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通识教育下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提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在当今社会,各种大众传播媒体对现代生活的渗透力和影响力日益增强。高校大学生作为国家的未来和人才的储备军,正是新媒体使用群体的主力军。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网络媒介素养,既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和高校素质教育的迫切需要。目前我国大学生的网络媒介素养状况及其相关教育均与当前的媒介社会存在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本文将从通识教育的视野出发,通过分析通识教育与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关系、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目标等来探索大学生的网络媒介素养提升路径,将通识教育对“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延伸至大学生媒介接触与使用环节。
关键词:通识教育;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手机逐渐成为了大学生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通识教育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大学生的网络媒介素养提升问题不仅仅是新闻专业学生教育的研究问题,也已成为大学教育面临的新课题。笔者认为,通识教育与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结合更有利于完善大学教育,帮助大学生提升网络媒介素养,促进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
1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的内涵及现状
1.1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的内涵
所谓媒介素养是指人们面对媒介传播的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价能力、创造和制作能力,以及思辩的反应能力。如今,媒介素养教育越来越多地引起新闻传播学术界与教育界的关注。在媒介破壁、资源共享、内容兼容、利益共赢的融媒体时代,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的内涵包括对网络媒介的认知能力、对网络信息的解读和评估能力、创造和传播能力以及利用网络媒介信息发展和完善自我的能力。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在京的第4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止2018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8.29亿。当代大学生作为网络媒介接触的主流人群,肩负着建设国家的重任,他们的媒介素养状况关系到我国媒介素养的整体水平,对社会有着重要的引领作用。
1.2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现状
在媒介社会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我国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主要呈现出三种特点。第一,大学生在网络媒介使用方面的道德规范意识不强。互联网信息浪潮下,媒介内容良莠不齐,抄袭侵权、报道煽情、恶俗炒作、新闻敲诈、网络群体极化等问题对新闻伦理不断形成挑战。新媒体呈现的相对自由的表达,往往给学生造成话语表达错觉,一些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忽视了舆论传播的边界,对意识形态领域传播信息的筛查和辨析能力不强。部分大学生对媒介使用的伦理意识薄弱,在接触媒介上具有明显的实用与功利性倾向,媒介素养教育亟待加强。第二,在“互联网+”格局下,媒介依赖使大学生创造性思维受到挑战。“互联网+”时代为人们的学习、生活、工作带来了工具上的便利和高效,而与此同时,多元的信息获取方式也为受众创造了巨大的媒介依赖空间。在媒介使用过度的情况下,部分大学生患上了“媒介依赖症”,碎片化学习在不知不觉中逐步取代了立体的、系统的知识体系学习,网络搜索代替了动脑思考,大学生的理性思辨与创造性思维受到了极大的挑战。第三,拟态环境下,学生信息甄别能力受到考验。李普曼认为,拟态环境是由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之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人们往往把拟态环境作为客观环境本身来看待。如今,信息过载加速了拟态环境的生成,信息多元、多向流动,网络谣言、反转新闻等信息不断充斥着我们的生活。大学生群体尚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形成阶段,在纷繁的媒介信息中容易迷失,部分学生对媒介信息的甄别能力与应用能力尚需加强。
2通识教育与媒介素养教育的关系
媒介素养教育与人的识文断字教育一样,是生活在媒介所充斥世界中所必须的,而通识教育则是给学生传授专业知识以外的“做人”“为人”有关的必备知识,两者联系紧密,相辅相成。两者的关系具体而言可以分为以下几点:第一,在教育理念上,两者都立足于人的全面发展。通识教育是基于对现代大学专业化教育的反思后而产生的。通识教育不是简单意义上的教育方法和内容,而是一种教育理念,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和良好德性、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的教育。而媒介素养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和提高社会大众对媒介的认知、参与和使用能力。因此,媒介素养教育与通识教育的教育理念和目标都是一致的,即都要立足于“人的全面发展”。第二,在内涵上,两者都注重学生能力的提升。复旦大学韩?教授认为通识教育包含两方面:一是对人的教育,培养学生的胸怀和理解力;二是带给学生穿透知识的能力,培养发现问题的能力。