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识教育下医学院校化学类选修课构建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通识教育下医学院校化学类选修课构建,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通识教育下医学院校化学类选修课构建

摘要:本着扩大学生知识面、拓展视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通识教育理念,开设了“化学与人类健康”通识教育选修课。课程以影响人体健康的化学因素为出发点,利用物质原理阐述化学与人体健康的辩证关系,以化学基础理论串联大量案例,构建出多选择性的模块内容。

关键词:通识教育;选修课;化学与人体健康

医学是一门直接服务于人类健康的生命科学,由于生命科学的高度综合性和全面性,从事临床工作的医务工作者不仅需要具有精湛的专业技能和良好的职业品德,还要具有指导病人康复所需的膳食营养知识,以及指导健康人群如何规避各种环境问题引起的不必要伤害。因此,对于医学生的培养,除了进行常规的专业教育外,还必须为学生提供通行于不同人群之间的知识和价值观[1]。顺应教学要求,重在“育”而非“教”理念的通识教育越来越得到各医学院校的重视。作为医学专业基础课程的化学,也应顺应要求,积极构建适合现代医学教育培养体系的选修课程。

一、化学教学现状

化学是一门传统的自然科学,能为现代医学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把握正确的发展方向。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受历史原因和社会客观现状的影响,我国高校比较注重专业教育,基础学科的课程设置和教学运行都存在诸多问题.。因此,对学生科学素养培养方面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在通识教育理念的影响下,虽然高校开始重视医学生的化学教学,但短期内依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矛盾。1.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的矛盾。随着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各学科尤其是基础学科学时被进一步压缩,而现代医学对化学知识的需求却越来越高。如何在有限的学时内完成高质量、高数量的化学教学,是每个化学老师必须要面对的问题。而目前的教学现状为:常规教学模式仅仅能保证完成化学基本理论的讲授,但化学前沿和应用延伸内容就显得有心无力。2.教学改革与学生现实需求的矛盾。随着科技发展,社会对医学生知识和能力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而传统的化学教学模式与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不符,严重影响化学课程在大学人才培养中作用的发挥,已经很难适应社会和学科发展需求[2]。于是,各院校积极进行教学改革,改变过去学生依赖老师的被动学习局面,建立一种以老师为导向的学生主动学习的新模式。但是,专业课程的繁重和学生对于基础学科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严重影响了新教学体系的运行效果。如何能让学生真正的主动而不是“被动的主动”学习化学,依然是广大医学院校化学教师需要不断摸索的课题。3.理论与实际应用的矛盾。医学是建立在自然科学基础上的应用学科,化学需要为临床医疗提供必要的物质帮助和理论指导。医学生学习化学的目的在于应用,但是,受学时和社会现状的影响,化学教学很难实现与专业课程的无缝对接,造成学生只能学到基本化学理论,陷入恶性循环的“基础学科无用论”怪圈。

二、构建目的和理念

要开展好医学专业的化学教学,除了改革教与学的互动模式外[3],还需要合理组织教学内容。在现有教学环境下,构建一门联系基础化学和临床应用的选修课,是一种能适当解决当下化学教学所面临的问题的较好选择。本着扩大学生知识面、拓展视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教学团队构建了“化学与人类健康”通识教育选修课程。该课程理念多元,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空间。首先,在课程目标上,注重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其次,在课程结构上,注重化学知识与专业课程和生活实践的结合,促进学生自主地、有选择性地学习;然后,在课程内容上,体现时代性、应用性、选择性,让学生学习对其专业发展和日常生活有用的基础知识与技能,给予学生一定的自由空间,让其选择学习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最后,在课程实施上,注重教学和考核方式多样化,多样化的教学和考核方式必然促进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有利于培养科学探究能力。

