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校通识教育论文(3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通识教育资源共享平台存在一些问题,云共享平台的建立可降低教育成本,更好地实现通识教育教学资源共享。通识教育教学资源云共享平台的建构策略为:应用和推广通识教育云共享教学资源,遴选与甄别通识教育云共享教学资源,为通识教育教学资源云共享提供保障。
关键词:通识教育;教学信息;云共享;建构
“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对,是一种超越了功利性和实用性,强调人文、社会和自然科学基础知识教育的现代教育理念,注重对学生人格和综合能力的培养,人文教育是其主要内容。”[1]自由教育的理念和主张对现代通识教育有着奠基和引导作用。所谓“君子不器”,高校要具有大学精神,要培养整体素质高的人才,通识教育在高等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教育部在2012年就下发文件《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建设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体系”,要求高校之间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建设信息化资源共享平台,鼓励区域内高校资源共享、优势互补[2]。高校要积极拓展可利用的教学资源,通过制度构建、搭建平台等实现教学资源共享。通识教育需要在高校中切实施行,尤其是应用技术型高校。这类高校存在办学时间短、经费投入不足、师资力量尚弱的缺憾,教学资源共享平台的建立可使这类高校享受到优秀的教育信息资源,降低教育成本。因而通识教育的改革推进势在必行,通识教育教学资源共享平台的建构在改革推进中必不可少。
一、通识教育资源共享平台的现状
教学资源是指所有能够改善、促进学与教的条件,包括人、媒体、策略、方法以及环境等[3]。在通识教育的教学资源准备中,课程开发显得尤为重要,民办高校和高职院校亟待解决这一问题。通常他们开设的通识教育课程大约有一二十门,无法覆盖通识教育的领域且资料无法全面共享。为深入了解这一状况,笔者利用问卷在武汉设计工程学院、湖北经济学院、湖北美术学院、武汉传媒学院、汉口学院、文华学院等高校进行了小范围试测,调查对象既有公办院校,也有民办高校,涉及高校师生、教辅人员、行政人员以及高校其他人员,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81份,有效率为93.7%。经过调查发现主要有几下方面的问题:
1.共享技术障碍
虽然计算机与网络等软硬件技术经过多年发展,已经能够满足大部分课程共享需求,但要达到全面共享,尤其是数量众多的通识教育课程共享,技术障碍仍是首要问题。首先,硬件利用率低。硬件升级需要高额费用。在信息化日新月异的今天,更新周期越来越短,通识教育课程更新的速度远远落后于网络,所以在硬件的换代升级上疲于追赶,造成财力和精力的消耗。“不断地更换服务器需花费大量的经费,如何聚集闲散资源,为用户提供持久可靠的存储服务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4]但目前硬件的利用效率,延缓更新或无需更新方面工作做得不够。其次,资源建设混乱,彼此之间缺乏统一的接口。各个高校的教学信息各自为政,有自己的检索系统和服务器,形成一个个独立的通识教育教学资源系统,彼此之间的访问困难重重,数据如孤岛一般,无法实现全面共享。
2.通识教育线上课程缺少互动性与连续性
随着“慕课”“微课”在全球范围内流行,网络课程、建设产生了较多的教育品牌,如超星尔雅通识教育、网易公开课、麦课等等。其中超星尔雅通识教育课程最为完善,有超过300个的通识课程可供选择,涉及1500多个高校的精品通识课,课时量已逾数万小时。这为师资短缺的民办高校提供了极为丰富的通识教育资源。调查问卷显示,绝大部分线上课程是在各个高校录制好之后,经过剪辑上传至网络进行资源共享,授课教师会将自己的联系方式留在授课视频上。然而,用户在学习这些线上课程时表示,这些课程缺少互动,教师讲学生听,部分学生的提问没有得到教师的及时反馈。这样的教学效果不利于线上课程的有质进行,学生仅限于网络上的单向学习,提问讨论、即时交流这些环节在线上课程的学习中也有缺少。通识教育课程的连续性也不够,学生所选的课程一般是外校教师的课程,本校教材与外校教材存在一定的差别,学生在听课时也无法准确把握教材的连续性,课下会淡忘所学习的内容,如果有统一的教材就可以温习。
3.知识产权保护问题
信息资源共享与知识产权制度对立统一,相互促进,同时信息资源共享与知识产权二者也存在一定的矛盾性和关联性。调查问卷显示,大部分学校资源共享还是“犹抱琵琶半遮面”,一方面愿意共享,一方面又有诸多担心,如知识产权问题、安全问题等,收费现象还是比较普遍的,笔者根据调查的上述几所学校所有教学信息资源共享情况,制成表1。由表1可见,不开放的核心软件在所有信息中占比较高,由此可以看出高校在资源共享上的取舍标准,也反映出资源共享与知识产权之间的矛盾。资源共享建立在信息开放的基础之上,用户要求信息无偿或低成本使用,限制信息专有;而知识产权是对信息资源利用的规范,因此,如何解决资源共享与知识产权保护的矛盾,以求得制度均衡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通识教育教学资源云共享平台的建构优势
