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校体育教育应用(8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
教育生态学中的生态平衡理论广泛应用于教育领域的相关研究。当前,高校体育教育存在场地设施不足,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下降等相关问题,探究生态平衡视阈下高校体育教育有助于推动高校体育教育的发展,有效提高大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改善高校体育存在的问题。通过对高校体育教育生态平衡的基本概念及其相关的理论进行分析,研究表明:高校体育教育可通过重视体育教育场地设施的生态平衡、适应发展的外部环境、保证教师与学生的生态平衡等途径实现高校体育教育的动态平衡。
关键词:
生态平衡;高校体育;体育教育专业
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人们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视程度日益提升,受到社会各界学者的广泛关注。生态平衡就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和环境之间、生物各个种群之间,通过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使它们相互之间达到高度适应、协调和统一的状态[1]。生态平衡作为生态学中的一个理论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同时也被引用到教育生态学中。
1高校体育教育生态平衡的基本概念及理论
教育生态学兴起于20世纪60、70年代,是一门新兴的教育科学,由英、美教育学者以生态学而创建。教育生态学主要运用生态学的相关理论,运用生态学的基本理论及方法进而研究教育问题。作为教育生态学核心观点的教育生态平衡,是推动教育事业和谐发展的一个重要的理论基础。体育作为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育生态平衡的相关理论可以运用到体育教育中。体育教育生态平衡是指:在一定时期和相对稳定的条件下,体育教育系统的综合平衡、运行高效、功能优异及其与社会环境的良好协调,也就是说体育教育生态系统处于平衡状态时其结构与功能处于稳定状态,其物质与能量的输入输出接近相等。[2]体育教育生态系统是教育生态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它的发展将会对教育生态系统是否平衡产生一定的影响。同时,体育教育生态系统是一个动态平衡的系统,要保持其平衡发展,并不是要维持其系统内部各要素的固定不变,而是指当体育教育系统中的某一要素发展变化,造成系统不平衡时,要依靠系统自身的调节机制进行自我调节,从而实现系统新的平衡。而当系统自身的调节机制无法使其恢复到平衡状态时,就需要进行人为干预,通过合理的人为调节机制,使得体育教育生态系统重新恢复为平衡状态。这种由平衡到不平衡再到新的平衡的不断反复的过程,推动了体育教育生态系统的不断发展。
2高校体育教育生态平衡的路径
2.1重视体育教育场地环境的生态平衡
目前,我国高校在体育场地环境方面对生态平衡理论重视不够,存在着诸多的问题。首先,体育场地器材资源不足,无法满足学生体育课与进行课外体育活动的需求。数量充足的体育场地器材是高校学生进行体育活动的一个基本前提,而当前我国大部分高校的体育场地器材在数量方面无法与高校学生的数量达到平衡。因此,各高校应加大力度在体育场地器材方面进行资金投入,努力促进体育场地器材在数量上与高校学生数量的平衡。其次,高校现有的体育场地存在着一些不足。一方面,很多高校的体育场馆布局不合理,没有将学校的所有体育场馆当作一个整体来考虑。例如,需要较高专注力的乒乓球和羽毛球等项目不适合与篮球、排球等声音较大项目的场馆安排得较近。而我国大部分高校的体育场馆多集中于学校的某一位置,更有一些高校将这些项目安排到同一座场馆内,这就使得不同体育项目之间造成了一定的干扰。另一方面,高校对现有的体育场地没有进行充分的开发。如,一些高校的篮球馆内没有看台,这就不便于举办篮球比赛。学校应通过安装可拆卸座椅等措施进行改进,从而使现有的体育场馆可以为学生提供更为全面的服务。
2.2体育教育要适应不断发展的外部环境
