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体育教育探究(4篇)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大学体育教育探究(4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大学体育教育探究(4篇)

第一篇:大学公共体育教育的目标

【摘要】大学公共体育教育是基于行为主体而形成的决策教育系统,影响着个体的认知模式和心理结构。作为决策行为教育机制,公共体育以学生的个体行为机制为转移,结合不同个体的差异进行“素质优化”。同时,作为综合性的教育体系,找准课程设置的关键点,优化目标系统,加强学科教学效率对提升课程质量有着重要意义。鉴于此,本文就大学公共体育教育目标展开详细的分析,并提出了具体的研究思路。

【关键词】大学公共体育;教育目标;问题研究

一、大学公共体育教育目标的主要特性

(一)教育目标的特殊性

从系统论的角度来看,公共体育教育的目标具有特殊性,不是以某一具体功能的实现而人为策划的固定机制,而是沟通社会人力资源优化和人才素质优化及培养的特殊连接机制,其主要目的是强化人才的适应能力和素质形态,帮助大学生适应角色转换,使其形成完善的心理认知结构,准确定位自身的发展方向。所谓教育目标的特殊性是指学生的“中介性”,这种中介特性是学生由校园走上工作岗位这种现实趋势下形成的特殊价值属性,这时学生的心理结构已经发生改变,能否帮助他们走出困惑、强化素质、增强心理承受能力显得极为重要,而公共体育课程的设置刚好满足这一需求。

(二)教育目标的功能性

大学作为社会人文生态的重要组织架构,人才培养是其发展建设的重中之重,人才的支撑既是大学实现办学宗旨的重要途径,也是服务社会的主要方式。人力资源特性不仅是社会的根本价值属性,也是大学作为工程系统的功能属性。公共体育作为大学培养人才的重要课程系统,其教育目标的功能属性是主要特征。公共体育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人才培养,不同于专业课程设置,公共体育是以强化个体机能属性为核心。因此,其教育目标是针对行为认知个体实现的功能特性转移,目标累积了功能的预定价值,造成系统教育目标具有了系统的功能。这种功能的形成与发挥可看作是基本习惯或基本技能的形成与发展,不以外部环境条件为转移,促进学生个体形成独特的功能价值。

二、大学公共体育教育目标的功能定位

(一)以个体素质优化为核心

从教育实践角度来看,大学公共体育的教育目标是以“素质优化”为核心。不同行为主体的素质有着极大的差异,在相同的教育系统作用下,促进教育行为主体形成与教学标准相一致的素质水平就成为了教育系统功能达成的主要目标。大学公共体育的教育目标可以看作是优化整体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既要培养大学生的体育意识、体育精神、心理认知意识,也要促进大学生形成完善的心理认知架构和身体素质,满足社会工作岗位所要求的素质条件。当然,以素质优化作为核心的目标是公共体育教育系统进行人才培养的根本目的,只有优化大学生整体素质,促进其心理认知结构完善,形成有利的身体条件,才能满足大学生走向社会的需求。

(二)以终身健康为目的

公共体育教育的目标还在于提升大学生作为引导行为主体的健康水平。有利的身体条件是人们进行工作和学习的基础。大学生往往面临较大的学习压力,走向社会后也会面临较大的工作压力,如何释放压力调节心情,养成良好的体育运动习惯,就成为了公共体育设置的根本目的。大学生的心理认知结构普遍不够均衡,经常出现心理失衡现象,群体性的心理疾病也较为普遍。公共体育作为以促进大学生终身健康为目的的课程系统,以锻炼学生思维为主要目的,通过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健全心理认知结构,让大学生学会调节心理,释放压力,促进学生保持生理和心理双项健康。大学生只有心理认知结构完善、心态平稳、身体健康、运动能力较强,才会形成较强的适应能力。这种适应性不是单纯的适应大学环境,而是能够形成积极开朗的性格、宽容的待人态度、明辨是非的判断能力,从而能尽快地适应工作岗位。

三、结语

大学公共体育的教育目标有着一定的系统特性,功能性和特殊性是最为突出的特征。功能性决定了个体行为认知能力的形成,特殊性促进学生心理认知结构完善,以个体素质优化为核心,以终身健康为目的,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形成完善的行为机制,以便快速适应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

[1]张艳.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改革的探讨[J].科技经济导刊,2017(24):2-4.