在线上课程存在诸多问题的情况之下,教学资源云共享就应运而生。与普通的共享平台相比,云共享指云计算环境下的信息资源共享,能满足用户在更广阔、更自由的空间环境中的资源共享服务,是信息资源共享在云计算环境下的又一发展。各个高校借助云共享提供的服务平台,将已经构建好的通识课程教学资源上传到平台上,服务商负责平台的运营、硬件配置、数据安全维护等,并给高校教学管理人员一个API接口,使各高校负责通识教育网络课程的人员管理本校资源的上传与更新,这样形成了一个高校—云共享平台—学习者的传递关系,也使通识教育课程在当今云共享的服务中得以更好、更快地传播。同时,云共享也有着资源存储安全的优势。云共享平台在设计时已将所有的用户资料和数据资源交由云端服务器处理,云端服务器有专业的精英团队来管理资源,保障了用户信息的安全。用户间还可以随时进行交流互动,随时对资源进行线上和线下的讨论分享,这就增强了用户对云共享学习的积极性,也使资源共享效果更明显。从这些方面来看,云共享平台比传统普通共享平台有着更为便捷、安全、互通性强的优势,这也成为通识教育课程云共享平台建构的最大优势。因此,我们可以将教学资源云共享运用到通识教育课程教育资源共享之中。这也是新时期教育改革的重要体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加强网络教学资源体系建设,引进国际优质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网络学习课程。建立数字图书馆和虚拟实验室,建立开放灵活的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以促进优质教育资源普及共享。”[5]各大高校纷纷响应教育部号召,都在积极利用教学资源,通过制度完善来构建通识教育教学资源的云共享平台。
三、教育教学资源云共享平台的建构策略
应用技术型高校一般以民办高校或多所单科性专科院校组合而成的高校居多,这些院校在通识教育课程的安排上总是捉襟见肘,无力满足覆盖面宽广的课程要求。为解决这一问题,应用技术型高校尤其是民办高校往往会选择网络通识教育课程,实现课程资源的共享,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广泛需求。因而,通识教育课程教学资源的云共享在需求量很大的今天以其优势被教育者和学习者青睐,综合现在的教学模式,对云共享平台的建构提出几点意见:
1.应用和推广通识教育云共享教学资源
为了实现校际通识教育课程资源共享,各高校应在本校目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对通识教育进行改革,强化“因材施教、突出特色”的人才培养理念,搭建通识教育平台。高校应对自己已有的公共选修课进行改革,要将通识教育选修课纳入校级课程建设,并鼓励教师积极准备校级优质通识教育课程的讲授,筛选出优质课程,精心剪辑并上传至云共享服务平台,并与服务平台的管理人员沟通,及时甄别学生意见以完善教学资源云共享。民办高校可借助这一平台积极探索新颖的教学模式,不仅是让学生学习,教师也可借助云共享平台提高自己的专业学识。云共享平台所提供的网络教学模式也在不断改变传统课程的教学方法。教师及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在网络上学习互动。
2.遴选与甄别通识教育云共享教学资源
通识教育教学目标的实现以设置通识课程为主要途径,其间遴选和甄别通识教育课程至关重要。张鹏振教授在谈到这一问题时强调:“遴选课程内容,要把握好‘三个维度’和‘五个层面’。‘三个维度’即基础、个体、社会。……‘五个层面’指知识融通、科学理解、文化传承、中西交流和为人处世。”[6]张教授主要从课程设置方面来谈论这一问题,每个高校都有自己的重点课程、精品课程,在开设通识教育课程时也会不自觉地侧重自己的优势专业,因而在课程设置上会有偏差。因此,在将教学资源上传至云共享平台之时,组织者也要对所上传的通识课程进行甄别,不受当下观念左右,也不能盲目攀比,甄别标准要体现出“精”“细”“准”“广”的原则。“精”就是要分清主次,不图大贪多,注重教学资源整合,集中精力保障上传至云共享平台的课程质量;“细”就是要深思细做,防止粗枝大叶、花拳绣腿,广泛搜寻细致查筛,教学资源的整合要符合教学规律,深入学生层面挖掘教学实例,使教学与时俱进;“准”就是要直击要害,忌胡子眉毛一把抓,从云共享平台上开展深入研究,积累经验和素材,以云共享平台课程资源整合带动师资培养、师生观念转变和教学形态优化,满足学生的合理要求,促进云共享教学资源的建设;“广”就是要内容广博,宽口径厚基础,将“概论”“原理”“通识”等讲得好的优质课程列入共享之列。
3.保障通识教育教学资源云共享
在线上课堂推进通识教育课程的改革首先要得到线下政策的保障。通识教育课程要做到网络共享,并在各高校之中得到学生的认可,最关键的还是学分的统一与互认。尤其是民办高校在办学之初本身就与市场经济挂钩,因培养方案总是会有市场的标杆。学生在线上选择的课程是否符合培养方案,学生通过线上课程学习所得到的学分学校是否认可,这些是多数学生所担忧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学校要给予学生更多宽容与指导。在制度层面不断创新以做到与时俱进,制定相关条例允许学生多角度、多层面、多维度地选择通识教育课程,允许学生根据个人兴趣爱好和发展意愿选择不同课程,要让学生在更为多样的课程中充分发展自己的个性,提高自己的学养。与此同时,各个高校也可以在通识教育教学资源云共享的平台下搭建小范围的校际优质共享平台,鼓励学生深入到共同体成员单位学习,感受其他高校通识教育课程的精彩课堂,学习前沿知识,这对于学生开阔视野、激发学习兴趣,也为进一步学习发展能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校内各部门之间也要做到相互支持和合作,必要的硬件投入也是重要的保障,这都能促进教学资源共享。