体育教育生态系统是社会生态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因此,保证体育教育生态系统与社会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是保持体育教育生态系统平衡的基本前提和首要条件。[3]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不仅仅局限于高文凭、高学历,而更多的是需要全面发展的人才。高校作为学生踏进社会之前的最后一站,在对人才的全面培养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体育教育更是在锻炼学生强健的体魄,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方面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因此,高校的体育教育不能是一成不变的,要随着外部社会的不断发展而进行改革。例如,现在的工作单位多要求员工具有合作精神,善于与人交往,这就要求高校在体育教育方面通过一些集体运动项目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此外,在当今飞速发展的社会中,人们生活压力越来越大,长时间压力的堆积会对人的身体健康产生极大的危害,因此人们需要一个适当排解生活压力的方式,而体育运动正是最适合的方式。在这方面,高校应充分利用体育课与课外体育活动来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使其能掌握至少一项可以终身进行的体育运动,充分发挥体育运动在释放压力方面的重要作用。
2.3体育教育中教师与学生的生态平衡
大学阶段的学生在学习与接受能力方面都较强,不再需要体育教师一味的“填鸭”式教学。因此,在课堂上,体育教师应在讲解和示范正确运动动作之后,多留些时间给学生进行练习,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多观察学生的练习并对错误的技术动作进行纠正。同时,体育教师还可以在课堂上创新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参与度,从而激发学生对于体育活动的兴趣。例如,体育教师可以提前将下节课要学的内容分配给同学,让他们在课下进行自学,然后在课上让学生进行讲授,这种做法可以充分激发学生学习体育运动的主动性,从而更好地掌握运动技术,为终身体育打下基础。
2.4与时俱进的课程建设,推动体育教育的生态平衡
由于我国高校体育课为选项课,因此在课程设置方面应更多地考虑学生的兴趣,与时俱进,不断发展。学校在体育选项课的项目设置上,不能一成不变,应适应时代的发展,不断淘汰不符合时展趋势的项目,增加新兴体育项目。如,现在高校已经逐渐不再开设田径课,这是时展的趋势,学生对田径课兴趣不高,导致在选项课上选择田径的学生较少,所以田径课被逐渐淘汰。而一些新兴体育项目则越来越受到学生的喜爱,如网球、轮滑等。因此,高校在体育课程设置方面要充分考虑到这些因素,合理安排课程设置,从而促进高校体育教育的平衡发展。
2.5建立科学合理的课程考核体系
目前,我国高校学生的体育课成绩主要由上课出勤情况、课堂表现和期末考试成绩三部分组成。并且大多数高校都会将学生的体育成绩纳入到奖学金评选等评优活动中,这一举措提高了学生对体育课的重视程度,但却会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失去对体育活动的兴趣,这就使得构建科学合理的体育课考核体系显得尤为必要。要使体育课的考核体系科学合理,就应对现有的体育课考核方式进行改革,加大对过程性评价的重视,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减少使用统一的考试标准来衡量每一名同学,多参考学生自身的不同情况,根据其进步幅度给予评价。注重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使其形成科学的体育锻炼习惯,从而促进高校体育教育系统更加平衡地发展。
作者:李冰 单位:华中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参考文献
[1]吴鼎福,诸文蔚.教育生态学[M].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
[2]吴明深.论体育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J].体育学刊,2004(3):22-24.
[3]陈光华.体育生态学构建的初步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06.
[4]邓跃宁.体育生态学的创建[J].体育学刊,2002(6):5-7
第二篇:高校体育教育学生专项选修调查分析
摘要:
通过文献资料调查、问卷调查和数理统计等方法,对山西大学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专项选修的基本情况进行调查与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年级、不同项目选修的人数不同,具体表现在“大球”变冷,“小球”变热;传统项目变冷,新型项目变热。影响因素主要表现在兴趣、教师的综合素质、社会实效性、自身的特长、目的需要、场地器材因素、运动项目的特点等方面。
关键词:
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专项选修;影响因素
1、前言
