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校通识教育中的历史教育,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近年来,针对现代大学学术分科太过专门,知识被严重割裂,过分强调专业化和实用化忽视人文教育带来种种弊端,国外高校均倡导打破学科壁垒,主张通识教育。历史学作为人文社会科学的基础性学科,对培养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完整的人格具有重要作用。在大学通识教育模式下,西藏高校应结合地方实际,借鉴国内外高校通识教育的经验,加强历史教育。
关键词:西藏;高校;通识教育;历史
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历史是最好的老师。这门功课不仅必修,而且必须修好。”[1]历史学作为人文社会科学的核心学科,在培养大学生人文素养,涵养大学生人文精神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西藏高校担负着为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任,是国际反华势力和达赖集团渗透的重点领域,也是其与我们争夺西藏青少年的主要战场。因此,在西藏高校开展历史教育有着特殊重要作用和长远意义。
一、历史教育在西藏高校通识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英国著名哲学家培根在《论学问》一书中指出:“读史使人明智。”[2]在西藏高校学生中,历史学专业之外的学生,尤其是理工科学生,不仅对中国历史、世界历史所知甚少,对藏民族的历史所知也不多。西藏地处祖国西南边陲,有着不同于内地省市的特点。在西藏高校开展世界历史、中国历史、西藏地方历史通识教育,不仅可以使西藏高校各族学生了解和吸取先辈的经验和智慧,还可以培养他们对历史寻根溯源的穿透力、历史辩证的理解力、别具慧眼的判断力,提升其整体修养,使他们在未来的工作中遇到问题时,以更全面的眼光思考,更严谨的态度审视,更好地为西藏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2.历史教育可以提高西藏高校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
美国著名历史学家卡尔•戴格勒指出,历史学的首要目标就是扩大我们对于作为人到底意味着什么的认知和理性,是人类了解过去是如何变为现在的,而现在又是如何塑造我们对过去的认识的。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不仅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更是一个严肃的政治问题,事关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要想弄清楚西藏地方与中央政权的关系,就必须把西藏地方历史放在整个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的发展长河中去考察。通过学习世界历史、中国历史、西藏地方历史,可以培养西藏高校学生从纵向上树立起历史发展的整体概念;从横向上把小范围的历史放在大范围中考察,即将西藏地方历史放在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的时空范围内进行考察。唯有如此,才能使西藏高校各族学生弄清楚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历史依据,才能在大是大非面前站稳立场。
3.历史教育可以帮助西藏高校学生更好地把握现在和未来
历史具有资治、借鉴、垂训、治乱兴衰的功能,这一点深得国内外历史学家和政治家的重视。西藏高校各族学生是未来西藏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后备力量,担负着建设西藏、发展西藏、繁荣西藏的历史重任。大学期间的历史通识教育不仅可以使青年学生了解和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还可以拓展视野,升华境界,提高他们从历史中总结过去、预测未来的能力,提高他们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以更好地为西藏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二、加强西藏高校历史教育的几点建议
近年来,国内外高校进行了很多有益的探索和尝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西藏高校的历史教育可以从中汲取经验。
1.提高对历史通识教育在西藏高校中重要性的认识
清代龚自珍在《定庵续集》里说:“欲知大道,必先为史。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3]在党的报告中提出,要教育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把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放在了“四观”之首,反映出中国共产党对历史知识的学习重视。人文学科在人的全面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历史学是人文社会科学的基础,历史知识是人文社科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角度来讲,任何全人或完整的人都不可能脱离其生长的环境和土壤,通识教育走本土化的道路是大势所趋,历史传统教育必不可少。西藏高校一定要站在前文对历史通识教育在培养全人方面的作用的高度,认识历史通识教育在西藏高校育人工作中的重要性,以一种宽阔的视野、开放的态度面向社会,通过行之有效的方式,让非历史学专业的学生充分认识学习历史的重要性,让那些步入历史学殿堂的专业学生充分认识历史学的社会功能,激发其研究历史的热情,增强专业荣誉感和责任感。
