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院校通识教育论语课程教学目的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中医药院校通识教育论语课程教学目的,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中医药院校通识教育论语课程教学目的

摘要:中医药院校《论语》课程的设置,可以实现通识教育的3个主要功能。首先,孔子人格的影响及语言教导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个人品格。从孔子对于一些事情的处理中,又可以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的具体问题。其次,《论语》中所包含的古代哲学、古代历史及语言文化等内容,可以让中医药院校学生了解专业知识以外的其他知识体系。再者,对于整个文化氛围的融入,可以帮助中医药院校学生深刻了解古人思维特色,运用学科间共通的东西,来深入理解中医,帮助形成中医思维。

关键词:中医药院校;论语课程;通识教育;教学目标;传统文化

从现阶段对通识教育的探讨中,可以看到,它主要有三方面的功能。首先,通识教育的基本功能,是“帮助学生树立做人与做事的正确态度和能力”[1]。其次,可以让学生了解专业知识以外的其他知识体系。第三,以博促专,运用学科间共通的东西,来促进本专业的精通与深入[2]。这三点内容,在《论语》通识课程的教学中可以实现。

1形成良好的个人品格及拥有处理问题的智慧和能力

近年来,国家领导人对中国传统文化高度重视,并对如何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有明确要求。在此感召下社会上也掀起了学习与研究传统文化的热潮。但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面对新的学习环境、人际关系与学习任务等,会产生许多问题。如对学习的适应性问题,理想与现实的冲突问题,人际关系的处理问题等。如何正确引导他们以积极的心态去适应当前的社会与学习环境,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对于《论语》的学习可以让学生深刻体会,形成良好的习惯,解决现实问题。

1.1孔子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品格与素质的形成

在《论语》中,我们能够看到,作为至圣先师的孔子,不仅有着很高的道德品质,并且也有浓浓的人情味与亲和力。既表现出“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勇气,也有被称作“丧家之狗”时的幽默与豁达;既严格规范自身,遵守礼法,也有面对仁礼矛盾时力挺管仲的不失灵活的方面。他学识渊博,以学为乐;又循循善诱,诲人不倦。他有谦谦君子之风,安贫乐道,又是一个有血有肉的性情中人……通过在《论语》学习中深入体会,可以帮助学生培养优秀的品格及崇高的情感。

1.2孔子的形象有助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在《论语》中,学习的目的不仅是人格的培养与完善,还有为世所用的方面———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孔子本人对于政事非常积极,不只是消极地等待别人的赏识,更积极去周游列国推销自己。有时这种积极性甚至让人觉得难以理解。但我们从《论语》条文中可以看到,孔子积极出仕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用自己的力量让国家更好,百姓更富足,生活更幸福。当然,另一方面,也可以让自己生活得以改善,这点,孔子并不避讳。这些内容在现代社会现实生活中,都是有积极意义的,让学生对人生对世事有个积极的态度。

1.3孔子的教导有助于学生完善人格成为成熟的人

如“六言六蔽”的探讨,每一种能力背后都可能带来一些不好的方面,让我们了解学了为国家为社会服务外,还可以规避个性及人格中的一些缺陷。防止“六言”可能带来的弊端,会让人站的更高,更全面地来思考问题。《论语》也告诉我们,“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在邦必达,在家必达。”好的品行与道德,不仅能不断提高自身整体的修养,也对自己有利,能到处通达。

1.4孔子对人的态度和对事情的处理有助于学生获得为人处世的基本能力

《论语》提出“圣人无常师”,可以教导学生向各类人物广泛学习,不仅是贤者、善者、一般人,甚至不贤不善、不如己者,乃至异端,都能够成为学习的对象,并提出一些学习的方法,如与贤者善者做好朋友等。孔子的中庸之道及智慧,也可以帮助学生来解决人际关系间的问题,如,提出“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对待朋友,可以进行忠心的劝告,好好的引导,如不听从,也就罢了,不要自取其辱。“朋友数,斯疏矣。”朋友间关系太密切,走的太近,正是疏远的开始。从中,学生可以理解任何关系其实都有一个“度”的问题,掌握好这个度,才能在人际关系中游刃有余。孔子也提出一些具体的观察人或事的态度,如,对待经验难以解决或者以常识无法理解的情况,应当仔细考察:“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如,通过对于人的各方面进行观察,不但要看一个人做了什么,更要看他为什么这样做、怎样做和做过后有什么态度,只有结合方方面面,才能正确认识一个人:“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sou搜)哉?人焉?哉?”如,从一个人所犯的过错来识别他的个性与人格:“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等等。

1.5《论语》对于解决现代社会问题的积极意义

如对于现代广泛出现“信任危机”问题,我们从《论语》中能够找到对“信”重要性的具体描述及怎样理解“信”等内容。“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小车无?,其何以行之哉?”没有??,车就无法行走,无法运载货物。看似小小的物件,却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正是孔子所要说的“信”的作用。我们有时或许不太在意,但一旦丧失,出现信任危机,个人乃至整个社会便会陷入一片混乱,千年前的孔子已经认识到了这点。另外,通过对其他条文内容考察可知,从孔子角度来看,他显然并不认为微生高的“死于梁下”便为“信”,在孔子那里,“信”有着更丰富的内容。