[2]张学军.我国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改革研究评述[J].体育研究与教育,2014(06):1-3.

作者:娄媛媛 单位:海南热带海洋学院体育与健康学院

第二篇:大学生体育教育评价体系构建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于教育的要求已经不单单局限在武装学生的头脑,更是希望通过科学合理的体育教育让学生拥有健康的身体,能够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拥有基本的体育技能。对于学生的教育也逐渐从以应试为目的转变为以适应社会为目的,对于我国教育行业来说,这是一个重大的转变。为了能够更好、更全面地引导学生参与体育,加强体育锻炼,我们需要制定新型的教育评价体系,保证学生在学习过后对自身的水平有着较为可观的认识,对不足的方面能加以有针对性的加强。

关键词:大学生体育;评价体系;教育

教育是一个持续时间长并且复杂的过程。如何判断教育水平以及教育成果成为了教育评价体系出现的重要因素。教育评价体系对于学生而言,能够直观地了解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是否有遗漏,同时对于自身的不足也能有更清楚的认识。另一方面,对于老师而言,教育评价体系的出现,能够更加清楚地总结出每一个学生各自的特点,因材施教,对教学活动也起到了导向作用。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应试教育一直为人们所诟病,但是又无法避免,与此同时,体育教育则变成了单纯保证学生身体健康的教育。在以往的评价体系中,运动技术技能以及身体素质一直是评价体系的核心内容,这两个核心内容直接暴露出体育教育的短板,同时也与高校体育教育的真正目的背道而驰。

1以往大学生体育教育评价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人们思想意识的不断进步,人们对于大学生体育教育又有了新的认识和思考,在不忘学生身体健康的同时,更加关注学生的体育思想的养成。因此,2002年教育部颁布执行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成为评价学生体质健康的个体评价标准。这项标准的执行,对于促进学生积极自主地参加体育运动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评价项目还是拘泥于身体形态以及身体机能的考察,缺乏对学生体育思想、情感以及态度的评价,并不能直观全面反映学生的体育教育水平和认知高度。另外,每个学生自身的身体条件都有非常大的个体差异,因此是否每个学生都适应同一套教学方法,也没有在评价体系中加以体现。在传统的评价标准中,我们过于重视结果,而忽略了过程评价,相当于我们过于注重一个点的成绩,而忽略了整个面的水平。这样的评价标准不但没有对教育起到积极的导向作用,同时还打击了学生对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严重背离当今社会以人为本的培养理念和教育思想,这也是最需要改革的方面。