2.将历史类通识教育课程列为西藏高校通识教育核心课程
近年来,在国内外很多重点大学对通识教育课程的探索和尝试中,都非常重视历史类通识教育类课程,并把其作为通识教育的核心课程。哈佛大学2005年的课程改革方案中,把课程体系分为主修、选修和通识教育三大板块,在通识教育课程涵盖的八大领域中,“文化与信仰”“世界中的美国”等领域均涉及历史问题,目的是希望学生通过学习历史类通识课程,从深度和广度上来把握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以此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全球眼光。北京大学在最初开展通识教育时,一直把通识课作为通选课,从知识角度做素质教育;近年来,针对通选课的弊端,探索设立了“通识教育核心课”,目的是推动学生对重大事件、对人生的思考,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和批判精神。清华大学在悠久的通识教育理念传统基础上,于2002年明确提出了以通识教育为基础的宽口径专业教育的通识教育体系;2014年,进一步突出了通识教育的基础地位,提出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的通识教育发展模式。在上述模式中,清华大学均把历史类课程列为文化素质选修课的主要内容。2009年,中山大学开始在本科生中推行“通识教育共同核心课程”计划,主要包括“中国文明”“全球视野”“科技、经济与社会”“人文基础与经典阅读”四大类,每位学生选修12-16学分,且必须在本科一二年级完成。[4]在上述大学的通识教育课程中,历史类通识教育课程均占相当比重。西藏高校应借鉴内地高校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的经验,把历史类课程作为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的必修课程,通过对历史、考古、思想文化等方面各具特色的专题知识学习,吸引广大非文史类专业的学生,以此增进西藏高校学生对世界历史、中国历史、西藏地方历史知识的了解,为充分发挥历史学科“经世致用”“资政育人”的社会功能奠定良好基础。
3.西藏高校的历史类通识教育课程要坚持中国本位、世界视野
在目前的国内外高等教育中,西方高校开设了“西方文明中的美洲”“近古至今日欧洲”的历史类课程,中国高校也提倡开设“中国通史”等历史类课程,这均是从本国、本地区历史出发,让学生了解自己民族过去、现在的历史发展脉络和未来的可能走向的重要课程,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历史情感,坚定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今天,西藏高等学校在强调西藏地方和中国本位历史教学的同时,必须进一步加强学生对世界文明史和区域文明史的学习。例如,“西方文明史”“非洲文明”“东亚文明”“南亚文明”“世界文明与全球化”等课程,都具有从世界史的宏观视野来看区域文明的特征。通过上述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历史纵向思维和横向思维能力。学会运用历史纵向思维分析问题,就可以在历史长时段发展进程中把握问题的实质,增强思想的纵深感;学会运用历史横向思维分析问题,通过空间上的区别和比较,拓展视界、眼光和胸怀,掌握西藏地方以及中国历史的特性,中国和世界的关联,理解历史的经验和教训。
4.加强历史类通识教育课程的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学校发展的基石,教师自身的业务素质和学识水平决定了历史类通识教育课程质量的高低。从现有状况看,我区的大部分高校教师都是在我国传统专业模式的框架之下学习的,他们所学到的知识大部分都是专业知识,与通识教育课程的授课理念和授课要求存在一定差距,这是当前我国通识教育改革面临的重要难题。因此,西藏高校和教育管理机构必须统筹师资队伍,进一步加强历史类通识教育课程教师的培养、培训与建设,努力打造一支业务能力强、综合素质好的历史学教学团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为通识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人力保障。
5.将现代教育技术运用于历史类通识教育教学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教育教学信息化成为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目前,在我区高等教育中,多媒体教学因其高效、生动、清晰、直观等优点而被广泛应用于课堂教学。历史是以往的一种客观存在,从时间维度来讲,距离现在越久远,历史上留下来的信息越模糊。教师可以借助考古挖掘实物、图片等形式,增强学生对历史客观存在的感性认识,调动学生积极主动思考历史问题,加深对历史相关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目前,许多国内外高校都已经在历史通识教育课程设置做出了很多有益的探索。如何在思想观念、课程设置和教师队伍培养等方面有进一步的提升和发展,仍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探讨和研究。
作者:赵君 单位:西藏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