四、结语
云共享平台有着安全性高、应用性广、费用相对低的诸多优点,在通识教育教学资源的推广中起着重要作用。通识教育教学资源云共享平台建构并非易事,任重而道远。在课程的组建上,通识课程需要横跨各个学院、各个学科组成学术共同体,统一部署,不断探索,才能建构出比较完善的课程体系。云共享平台的构建则属于技术层面的工作,需要教育技术专业的人员在前沿科学的引导下,将通识教育普及推广,更需要教学第一线的教师、教育技术专家同心协力在实践中完善,在完善中推广。
参考文献:
[1]于业成.通识教育视野下高校教师的角色转换[J].中国成人教育,2013(14):125-126.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Z].教高〔2012〕4号.
[3]秦媛媛.刍议高校教学资源库建设策略[J].机械职业教育,2012(5):37-38.
[4]曹则新.云存储中开放网络资源稳定存储机制的研究与实现[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1.
[5]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工作小组办公室.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2010-07-29)[2017-08-05].
[6]张鹏振.应用技术型高校通识课程体系建构的策略[J].赣南师范大学学报,2017,3(2):98-102
作者:彭维危 王亚萍 单位:武汉设计工程学院 湖北美术学院
第二篇:通识教育视野下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
摘要:基于国内外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的研究进展,总结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与通识教育二者内涵的相通之处,比较二者遇到的障碍,将通识教育理论中的核心内涵、课程服务体系及教学方法等应用于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研究,以期总结出有实际指导意义的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服务模式及策略。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通识教育
1相关研究进展
近年来,图书馆阅读推广研究一直成为研究热点,其中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研究是主要组成部分。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研究主要包括:阅读推广活动方式的总结、经典阅读推广研究、推广活动效果评价研究等[1]。也有少量理论层面的文献,包括对阅读文化或阅读对象及行为的调研分析、阅读推广模式及策略研究等。总体来看,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多聚焦阅读推广活动研究,其服务创新多注重形式、方法的改变,但在联动性、持久性与时效性,仍需不断探索。相关研究对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的内涵、主体分析不够,缺乏与高校图书馆自身的任务相结合的内容上的构建。图书馆阅读推广服务的创新迫切需要相关理论研究的参考[2]。通识教育(GeneralEducation)源自西方,继素质教育之后,通识教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一环,在国内外高校形成了多种通识教育模式,比如北京大学元培学院的精英模式、浙江大学的大众模式等[3]。实践中,由于对通识教育的种种误解,我国大量通识课程不具备通识教育的本质内涵,通识教育需要平台推广其理念[4]。关于图书馆与通识教育的研究中,大多围绕高校图书馆如何开设通识课程,较少将通识教育与阅读推广结合起来,在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中仅检索到10余篇相关文献。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两点:一是基于通识教育平台开展高校图书馆推广的策略研究,比如建立通识教育经典文库、进行读书会推广等[5];二是应用案例思路的介绍,比如王余光老师主张在高校图书馆设立经典阅览室与经典教育,而其中的经典教育强调的是如何塑造大学生的通识能力[6]。可以看出,阅读推广与通识教育已进行了初步的结合,但相关研究与实践没有深入开展。在国外,国家和政府比较重视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美国先后推出关于大学生阅读推广政策诸如“美国大学生阅读项目”等,还制定了一项《不让任何人掉队》的教育改革方案[7]。相关研究主要包括:(1)高校读者各类阅读行为(学术阅读、移动阅读等)的实证分析;(2)图书馆与休闲阅读推广的关系及障碍研究等[8]。总的来说,国外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及研究比较注重品牌效应和实证调研,其影响面和持续性也较强。但由于国情不同,国外阅读推广教育在中小学阶段已经完成,因此对于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研究相对国内较少,多限于课外休闲阅读推广研究。内容也较零散分散,缺乏系统性,与通识教育相结合的也较少。