2如何构建大学生体育教育评价体系及内容

第一,需要服从学校的体育目标。大学体育是学生接受体育教育的最后机会。相较于初中生和高中生,大学生的身体素质以及身体机能都更为成熟,思想认识也更为成熟。因此大学体育教育旨在为学生传播更为深层次的体育知识以及运动技术,在促进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同时,让学生灵活掌握身体健康知识以及科学的锻炼方法,真正明白体育运动含义,为终身的体育锻炼从根本上打下坚实的基础。总的来说,大学体育不仅要关注当下,更要放眼未来,为每个学生日后的身体健康打下坚实的基础。第二,大学体育教育需要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教育,是传授的过程,同时也是发掘的过程。每一个人都是不同的个体,因此千篇一律的教育方法显然是行不通的,也是不可取的。每个人受到遗传因素的左右,体育素质以及运动能力存在非常大的个体差异,这在一定程度上给体育教育出了不小的难题。因此,这更需要教师在体育教育过程当中,充分考虑到每一个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另外,体育教育和其他文化教育一样,是一个持续的、长期的过程,不能急于求成,也不能简单地从体育动作掌握水平来判定一个学生的好坏。我们真正需要的评价体系应该既能看到结果,也能感受到学生一点一滴的变化。第三,充分发挥评价对于教育的积极作用。教育评价是卷面分数的升级版,分数只是单纯地表现了学生对于卷面上的知识点的掌握水平,而教育评价所反馈的是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接受程度,这对于教师在制定下一步的教学计划有着非常好的促进作用。为了达到这一理想效果,我们应该在平日教学中减少对学生进行终结性评价,转而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加以记录,针对不同阶段的不同表现,教师需要有不同的对策和思考。体育教育对学生来说,是一项相对轻松的教学内容,这也是体育教师独特的优势。在平时教育的过程中,我们不但要传授学生体育技能,更要传授给学生将体育带入到日常生活中来,充分激发学生对于体育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得体育教育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第四,评价指标需要科学合理,易于操作。大学生体育教育的评价是指对大学生在大学期间接受体育教育的情况做一个总结,需要包括必修内容以及选修内容。与初中和高中不同的是,大学生体育课堂上同学都是来自不同的班级,因此教师在管理的时候只能以个体为单位而不能以班级为单位。因此寻找一个便于操作、科学有效的大学生体育教育评价体系,非常有必要。

3结束语

大学生体育教育是大学教育的一个重要分支,大学体育教育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了大学生对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因此建立起能服务于老师和学生的教育评价体系是当前非常重要的任务,对于所有的教育工作者来说,都是一项必须要完成的任务。一个好的评价体系不单能够对学生体育技能掌握程度做出相应评价,而且还能够对学生在平日的体育锻炼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和导向作用。一个良好的评价体系,需要保证以人为本,以服务教师和学生作为根本原则,便于操作,管理科学,符合未来对于教育的需求与期望。另外,一个完善的体系至少应该包含学生的体质健康、运动技术、体育知识以及运用能力这几方面,如果能够将学生对于体育运动的情感变化加入到评价体系中去,那么这个评价体系就离完美更近了一步。教育是一条永无止境的道路,对于教师来说,如何能够在这条道路上带领学生走向美好的未来,值得每一个老师去不断探索、钻研。

参考文献

[1]虞锡芳.试论以人的发展为中心的体育教育评价取向[J].体育与科学,2001.22(2):75-77.

[2]陈东岗.对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思考[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1.35(5):74.

[3]张建华.从美、日两国体育教育评价的发展看我国体育教学评价改革[J].中国体育科技,2001.37(11):24-27.

[4]马启伟.体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作者:赵健 金龙泉 李金鹏 单位:大连海洋大学体育部

第三篇:大学体育教育创新路径

【摘要】素质教育是新课改的重点内容,那么素质教育背景下如何创新大学体育教育课程,是我们当前需要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素质教育;大学体育;创新路径

一、大学体育教育现状

1.采用的教学内容及方法滞后,学生学习兴趣低下。纵观大学体育教育现状,我们发现依旧有不少大学体育沿用着过去滞后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具体体现在: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只在校内操场上开展体育活动,或者体育课成为了学生们的自由活动,将跑跳练习作为主要内容,而多数学生一直以来都接受的是这样的内容,不仅实用价值不高,而且还会导致学生对上体育课十分排斥,学习兴趣很难有大的提升。2.缺乏完善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以往的大学体育教育教学过程中,忽视了对学生个体差异的考核评估,一味地强调学生完成规定的分数,未赋予学生应有的自主选择权,学生无法根据自己的喜好来选择练习项目,致使学生在满怀怨气的情况下完成指定的任务,这样的考核评估很难提高学生的自我发展能力,同时还会导致大学体育教育停滞不前,与预期的教学目标相差甚远。

