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识教育角度的高校体育教学改革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通识教育角度的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通识教育角度的高校体育教学改革

摘要:目的为高校体育教育体系的改革提供有效的参考.方法利用文献演绎探究的方法,介绍了通识教育的内涵,阐述了通识教育与高校体育教育之间的联系.并通过对现阶段高校体育教育情况的探究,提出了几点基于通识教育角度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措施.结果基于通识教育的高校体育教学可有效提高体育教学效果.

关键词:通识教育;高校;体育教学;改革

1通识教育概述

通识教育最初起源于西方自由教育,其主要以人文主义为核心,将高校学生完善人格培养、综合素养提升作为要点[1].通识教育具有广泛、非功利性、非专业性的特点,包括基础知识、技能和学习态度,可以为高校学生全面健康发展提供依据.

2通识教育与高校体育教学的联系

体育教育是高等院校体育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模块.根据现阶段我国体育课程教育现状及通识教育课程开展情况,可得出体育课程为基本知识技能类型主要课程,而高等院校体育是高层人才全面发展的主要方式.因此,整体体育课程体系为高等院校通识教育课程的内在组成模块.

3高校体育教学现状研究

3.1研究对象

以某地区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

3.2研究方法本次研究过程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查询、市场调查、逻辑推理方法.

3.2.1文献资料查询

在文献资料查询模块,主要对现有体育教育类型文献、通识教育理论书籍、体育教育理论书籍及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研究文献进行探究.

3.2.2市场调查模块

在市场调查模块主要通过与高等院校教育管理机构、专业体育运动员、体育教育类专业用人机构、体育教育人员,通过面谈、问卷调查或电话咨询的方式进行的信息调查.

3.2.3逻辑推理模块

在逻辑推理模块,主要依据通识教育概念及传统教育形成情况,从理论层面进行推理分析.3.3研究结果分析

3.3.1通识教育课程内容涵盖知识领域不够合理

通过对某地区体育学院体育教育课程设置进行分析,可以明显看出通识教育课程内容涵盖知识领域不够合理,课程内容也不够完整.在传统体育专业学科体系中,高等院校体育专业通识教育课程设置内容主要包括社会、自然科学、人文三个模块.但是不同模块教学比例差距较大,如在体育专业通识教育课程大致为12门,而人文科学为6~8门,社会科学为2~4门,自然科学在0~1门之间.如在高等院校计算机课程教学过程中,学科领域内政治理论占据了总课程数量的60%以上.

3.3.2过多偏向于竞技体育

在实际体育课程教学过程中,高等院校公共体育教育内容大多偏向于竞技体育,实际教学过程也以动作准确、技术合理为主要目标.这种教学理念与通识教育非职业、非专业性质是相背离的.

3.3.3体育文化培养理念缺失

一方面,从根本上来说,高等院校体育专业通识教育为人文教育,其主要以人文关怀为核心.但是,在实际课程开展中,部分高等院校主要将体育锻炼意识、体育运动技能培养作为核心,并没有重视体育文化培养的重要性.而体育教育中体育认知、体育情感、体育文化、体育道德等基础文化培养内容的缺失,也导致高等院校体育课程无法发挥通识教育的真正效果.另一方面,在高等院校体育专业通识教育课程开展过程中,并没有强制性划分专业类别,其主要以全体体育专业学生全面发展为根本理念.但是在现阶段高等院校体育专业课程开展阶段,主要以“教”为根本,而没有真正意识到“育”的重要作用,最终影响了全体高等院校体育专业学生的全面发展.

4基于通识教育角度高校体育教育改革思路

对于高等院校体育教育而言,通识教育涵盖了高等教育层,涉及了高等教育院校全部在校学生所具备的基础知识、身心教育、技能等模块[2].针对体育教育专业特殊性,基于通识教育角度的高校体育教育课程设置主要包括体育教育专业通识教育、基础通识教育两个模块.一方面,体育教育专业通识教育主要是基于体育领域高等教育特点,包括一般知识、一般技能、一般学习态度3个层面.基于通识教育的专业教育体系与职业教育没有较多的联系,但是其是高等院校体育专业课程开展的基础,也是体育高等教育层各专业学者、专业学生采用的普遍语言;另一方面,高等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基础通识教育主要是在高等体育院校接收教育期间,高等院校体育专业学生知识领域内除专业学科知识以外的环节,具有非职业性、非专业性等突出特点.要求高等院校体育专业学生除掌握基础专业知识及社会生活知识之外,具备实践探究能力.通过基础通识教育指导,可促使高等院校体育专业学生知识文化素养得到有效的提升,并在内部建立系统的知识架构.

