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通识教育课程教学改革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政治学通识教育课程教学改革,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政治学通识教育课程教学改革

摘要:通识教育成为当前各个高校推行教育教学改革的主要抓手。作为一门重要的社会基础科学,政治学无疑在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中具有重要作用。然而,当前政治学通识教育却存在学生兴趣不足、缺乏合适教材、教学方法不够灵活、学校重视不够等问题,为此,需要我们明确目标、优化内容、激发活力,推进政治学通识教育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关键词:通识教育;政治学;教学改革

一、作为通识教育的政治学

通识教育(GeneralEducation)最初由美国帕卡德教授在19世纪初提出,并尝试用于教学实践。通识教育是古希腊自由教育思想的延续。古希腊人重视理智、德行和审美,忽视知识的实用价值。1919年,哥伦比亚大学开设“最高荣誉”(经典名著作品)和“当代文明”两门课程,被认为是通识教育在美国的开端。“当代文明”课程创始人之一霍克斯指出,要将学生塑造成“对民主来说是安全的公民”。而我们今天所谓的通识教育则出现于1945年美国哈佛大学委员会发表的《自由社会中的通识教育》报告,该报告认为通识教育是“学生整个教育中的一部分,该部分旨在培养学生成为一个负责任的人和公民。”其后,美国对通识教育进行了一定调整,但对培养一个对社会负责任的公民这个目标没有变,正如有学者认为,“所谓通识教育就是一种建立人的主体性,以完成人之自我解放,并与人所生存之人文及自然环境建立互为主体性关系的教育,也就是一种完成‘人之觉醒’的教育。”针对我国高等教育专业设置过窄、学生缺乏文化素养等问题,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通识教育思想经香港、台湾引入。通识教育倡导大学并不只是专业教育的理念,大学更主要的是培育具有完整现代人格,同时具有较强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学生,并应该能够为学生未来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国内众多高校都开始积极探索、推进通识教育课程。政治学作为一门重要的社会基础科学,“是一切学术中最重要的学术”,研究如何组织和安排人类社会生活的问题,自然成为很多高校非政治学类学生一门重要的通识课程。政治学是一门古老的学科,甚至有学者指出政治的起源比人类更古老。政治学科在现代学科发展史中也具有重要地位,早在清末成立的京师大学堂就曾设立政治堂,相比政治学发源地的美国仅晚了十几年。1981年,复旦大学、北京大学和吉林大学等高校开设了政治学本科和硕士培养项目。当前,很多高校都设有政治学专业,培养了从学士、硕士、博士到博士后流动站等各个层次。通过政治学的教学,为国家党政机构输送了大批人才。政治学作为揭示政治现象的一般本质与政治运行普遍规律的理论体系,主要包含这样一些部分:展现政治价值坐标的政治哲学方面,如正义、自由、民主等;揭示政治体系精神的政治文化和政治意识形态层面,如共产主义、保守主义、原教旨主义等;说明政治体系内部构成和制度安排层面,如三权分立、政党、国家等;描述政治实际过程的政治行为方面,如选举、统治、阶级斗争等;描绘政治体系外在环境方面,如全球化、霸权主义、国际组织等。这些内容的不同组合,构成不同政治学说。掌握这些,才能使我们正确认知所处的政治生活情景,理智看待、参与现实政治生活。因此,对于更多的非政治学类学生而言,政治学非常重要。作为一门通识教育课的政治学,能够使学生知道一个良好的政治秩序是如何构成的,并如何建立和维持,如何做一个理性成熟的公民,如何坚持政治理性和政治智慧,避免政治冷漠和政治膨胀。因此,相对其他学科,政治学作为一门通识教育课程无疑更契合通识教育课的本义。

二、当前政治学通识教育教学中的问题

虽然很多高校通识教育课程中有政治学课程选项,不少高校也推出了一些精品课程,但总的来说,当前政治学作为通识教育在教学上还存在如下问题:

1.学生兴趣不足。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最大的动力。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人文社科类中的经济类学科日益成为显学,如金融、会计等日益成为学生追逐的热点。甚至很多行政管理、法学等专业学生纷纷谋求转到经济类专业,有的班竟然有超过一半学生转投其他专业。政治学作为通识教育选修课自然不太受学生喜欢。笔者本人在课堂上对学生随机调查中发现,大多数学生选择政治学也是因为基于学分的需要和时间相对空闲,极少是因为对政治学感兴趣而选择这门课。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学生对政治学一知半解或知之甚少,受制于中学时期应试教育形成的政治学偏见。他们理解的政治学就是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宣传,是阶级斗争、帝国主义等空洞的教条,普遍对政治学不感兴趣,缺乏学习动力。

2.缺乏合适的教材。作为通识教育课的政治学教材与政治学专业教科书应该有所不同,也绝不是专业教科书的简化版,而应该有独特的知识系统,语言深入浅出,最好具有专题性质。然而,当前政治学通识教育的教材较少,绝大多数高校采用专业教科书。特别是近年来教育部要求各个高校无论是通识教育还是专业课,都要使用马克思主义工程教材。而这对于一般的学生来说,可读性和难度都增加不少。

3.教学方法单一。在传统的教学观点看来,教学过程是促使学生感知、理解、巩固及运用知识或教学信息的过程。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只是消极被动的,只是被动接受教师教授的信息,进行学习掌握。因此,学生的主动性没有得到充分地发挥。然而,政治学课程本身是一个基础性课程,有着大量的抽象概念、原理,通过传统的教学方式,很难引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也就进一步导致课堂上师生缺乏教学互动,课堂气氛沉闷、枯燥,学生大多低头玩手机等,授课效果不佳。

4.学校重视不够。据了解,哈佛大学通识教育课共分为八类,但是每类课程之间不是割裂的,是相互联系的整体,而且主要聚焦公民意识的培养,树立批判意识,弘扬古典精神,建立现代视野,实现国内关怀和国际友爱理念的统一。反观我国很多大学对通识教育理念仍然认识不清,缺乏整体设计规划。政治学课程和其他通识教育课之间缺乏支撑,没有构成一个有机整体,课程教授完全是老师个人的事情。此外,通识教育绝非专业教育的“加餐”“甜点”,更不应该在专业主义模式下进行。

三、政治学通识教育课程教学改革建议

1.明确目标,建立包括政治学在内的通识教育课程整体规划。学校要高度重视通识教育顶层规划,不应只是照搬国外的模式,而要根据我国高校的特点,制定符合我国实际的通识教育课程目标和体系。美国高等教育委员会1947年发表的《为了民主的高等教育》这份报告中明确描述了美国通识教育的目标,即培育体现美国主流价值观、与美国的社会制度相适应的社会公民。我国政治学通识教育课程的目标应该是培育具有“世界眼光、中国灵魂的现代公民”。这里的“世界眼光”强调培养的学生要具有全球视野,能够以国际化的视角看待当前的世界和中国在世界的位置,并形成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和国际精神;“中国灵魂”更多地强调学生要能够有效认知中国的文化,特别是传统政治文化,不要盲从西化,要明了一个中国人所具有的文化基因,要爱护自己的文明,坚守自己的特色,成为一个具有中华精神的公民;“现代公民”强调要形成具有现代性的精神,对现代社会所要求的规则、情感、意志、能力内化为自己的行动,成为一个符合现代社会要求的公民。为此,学校需要在师资配备、经费投入、课程建设等方面加大投入,形成一个符合我国高校特点的包括政治学在内的通识教育课程整体规划。