2了解本专业———中医知识以外的其他知识体系

作为青年一代的大学生耳濡目染国家现代化的快速进程,但对于传统文化却所知较少,甚至产生一些误解。这造成了新一代大学生传统与现代的割裂。如何让学生理解传统文化,形成文化认同,树立文化自信,并从传统文化中找到营养为现代社会服务,成为需要重视的问题。《论语》作为古代儒家经典著作,其中不仅包含儒学思想等哲学内容,也包括古代历史内容及古代语言文化等知识,对其学习可以填补这一环节的缺裂。

2.1历史方面

如孔子与鲁国及他国君主的对话,隐含着这一时期国家间关系及国家内部情况的史实材料,学生通过对这些人物关系、时间及事件的梳理,可以全面深入地了解春秋战国历史。再如,通过对孔子“仁礼孝”关系等的考察,再与其他历史材料相参照,可以从侧面进一步了解当时的社会情况。如从礼孝等方面规定来看,当时君臣父子间应该是一种怎样的关系,如何相互对待,但当时实际情况又是如何。如当时各国政事如何,各地管理如何,春秋五霸及后世情况,孔子对他们的评价等。另外,通过孔子及弟子对尧舜和纣王等评价,也可以了解前期历史情况。其中所涉及到的全方位的历史情况,不仅可以促进对《论语》儒家思想的认识,如孔子及儒家当时的处境与地位等,而且可以让学生深入历史情境来理解历史、理解古人。

2.2语言文字及文化方面

如对“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中“愠”字的解析。从“?”为“温”的本字出发理解其意义,进而指出以“?”作声符的字也多与缓慢、长时间、累积等意义相关,如氤氲的氲指的是气的积聚;?(酝)酿的?,指的是长时间发酵;而蕴藏的蕴则指积聚、蓄藏等……那这里的愠,就表示一种积聚在心头的怒气。所以《左传》中有“愠而不出”的说法。人不知而不愠,就表示不被别人理解,可能会导致不快聚积于心头,无法排解。不但讲清楚这一句的意思,让学生更有一种深刻的认同感。我们不被人理解时,确实是心中聚积着难以发泄的不快的。如对“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与“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的讲解,从字形可看出,“贼”以“戈”———一种兵器为表意的符号,左边部分是“法则”的“则”的变体,是表声符号。所以这个字与兵器有关,是伤害、残害的意思。这里指一味讲求诚信,却不学习,只会给自己或他人带来伤害。绞:绞丝旁,本义与线、绳等有关,是网绳相交在一起的样子,网绳交结到一起,会显得越来越紧,因此可以引申为性格方面的急躁。体会爱好直率却不爱学习,就会有性格急躁的毛病。通过对于语言文字的解析,不但能让学生了解中医以外的知识,也可以让学生更容易理解《论语》中的内容及思想。

2.3语言方面

有利于清楚地辨析《论语》条文中有争议的内容。如对于子夏所言“贤贤易色”,有不同的理解,通过对其字义的辨别可知,贤贤,两个贤字并列,第一个用作动词,意思是尊重、重视。易色,有多种理解。有的说是以好色之心好善,有说要改变好色之心,有说轻视美色。首先,从文中看,贤贤,第一个贤为动词,此处“易”处理为动词比较合理;而春秋战国时期《韩非子》《左传》中都有把“易”作为轻视的例子。如《韩非子•五蠹》中说“是以古之易财,非仁也,财多也。”《左传•襄公四年》:“戎狄荐居,贵货易土”,即这种用法。《史记》中也有相似例子。那“贤贤易色”,就是好德轻色。学生对于古代哲学、历史及语言文化等知识的了解,不仅可以拓宽知识面,探析其他知识体系的内容,并且可以融入整个古代文化氛围中,获得对于古代的全面认识,深入其中,对古代文化思想形成一种认同,达到同情之理解。这对于做好中医专业学生“入乎其内,出乎其外”中“入”这一环节起到了关键作用。

3从思维方式方面达到融通深入理解本专业思想

《论语》中体现出“过犹不及”“中庸”“中和”的儒家哲学思想,论述事物时所运用的象思维,注重事物间联系的整体及宏观思维等,都与中医思维方式密切相关。但,《论语》学习对中医思维方式的影响,绝不限于这种简单的比附,其中所体现出的传统文化深深地影响我们认识与理解事物的方式。只有从渊源上达到与其共通,才能在不知不觉间形成中医思维。如,我们擅长形象思维的特点,应该与造字方法上以“表形”“表意”为基础的汉字起源有着紧密的关系。正是长期以“形”来思考,才让我们即使现在对于形象性的事物也能产生深刻印象。由此说来,只有深刻融入传统文化环境中,才能形成与古人相同的思维方式,也才能更深刻地理解中医,形成中医思维。而我们《论语》课程的设立,也正是想从各个方面给学生创立一个立体完整的传统文化氛围。

参考文献

[1]王义遒.大学通识教育与文化素质教育[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4(3):2-8,188.

[2]周洪林.功夫在诗外———关于通识的思考札记之二[J].复旦教育论坛,2006,27(2):36-38,143.

[3]清•刘宝楠.论语正义[M].北京:中华书局,1990.

作者:赵东丽 单位:河南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