在当今高校教育过程中,课程设计和课程改革对于高校的长远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任何教育目标的实施都依靠一套课程来实现,所以课程的改革是永恒的主题,是社会不断变革的必然结果。在素质教育形势下,山西大学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以适应新时代教育观念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完成了新一轮的改革。专选课是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学习专项技术内容的重要课程,通过对在读的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对于自己选择的专选项目的认知情况、课程教学、学习的评价状况等方面做出的调查研究,并根据目前社会的需求和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提出相应的设想,使学生进入社会更加具有竞争力。
2、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研究对象
山西大学体育学院2012级、2013级和2014级体育教育专业学生。
2.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查阅大量有关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专项选修情况的资料及近几年国内外各种期刊的相关文献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为本研究提供理论依据。(2)问卷调查法。根据统计学原理,对2012级、2013级、2014级70%的学生进行随机抽样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215份,回收有效问卷212份,有效率98.60%。其中2012级参加问卷调查的共75人,收回问卷73份,有效率7.33%;2013级共70人,收回问卷69份,有效率98.57%;2014级70人,收回问卷70份,有效率100%。(3)数理统计法。对所收回问卷各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及比较分析。
3、结果与讨论
3.1、专项选修课的总体状况分析
通过对山西大学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专项选修内容的调查(表1)可看出,专选课程的内容设制主要以传统技术课程为主,同时还包括人文、人体理论专选。为了实现学生的“一专多能”,在原有专选的基础上增设了一些新的专选项目,进而满足学生需求。
3.2、选项总体分布规律
12级选项按人数排序为游泳>篮球>乒乓球>健美操>羽毛球>武术>网球>田径>人文>人体>排球>体操;13级选项按人数排序为健美操>网球>羽毛球>乒乓球>人文>游泳>人体>武术>田径>篮球;14级选项按人数排序为游泳>羽毛球>网球>篮球>武术>健美操>人文。可以看出,游泳、武术、网球、羽毛球、篮球、健美操、人文,这些项目学生选择较多些,而足球、排球、体操项目选择的学生寥寥无几。同时,田径、人体选课人数也明显下降。
3.3、专项选修的表现特征
(1)“大球”变冷,“小球”变热。“大球”普遍为对抗性项目(如足球、排球)选报人数很少,尤其足球项目,连续3年无人选择。排球也连续两年无人选择,而且12级仅有4人选择排球。篮球由于在社会上的普遍性及实效性相对较强,则选择学生相对较多些。而小球(如乒乓球、羽毛、网球)选择人数较多,特别是羽毛球、网球项目,连续3年都有较多学生选择其为专选。(2)传统项目变冷,新型项目变热。从表1可看出健美操是当代学生热衷的项目,它即能使身体匀称发展又能提高自身形象气质,是未来学生选择发展的重要项目。人文、人体作为理论专业的选课,学生选择相对一般。武术和游泳也是学生选择的重点专选,但体操专选却连续两年无人选择,在12级也仅有3人选择其为专选。田径作为传统项目选择人数逐年下降。(3)场地、专项人数不成比例。由于专选课自由选项的缘故,学生人数没有可预见性,个别项目会出现人数反差较大的现象,(如乒乓球、羽毛球、健美操等),上课时学生、器材调节不均,原因在于体育教学原始观念上会认为学校具备、篮、排场地即可,而忽略了学生全面发展所需求的其他设施。
3.4、教学方面分析
(1)技能水平不齐,教学进度难安排。在专项选修过程中由于学生主观意识和个人爱好等因素,往往会出现学生的基础偏差较大,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即要有一定的进度,同时也要照顾到差生的学习情况。从表2中可看出,学生对教学进度持满意评价较低,只有60.7%。而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上学生持满意评价的分别达到90.3%和79.4%,说明专选课教学评价较高。(2)学生对教学的满意程度比较。专项教学中,技能传授是体育教学的重要环节。对教师的教学辅导和技能满意程度分别达到80.4%和87.1%,说明近90%以上的教师具备专项教学的能力。但由于专项学生本身基础参差不齐,在场地、器材不完备的条件下致使优秀学生吃不饱,基础差生跟不上的现象,学生技能无法全面提高。
