学生的个性得不到释放,也就达不到在艺术活动中得到美育滋养的目的。例如,介绍莎士比亚戏剧作品时,不妨创造条件让学生观看相关作品演出,使学生获得最直观的体验,甚至可以让学生参与到戏剧片段的表演活动中去,使学生对艺术的体验更具体、更直接。强化艺术体验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课堂上,由老师引导学生进行具体作品欣赏示例;课下时间,学生需要搜集并整理一定数量的经典艺术作品,并根据自己这些艺术作品撰写材料,积累艺术素材,提高艺术欣赏水平。此外,还可以要求学生参加一定数量的艺术欣赏实践活动,培养艺术眼光,养成参与艺术活动的习惯。学校相关专业或部门也应尽可能组织一系列艺术活动,为大学生参与艺术实践提供足够的机会。艺术体验是艺术欣赏活动的关键条件。体验越深刻,获得的美感享受就会越强烈,情感和思想层面所受到的触动也就越大。在艺术教育普遍受到重视的今天,各级学校都在进行深化艺术教育改革的探索和实践。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更应在艺术通识教育方面加大力度,全面提高非艺术专业学生的审美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蒋琰.大学生走进经典艺术讲堂[N].中国青年报,2011-01-11(03).
[3]缪璐,应妮.著名男高音戴玉强走进学子“唱”谈歌剧[EB/OL].中国新闻网,2013-03-13.
作者:王萍 单位:成都理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