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通识教育选修课程建设改革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地方高校通识教育选修课程建设改革,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地方高校通识教育选修课程建设改革

[摘要]在当前学分制条件下选课制的实施过程中,地方高校通识教育选修课普遍存在教学管理制度不健全、课程体系建设不完善、开课师资力量不够、学生认识不到位等问题。在分析这些问题的基础上,通过规范选课管理制度,优化课程资源建设,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以及科学指导学生选课等措施进行地方高校通识教育选修课程建设改革探索。

[关键词]学分制;通识教育选修课;教学管理

随着当前高等教育的学分制改革热潮,高校实行学分制教学管理是适应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在积极响应国家和广东省的教学改革号召下,我校于2017年开始实施学分制教学改革,这是我校教学管理体制改革的重大实践和教育改革的新征程。学分制是高校教学中一项非常复杂的教学管理系统工程。在学分制教学管理实施过程中,最关键的一个环节就是“选课”,而选修课程体系中最能体现学生自主选课的就是通识教育选修课。通识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方式,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研究热点。在地方高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设置中,通识教育课一般分为通识教育核心课和通识教育选修课。通识教育核心课程也称作公共必修课程,它主要强调对学生基础课教育、思想道德教育、技能教育的培养,教学内容形式相对单一,难以充分发挥通识教育的价值。通识教育选修课具有基础性、多元性、综合性和特色性等特点,是以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教育为核心的综合素质类课程。通识教育选修课旨在拓展学生视野,培养学生不同学科领域的知识和专业技能,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健全学生心智,提高大学生综合素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此,加强通识教育选修课程建设研究对地方高校复合型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一、学分制下通识教育选修课普遍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管理制度不健全

目前大多数地方高校没有专门设立通识教育选修课的管理机构,对通识教育选修课的管理目标不明确,管理制度缺失,导致在课程开设、学生选课、教师授课、考试考核以及教学质量监督等过程中存在诸多弊端。具体表现在:一是课程审批不严格,只追求课程数量,忽视课程质量,课程开设随意性很强,教师仅根据自己专业特长或爱好申请开课,对于教学培养目标和学生知识拓展需求方面的考虑较少;二是考试形式比较单一,缺乏灵活性和多样性,不能从多角度考察学生的真实知识水平、实际能力和综合素质;三是课程多数安排在必修课和专业课较少的晚上或周六,教学质量监控力度相对薄弱,对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状态监管不到位,难以保证课程的教学质量。

(二)课程体系建设不完善

一些地方高校由于教学资源、师资条件等受限,对开课数量和课程归属缺乏合理调配,经常出现文理科课程比例失衡,导致通识教育选修课课程结构设置不合理。课程资源开发不受重视,鲜见优质和特色的通识教育课程。一些紧密联系社会发展或是反映学科发展水平的课程建设较为薄弱。很多高校没有思考国家进入新时代的新形势下,通识教育选修课程建设的发展问题,没有将办学特色融入到课程体系中,导致通识教育选修课程过于简单、陈旧,缺乏品牌特色。此外,随着现代教育教学信息化的建设,以及现在风靡全国的外部优质慕课(MOOC)资源的建设热潮,均对教师运用网络来构建完善且与时俱进的课程资源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而目前我校开设基于网络的优质课程资源数量还较少,教师运用信息化手段组织开展教学的能力水平还需要进一步提高。

(三)开课师资力量不够,缺乏优秀名师

大部分高校通识教育选修课都是由教师自愿申报开设的,不但师资组成人员复杂,而且师资队伍稳定性相对较差。学校虽鼓励教师开设通识教育选修课,但授课教师主要是一些教学经历尚浅的年轻教师,大多是因为专业课授课学时少难以完成年度教学工作量考核,而把通识教育选修课作为完成基本教学工作量的补充课程。其开课目的和功利性较为明显,对课程的重视程度及授课热情也大打折扣,最终导致教学效果不太理想。同时,一旦教师科研任务加大或是专业课增多时,就会放弃通识教育选修课的授课,导致课程的连续性和传承性难以保障。而且部分教师所开设的通识教育选修课与专业课程类似,照搬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缺乏通识性和可接受性,教学方法也缺少创新性,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课程参与度。此外,高级职称的教师、教学名师一般承担的专业教学任务多,科研任务重,开设通识教育选修课热情不高,导致优秀师资匮乏,无法提高通识教育选修课整体教师的授课水平。