3.5、影响学生选择专选项目因素
(1)兴趣是学生选项的主要因素。三个年级85.5%的学生在考虑选修项目时,首先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来进行选项的。这种兴趣、爱好的形成多为自己长期喜欢参与某一运动项目的结果,也与教师的培养引导有关,同时也与长辈、家人及同伴的影响有关。(2)教师的综合素质的影响。由表3可以看出,三个年级有48.6%的学生选项是由于对个别教师的信赖、崇拜等原因而选择。因此,教师不断提高其综合素质是必要的。可以说,专选课改变了教与学的关系,教而优则选,使教好教坏都一样的局面被打破。(3)社会实效性的影响。调查发现,一部分学生把专选项目与自己未来的工作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一方面是受社会就业压力的影响,另一方面也说明学生很想通过大学里专选课的学习,掌握一项终身受益的项目,这也正是大学体育教育所期待的。(4)自身的特长的影响。调查显示有46.1%的学生按照自己的特长去进一步选修专选课,他们想通过继续的学习来提高自己特长的技能,从而达到更高的水平,也有利于自身的发展。(5)运动项目的特点的影响。15.7%的学生认为运动项目的特点是影响他们选择的因素。从调查结果看,健美操、网球、羽毛球是学生选项的热点。学生在大学教育之前普遍未接触网球运动,希望通过在大学里的专项课教学学习和掌握网球技术。而健美操、羽毛球虽然在中小学曾接触过,但是,大学场馆设施好也是吸引学生选项的因素之一。在选项中,像篮球这种对抗性、力量性较强、运动量较大的项目选择人数较多,且以男生选修为主。女生则多数选择那些运动量适中,难度适宜,没有身体接触的项目,如健美操、乒乓球等。而对于竞技体操这种要求有一定身体基础的项目,学生普遍认为难于突破和提高,单、双杠、跳马等项目相对难达到较高的运动技术水平,所以选择的学生相对少些。
4、结论
(1)学生对专项选修课的选择差别较大;兴趣爱好成为选择的最大影响因素,学习目的、动机多种多样,但多数是正确的,有极少数学生选项的目的、动机不正确,需要予以引导和教育;少数学生的选择受到同学和考试的影响;教师的综合素质对学生选项有影响;课程的设置、场地和器材、师资力量等也是影响学生选项的因素;由于场地与教师的原因,使得个别学生选择网球、羽毛球项目未能如愿,不得不改选其它项目作为专选。(2)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普遍认为专项选修课比其他课程更为重要,并且非常喜欢自己的选项课目,绝大多数学生希望通过学习能有高超的专项技术,求知欲较强。(3)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专选课程选项呈现出与地方性社会需求密切关联的规律,新兴学科如健美操,羽毛球等专选学生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但是目前还存在着不能够满足学生需求的基本现状。(4)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选课动机相对实际些,即为以后找工作为目的。但存在学习成绩好坏与就业没有关系,自己有关系可以获得很好的就业职位的消极就业观。
作者:赵艳 单位:山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谭小翠,李信就,赵晓勤.影响大学生体育选项课因素的调查与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7(7).
[2]林少娜.影响大学生体育选项课因素的调查与研究[J].四川体育科学,2003,(1).
[3]朱征宇.对体育教育专业专项选修课现状与改革的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3,23(1).
[4]侯沛伟.山东体育教育专业本科术科专选课程现状调查[J].聊城大学学报,2010,23(3).
[5]谭小勇.高师体育教育专业术科课程结构及内容体系改革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26(5).
[6]王伟等.体育教育专业术科选修课教学模式构建研究[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8,23(2).
[7]阎朝兵,王世光.从就业形势看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J].湖北体育科技,2007,26(1)
第三篇:高校体育教育与大学生生活方式研究
【摘要】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不断普及,对于人才的培养策略也在不断进行改变。而高效的体育教育也在整个大学的教育过程中职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并对大学生们综合素质的提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就我国的体育教学在普通高校中所进行的教学改革进行了分析,并就大学生们的体育生活方式的培养方式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
