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识教育的小学高年级课外阅读路径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通识教育的小学高年级课外阅读路径,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通识教育的小学高年级课外阅读路径

[摘要]以通识教育为参照,小学高年级课外阅读要树立全球文明观,超越学科的局限。课外阅读要了解文本的背景,注重深度阅读;要积极积累各种素材,增加知识储备;要注重分享启发式教学,建立新型的家庭关系。

[关键词]通识教育;课外阅读;全球文明观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新高考的改革,高考对学生阅读能力的考查明显提升,各学科试卷的阅读量均有增加。首先,部编本语文教材提出了“教读”“自读”加“课外阅读”的模式,将“课外阅读”纳入常规教学中,提升了“课外阅读”在教学中的地位。其次,自主招生考试和海外高校申请考试都对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这就要求学生在受教育的初始阶段就要重视阅读能力的培养。根据阅读的对象,阅读可以简单分为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前者按照教科书设置的内容和培养方案进行,后者是前者的延伸,主要是让学生从非应试性的出版物中获取新知,培养综合能力。通识教育是以人为本的全面素质教育,20世纪80年代传入中国。目前,复旦大学、清华大学和中山大学等大学均建立了系统的以通识教育为关怀的培养方案和课程模块,供大学生自主选课。通识教育要求学生有丰富的知识、较强的逻辑、人文的视野、科学的精神、出色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学校和家长注重培养学生的这五大能力有助于衔接中高考和促进学生的持续发展,这五大能力在应对未来的自主招生考试和海外留学申请中也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实际上,这些能力的培养仅靠单一的传统语文阅读是无法完成的,需要借助大量的课外阅读训练。然而,在资讯发达的今天,面对层出不穷的纸质和电子出版物,从何处阅读成为一个问题。根据张婷的研究,现在的课外阅读问题主要集中在:学校在提倡和鼓励课外阅读时往往缺少必要的整体规划,课外阅读活动形式化、表面化;家长对学生的课外阅读重视不足。[1]为此,建立系统的阅读规划非常有必要。本文基于通识教育的理念,以小学高年级的课外阅读为视角,围绕小学高年级学生读什么和怎么读进行研究。

二、课外阅读内容的选择

(一)树立全球文明观

课外阅读要放眼世界,牢牢树立全球文明观。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风靡全球,体现了全球文明的观念。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世界各个部分是封闭的,交流少,甚至对彼此一无所知。新航路开辟后,各大陆板块文明逐渐碰撞、交流和融合。此后,世界形成了以基督教为文化底蕴的欧美文明,以儒释佛为元素的中华文明,以及其他性质的文明,这些不同类型的文明彼此由于文化传统、历史经验不同,使人们对世界的认知方式也略有差别。因此,小学高年级学生要在坚持文化自信,重视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充分了解世界其他地区的文明,尤其是发达国家的文明。这就要求教师一要重视传统的古诗词、中医等特色文化;二要对其他文明的形成有所认识,了解他们的语言风格、思维方式和处世之道。基于此,教师可考虑按照国家进行选材,择取每个国家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供小学高年级学生阅读。此外,教师要注意扩大阅读的外延,不仅要学生阅读文学作品,还要学生兼及历史和地理文本。如美国潘恩的《常识》是在特殊情况下产生了重要意义的作品,很值得小学高年级学生阅读。

(二)超越学科的局限

优质的阅读内容有助于学生在学习中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近些年来,学科交叉融合的趋势越发明显,尤其是计算机技术在很多领域扮演着重要角色。这就要求家长和教师对学生的培养要有跨越学科的意识,不要总是语文的归语文,数学的归数学,要用通识教育的理念指导学生的日常阅读和学习。此外,学生不仅应阅读人文的内容,还要阅读科学作品,不仅应阅读中文世界的图书,还要阅读其他语种的图书。家长和教师应注重对学生阅读内容的引导,选材要把握如下原则:一是阅读内容要有助于和初高中内容的衔接,使学生从考试中受益;二是阅读要重视科学精神的培养,使学生树立科学理念,对基本的科学原理有一定认识,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三是阅读要能够拓展人文视野,使学生对传统和现代的中华文化有一定了解,对某一专门领域的文化有深刻认识,同时,对世界其他文明的历史与文化有一定的认知,能够理解不同文明的价值观。