(四)学生盲目选课,对通识教育选修课缺乏正确认识

学分制教学赋予学生自主选课的权利。虽然学生从入学后就开始经历选课过程,但还是有相当部分学生在选课过程中对通识教育选修课没有正确的认识,导致学生选课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有些学生的选课目的性和功利性很强,只按照人才培养方案中对通识教育选修课模块学分的要求,修够学分能够毕业即可,以“混学分”为主要目的,而没有将个人兴趣爱好和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作为选课学习的首要目的。有些学生会盲目跟风选那些比较受欢迎的热门课程;若是没选到,就会随意选只要能给学分的课程就行,没有自己的学习生涯规划。另有一些急功近利的学生,会选择那些学习比较简单容易、考核通过率高的课程。还有一些学生根本就不重视通识教育选修课的学习,经常逃课,上课和考试应付了事,导致挂科、缺考或是取消考试资格。个别学生甚至还存在马虎大意的情况,直到大四才发现没有修够通识教育选修课学分。

二、加强通识教育选修课课程建设与教学管理的探索

(一)完善制度管理建设,促进选课规范化管理

1.规范课程开设,制定严格的审核管理制度。为了科学、严谨的遴选通识教育选修课,需要制定严格的审核管理制度。首先,强化教师授课资格的认定工作,只有具备主讲教师资格的教师才能申报通识教育选修课程。其次,严格把关新增通识教育选修课,教师新开课先要通过课程认定和课程试讲合格后才能申请开设。最后,建立严格的两级审核管理制度,二级学院协助学校组织教师网上申报课程,学院分管教学领导审批后,报教务处审批,教务处结合学科结构、任课教师资格、开设课程内容进行可行性与必要性论证。对于满足学生知识多样化拓展需要,符合学校定位的人才培养目标的课程才准许面向全校开设。2.严格课程考核制度,改革考核方式。课程考核是整个通识教育选修课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学校要制定严格的考核制度,严肃考风考纪,健全考核机制。同时也鼓励通识教育选修课的课程考核方式改革,更好地对教学和学习效果进行综合考评。首先,注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平时表现,加强日常课堂考核。任课教师根据不同阶段对学生的学习要求,采用课堂提问、课堂讨论、随堂测试、课下作业等方式测验学生学习状况,并将学生表现作为平时成绩的评分依据。其次,推进期末考由单一的考试形式向考核方式多样化和灵活性转变。教师可以根据课程特点,以深入、全面考察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为目的,选择灵活多样化的考试方式,如闭卷考试、开卷考试,课程设计、成果展示、学术论文、案例分析报告、现场实验等方式,以加大对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考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3.加强教学监督,严把教学质量关。为了更好地提高通识教育选修课教学质量,需加强对教风和学风的教学质量监控。首先,教务处组织安排教学管理人员进行每周的日常教学检查和期中教学检查,对教师的教学情况和学生的学习状态进行监督。其次,安排教学督导深入课堂进行听课、评课,随时评估教师授课质量和教学效果,并与任课教师及学生进行及时沟通和交流,提出改进意见,促进教师教学水平提高和对课程的重视程度。最后,组织学生对教师网上评教。所有上课学生都可以对所选课程和任课教师进行综合教学评价,教务处将学生评教信息汇总并及时反馈到教师所在学院,针对评教意见,提出教学改进建议,从而提高教学质量。通过学校教务处、教师和学生三方面共同努力,才能够真正提高通识教育选修课的教学监督和有效管理,促使课程建设得到良性发展。