2通识教育视野下开展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的必要性
2.1通识教育与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的内涵比较
所谓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是以高校图书馆的资源与服务为主要载体,通过推广社会阅读的理念和方法,改善阅读环境,培养大学生一种阅读的能力、阅读的热情,提高素养,社会化阅读推广让阅读成为“悦读”[9]。通识教育是指非专业性、非职业性的教育[10],是培养整全的人的教育,是一种广泛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11],旨在培养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有社会责任感的、全面发展的人。可以看出,二者在内涵方面关注的效果都不是功利性的,都注重大学生素养的提升。另外,二者产生的背景也有相似性。在我国,由于中小学无法容纳通识教育,本应该在初等教育进行的通识教育只能在大学进行。阅读推广方面,由于我国从国家层面给予早期阅读教育推广扶持力度不够,本该在初高中阶段就应养成的阅读素养却成为高校阅读推广和阅读教育的重要目标[12]。
2.2通识教育与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的障碍比较
与公共图书馆阅读推广相比,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仍然是基于社会化阅读推广,其内涵关注积极阅读,强调去除阅读的功利性[9]。但这些与高校图书馆辅助教学科研的任务有所冲突,当阅读推广不能纳入到高校图书馆主体的业务中,不能日常化时,相应的人财物的配备不够完善,持久而有效的阅读推广服务也无从谈起。吴高提出我国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存在推广主体缺失、推广服务对象模糊、推广内容繁杂、推广活动形式单一等几大问题[13],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没有品牌化,不能扎根于高校的教学与科研服务,是其不能持久化运行的主因。通识教育方面,由于对通识教育的误解、师资力量的匮乏以及学科分化的壁垒无法突破等原因,让通识课程失去了它的本真[4]。同时,教师、学生及家长对通识教育缺乏足够的认识,对通识教育有种种的误解,通识教育需要广阔的平台、更持久地宣传其理念,这需要全校师生的通力合作。对于通识教育与图书馆二者的关系中,台湾通识教育研究专家黄坤锦老师在《美国大学的通识教育———美国心灵的攀登》一书中提出图书馆在营造校园气氛中,也是潜在的通识教育课程,教育是人生的经验,经验是全面的[14]。
2.3二者结合的必要性分析
综上所述,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与通识教育在内涵上相通,对象基本相同,同在高等教育的框架之下,目标也极为相似。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需要内容上的灌入与创新,而大家对通识教育的误区导致其急需平台更新观念。因此,基于通识教育开展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可以弥合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与图书馆自身任务上的分歧,与学校的基础教育结合起来,真正纳入到原有高校图书馆业务中。另一方面,图书馆营造书香校园的氛围、提供空间等平台可以促进通识理念的传播。二者互惠互利,通识教育所引申出的“书香校园”与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之间存在着直接的关系。另外,通识教育理论完整的内容与目标,可以作为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的指导。不断更新、完善的通识课程体系,比如人文素养、社会科学、科技文明以及经典研读等都可以丰富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的内容,不用盲目追随社会上的各类书目,使阅读推广的内容从繁杂变得有的放矢。同时,与负责通识教育教学、管理部门的合作,使阅读推广的主体更加明确与多元化,通识课程面对的不同年级的读者,也使阅读推广的对象更加层次化,进而提升阅读推广的效果。
3通识教育视野下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服务模式
阅读推广日益成为高校图书馆主体业务之一,目前有不同的开展模式,比如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的阅读推广成为泛学科化服务的一种形式,将阅读推广整合在学科服务平台Libguides上,取名为“图书导读与阅读推广”[15]。有的图书馆则将阅读推广与空间服务相结合,努力创新阅读推广的新策略,比如华南师范大学图书馆[16]。可以说,通识教育视野下的阅读推广模式仍然要紧紧围绕通识理念的核心内涵来开展,具体进行以下阐述。