5基于通识教育角度的高校体育教学改革

5.1合理设置通识教育课程内容涵盖知识领域

课堂教学、课外教学形式及专业课程设置是高等院校体育专业通识教育目标实现的主要决定因素.因此,在高等院校体育专业通识课程体系构建前期,相关专业教育人员应结合体育专业特点,从教育整体、院校级、专业级、课程级等方面,设置完善的高等院校体育专业通识教育目标体系.首先,高等院校体育专业通识教育整体目标为高等院校体育专业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其主要以高等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培养模块非专业性教学为主,即为高等院校体育专业学习人员广泛意义上、公益性质的基础知识技能.在整体性教育目标构建阶段,需以高等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学习人员现阶段身心发展要求为基准,主要包括文化素质、身心素质、获取能力、应用能力、业务素质等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内容.其次,院校级高等院校体育专业通识课程目标体系主要是对整体性教育目标的进一步细化分类,也是高等院校体育专业课程设置的主要依据.从本质上而言,我国高等院校体育院校级通识教育目标、专业级通识教育目标均为相关专业学生德智体全方位发展.而全面发展也是高等院校体育专业教育事业发展的最终要求[3].最后,高等院校体育专业通识教育课程级目标为“促使高等院校体育专业学生形成独立、完全的人格”.在专业体育通识教育目标结构设置阶段,主要从知识、态度、能力三个层面进行合理设置.其中高等院校体育专业通识教育知识目标为:掌握现代信息处理工具及工艺;掌握一门外语及与其相关的文化及历史;掌握文化艺术及科学总体状况,并具有独立获取科学资源的能力;了解社会、经济、政治机构的性质及阶段发展形势,并可以利用数学逻辑思维方法对客观事物发展规律进行阐述.能力目标层主要为:具备基础的人际交往能力,并通过创造性表达阐述自己独特观点;具有与不同特质人群合作的能力;具有发现问题并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定性及定量分析的能力等.情感态度目标层主要为:通过体育专业通识教育课程,促使高等院校体育专业学生审美能力、信息判断能力、个人公共道德水平及终身学习能力同步发展.

5.2合理协调通识教育与竞技体育教育课程

依据上述高等院校体育专业通识教育课程目标,在实际高等院校体育专业通识教育课程体系设置过程中,首先,高等院校需要对现阶段体育专业通识教育总体课程结构信息分析,即针对高等院校体育专业非专业、非职业、非公益特征,可将具体课程划分为专业必修、核心课程、自由选修、名著课程4个模块.总体课程内容可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或者人文科学领域合理选择.同时为了最大限度提高高等院校体育专业通识教育效率,在实际课程设置过程中,可将整体课程进一步细化分类,如可将文化素质教育选修课程划分为人文科学、计算机、艺术、技能、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几个模块[4].其次,在具体模块教学过程中,综合考虑文化素质教育选修课程应用性、专业性、知识性等特征,可将其划分为基础理论知识、专业应用知识两个模块.其中在基础理论知识内容设置过程中,由于高等院校体育专业通识教育基础理论知识具有普遍性,因此可将基本公理或者原理作为通识教育主要教学内容,而在专业应用知识模块知识设置阶段,应以高等院校整体学生可以全面接受为前提,依据具体课程设置目标进行合理划分.最后,针对高等院校体育专业通识教育要求,为了保证高等院校体育专业学生全面发展,真正的提高高层次人才综合素质,在实际课程内容设置过程中,可将隐性课程通识功效全面发挥做为主要工作,以核心体育专业通识课程设置为基础,从必修课程、隐形课程、选修课程3个层面进行一体化高等院校体育专业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合理设置.其中高等院校体育专业通识教育必修课程主要为本国语言、外国语言、计算机写作及第一类语言训练;隐形课程主要为通识教育讲座、人生的志向与事业规划、科学与人文对话、自我成长、经典文化、生活方法及创意等;选修课程主要包括人文科学类、社会学科及自然学科3个小模块.人文学科选修课程主要为人文科学总论、历史文化、文学与意识、思想与宗教哲学等;社会学科选修课程除社会学科总论以外,还包括社会、政治、管理、经济、心理等方面内容;自然学科选修课程主要是在自然学科总论的基础上,将生物科技、生命科学、数学、化学、物理学、自然环境、工程理论等课程纳入必修课程系统内.

5.3加强通识教育文化教育

在现阶段高等院校体育专业课程内容传输过程中,高等院校体育教育人员大多以某一个身体部位练习或者某一个技术动作要领进行反复讲解,并没有注重相关专业学生真实意图[5].针对上述情况,为了真正的实现高等院校体育专业学生与体育教育内容的良好互动,在教学过程中,相关教育人员应合理利用现代化教学方法,如启发法、诱导法等,同时以发挥相关专业学生主动性为主要目的,从教育艺术、育人艺术两个层面,对高等院校体育专业学生体育道德、体育情感、体育文化、体育意识、体育认知等进行全方位培养.必要时,可将现有体育教育课程人文性进行分解重构,以文化为视角,不断丰富高等院校体育专业课程内容,并对体育教育真实意图进行合理分析,充分发挥高等院校体育教育专业通识教育实际效用.

6总结

综上所述,从教学层面进行分析,通识教育是高等院校基础教育重要组成模块,是高等院校学习人员需要接受的必修非专业课程.因此,在高等院校体育教育工作开展过程中,高等院校应以“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全面发展的公民”为目的,结合多层次、多维度课程设置原则,构建系统科学的高等院校体育专业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切实提高高等院校体育专业通识课程教育质量,为高等院校体育专业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章春风,陈圣江.从通识教育视角探讨中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J].山东社会科学,2016(s1):408-409.

[2]杨传鸣,贾琳,关维娜,等.高校英语通识教育发展研究———基于供给侧改革的视角[J].教育探索,2017(2):90-93.

[3]杨枝创.通识教育视野下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研究[J].教育观察,2014(2):60-62.

[4]于洪涛.新时期通识教育视野下的大学体育教学改革研究[J].才智,2014(27):21-22.

[5]姜彬.通识教育视野下的大学体育教学改革[J].当代体育科技,2017,7(4):7-8.

作者:李云鹏 单位:闽南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