体育教育教学;改革;体育生活方式
一、我国高校体育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体育的重要性认知不足
我国现有的高校对体育的教育地位的定位认识还不够充足,虽说目前绝大部分的高校已经将体育教学作为一种普遍的教学内容来纳入整个大学的教学体系中,但是高校的相关领导层与教师们仍然没有充分地重视到体育教学的重要性。虽然现在的高校在体育教学中聘请了许多专业的体育老师来进行整个大学体育的教学,但是有的老师们仍认为体育教学是整个大学教学过程中一个可有可无的环节,并在体育的教学上面抱着一种敷衍的态度,从而使得学生们无法真正的在体育课程上学到相应的体育知识。
(二)实践意识不足
现在许多高校教师们仅仅将体育教学局限于学会这一层次,而在教学过程中缺乏这实践的意识与动力。这就导致大学体育教师们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并没有将一个良好的体育思想融入到整个体育教学的工作中,而其进行大学体育的教学方式也需要进一步的提升。而体育教学实践能力的执行力不足,往往也会直接导致整个大学的体育教学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并使得学生们难以形成一个良好的终身体育观念。因此,要想充分的进行好我国的体育教育教学工作,就必须去进一步的规范与提升相关体育教学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执行力。
(三)教师资源结构不合理
师资力量不够,教师资源的分配结构不合理也是我国在高校的体育教育教学中所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由于专业体育教师招聘难度过大以及资金不足等问题,使得现在在许多高校中,仅仅只有着几名专业的体育教师,并且需要负责着全校学生们的体育教学工作,这就大大地增加了体育教师们的教学负担,并使得体育教师们因为自身精力的不足而无法很好地进行针对性的体育教学。从而导致整个高校的体育教育教学无法达到预期的标准,也会直接影响到学生们对于体育学习的积极性。
二、促进大学生们良好体育生活的形成以及进行有效体育教育教学改革的相关策略
(一)创建合理完善的大学体育教学体系
现代高校在进行体育的教育教学工作时,应当将面向学生们的日常生活作为基准,来不断地完善自身的体育教学体制,从而使得学生们能够养成终身体育的良好体育观念。这样才能够很好的促进整个大学体育教育教学的研究与发展,并且来确定出一个正确的大学体育教育改革的发展途径。高校们还可以借助学校中的相关体育设施来进行广泛的体育活动的开展。来有效的满足当今广大学生们的体育需求,并借此进一步的培养大学生们正确的体育生活方式的养成。
(二)建立一个健全的高校课外体育生活辅导制度
大学生们的体育活动应当存在于大学生们日常生活学习中的每一个环节中,而不应当仅仅局限在日常的体育课堂学习中。这就要求我们应当不断地去进行课外体育活动的发展与延伸,并持续的深化现阶段高校课外体育的教学改革。而通过课外体育活动的扩展,能够健全整个课外体育活动的辅导机制,并且能够有效地推动高校中体育文化生活的不断丰富。同时学校门还需要借助相关政策来不断的支持相关的体育活动与体育组织,从而在整个高校中营造出一个良好的体育氛围,这样也能够有效的促进大学生们体育生活方式的形成。
(三)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在体育教学过程之中,学生们作为体育教学的主体,需要在教师们的不断引导中进行相关体育知识的学习。这就需要体育教师们必须有着充足的体育理论知识以及相关实践能力,并能够根据时代的要求要进行体育教学模式的改革。因此,高校必须加强对于体育教师们自身素质的培养以及提高工作,并通过对体育教师们进行定期的培训教育来增强教师们的体育教学能力,从而使得学生们能够更快地形成一个正确的体育生活方式。
三、结语
我国现阶段的体育教育教学制度好存在着诸多不足之处,并对大学生们良好的体育生活当时形成造成了极大的阻碍,并对整个高校的持续发展有着负面的影响。因此,各大高校们就必须加大对自身体育的改革力度,来不断地提升体育教学在整个高校教学环节中的重要性。本文对现阶段高校体育教育教学中存在的几个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几点针对性的改革措施,希望能够为我国的高校体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一些理论上的帮助。
作者:张琳 单位: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
参考文献:
[1]杨云杉.体育教育教学在普通高校中的改革以及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的培养分析[J].当代体育科技.2014(12).
[2]桑孟新.山东省普通高校大学生休闲体育现状与对策[D].聊城大学.2014(06).