三、课程的构建

该课程计划学时为30学时,共2学分。分4个专题模块,每个模块7学时,最后2学时安排课程考试。课程的构建摆脱了现有化学课程框架的束缚,以模块化的内容呈现化学与临床应用的内在联系。1.人体中的化学平衡。人体中存在酸碱平衡、沉淀溶解平衡、水平衡(渗透压)、配位平衡、电荷平衡等,人体内物质的迁移和增减影响到相应平衡的移动,各平衡相互关联和影响体现“天人合一”的中医学理论。当人体内的物质与物质以及人体与体内物质间和谐相处时,人体处于健康状态;否者,就会出现健康问题甚至危及生命。模块内容以平衡移动原理串联起各种化学平衡对人体健康的影响。2.烟、酒和茶与健康。烟、酒和茶在我国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并且一直对我国人民生活有较大的影响。在介绍传统文化的基础上,重点介绍烟、酒和茶中各化学物质对人体健康有利和不利的影响,发扬优良的传统文化和规避不良生活习惯,比如:喝酒时大量抽烟,酒精是尼古丁等有害物质的良溶剂,能促进人体吸收更大量的有害物质;从物质的角度介绍茶的十大功效,唤醒青少年学生走出可乐和咖啡文化,继承和发扬中国的传统茶文化。3.食品化学与健康。我国是一个天然食材资源相对丰富的美食国度,但受工业文明的影响,各种食品添加剂逐渐渗透到饮食领域,也出现过大面积的食品安全事故。该模块内容以简单的化学原理串联起全球范围内出现的各种重大食品安全案例,提醒学生对食品安全的重视;从化学的角度介绍食品中添加成分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健康理念。比如,介绍世界公认的三大强致癌物质黄曲霉素、苯并芘和亚硝胺。这些物质在食品中本身并不含有或含量极少,但在食品的加工、贮运、烹调过程中往往受到污染,目前,青年学生喜欢消费的各种食品如烧烤等含有较多此类致癌物质。4.环境化学与健康。随着我国工业化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种环境问题日益凸显,比如:白色污染、重金属污染、农药残留、环境激素和居室装修污染等。普通民众几乎都在主动或被动地制造着各种污染,又同时身受各种污染的危害,地方性疾病和环境灾害疾病日益增多。该模块内容介绍工、农业生产和社会生活产生的废弃物或残留物引起的不同环境污染,以化学物质的角度阐述各种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作用机理。旨在培养青年学生的绿色化学和环境保护意识。

四、教学方式

信息化背景下的高等教育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呈现出教育资源数字化、教学支持网络化和学习方式多元化的发展态势[4]。根据需要,教学团队建设了移动端SPOC(SmallPrivateOnlineCourse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教学平台,课程的教学资料置于平台上,学生可以在手机端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探究式深度学习,SPOC平台有在线互动功能,学生可以和老师以文字、音频和视频方式深度互动,在线投票功能可以及时反馈学生学习心得和对课程学习的看法,实现师生共同分享教学话语权。

五、考核方式

考核只是检验学生课程学习情况和学习能力的一种手段,因此课程采用时机灵活、形式多样的考核方式。课终要求学生完成小论文、生活案例分析和社会调查报告等,对学生多种形式进行考查,充分调动学生积极主动性,运用课程知识,发现身边和周围的现实案例,分析问题本质,提出学生视角的解决之道。提高他们的社会问题的参与意识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识教育是通才教育,通过教育,使他们具备应有的社会观念和价值取向,从而能进行有效的思考,能够对社会现象和问题做出合乎事实的判断,并有勇于承担的责任心。在此视域下,构建的化学类选修课程是主干课程的有效补充,能有效连接化学和专业课程,把生活常识用化学的原理呈现给学生。通过学习,有利于提高学生对人类生产活动的新认识和对自然的尊重;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增强未来为社会服务的能力和意识。

参考文献:

[1]李曼丽.哈佛通识教育红皮书(2010年12月版中译本)[M].北京大学,2010:45.

[2]刘淑芳,邵丽华,崔晞,等.医学化学“物质结构”教学现状及方法探索[J].基础医学教育,2015,17(4):300-302.

[3]王腾,刘晶静,孙立平,等.MOOC时代下医学院校基础化学教学改革初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6,(1):76,120.

[4]康淑敏.信息化背景下的教学方式变革研究[J].教育研究,2015,(6):96-102.

作者:路新卫 李琳 游文玮 马豫峰 蔡玉春 单位:南方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