二、素质教育背景下大学体育教育的创新路径

1.基于素质教育创新体育教育理念。素质教育将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教学宗旨,提倡突出学生的个性特点,以全体学生为教育对象。在素质教育的全面普及下树立现代化的体育教育理念时,必须结合各类实际情况和科学规律,紧跟社会发展步伐,这样才能满足现代社会对体育人才的需求。2.体育教育课程的多样化。当前,高校应摒弃传统的体育教育课程,尽快构建一套有利于当代大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优质体育教育课程,体育实践教学过程中,应从体育项目的实际特点及规律角度出发做好相关的整理总结工作,在原有的知识结构基础上吸收最新的知识信息,不断强化学生的健康素质,并结合学生个体需求有针对性地提供体育项目。3.建立健全教育评价体系。大学体育教育教学过程中,除了传授学生体育理论知识、体育技能技巧,提高学生体育成绩外,还必须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使学生身体素质与综合能力都有不同程度上的提高。因为传统的大学体育教育评价手段已经达不到现代体育教育的质量要求,必须作出以下改变:一,摒弃过去以分数评估的模式,采用定性的评价模式等,进而实现科学的行为评价与相互评价,提高体育教育的整体影响力;二,正确合理评估体育活动本有的运动精神,科学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精神;三,及时更新评估与反馈信息,评价是一种手段,而并非最终目的,应及时获取学生的反馈信息,明确具体的体育项目研究方向,从而实现完善的教育评价体系。4.创新大学“体教合一”的教学模式。当前,大学体育教育应注重“体教合一”的教学模式发展,一方面体育教育者应摒弃过去教学中以跑跳为主的教学内容,全面推广项目制或者俱乐部制。让学生在体育项目和运动队中加强练习并增强体质,同时熟练掌握各种体育技能,与其他成员建立良好的交流关系,彼此协调配合。这有利于增加体育项目的趣味性,培养学生优良的品质与意志,从而积极主动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在“体教合一”的教学模式下,大学体育教育才能一直健康的发展下去。学校还应从实际办学条件入手,按照相关政策法规,研发诸多的体育项目、俱乐部,让学生自行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项目,注重运动队、俱乐部的特色化、娱乐化,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5.建设一支综合素质高的师资队伍。体育教育者素质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了整体教学质量,因此建设一支政治思想、综合素质高的师资队伍已成为重点,而这就需要教育者树立先进科学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思想,优化完善竞争机制与激励机制,深入改革与创新。此外,学校还应为体育教育者提供进修、岗内外培训的机会,或者利用计算机网络对体育教育者开展多样化的培训,这是体育教育者综合素质与教学技能提升的关键。综上,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落实,创新大学体育教育已经是各高校当前的重点课题,注重培养学生的体育技能技巧以及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高学生“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的意识,为未来社会的健康稳定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连洋.素质教育视野下的大学体育教学改革实践路径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6.6

[2]田伟.论在大学体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性[J].考试周刊,2015

作者:岳伟 孙晓辉 单位:青岛黄海学院

第四篇:素质教育下大学体育教育创新路径选择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和新课标的不断改革,要求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素质教育已经成为当下教育的大背景,面对这种素质教育的大背景,我国在教育的过程当中必须要进行创新和改革,才能够改变传统以分数论英雄的教学观念,传统的教学观念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也不符合我国新的教育要求,因此必须要探讨素质教育背景下大学教学的创新路径,体育教育也不例外.本文主要探讨素质教育背景下大学体育教育创新的路径选择问题.首先分析素质教育的定义和内涵,然后探讨当下我国大学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最后提出为了适应素质教育,大学体育教育创新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素质教育;大学体育;创新路径;有效举措

正所谓“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在大学的教育中必须要加强对体育的重视程度,要通过开展体育教学,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但是面对当下我国体育教育的观念比较落后,教学形式单一、评价体系不完善等问题,直接影响到了体育教学的实际效果,而且也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因此,必须要进行改革和创新,结合当下我国素质教育的新要求,大学体育教学必须要进行创新改革,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加强高校体育教育特色发展,推进素质教育,推广全民健身等体育教学体系,与时俱进,努力为我国现代化体育教育事业创造一个新的领域.