2.优化内容,完善政治学通识教育课程体系。通识教育的政治学课程与专业课程有一定的区别,在内容上要与我国政治体制相结合,要与国家价值观相结合,积极宣传新时代新思想。“中国政治学的基本任务是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民主模式。”“我们研究政治学是为了建设一个社会主义强国,我们要建立并加以发展的是社会主义政治学,它要求我们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研究社会主义的政治关系和政治规律。它是社会主义的,同时又是中国的,即从中国的具体情况出发,具有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政治学。”美国通识教育也不否认其价值观的教育功能,会将美国主流价值观渗透到课堂中。如果通识教育培育出来的学生与社会主流价值观相违背,无疑是通识教育的失败。为此,作为通识教育课的政治学除了具有政治哲学、政治制度、政治文化等基本理论外,还要紧紧把握时代脉搏,聚焦当代政治实践,积极倡导当代主流价值观。具体内容方面,可以仿照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系列,组建通识教育系列教材编委,针对不同的内容,组织专家以专题形式进行编撰。

3.激发活力,多种教学方法以增强政治学通识教育课程吸引力。针对现代教学过程的本质,苏联教育家尤•克•巴班斯基曾指出:“只有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相互作用中才能产生出作为整体现象的教学过程本身。割裂开教与学之间的相互作用的联系,就使这一过程失去完整性。也就是说,失去它存在的一个基本特征和条件,那就不成其为教学过程本身了。”因此,我们要高度重视在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对于政治学通识教育课而言,我们要注意采用这样几个教学方法:一是理论联系实际。政治学是一门与实际联系比较紧密的学科,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众多事件都可以通过政治学的方法来分析。如每年春天的“两会”,期间涉及国体、政体等政治本质,也有民主、选举等政治行为,我们可以根据组织学生开展模拟会议,了解我国政治体制和政治运行规则。同时,适当拓展我国与西方国家政治体制区别的内容,让学生自己搜寻相关资料,组织发言。教师根据学生准备、发言情况总结,并进一步进行理论阐述。二是注重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法可以激发学生好奇心,增加其参与热情,促使学生由原来消极被动的获取知识转化为积极参与寻求知识的氛围,让相对抽象、乏味的政治学基本概念和理论生动起来。教师要事先将精心选择的案例发给学生,并将不同专业学生组合成不同小组,要求他们从不同的视角搜寻相关信息,再将相互间的信息在小组中进行交流,形成统一的观点,然后再通过小组间讨论,以激发不同观点的碰撞,最后,教师点出案例所涉及的相关政治学的基础理论和概念。三是注重新兴教学工具的运用。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各种网络即时通信工具勃兴,传统的报纸、电视、广播等媒介已逐渐失去对学生的吸引力。政治学教师要注意把握新时期学生特点,充分利用各种信息工具。如组建课程微信群,不断推送一些时事新闻、政治热点事件,让学生讨论,并在课堂进行点评。而学生在微信群的讨论活跃度也将作为学生期末成绩的一项指标。这样就可以做到课上课下、随时随地的进行相关知识点学习,学生也有学习热情。而要实现多种教学方法使用,一个重要前提条件是对于通识教育的政治学课程,学校要给予更灵活的考核方式,不应与专业课程一样要求闭卷考试,可以允许教师自主决定考核形式,只需提供相应考核依据即可。

参考文献:

[1]李曼丽,汪永铨.关于“通识教育”概念内涵的讨论[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1999,(1):96-101.

[2](美)威廉•V.斯潘诺斯.教育的终结[M].王成兵,等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219.

[3](美)哈佛委员会.哈佛通识教育红皮书[M].李曼丽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40.

[4]李曼丽,林小英.后工业时代的通识教育实践——以北京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为例[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15.

[5](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北京:商务印务馆,1965.148.

[6](美)弗朗斯•德瓦尔.黑猩猩的政治[M].赵芊里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7]邓小平文选(2)[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80-181.

[8]黄坤锦.美国大学的通识教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82.

[9]张亮.我们应当提供什么样的哲学通识教育[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13,(4):154-157.

[10]王沪宁.发展中的中国政治学[J].瞭望,1994,(20):30-31.

[11]张友渔文选(下)[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149.

[12](苏联)尤•克•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般教学论方面[M].张定璋,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20.

作者:王扩建 单位:南京审计大学公共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