(二)完善和优化课程资源建设

1.优化课程模块,建立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2017年我校坚持“人文与科学”相结合、“特色与实用”相结合、“新颖与灵活”相结合的原则,重新对通识教育选修课进行认真梳理,将原来的4个课程模块细化为7个课程模块:文学艺术与社会科学类、科技文明与海洋科学发展类、农业发展与生态文明类、道德法律与经济管理类、外语拓展类、信息技术及应用类、科研与创新教育类。通过此次划分,建立了能反映出我校学科发展水平的课程体系,使我校的通识教育选修课学科覆盖更齐全、课程类型更加多样化,更能紧密联系社会发展需求,有力促进了学分制改革后的通识教育选修课的课程建设。同时,所建立的选修课课程体系不仅扩展了不同专业学生所学的知识面,而且也从不同角度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更有利于学分制改革下学生根据自身条件,自主选择课程,促进学生个性化和全面化发展。2.开设海洋科学发展类课程,加强学校特色课程建设。广东海洋大学是涉海高校,开设海洋科学发展类通识教育选修课程是适应我国“海洋强国”的战略需要,是培养学生海洋意识的重要举措,更是加强学校海洋特色课程建设的需要。[2]我校主动服务国家海洋战略,紧密对接广东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构建完善的海洋科学发展类课程体系。重点突出海洋科技、海洋生物、海洋文化、海洋经济、海洋食品、海洋法律等方面的知识介绍,如开设《海洋地质学概论》、《海洋资源与利用》、《海洋生物鉴赏》、《中国海洋文学》、《海洋经济学》、《海洋食品保健》、《海洋与环境》、《涉外海事法律与案例》等30多门涉海学科类课程,其目标是让大学生通过对课程丰富的海洋特色通识教育课程的学习,了解海洋、认识海洋、热爱海洋、重视海洋,提高大学生海洋科学文化素质、提升大学生海洋强国意识,培养海洋强国建设所需的人才。3.引进外部优质慕课(MOOC)资源,加强网络课程资源建设。自2013年以来,我校结合实际,采用学分互认机制,通过超星尔雅、智慧树、UOOC联盟等基于网络优质课程共享平台,引进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的慕课资源,丰富通识教育选修课的网络课程资源,让学生享受到更多优质课程教学。[3]目前我校已开设慕课300多门次,修读学生近6万人次,覆盖通识教育选修课的全部课程模块。每门慕课配备相关学科专业辅导教师,通过“学生网络自主学习+课堂讨论分享+网络平台互动答疑测试”的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课程教学模式,引导和督促学生自主学习。“慕课”不但为学生提供优质的网络课程资源,学习者全程参与整个教学过程,推进混合式学习方式教学改革,也为开设通识教育选修课的教师带来了竞争和挑战,同时,利用慕课的在线资源共享功能,可有效解决我校优秀教师资源不足而在短期内无法同时开出众多能满足学生兴趣与需求的课程的矛盾。

(三)鼓励高水平教师多开课,加强通识教育选修课教师队伍建设

高素质、高水平、多元化的师资队伍是提高通识教育选修课教学质量的前提和保障。学校应扩大主动开课教师群体,鼓励学科带头人、教学名师、高级职称教师等学术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深受学生喜爱的教师参与学校通识教育选修课的课程建设。[4]将各学科最前沿的科学成果、热点问题、学术动态等知识讲授给学生,增强教学感染力,可全面提升通识教育选修课的教学质量。组织教师参加高校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的培训,引导教师提升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同时也要鼓励教师进行教学改革和教学方法创新。在教学奖励方面,学校对开设三轮以上、教学效果优良的通识教育选修课,将择优立项建设通识教育优质(品牌)课程,激励和鼓励教师积极申报通识教育选修课的课程建设。

(四)加强学生对通识教育选修课正确认识,指导学生科学选课

通识教育选修课是学校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体系的重要模块,它与专业必修课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学校应加强学生对通识教育选修课的正确认识,使学生转变观念,走出对通识教育选修课是“凑学分”的认识误区。为避免学生盲目选课,需加强对通识教育选修课的宣传介绍力度,使通识教育选修课相关信息公开化、透明化。[5]我校通过张贴宣传海报、举办通识教育选修课专题讲座、印发选课手册和选课指南等手段,将通识教育选修课的相关信息广泛而有效地传递给全校学生,帮助学生对开设的通识教育选修课有全面、细致地了解,从而使学生根据自己情况进行科学、合理的选课。同时,我校建立选课导师制,安排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作为本科生的导师,本科生导师结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人才培养目标要求进行选课指导。通过导师对选课的科学指导,更有利于学生根据自己的大学生涯规划有针对性地选课,从而达到期望的选课结果。

[参考文献]

[1]盛颖,吕梦一,何章红,孙越霞,邓娜.大学公共选修课调查与课程优化研究[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7(6):29-32.

[2]吴小玲.涉海类地方院校海洋类公共选修课建设的思考———以钦州学院为例[J].钦州学院学报,2015(8):59-63.

[3]乔玉香,张光亚,安立龙.“慕课”视域下地方高校课程建设及教学改革路径设计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16(3):62-65.

[4]林同.大学公共选修课存在的问题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途径[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7):193-198.

[5]杨克敏,牛跟田.高校公选课开设的现状调查与对策分析———以石河子大学为例[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9(6):23-27.

作者:刘腾 吴仁协 李毅 洪银蝶 单位:广东海洋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