第四篇:高校体育教育与训练工作
摘要:
随着体育事业的不断发展,高校越来越重视对学生的体育训练。又因为体育作为一种技能和文娱项目,对于陶冶学生的情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是利用文献分析法、举例说明法、调查分析法这三种方法来研究,研究进程顺利,结果令人满意,并且通过所得出的调查结果做了简要的分析。对现在当代高校体育教育与训练工作进行了研究,并且对体育训练存在的问题也做了简要的分析,据此提出了解决对策,这为学生体育训练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当代高校;体育教育;训练工作
一、前言
(一)研究的背景。在经济高速发展的经济,体育也不断发展,当代高校体育教育与训练工作也越来越重要,因此,对体育专业的人才的需求量也在不断的增加。而且,如何培养体育人才,如何促进当代高校体育教育与训练工作的发展,这成为关注的焦点。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开展对本文的研究目的就是希望通过对当代高校体育教育与训练工作研究,进一步找到培养体育人才的科学方法。同时,这也是促进体育不断发展的要求。本文的研究不仅是为了更好地培养体育型人才,同时还是为了更好地促进体育的发展和体育的进步。所以,本文的研究不仅对于体育人才个人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对于体育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当代高校体育教育与训练工作内容
(一)体能训练。首先,在当代高校体育教育与训练工作中,一定要重视体能训练。也就是说,培养每一个学生的体能,让他们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这样才能够更好的进行其他训练。当然,在体能训练中,可以通过跑步、健身、游泳等各种方式来加强体能训练,以此来提升学生的自身素质。如果缺乏必要的体能,那么在体育运动中,学生很有可能会因为过度训练或者是由于缺氧而造成休克,这样也给他们自身的发展带来一定的阻碍。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加强体能训练是当代高校体育教育与训练工作的重要内容。
(二)心理训练。最后,当代高校体育教育与训练工作中一定要重视学生的心理训练。如果学生的心理素质不好,不管他们拥有怎样的体能,或者是运动速度,但是都会影响到他的最终成绩。所以,体育指导人员一定要加强对学生的心理素质训练,让他们在运动中能够减轻心理压力,以最轻松愉快的心情来进行训练,这样也可以达到更好的训练效果,激发他们赢得最好的成绩。所以,心理训练也是当代高校体育教育与训练工作必不可少的一项内容。
三、当代高校体育教育与训练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科学的管理方法。在当代高校体育教育与训练工作中存在的一个非常明显的问题是缺乏科学的管理方法。高校常常会选择非常传统老套的方法进行管理,缺乏科学的管理模式。在当代高校体育教育与训练工作方法上非常重要,一个好的体育管理体制方法可以让整个学校都处于一个和谐文明的体育交流状态,这就需要高校能够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出正确科学的管理模式。
(二)管理人员缺乏重视。在当代高校体育教育与训练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还有管理人员缺乏重视,很多管理体制人员在管理中并没有加强自身的重视程度。他们只是认为只要高校中体育管理的表面工作搞好就行了,只要为社会学生提供一个干净舒适的体育活动环境就可以了,所以并没有在高校中开展各种各样的体育文化建设,也没有在管理体制方面加强重视程度,也没有根据广大高校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去搞好当代高校体育教育与训练工作。就是因为管理人员缺乏重视,才使得当代高校体育教育与训练工作处于一个散乱的状态。
(三)管理人员缺乏专业性。其实,当代高校体育教育与训练工作出现问题还与管理人员缺乏专业性有关。就是因为管理人员缺乏专业性,才使当代高校体育教育与训练工作的方案缺乏科学性,也就是因为管理人员缺乏专业性才会使得管理人员缺乏对当代高校体育教育与训练工作的重视。管理人员大多数都是年纪较大的人,他们在各种组织机构呆久了,跟不上当今时代的体育管理模式的更新,所以缺乏对当代高校体育教育与训练工作的专业性知识,这样在社会管理方面也无法进展的更好。
四、解决当代高校体育教育与训练工作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一)寻求科学的管理方法。面对当代高校体育教育与训练工作中存在缺乏科学的管理方法这一问题,就需要高校和各个体育组织机构能够拒绝模仿其他的管理模式,而是通过自己的自主创新,并且根据本高校的实际情况而制定出科学的管理模式。一个科学的管理模式可以让整个社会的体育管理都焕发出一个新的活力,这样也能够加强整个社会联系在一起。
(二)加强管理人员对管理的重视。加强管理人员对管理的重视是解决体育管理体制存在问题的一种对策,只有当管理人员对当代高校体育教育与训练工作的重视程度提高了,才能让管理人员在行动上也能加强对体育事业的管理。只有管理人员重视了,对社会体育的管理,管理人员才能够在当代高校体育教育与训练工作的方案上和行动上都加强实施力度,这样才能让社会变成一个更加和谐、温馨、美丽的体育运动的生活环境。
(三)培养专业的管理人员。就是因为当代高校体育教育与训练工作人员缺乏专业性知识,才会导致所制定的方案缺乏科学性。所以,培养专业的管理人员至关重要。只有培养专业的管理人员,才能让管理人员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去对社会中体育管理体制进行模式上的调整。具有专业知识的管理人员,在遇到问题时,也能够从容不迫地解决好突发状况。并且,体育管理人员可以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来制定出科学的管理方案,为当代高校体育教育与训练工作制造出一个科学合理的未来宏图。
五、总结
当代高校体育教育与训练工作从小的层面来说只会影响到学生的体育训练环境,然而从大的层面来说,当代高校体育教育与训练工作却折射出整个中国社会的体育事业发展。这都关系着我国体育的发展,关系着中国经济和政治的发展,只有加强当代高校体育教育与训练工作才能建设出一个走在前沿的体育大国。
作者:林县伟 单位:黑龙江省工业学院
参考文献:
[1]梁朱贵.县域体育管理面临的困境与对策研究[J].华章,2010年16期.
