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通识教育的历史演变及社会功能,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通识教育属于教育改革范畴,指在教育过程中通过增加学生知识的广度与深度,使青年学生兼备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素养,培养“完整的人”。通识教育的核心是公民责任、自由精神和远大志向。通识教育是历史发展的产物,它的终极追求是培育具有独立人格与独立思考能力的完整的人。
一、通识教育的历史演变
“通识教育”译为“通才教育”、“一般教育”或“普通教育”。自19世纪初美国博德学院的帕卡德(A.S.parkard)教授第一次将它与大学教育联系起来。赫钦斯认为“没有通识教育,就没有大学”。当时一些欧美学者有感于大学的学术分科太专门、知识被严重割裂,创造出通识教育。通识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青年学生能独立思考且对不同学科有所认识,以至于能灵活地将不同知识融会贯通,最终目的是培养出完整的人。80年代,台湾台学者综合翻译,将“通识教育”翻译为“通才教育”。“通识”和“通才”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基本重合。“通识教育”属于“教育改革”的范畴。“通识教育”的理论依据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表明,不同学科或科学的精华高度统一而非对立。自然科学研究自然现象,揭示自然界的物质运动变化规律,自然规律在任何参考系中都有相同的表现形式。社会科学研究社会现象,揭示社会发展规律,社会发展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因此,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高度统一,人类征服改造自然的过程与社会进步的过程是平行互动、正相关的。通识教育实际上是素质教育最有效的实现方式。北师大在通识教育中,贯彻“博学与精专相统一的个性化素质教育”,把通识教育分解成哲学社会科学素养、人文素养、自然科学与技术素养、美学艺术素养、实践能力素养五大模块。鼓励学生结合实际跨学科、跨专业自由选课,充分发展个性,博学多识。通识教育是“大学精神”的课程实现方式。通识教育的思想源远流长,东西方的思想家和教育家都有相关主张。孔子曰:“君子不器。”器者,各适其用而不能相通。成德之士,体无不具,故用无不周,非特为一才一艺而已①。成德的人士,才艺多多,掌握的知识和技艺种类繁多,而且各种知识和技艺高度融通,然后无所不能。古希腊历史学家和哲学家及军事家修昔底德:“我们不需要荷马的称赞。我们已经开发了广阔的土地和海洋,象征着财富的纪念物随处可见。”②修昔底德在古希腊自由社会中成长起来的一个通识英才,他认为自由社会中公民的各种潜能巨大,能创造出丰富的物质财富。柏拉图:“青少年时代的个性姓形成的时期,极易被打上各种烙印。我们能够草率地允许孩子们听一些随意编造的故事,以至让他们接受那些与我们认为他们成年后应该拥有的思想观念时常相左的思想吗?”③修昔底德的关于通识教育的思想体现人们对自由社会的充分自豪感,而柏拉图的思想则是修斯底得论断中提到的人类成就之后产生的问题,即民主社会在取得经济成就之后导致社会成员思想分歧。他们认为,教育年轻人,第一要务是帮助他们成为个体的人,有独特的劳动技巧和一定的熟练度。第二要务是使他们适应不断变化的公共生活,作为公民和社会文化的传承者,与他人共同享受物质和非物质文化的财富,“合力”促进社会历史进步。“通识教育”的理论和实践产生于19世纪,一批学者和美国政府共同倡导。此时,自然科学的各个门类均相继成熟起来,形成严密的知识体系,许多学者认为“让物质世界的内在力量为智慧所控制”必须推行通才教育。20世纪,通识教育已广泛成为欧美大学的必修科目。1945年哈佛红皮书《自由社会中的通识教育》,进一步倡导在大学和中学推行通识教育。1947年,杜鲁门总统高等教育委员会的报告《美国民主社会中的高等教育》呼吁:“教育中在民主社会中的作用是确保不同个人和群体的平等自由和平等机会。教育要起这样的作用,就必须改变其手段和方法以适应多样化的学生群体。通识教育应该给学生以价值、态度、知识和技能,从而使他能在自由社会中正确地、很好地生活。”④当时二战结束,第三次科技革命开始,这场通识教育运动是历史的产物。中国台湾于1984年开始建设研究型大学、综合性大学。香港为实现“致力全人教育”的目标,学者们提出高等教育应当“中西文化交汇、多元化等特色、全人教育、完整教育”等主张,目的在于扩宽学生视野、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并有效加深对自身和社会的认识。国内陈向明、杨颉、李佳、王霞、骆少明、刘淼、张寿松、宋尚桂、黄进、黎学平等学者相关研究成果颇丰。但通识教育的研究目前还处于不断深入探索的过程中。在21世纪新时代,“全球化”趋势催化了“解民族化”与“解疆域化”的效应⑤。在“全球化”的冲击之下,本土文化与其他强势文化的争衡对高校教育产生新的挑战。
二、通识教育的社会功能