3.1服务的理念与目标
通识教育旨在培养健全的人格与心智,打破专业壁垒,获得整全的知识视野,其概念是一个内涵宽泛、多阶段的历史范畴。国内各大高校通过对通识教育的理解,结合自身的办学特点,提出了较为明显的通识理念与目标,因此,图书馆通识教育视野下阅读推广服务的理念定位,要紧密结合各自学校的通识教育思想,再与阅读推广理论内涵、原有图书馆自身的服务理念相结合,把握三者之间的适用性,提炼出通识教育视阙下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服务的新理念,作为服务创新的指导。服务目标方面,建立多层次的阅读推广服务目标体系,应努力探讨院系、教务处与图书馆等服务主体在通识教育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的合作基础。服务功能方面,努力探讨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在通识教育中所起的作用,明确图书馆阅读推广与通识教育在彼此中的定位。
3.2服务内容
在服务内容上,丰富完整的通识课程体系可以给原有的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提供良好的借鉴。比如北京师范大学通识教育课程模块包括家国情怀与价值理想模块、国际视野与文明对话模块、经典研读与文化传承模块及艺术鉴赏与审美体验模块等。每个模块都有系统的课程及参考书目。因此,图书馆可以结合相关课程,针对教师及学生开展调查,揭示出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及通识教育下的新内涵,探索新的服务内容。另外,随着本校通识理念的发展与变化,其通识课程是不断调整的,比如复旦大学本科生院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就由原来六大模块改为七大模块[17],因此,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演变对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内容的启示也值得进一步探讨。平台构建方面,借鉴国内外已有的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平台系统的构建,如何与原有的阅读推广常规业务结合,构建成完善的阅读推广服务体系,比如高校图书馆在通识教育MOOC平台的角色与定位、图书馆相关技术对通识教育教学方法的支持服务等是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
3.3服务形式
通识课程区别于其他课程特点之一,就是小班教学,避免单向灌输,强调互动教学。图书馆在通识教育教学方法上如何提供帮助,也值得深入探索。比如图书馆原有的研讨间等知识共享空间,如何将通识教育纳入进来,打造特色的通识空间。华南师范大学图书馆利用新空间博雅斋开展通识古琴课程,通识课程迁移到图书馆来授课。接下来,华师馆将通识课程纳入到图书馆的阅读推广服务项目中。另外,关于图书馆开设通识教育课程,本身就是二者深入结合的最好形式,图书馆与人生、图书馆与生活等通识思想的探讨等,从图书馆自身出发如何理解通识教育,如何在服务形式上体现通识及的理念,对图书馆自我更新及阅读推广在高校框架下的理念更新都是一种进步。
3.4服务策略
总结以往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的经验与教训,如何开展联合推广等是服务的重点与难点。在研究实践中要努力争取广泛的合作联盟,寻找合适的切入口,最有效地吸引校内合作单位,具体包括以下几个策略:(1)管理策略:阅读推广对高校图书馆业务部门设置及管理理念都产生了的冲击与影响。高校图书馆在组织管理上要顺应变化,总结原有常规阅读推广活动与通识教育理念的阅读推广模式管理上的契合点,努力协调处理服务馆员、团队等与学校教学及管理部门之间的关系等。(2)合作策略:在通识教育阅读推广服务过程中,高校图书馆与教学部门及其管理部门之间应加强合作,在内容与形式方面提供规范与建议,探讨与各部门合作的可能性。比如华南师范大学图书馆基于学科与决策支持服务,与校教务处合作,配合通识教育,制作系列通识汇编材料的同时,也结合空间建设在阅读推广方面进行拓展,从不同层面与其他机构合作。(3)人才策略:归纳开展面向通识教育下阅读推广服务对馆员素质的新要求,注重阅读推广的实效性,制定馆员必备技能标准,并就馆员服务技能提升方式提出建议,当相关人员配给不足时,努力开发勤工俭学、义务馆员等团队也是一条举措。
参考文献:
[1]王余光.图书馆阅读推广研究的新进展[J].高校图书馆工作,2015(2):3-6.
[2]范并思.阅读推广与图书馆学:基础理论问题分析[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4(5):4-13.
[3]甘阳.如何发展我们的通识教育[J].大学生,2015(6):22-24.
[4]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通识教育课程建设委员会.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通识教育白皮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1-238.
[5]郑丽芬.百年推荐书目中的外国经典与高校图书馆经典阅读推广[J].高校图书馆工作,2015(2):19-23.
