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体育教育与职业教育改革,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
技能型人才培养是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时代需要,已成为体育教育专业建设与发展的必然要求。地方本科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培养技能型人才是由服务地方体育基础教育的定位决定的,同时也是顺应教师专业化改革的必然要求,是体育专业人才的内涵要求。从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规格、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三个方面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设计,并重点构建了“五大平台(九个模块)”的课程体系。指出,应完善技能型人才培养保障制度,建立相应的运行机制和人才培养质量考核评价体系,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营造良好的实践教学环境,为该培养方案的顺利实施提供有力保障。
关键词:
体育教育;技能型人才;课程体系;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考核评价;双师型教师;实践教学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1],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推进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提高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2014年6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2]。文件提出要引导一批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着力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五个“对接”,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引导形成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的社会氛围。在强调“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新的时代背景下,创新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一技之长的体育教育专业技能型人才,已经成为体育教育专业建设与发展的必然要求。新形势下,体育基础教育教师岗位需求发生了根本变化,主动“对接”是培养新型体育师资的基本保证,地方本科院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应该从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的培养理念向新型技能型人才培养方向转变。
1体育教育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依据
1.1服务地方体育基础教育的定位
地方本科院校植根于地方,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为根本职责与使命,其发展必须要与社会发展相适应。地方本科院校的体育院系在地域文化、社会资源、体育人力资源、地方体育政策信息等方面有着独特的地域性优势,客观决定了其未来地方性服务的定位[3]。因此,地方本科院校体育教育专业以培养基础教育体育师资为主,应坚持以服务地方体育基础教育为办学定位。
1.2体育基础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
教师专业化要求不断提高,教师职业资格考核标准也不断细化。体育教师职业与其他职业的区别在于其需要具备扎实的体育专业知识、突出的运动专项能力、教学与训练及竞赛技能,培养专门性体育教育技能型人才符合未来体育基础教育的发展趋势和未来教师职业发展要求。体育教师职业标准不断提高,从2018年起,体育师范专业的毕业生只有通过统一的教师资格证考试方能取得教师资格,考试注重知识和技能并举,知识强调全面性和应用性,技能则偏重教学技能和动作示范能力。国家体育改革不断推进,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未来中小学校体育教学要培养学生一项以上的运动技能。专业技能的培养需要专项突出的教师,体育教师职业标准正在发生变化,中小学校体育教师招考也已经明确了专项化的要求。因此,注重体育师范生专项技能的培养已成为必然趋势。
1.3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的内涵要求
新型技能型人才是指掌握必要的专业知识、技术,具备精湛的操作技能,面向生产一线的应用技能型人才。体育教育专业不是培养高精尖的研究型人才,而是培养掌握一定理论、懂教学管理、专业实践应用能力强的高素质应用人才,体育教师的专业技能包括高水平的运动技能、课堂教学技能、运动训练与带队竞赛技能、开展体育活动的技能等。
2地方本科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方案的建构
2.1人才培养目标
地方本科院校的体育教育专业应以培养适应新形势的地方体育基础教育师资为主要目标。从体育教育师范专业的技能型人才内涵看,人才培养应紧扣市场发展与体育教师职业岗位需要,培养师德高尚,有良好体育专业素养,较系统地掌握体育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与基本方法,掌握体育教学、运动训练与竞赛组织的基本理论和技能,具备较强的学习与实践能力,能适应中小学体育教育改革的发展需要,能够胜任中小学体育教学工作的教师、教练员的应用型人才,并为其更高层次的学习打下基础。
2.2人才培养规格