三、课外阅读的方法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2]。前文笔者谈到了好书的选择,那么怎么读关系到理念能不能有效落实,正如有学者在调研后指出:“很多教师和家长反映,学生喜欢看书,书读了不少,可阅读成绩、习作水平却未见提高。”[3]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学生不会阅读,看似读了,实则没读到精髓,自然不能转化成能力。笔者认为,行之有效的课外阅读要做到了解文本的背景,注重深度阅读;积极积累各种素材,增加知识储备;注重分享启发式教学,建立新型的家庭关系。

(一)了解文本的背景,注重深度阅读

任何文本的产生都有其特定时代背景,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往往只是积累若干词汇或故事,深度阅读必须依赖大量的历史和地理知识,将对文学作品的阅读与历史和地理知识结合起来。例如,在阅读草船借箭的故事时,学生要明白三国的历史情形和草船借箭之所以成功的地理因素。为什么诸葛亮判断三天后会有大雾,这是基于他对自然现象的理解。在阅读鲁迅的作品时,学生要明了鲁迅所处的战乱时代,他的焦虑,他对国民性的抨击,以及既怒其不争又略有同情的心态。只有理解文本的背后内容,才是有效的阅读。否则,即便读遍二十四史,也难以掌握要领。

(二)积极积累各种素材,增加知识储备

阅读是增加知识的重要手段。为了扩大知识储备,学生要把精读与泛读结合起来,精读能增强思考的深度,泛读能迅速拓展知识视野。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要重视素材的积累。通常而言,积累素材不是为写作服务的,素材的积累应比较宽泛,物理原理、化学公式和生物进化之理都应成为学生阅读时关注的焦点,不能因为它们不属于语文而一眼略过。教师应树立大学科的观念,一切未知的符合学生理解能力范围的知识都应当去探求,纳入学习规划中,只有这样,学生在未来的学习中才能做到不偏科,知识体系完整,有助于他们的全面发展。

(三)注重分享启发式教学,建立新型的家庭关系

尽管课外阅读已纳入部编本教材,但事实上,由于课堂教学时间有限,教师的角色被弱化,课外阅读还是要回归家庭中,家长的角色将会凸显,孩子和家长之间要建立起一种新型的亲子关系,家长要承担起教学的任务,这不同于课堂的传统教学,而是一种分享启发式教学。家长可以先查阅相关资料,对阅读的文本进行深度了解,再与孩子共同学习,分享心得。在学习环节,家长一方面要重视与孩子分享有趣的有启发性的话题;另一方面要善于引导孩子思考,向家长提问,这需要家长也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往往优秀的家长更容易培养出杰出的孩子就是这个道理。时代在变革,学习内容也在不断变化,我们虽然无法预测未来需要什么样的知识,但是一些基本的原理和方法不会变,正是这些使我们拥有不断学习和提升的能力。注重通识教育理念在小学高年级课外阅读中的应用,势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阅读质量,进而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鉴于此,教师要在课外阅读内容的选择上牢牢树立全球文明观,改变单一学科思维,超越学科的局限。同时,在课外阅读的方法上,要了解文本的背景,注重深度阅读;积极积累各种素材,增加知识储备;注重分享启发式教学,建立新型的家庭关系。

参考文献:

[1]张婷.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现状调查及探索———以信阳市为例[D].信阳:信阳师范学院,2017.

[2]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王美平,钟芳仪.剖析课外阅读现状,提升课外阅读效益———厦门市云顶学校小学生课外阅读抽样调研报告[J].教育观察,2018(4).

作者:王申 单位:南阳师范学院文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