[6]王余光,王媛.高校图书馆设立经典阅览室与经典教育[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14(6):5-10.
[7]马威.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活动研究[D].郑州:郑州大学,2015,1-36.
作者:张淼 房玉琦 单位:华南师范大学 东北师范大学
第三篇:通识教育视域下高校艺术团美育探讨
摘要:作为高校素质教育、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团以艺术美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育学生鉴赏和创造美的能力。在通识教育成为高校发展共识和主流的当下,以通识教育培育全人以及融合艺术、人文和科学的理念,发展艺术团;结合通识教育课程设置,以选修课的形式展开艺术团的练习,将其规范化、制度化,提升为大学教育不可或缺的通识教育课程;运用活动为导向、慕课等通识教育新的教学方法,能够更好地推动高校艺术团美育的展开。
关键词:通识教育;艺术团;美育;慕课
近年来,高校艺术团日益兴盛,从重点大学到地方各级院校、从综合性大学到专业性高校,纷纷成立了艺术团。艺术团下属组织从合唱团、管乐团、舞蹈团到话剧团、美术社、摄影社,丰富多样。作为高校素质教育、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团以艺术美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育学生鉴赏和创造美的能力,引导学生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达到塑造完美人格的目的。高校艺术团以兴趣激发学生自主性,使以往的课堂艺术学习发展为日常爱好学习;时间和空间上更为自由开放,形式和内容灵活多样;是兴趣相同凝聚在一起的集体,团体内部互相激励;通过校内或校外各种表演和比赛,获得肯定和比赛奖励,具有现实激励意义;个别学生的音乐才华反过来促进了教师成长,做到教学相长。这都有利于高校美育的展开和实际效果,并使美育的教育效应具有长期性。但是高校艺术团不能固步自封,也要吸取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与时俱进。在通识教育成为高校发展共识和主流的当下,以通识教育培育全人以及融合艺术、人文和科学的理念,发展艺术团;结合通识教育课程设置,以选修课的形式展开艺术团的练习,将其规范化、制度化,提升为大学教育不可或缺的通识教育课程;运用活动为导向、慕课等通识教育新的教学方法,能够更好地推动高校艺术团美育的展开。
一、通识教育理念下的高校艺术团美育
通识教育又称为“通才教育”“博雅教育”,是基于对人与社会本质的认识而提出的一种大学教育思想和培养策略。通识教育强调人的全面、均衡、和谐发展,在潜移默化中塑造人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其目的在于培养具备远大目光、融通识见、博雅精神和优美情感的“受过教育的人”。通识教育和美育理念有着许多相同之处,都是注重人素质的全面发展。不过,通识教育是美国等西方高校反思近现代大学教育功利化、片面化、专业化的弊端,提出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教学内容是非专业性和非专业性的广泛知识、技能和态度。而美育则是近代席勒等美学家和教育家希望通过审美教育塑造和谐、纯粹的人,发展人的全面性,蔡元培的“以美育代宗教”正是美育理念的巅峰。通识教育的理念无疑更有针对性和现实指导性,同时通识教育的理念经过几十年的探索实践,也更为成熟。因此,以通识教育理念推动美育的开展,是高等教育的趋势。通识教育理念对高校艺术团美育的指导性意义,是培养人素质的全面性、非专业性和跨学科性。通识教育核心理念是全人教育,通识教育理念对高校艺术团美育的指导意义,是具有开放性和全面性。高校艺术团分为专业性和业余性两种,前者如部分具有招收艺术特长生资格的高校是以艺术特长生为主要成员,建构高水平的艺术团体扩大其国内影响,吸引、熏陶校内学生;大部分的高校则是以业余爱好学生为主体,在参加艺术团的活动和演出的过程中提高艺术表演和审美鉴赏水平。专业艺术团有其重要价值,但是业余艺术团吸引非专业学生参与到艺术活动,在专业学习之余丰富知识架构、开拓新视野和开发新思维、提升艺术和审美水平,也是高校美育不可或缺的一环。以通识教育理念大力发展非专业性艺术团,不仅仅是校园文化的点缀、高校荣誉的锦上添花,还是真正促进美育的展开。