[2]罗耀华.基于内江市健身气功发展现状调查及研究对策[J].内江科技,2011年09期.
[3]封涛.苏州工业园区体育现状调研浅析[J].科技信息,2010年23期.
第五篇:高校休闲体育教育探析
摘要:
大学生在校期间对休闲体育的兴趣培养是实现终身体育的重要途径,他们的健康问题不能忽视,这关系到整个国家、社会的发展问题,因此我们要采取一些错施来吸引他们参加体育锻炼,主要以周末休闲游、班级休闲游、假期休闲游来吸引他们,大力做宣传、多方位的筹集资金等来提高他们的休闲体育兴趣。
关键词:
高校学生;休闲体育;兴趣
1休闲体育的概念
随着休闲体育运动的出现,由于各个社会价屋的不同,认识的差异,关于休闲体育的概念也有差异: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休闲是一种不需要考虑生存问题的心无羁绊的状态,并将休闲与人生的种种美好价值,诸如快乐、幸福、美德与安宁等联系在一起[1];法国学者认为,休闲体育是身体活动的较高阶段,它需要更强的,更持久的身体努力,但是不能将它完全与真正意义上的体育活动的混淆。它相当于介于通过散步的简单放松和传统意义上的体育之间的中间阶段,它具有区别于严格意义上的基本特性,它既不是以通过比赛追求成绩,也不要求有规律的强烈训练,而是通过非正式的自发的体育活动追求身体放松和舒适。狭义的休闲体育是指休闲体育是在一种体育思想指导下,在闲暇时间内为达到健身、消遣、宣泄等目的的一种体育活动,它具有自由性,情感性和群众性的特点[2],无论怎样描述它,都有两个共同点:一是有时间,休闲时间,二是身体活动为主的体育活动,综上,可把休闲体育定义为:人们在自由支配时间里,通过体育运动的方式,以身体的直接或间接体验,满足身心健康需求一种自觉自足的社会文化活动。
2休闲体育的特征
近年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文明的进步,同学们的生活方式也逐渐从狭窄、封闭走向了宽泛、多元,从传统走向现代,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同学们在日益发展的横向文化交流中,以肯德基、麦当劳为代表的快餐文化,以电脑游戏、影视娱乐、手机为代表的娱乐文化,以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为代表的体育文化等,正在不断地将我们的传统生活方式抛向历史,多元化的现代生活方式也是当下社会的一种常态。从而在同学们的生活中就出现了休闲体育这个词,它具有在时间上的自由,可以自己来支配时间,想什么时候去就什么时候去;在生活消费上也很自由,根据自己的经济情况来选择喜欢的活动项目的内容。同时,对它的认知程度也比较大众化,活动的方式多样化,行为能力个性化,活动模式也很商业化等等特征。
3休闲体育在高校的发展现状
现阶段,在高校大学生真正加入休闲体育运动的学生很少。主要是场地问题,据了解有许多学校的空余场地并没有充分利用起来,在校园内还有许多公共设施无人看管都被破坏了。在我国有许多可供休闲娱乐的场地,只是没有人去管理,这里与我们的政府管理部门、学校就息息相关了,与国家在这方面的投入金钱也息息相关。这就是说,要发展还需要政府、学校的大力支持,目前发展状况,政府、学校的支持力度还不够,还需要政府、学校出台相关的文件,在资金上做出大力支持,在负责管理的人员安排上要实施到位。其次是人才的培养问题,根据现在的休闲体育发展情况,须要这方面的体育人才缺口太大,需要大量的相关服务人员,管理人员,大学生进行休闲体育锻炼需要具备了这些基础设施,他们才对休闲体育运动感兴趣。总之,就目前来看,高校的休闲体育发展的很慢,虽然同学们的思想观念、健康文明的社会风气好转了,城市不文明现象减少了,他们已经认识到身体健康的重要性,但还是存在很多原因,如需快速发展,还须要国家、学校和社会的大力支持。
4发展高校学生休闲体育兴趣的途径
(1)对大学生来说,要提高他们的休闲体育兴趣,那就要搞一些他们喜欢、感兴趣的体育活动。比如:周末休闲游、班级休闲游、假期休闲游等活动。班级休闲游就在班上由班干部来组织,周末休闲游和假期休闲游就要由学校的体育部老师和体育部学生干部来但当,当然这些活动还得要学校和老师的支持,只要学校要求了、重视了、老师认真的去做,定会有效果的。