北京师范大学刘笑敢认为通识教育是要通过老师的言传身教来影响人,注重引导学生形成认知世界的能力和发展健全的人格。从内涵上看,媒介素养涵盖的是理解、使用、批判、表达等能力。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的重点,在于培养大学生大众传播媒介负面影响的抵御能力和判断能力。因此,通识教育和媒介教育在内涵上实际上是兼容并包的关系。第三,在方式方法上,两者都是跨学科整合的教育。通识教育注重的是与专业教育的结合,既要注重自然科学的基础教育,帮助大学生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自然知识结构,又要强调哲学、经济学等人文社科类的基础教育,力求让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媒介素养教育整合语言艺术、社会研究、教育学等多学科,逐步发展成为跨学科专业多层次的教育体系。媒介素养教育是每一个生活在媒介世界的人所必须具有的品质,而不仅仅是一个传媒人所具有的品质,对于大学教育而言,媒介素养教育不仅是新闻传媒专业学生所必须的,也是所有在校生所必须的教育。
3通识教育视域下的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目标
大学生媒介素养包括大学生对媒介进行解读、参与和使用的能力。帮助大学生获得认知媒介的知识、锻炼大学生对信息的甄别能力、培养大学生使用媒介的实践能力并培养大学生使用媒介的实践能力,是大学生媒介素养形成的基本教育目标。
3.1在认知方面,帮助大学生获得认知媒介的知识
当代大学生的媒介素养由于缺乏科学系统的理论指导和训练,尚且处于自发状态。而通识教育有利于增进大学生掌握寻求信息的方法,学会正确地评估、判断、选择和汇总信息,提升大学生对媒介的本质和形式的了解。
3.2在情意方面,锻炼大学生对信息的甄别能力
信息爆炸、自媒体层出不穷的背景下,虚拟信息的飞速传播冲击着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方式,假新闻、反转新闻等现象层出不穷,一些破碎的、非正能量的资讯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社会交往影响比较大。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有必要帮助大学生体正确认知媒介价值并判断其合理性。
3.3在技能方面,培养大学生使用媒介的实践能力
媒介素养教育的实践性较强,重在帮助大学生科学合理地使用媒介。这种现实能力既包括媒介使用的启动能力,也包括媒介使用的终止能力;既包括日常的工具表达与社交实现,也包括必要的媒介信息生产与创造。因此有必要教育大学生学会利用网络高效地检索信息和传播信息,切实提升媒介的操作使用能力。
3.4在营造传播环境方面,培养大学生使用媒介的实践能力
需要利用通识教育课程帮助大学生学会如何科学地使用媒介,从而积极营造健康的媒介生态环境和氛围,帮助大学生在纷繁复杂的互联网信息更好的理解媒体信息并作出判断,最终成为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意识的独立人。青年是国家未来的栋梁,提升大学生的媒介实践能力有利于推进全媒体时代的媒介融合发展。
4通识教育中的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路径
媒介素养教育离不开通识教育,媒介素养教育是通识教育实践的一部分,推行媒介素养教育要以通识教育为依托,在通识教育中探求大学生媒介素养的教育路径是大学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
4.1发挥通识教育课程对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引领作用
在“互联网+”时代,零星的、碎片化的媒介素养教育内容已不能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就显性课程而言,高校应用好专业课程、通识教育课程、选修课程等资源载体,有针对性地开设课程,让学生通过课堂学习增强媒介素养,深化对媒介的认识、反思媒介与生活的关系。就隐性课程而言,高校校园文化活动、思政教育类讲座、课堂中,都具有丰富的媒介素养教育元素。这些隐形的课程资源能促进学生反思、改进自己的媒介体验与使用习惯,提升媒介素养。总之,高校要充分关注大学生媒介素养课程的开发,有效利用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有形与无形的影响,全面深化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
4.2利用校园媒体搭建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实践平台
在媒介融合发展大背景下,大学校园为学生们提供了广播台、电视台、校报、杂志刊物等各式各样的媒介资源,以及院校两级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实践平台,这些是大学生提升媒介素养良好的训练平台,对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起到重要的辅助作用。高校应该注重开展多形式的媒介实践活动,让学生真正成为实践主体。同时要注重将媒介素养教育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多元化的形式切实提升大学生媒介素养。
4.3组建专兼职结合的网络媒介素养教育教师队伍
组建以新闻传播专业教师为主体,以思政教师队伍为重要力量的媒介素养教育队伍,从认知、情意、技能、氛围营造等多方面提升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质量和受益面。在新闻传播专业教师队伍建设上,应充分调动开设媒介素养类课程的积极性,在思政教师队伍建设上,应积极提供媒介素养教育相关培训,将媒介素养纳入思政教师职业素养提升体系中,从而不断壮大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教师队伍。
5小结
互联网时代,大众传媒为大学生提供了观察学习的重要渠道。与此同时,我们更需要重视大学生媒介素养的教育问题,以帮助大学生群体树在高速发达的信息时代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通识教育背景下探讨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的提升,将通识教育对“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延伸至大学生媒介接触与使用环节,是对通识教育内容的进一步深化。
作者:谈玉婷 潘颖 单位:湖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