如清华大学作为一个研究型为主的国内顶尖高校,却没有因为专业教育而忽略了通识教育,并将通识教育的理念贯彻到了艺术团的建设中。既有高水平艺术团,也有大众艺术团。清华大学学生艺术团有管乐队、交响乐队、民族管弦乐队、键盘队、合唱队、舞蹈队、话剧队、京剧队、曲艺队、国际标准舞队、美术社、摄影队共十二支队伍,其成员有1200多名,涵盖了本科生和硕士生、博士生,真正贯彻了“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的宗旨。通识教育理念对高校艺术团美育的指导意义,还在于跨学科性。艺术团以艺术门类来划分组织,如合唱团、交响乐团、话剧团、舞蹈团等,容易陷入另一个专业性误区——专攻某门艺术,忽略了艺术教育之间、艺术与其他人文教育甚至科学教育之间的联系。通识教育首先是强调跨越个别艺术门类,如哈佛大学2007年采用的新的通识课程体系分为8大类,第一类就是“审美与阐释理解”(Aestheticandinterpretiveunder-standing),不是局限于某一门艺术的某一种技巧,而是触类旁通地学习其他艺术,全面提高审美鉴赏力。将专注于一种艺术的教育发展为审美能力的全面提升,这是通识教育与美育的合流。但是通识教育不仅于此,还坚持艺术教育和人文教育、科学教育的有机结合。因此,艺术团的艺术教育还要跨学科,融合众多学科的视野鉴赏艺术。艺术与人文学科的融通较为普遍,如音乐的历史背景、话剧包含的政治因素、京剧的文化知识等,而艺术和科学的渗透则容易被忽略。其实,艺术和科学的关系也是密不可分,两者的思维方式分别是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形象思维有助于激活逻辑思维,而逻辑思维可以整合形象思维,彼此可以互相促进,因此艺术教育应该注重和科学教育的互补。同时许多艺术活动的展开有赖于掌握、利用科学知识和原理,艺术活动中贯穿了科学教育。如乐器的发声原理、声驻波的形成、声频的合成和声波的传播等,音乐演奏也离不开信息技术,这都需要具备相关知识;电子乐器也需要掌握其线路设计和结构、数字音源的制作等专业物理知识;绘画要掌握原料的构成和特性,以便能够更好地运用;信息时代的摄影除了掌握几何知识、物理知识外,还要掌握最新的电子知识、电脑软件知识;话剧表演也离不开声效、光效甚至电脑特技等方面的知识。这些都是艺术团美育与科学教育结合的基础和契机,也使美育得以渗透到各个学科,更为宽广深厚。
二、通识教育课程设置下的高校艺术团美育
通识教育理念在高校艺术团美育中的实现,需要结合通识教育的课程设置来展开。2015年9月公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在“建构科学的美育课程体系”中提出“普通高校要在开设以艺术鉴赏为主的限定性选修课程基础上,开设艺术实践类、艺术史论类、艺术批评类等方面的任意性选修课程。”实际上正是强调了高校的通识教育课程。通识教育理念的全面性、非专业性和跨学科性,单靠艺术团指导老师个人自觉实践效果有限,很难推行开来,需要学校层面为其提供条件和保障。而且艺术团只是定位校园文化建设,将会遇到学校重视程度、条件保障、师资力量、学生积极性等难题。结合通识教育课程设置,以选修课的形式展开艺术团的练习,能够解决艺术团的众多难题,制度化、体系化地实践通识教育理念。就学校而言,艺术团如果只是属于第二课堂的业余活动,必然要让位于正常教学活动,在资金、场地、时间上无法保证。指导老师如果是校外聘请或者是校内教师兼任,由于艺术团指导并非其本职工作,课酬和课时计算偏低,都会影响其积极性。艺术团罕有理念体系的指导,大多停留在对业余学生的艺术兴趣培养、艺术水平的提高,行之不远。缺乏学校的有力支持和教师的积极投入,艺术团也难有长期发展规划,活动效果欠佳。而且艺术团的成员来自于不同学院、不同年级,课程安排不同,绝大多数时候只能安排双休、晚上等课余时间训练;光凭兴趣参加训练,没有激励和约束,容易导致成员流失。以通识课程的形式展开艺术团的练习,属于学校的正常教学活动,可以名正言顺地使用教学用地、教学经费和教学课时推动艺术团活动。以课程形式确定课酬、课时,可以保证教师专职长期指导。以通识教育理念指导艺术团的发展,注重艺术、人文、科技的融通,提升艺术团的目标和意义。将艺术团纳入通识课程建设,有长期、丰富和切实可行的教学内容。给能够很好完成每年训练和演出任务的学生计算相应通识教育课程学分,吸引更多学生参加艺术团,激发学生积极性,规范管理学生的艺术团活动。将艺术团的校园文化建设业余活动,提升为大学教育不可或缺的通识教育课程,使艺术团规范化、制度化,也符合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以通识教育课程推动艺术团的美育,以系统性、规范性贯彻通识教育理念。