培养规格指对学生在培养结果与目标等方面的具体规定和要求,主要包含知识结构规格、能力结构规格和素质结构规格。知识结构规格:掌握教育科学、心理科学、运动人体科学、体育教学、体育健身、运动训练和体育竞赛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方法,熟悉国家的教育、体育工作方针、政策和法规。能力结构规格:具备从事体育教学、体育健身、运动训练和体育竞赛的基本技能;具有体育教学研究的基础能力;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素质结构规格:具有一定的人文素质和艺术修养;具有顽强拼搏、团结协作、乐于奉献的优良品质;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体育职业道德修养;具有较强的法治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2.3专业课程体系设置
以培养体育教师应用能力为主线,以专业知识和技能为支柱,能力培养与素质教育相结合,构建技能型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体系。专业培养方案包括“五大平台(九个模块)”的课程体系,即通识教育平台(通识必修课、通识选修课两模块)、专业教育平台(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选修课三模块)、教师教育平台(教师教育课模块)、职业实训平台(教育实训与研习课模块)、素质拓展平台(校园文化与社会实践活动课、创新创业与学术科技课两模块)。
2.3.1通识教育平台
开设通识必修课和通识选修课模块,必修模块课程为全校通识必修课程,包含思想政治理论课、大学英语、军事理论与训练等课程。根据体育专业学生文化基础现状,课程既要坚持教育部相关文件精神,又要灵活多变,采取分类教学和分级考核。艺体类专业与其他专业大学英语课程实行分类教学,学期考核实行分级考核制度。思想政治类课程教学应与时展密切联系,又要与学生社会实践紧密结合。通识选修课程应考虑学生通识知识的全面性,开设的课程应多样化,满足学生的多种需求,提高学生科学、文化和艺术素养。该模块设置30学分左右为宜。
2.3.2专业教育平台
专业教育分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和专业选修课(专业方向)三个模块,是与从事体育基础教育有着密切关系的知识和技能的课程,课程设置应满足当下体育教育专业对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体现体育教育鲜明的专业特色。(1)专业基础课程模块。该模块为体育教育专业基础性的课程群,按照学科大类设置,其作用是为学生的专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课程设置要保证人才培养的基本规格与全面发展,体现其作为其他专业模块课程“地基”的作用。从发展的高度看,一般认为“地基”越深越好,但从人才培养定位的角度分析,总课程学分和学时是固定的,如果过多地强调基础性,势必压缩专业核心课程、综合实践课程的学时。基础课程的设置既要兼顾其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基础性作用,又要考虑学生核心能力和素养的培养,同时还要坚持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主线。基础课的课程形式可分为专业基础理论课程和专业基础术科课程,专业基础理论课程又可分为体育人文社会学和运动人体科学类课程,运动人体科学类课程学理性和应用性强,适合课堂教学;体育人文社会学类课程可读性强,可以采取自学形式。因此应保证运动人体科学类课程的总量,适当压缩体育人文社会学课程,部分内容自学或在选修中开设。专业基础术科课程是体育教师胜任学校体育多样化体育教学内容的基本保证,也是教师资格考试的基本要求。掌握田径、篮球、足球、体操、排球、武术等项目基本技能和知识对体育师范生培养十分必要。该模块总设置35学分左右。(2)专业核心课程模块。该模块是对人才培养起核心作用的专业知识技能课程群的集合,作用是培养学生专业核心能力和素质,使其符合培养规格。从课程形式看,该模块可分为专业核心理论课程和专业核心术科课程,重点为专业核心术科课程。无论是竞技体育人才培养、职业体育发展需求,还是全民健身、个体终身体育发展,以及学校体育教学、训练和竞赛均须体现教育专项化的特色,因此需要具有突出专项运动技能的体育教师。近年来,体育教师招考内容发生了显著变化,更倾向于招聘能从事运动专项教学、训练和带队竞赛的专项体育教师。因此,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要使学生掌握1—2项运动专项技能,并形成技巧,具有扎实的教学示范能力,掌握扎实的专项训练和竞赛技能。从课程学分设置上应充分体现这一要求,要改变传统专项技能培养教学化的套路,按照训练竞赛化的思路对待运动专项课程。对没有专业特长背景的生源,实施3—4年的专项教学训练十分必要。核心专业理论课程设置也应紧紧围绕专项化教学、训练和竞赛需求设计,并加大理论课程的实践化力度。该模块总设置35学分左右。(3)专业选修课程模块。该模块是由对专业人才培养起拓宽作用的专业知识技能课程群的集合,作用是拓展和丰富学生专业素养和专业技能,提高学生在学校体育工作中的适应性。从课程形式看,可分为理论课程和术科课程,课程尽可能丰富多样,以术科课程为主。该模块总设置15学分左右。
2.3.3教师教育平台
教师教育平台是彰显该专业师范性的课程体系,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然要求,该模块课程包含5个子模块:一是师德修养与职业规划,主要是培养体育师范生从教素养与发展能力;二是教育理论基础,主要培养体育师范生教育理论素养;三是学生指导,主要培养体育师范生体育教育技能;四是体育教学,主要培养体育师范生体育教学技能;五是专业拓展,辅助培养体育师范生综合素养。5个子模块分别按照新型师资素养、知识与能力养成的发展阶段来设计。体育教学技能的培养是该平台的核心价值,体育教学设计、体育教学实施、体育教学评价、体育教学研究等多方面能力均涵盖在体育教学和学生指导模块。该课程平台设计20学分左右。
2.3.4职业实训平台
职业实训平台主要开设教育实训与研习课程模块。该模块课程包含体育师范生技能训练与考核、运动训练与竞赛、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毕业论文等体育教师教育实践课。技能培养应遵循系统化、连贯性、全程化、层次性的原则,课程按照“一个全程、两个结合、四个层次”整体设计。“一个全程”是指实践教学要保持从学生入学到毕业不间断;“两个结合”指校内资源与校外基地相结合、产学研相结合;“四个层次”指课堂术科实践、课余训练与竞赛、教育见习实习和教育研习四个层次。要加强体育师范性技能训练与考核,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加强教师资格证考试培训指导,实施灵活的学分置换制度,鼓励学生考取职业资格证。该课程平台设计30学分左右,含师范生技能训练与考核,运动训练与竞赛,学期教育实习(顶岗支教),毕业论文(设计)10学分。要打破课程间的壁垒,实践与课程相融通,如教育见习可与体育教学模块课程融通,运动训练与竞赛可与专业核心术科课程融通。