1素质教育的定义和内涵

素质素质教育就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主要的教学目标,在教学的过程当中不仅让学生掌握住专业的技能以及各方面的知识,必须要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以及应变能力等各方面能力,这样才能够培养出具备综合素质的全方位人才,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人才基础.我国之所以要提出素质教育,是因为传统的教育观念存在着一些弊端,提倡素质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避免以成绩论英雄,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在以前的教育观念中主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对知识的掌握,这样使得出现了一种高分低能的现象,面对这种现象,我国提出了素质教育,在培养学生良好学习能力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适应能力等各方面的综合能力,只有提高了自身的综合素质,才能够成为社会更需要的人才,所以素质教育的提出有利于培养全方位的发展人才,避免高分低能现象的出现.其次,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应变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是一个民族和不断进步的源泉和力量,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也是十分必要的.传统的教学过程当中采用灌输式和说教式的教学方式,直接限制住了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学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这样也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出来的学生也难免固执、教条、很难有创新意识,这样也不利于为社会提供创新型人才,也不利于我国创新社会的发展,所以,素质教育的提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最后,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活跃课堂的氛围,提高教学的水平和质量.在传统的教学观念当中教师居于主导地位,学生则处于从属地位,这样不仅导致课堂氛围比较沉闷,不利于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有利互动,而采取素质教育能够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当中能够及时地发表意见、表达观点,这样不仅能够加深和学校教师之间的交流,而且能够让教师及时地掌握学生对知识的了解情况,从而有效的解答疑惑,更有利于教学水平与质量的提高.

2当下我国素质教育大背景下大学体育教育的发展现状

首先,重理论轻技能,学生的体育实训课程比较少.由于传统的教育观念比较根深蒂固,所以在当下大学体育教学的过程中,依然是采用着行教师进行指导,学生听课的教学发展现状,这种教育环境当中,学生们不仅不能够锻炼自己的实际体力与技能,而且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学生体育综合素质培养.当下大部分的体育教学过程中,理论教学依然占有很大的部分,很可能就导致了学生们掌握住了理论,但是很难进行实际操作.不利于真正提高学生的体育素质.其次,部分学校的体育设施不完备,直接影响到了学生体育素质的培养.由于部分学校片面追求教学时的质量,对于体育设施的投入力度不够,导致体育设施不完备,设备不健全,而部分体育项目对于设备的要求比较严格,但是学校的体育设施不够完备,而且缺乏专业的培训场地,基本处于露天培训的状态,使得容易受到雨雪天气的影响,导致体育与课程无法正常开课,也影响到了我国大学体育课程的教学过程展开.再次,教学形式比较单一,学生的学习兴趣比较低.在大学体育教学的过程当中一般都是通过行教师进行讲解学生自主训练的方式,这种方式很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很难对体育项目产生兴趣的话,那么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体育综合能力.最后,各种体育技能等实训课程比较少,导致学生无法锻炼自己的体育技能,而且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体育本身作为一门实践类的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身体健康以及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因此如果在体育教学的过程当中缺乏一些实训课程或者是举办一些比赛等实践活动的话,不利于锻炼学生的应变能力、合作能力以及创新能力.通过实际的比赛,让学生在场上能够锻炼自己的积极应变能力和合作能力,但是如果学校很难组织这方面的竞赛,使得学生们空有一腹理论,无法进行合作与创新,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3素质教育大背景下我国大学体育教学创新的路径选择