按照通识课程建设方案,以培养学生综合艺术素质和技能、创新思维和综合素质为目标,将艺术教育、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相结合。课程设置上力求艺术学科门类完整、覆盖面宽,理论课与艺术实践课并重,如要求艺术团学生选修一定艺术赏析类课程,使其具备必要基础理论和学习其它艺术赏析知识;同时将艺术团训练、表演、竞赛等活动纳入艺术实践类课程,兼顾理论与实践。以教材的形式实施通识教育理念,编订初级、中级、高级层次的通识课程教材,由浅入深地贯通各门艺术、艺术与人文、艺术与科学。其实,国内不少高校都成立了艺术教育中心或艺术教育部,既负责艺术团的训练指导、文艺演出和国内外艺术竞赛等工作;也承担着校内通识教育的艺术课程。如清华大学艺术教育中心负责指导12个艺术团体和每年承担近百门艺术通识课程;浙江大学的公共艺术部负责指导30多个艺术团体和开设20多门艺术通识课程;复旦大学公共艺术教育中心也是负责指导话剧团等艺术团和开设全校性艺术通识课程。成立类似艺术教育部门的高校具有足够的条件,能够将艺术团指导转变为通识教育课程。
三、通识教育教学方法对艺术团美育的启示
因为通识教育的教育理念、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有别于传统的专业教育,其教学方法也需要不断探索创新,并善于接受新的教学手段。通识教育教学方法对艺术团美育的启示,一是以活动为导向的教学方法;二是利用慕课这一全新的教学方法。以活动为导向的教学方法一直为通识教育所提倡,而哈佛大学2007年的《通识教育特别小组工作报告》更是特别强调:“我们强烈建议哈佛的教师都来做活动导向的教学创新,使其成为通识教育的一部分。”将课堂教学和课堂外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利用、分析和总结课堂上的知识或理论,丰富其经验,内化其知识,提升教学效果。如哈佛大学通识教育委员会主席哈里斯介绍说:“有一门艺术课程,学生分为好几组,一组到波士顿唐人街,一组到西班牙语社区去表演艺术,如跳舞、演出等等,这就是让学生进行文化设计。所以‘以活动为基础的学习’可以指各种不同的方面。这个理念就是:学生通过‘做’学习,比通过被动的‘听’学习,效果更好。”艺术团活动本来就是运用以活动为导向的教学方法,演出是艺术团的重要活动,包括了校园文艺表演、文艺下乡、繁荣社区文化、高校之间艺术交流和国内外各类比赛等。同时舞台表演是提高学生表演水平的最好课堂、验证日常的训练效果的最终考核。而且正式舞台上的演出,艺术团成员更为专注,更注意团体的协作,发挥最佳水平。以舞台表演活动为导向的教学方法,有助于增强艺术团的凝聚力和协作能力,增强自信心;与各类艺术团同台表演的过程中,还能意识到自身的优势和不足,取长补短,激发求知欲。通识教育另一个新的教学方法是慕课,即MOOC(Massiveopenonlinecourse),是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全球各地的学生都可以通过互联网学习同一门课程,是新世纪以来出现的一种全新教学模式和学习模式。慕课的教学对象是针对跨专业、跨学校、跨区域,甚至是不同年龄阶段,水平参差不齐的选课学生。其主题丰富多样,大多是各学科富有吸引力的问题,其目的是扩大学生知识面、形成整体的知识观和培养全面的能力;其教学内容生动有趣、通俗易懂,以浅显的语言、生动的事例、多种视野来讲授专业知识;其教学方式注重开放性和互动性,学生能随时随地学习,同学之间、师生之间有更多的交流。慕课实际上属于通识教育。如耶鲁大学的《聆听音乐》、麻省理工的《电影哲学》、密苏里州立大学的《世界音乐综述》、北京大学的《二十世纪西方音乐》。慕课具有学习开放性、教学互动性、时间灵活性、自主学习等特点,非常适合艺术团的学习。而且除了讲授某门艺术的慕课,还有跨专业的慕课,如美国国会图书馆的《音乐与大脑》、北京航天航空大学的《音乐美术中的数学》等,贯彻着融通艺术与人文、科学的通识教育理念,开拓学生的视野,对艺术有更深的认知。因此,顺应高校通识教育的潮流,结合通识教育的教育目标、教学方法和教学设置促进艺术团的发展,是推动高校美育教育的创新和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傅晓微.哈佛通识教育委员会主席哈里斯访谈录——哈佛通识教育(美育类)实地考察报告之一[J].美育学刊,2011(5):31-43.
作者:朱艳 单位: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博士研究生 广东工业大学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