通识教育重在“育”而非“教”,培养全面的人,通识教育有利于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提升公民意识和培养完整的人等,具有积极的社会功能。通识教育既是社会历史发展变革的产物,又促进教育改革和经济发展。“全面的人”是劳动力的主力军,而“劳动力”是经济发展的“四个车轮”中最重要的车轮,如果没有“劳动力”,则资金、技术、资源都难以运作。二次大战期间和战后,美国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速度提升,从而对掌握新知识和新技术的各类人才的需求数量和质量随之提升。所以,通识教育与二次大战之后美国的经济发展和教育改革面临新的调挑战关系密切。知识的扩展要求改变课程组织、更新教材内容,注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态度、公民意识和思维能力⑥。不同学科/科学你关心领域的精华高度统一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所揭示的规律具有高度的统一性。自然规律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和逻辑的简单性”,社会发展规律也是如此。通识教育促进经济发展是通过培养复合型、创新型的通才实现的。通识教育规定学生必须跨专业、跨学科选课,禁止选那些与本专业相重复或相关相近的课程,保证学生课程结构的合理性并汲取更多的“知识营养”。知识结构决定思维方式,大学生处于优质劳动力的储备阶段,劳动力的素质是经济发展的四大车轮之一⑦。斯坦福大学明确地以博雅教育(LiberalEducation)作为大学部的教育目标。在斯坦福大学提供的学位取得说明中,即以博雅教育为大学部教育标题,并指出:“如同所有的大学一样,斯坦福提供某大学部同学获取博雅教育的途径;这种教育在人类各个重要知识领域中,增广学生的知识及觉察,特别对其中一两个领域进行深入的理解,并让他(或她)得以持续终身的学习,而且把知识用在事业及个人生活中。”⑧为此,斯坦福大学采取学季制,学生必须修满180个学分才可以得到学士学位。除了主修学系要求的专业学分及个人选修的课程之外,每个大学生还必须满足学校规定的语言要求(theLanguageRequirement)、均匀要求(theDistributionRe-quirement)和写作要求(theFreshmanWritingRequirement)。这些课程是对每一个大学生的统一要求,也是他们的共同课程。社会实践表明,斯坦福大学的博雅教育能将青年学生的各种潜能充分发掘,从而他们的劳动技巧、熟练度与判断力随之获取更大进步,促进劳动生产力的有效提升⑨。努力培养完整的人是通识教育的价值之一。美国专家认为研究通识教育的价值在于培养富有责任感的公民,有教养的人具有有效思考的能力、逻辑推理、关系理解、想象力、清晰沟通等综合能力。这些能力培养的知识基础包括人文、社会和自然科学三大领域。台湾为培养“完整的人、通达有识见之人”。通才教育能在一定程度上将严密分科造成的思维僵化有所改善,用富有知识的大脑“面向世界”而非目测世界。杜鲁门总统呼吁:“……通识教育应该给学生以价值、态度、知识和技能,从而使他能够在自由社会中正确地、很好地生活。”⑩他认为通识教育不仅能有效提升社会中各群体和个体的劳动技能,还能因此在总有社会中“正确地、很好的生活”。麻省理工学院(MIT)的通识教育,每个大学生除了自己主修的理科或工科之外,还“必须”主修人文、社科中的政治、经济、语言和音乐科目。规定全校所有大学生必须满足四个学程要求:科学学程,包括化学、物理、微积分与生物;人文、艺术与社会科学学程;条件性科技类选修学程;实验学程。第一个学程的特点是即使是主修文法科的大学生,也要接受很正式的科学基础课,而非观念介绍方式的导论课。第二个学程的特点是在该学程中,每个学生必须选修至少八门课。第三个学程的特点是在本身主修以外,再加选至少一门非主修的科技课拓宽自己在科技知识方面的视野。第四个学程的特点是所有学生,不论文理,全部都会做科技类实验,其分量大约是一至两门课輥輯訛。实践证明,麻省理工学院在培养通识人才方面方法独特,一般大学很难做到,它确实可以培养出文理兼修的优质劳动力。当代产业升级和社会转型需求通识型人才,通识教育使学生文理兼修,活跃思维,激发创新灵感。文科生学习自然科学知识如数理分析、宇宙学、力学、光学、电磁学、生命科学等理论可以更好地解释社会现象,揭示经济、文化等社会发展规律。理科生学习社会科学知识,将自然界万事万物变化中的现象和本质、偶然性和必然性、内容和形式、可能性和现实性、原因和结果等之间的逻辑应用于对社会变革和发展的分析,扩展科学的文化功能,提升科学的精神价值,避免枯燥的纯学术研究,增添生活情趣。总而言之,孔子、修昔底德、柏拉图及哈佛、麻省理工学院的教育家和思想家有关通识教育的理论在转变成教育模式和制度之后,培育出一大批完整的人,因此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强化公民意识,产生积极的社会功能。通识教育实际就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平行互动发展的历史在教育领域的实践,通过学科交叉、文理兼修,有利于青年学生立体、全方位地认识自然和人类。
作者:李勇 单位:苏州市职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