2.3.5素质拓展教育平台
素质拓展教育平台分校园文化与社会实践活动课、创新创业与学术科技课两个模块。校园文化与社会实践活动课程模块含入学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综合实践,以及学校和学院开展的其他相关实践教学活动,可设为必修与选修课。创新创业与学术科技课程模块含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大学生创业教育,以及学校和学院开展的其他相关实践教学活动,可设必修与选修课。该课程平台设计10学分左右。
3体育教育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策略
3.1完善技能型人才培养保障制度
完善教学工作制度,制订教、学、训、赛工作规范,明确规定课程教学条件、要求、方法、评价形式和标准等内容,对教学过程实施精细化管理;完善校内外实习实训工作制度,制订实习、实训工作标准,明确规定实习、实训内容、实施方式、考核办法和评价标准,严格把控实践教学环节;严格执行毕业双证书制度,规定学生毕业必须持有学历证书和教师职业资格证书或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颁发的其他职业资格证书;建立校外兼职教师管理制度,明确福利待遇,规范校外教学行为。
3.2建立技能型人才培养运行机制
技能型人才培养方案能否落地,需要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密切配合。首先领导和教师思想要统一,其次要充分调动师生积极性,还需争取校外合作单位参与。院系应设立全面负责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岗位,负责管理与协调工作;制订教师资格证或其他相应等级资格证考核实施办法;建立以竞赛为引导的运动技能培养体系和以课程集中教学与分散训练结合的教学训练技能培养体系;实行导师制和师徒结对制;落实体育师范生基本功大赛制度;执行专项结业和普修结业考试制度;建立学生实习双导师、双考核制。
3.3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双师型教师数量和质量是实施体育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基本保证。学校要高度重视双师型教师培养,通过政策杠杆引导教师自我提升,鼓励教师进修深造,进入市场企业锻炼,提高教师教学实践能力,提升校内双师型教师的比例和水平,同时应重视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充分利用基础教育和体育行业的优秀人才,建立开放灵活的用人制度。
3.4建立人才培养质量考核评价体系
严格的考核制度和科学的评价体系是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建立体育教育专业人才职业技能训练评价指标体系,内容应涵盖学科基础知识、基本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与教学训练技能,强调综合考核评价。要根据体育教师职业技能内容体系,建立相应的技能培训方案。严把核心知识和能力考核关,将职业技能考核分解到学年、学期、中期和毕业等不同阶段,实施分阶段考核。加强体育教师职业技能培训教材建设,为体育技能型人才培养提供有力的保障。
3.5创建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结合的实践教学环境
技能培养关键在实践环节,良好的实践教学环境是提高实践教学效果的有力保证[4]。首先,积极争取和充分利用校内资源,加强实验室和实训场馆建设,为在校实践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其次,主动走出去,加强与地方基础教育领域的联系,与基础教育主管部门、不同阶段层次的学校广泛合作,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形成互利共赢的合作模式,营造良好的合作育人氛围,为体育教育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提供保障。
4结语
体育教育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定位是顺应学校体育改革和地方本科院校职业化办学转型的必然趋势。体育教育专业“技能型”人才的内涵体现在拥有高超的运动技能、扎实的课堂教学技能、丰富的运动训练与带队竞赛技能和开展体育活动的技能等四个方面。笔者以培养体育教育专业人才核心技能为中心构建起“五大平台(九个模块)”课程体系,并通过一系列实施建议保障方案顺利进行,旨在为地方本科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提供帮助,也为其他专业教育改革提供些许经验。
作者:王强 宋旭 李晓静 闻剑飞 吴文博 单位:合肥师范学院体育科学学院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国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Z].中发[2010]6号,2010-06-06.
[2]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Z].国发[2014]19号,2014-05-02.
[3]姚健,任保国.“两个战略”机遇期地方高校体育院系服务区域转型升级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5,38(9):88-93.
[4]徐剑,郑湘平.协同创新视角下体育教育专业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构建[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16,30(4):6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