为了真正的适应我国素质教育的大背景,提高大学体育教学的水平和质量,确实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应该采取重新教学改革的方式,传统教学观念丰富教学形式等有效举措,因此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有效的创新:第一,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运用多媒体等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对体育教学的学习兴趣,才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了提高广大学生对体育的学习兴趣,必须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通过运用多媒体播放一些体育视频等方式,通过图片、视频、声音、画面激发学生的视觉以及听觉的享受,从而有效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学习兴趣.比如说在上课之前教室可以播放一些体育赛事,这样也能够让学生掌握一些体育赛事,而且大大地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学习兴趣,改变传统的教学氛围,也能够使得学生在教学的过程当中,加深教师之间的交流,及时表达自己的疑惑,通过互相的切磋与学习,从而锻炼学生的综合素质.第二,学校要加大对体育的投入,通过完善体育设施,便于进行体育活动.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因此为了使得大学体育教学的正常开展,学校必须要加大对体育的投入与支出,通过投入更多的资金完善体育设施,建设体育场地,这样才学生才能够进行正常的体育锻炼,这样一些室内场地的进行封闭或者是只对教师开放的现象才能够得到有效的缓解.第三,丰富教学形式,开展实训类和竞赛类的体育教学活动.为了改变传统的、单一的教学模式,教师应该多多开展一些实践类或者是竞赛类的体育教学活动,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发现自己的体育天赋,不断发展自己的爱好,也可以在竞赛中锻炼自己的技能掌握情况,通过与队友合作,明白“团结就是力量”等道理,培养自身优秀的道德品质,成为高素质的全方位发展的人才.体育运动仅仅是一个形式、一个载体,运动背后所包含的体育精神才是大学体育教育的一个重点所在,通过树立人文体育的理念,可以让大学生实现德智体的全面发展.第四,创新体育教学理论,完善体育教育评价机制.体育教育理论的研究应一方面立足于我国大学体育教育的实际;另一方面注意对西方国家体育教育理论的借鉴,争取吸取其精华,抛弃其糟粕,在借鉴中创新,逐步形成一套完整的体育教育理论,从而有效的指导我国大学体育教育.同时,完善体育教育评价机制,应该改变以往分数考核的单一模式,通过引入定性的评价模式.例如行为考核、相互考核这种模式来全面地反映体育教育效果.二是在评价内容层面.应对体育本身以外的体育精神等方面的内容进行评价.这样可以引导学生更加注重体育精神的培养.三是评价反馈应及时跟进.评价不是目的,而是手段.通过评级反馈来指导学生在体育学习中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4总结

素质教育的提出,对我国打破传统的教学观念,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帮助.因此,为了践行素质教育的要求,在大学的体育教学中要勇于打破现状,树立素质教育的全新理念,通过加大资金投入,完善体育教学的设备和场地,然后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实践类课程的教学,让学生通过体育训练,提高身体素质,锻炼自己的各方面能力.另外,学校可以经常组织一些体育竞赛,让学生通过竞赛,把掌握到的体育技能转化为实际应用,还可以锻炼学生的应急应变能力,这样才能够提高大学体育教学的水平,培养出全方位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张蓉.浅析素质教育背景下大学体育教育创新路径选择[J].当代体育科技,2015,5(12):150-150.

〔2〕杨金鹏,王昊.素质教育视野下的大学体育教学改革实践路径研究[J].考试周刊,2017(3):14-14.

〔3〕段慧丽.素质教育背景下大学体育教学改革的实验与研究[J].读写算:教师版,2016(41):7-7.

〔4〕孙小娟.素质教育背景下高校健美操教学结构优化改革及发展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5,5(26):108-108.

〔5〕王向东,马宝玲,马宝娟.高校体育与健康教育对提高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影响[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10(01).

〔6〕张子正.素质教育背景下培养大学生体育锻炼兴趣的方法[J].当代体育科技,2016,6(18):59-60.

〔7〕刘亚.基于“全人教育”理念下高校公共体育创新培养模式的探索[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6,28(4):323-327.

〔8〕唐新.“全人教育”理念下的体育特长生培养工作研究———以青岛东胜路小学为例[J].青少年体育,2013(4):139-140.

〔9〕吴安君,柏林.素质教育视角下高校公共体育教学实践研究[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6,34(5):194-195.

作者:王浚川 单位:吉首大学张家界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