(2)许多大学生对休闲体育虽然有了解,但他们对休闲体育的认识还不够,所以就需要做大力宣传,充分利用电视,报纸,学校黑板报,互联网等各种传播方式进行宣传,增强他们的健康意识,使休闲体育进入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各个学院、部门、班级由领导、班干部带头成立一个健康活动日,每周一次,制定出符合本学院、本部门、本班级的实际锻炼标准,对达到标准的个人给予一些口头和物质上的奖励。这样一来,老师和同学们在锻炼身体得到健康的同时,还有物质奖励,慢慢地就会有更多的同学参与进来。
(3)要提高大学生休闲体育兴趣,就要多渠道多方位的筹集资金,一直以来,资金短缺这一问题是困扰休闲体育发展的重要问题,国家政府部门要增加财政拨款,每年要有增长,用于扩建运动健身场馆及相关的设施,特别是学校的场地设施,有了好的环境,同学们就会积极来参加。当然,主要渠道还是要靠企业来进行赞助,建议政府部门设立专门机构,组织一批专门人员来进行这方面的工作。
(4)休闲体育旅游是休闲体育的发展项目最快的体育产品。现在的学生家庭条件好了、生活水平提高了,休闲娱乐的想法多了,他们在学习一周、一月或假期就会有放松身心享受生活的乐趣的想法,自然的就回归到了大自然,人与自然的结合,才能真正的领悟到自然的乐趣,人们才会有美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这样学生们的休闲体育兴趣也就能够可持续发展了。其次传统体育项目如球类、田径到新兴体育项目的攀岩、拳击、滑雪再到人们日常生活的骑车、慢跑、登山等都是大学生们休闲体育运动兴趣发展的内容,因为它的特点是简单易行对技术、场地、器材设施的要求都不高,非常适合大学生们的运动兴趣,又不受时间限制,故逐渐就会得到同学们的喜爱。
(5)信息时代的来临,给大学生们休闲体育的发展带来了很大契机。高科技的发展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使得同学们的生活方式更加丰富多彩,生活质量得到改善和提高,学习效率也得到提高,同学们就有了更多的时间,同时高科技的发展使同学们体力劳动减少,脑力劳动增多从而带来了精神压力的增加,这就使得他们在休闲时间里主动地去寻找调节心理压力的休闲体育方式,充分体验他们的人生价值观,休闲体育作为人们首选的最为健康的一种休闲生活方式之一。
总之,休闲体育是一项新兴的体育运动,是一种文明,科学,健康快乐的余暇生活方式,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追求,它是以娱乐身心,追求自我发展为主要目的,强调的是娱乐身心回归自然,在没有紧张压力的环境中生活,开开心心无忧无虑的享受生活。
作者:段青 单位:贵州大学体育学院
参考文献:
[1]候德洪.休闲体育与健康生活的探讨[J]体育世界.2009
[2]卢锋.休闲体育[M].北京: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10
第六篇:高校体育教育武术专选课人才培养
摘要: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并结合专业实践对目前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武术专选课程学分和课时设置、技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生套路自学和创编能力以及武术专选课专任教师配置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定的建议。
关键词:
武术专选;套路创编;优化
武术是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优秀代表,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之一,不仅在中国境内广为流传,更是受到世界人民的青睐,成为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一种文化代表。现如今国家对武术项目的发掘与整理日益重视,并制定了一系列的措施推广和发展武术,2000年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中小学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将武术列为必修内容;在我国高校体育院(系)中,武术更是被确定为普修课、专项选修课。而专选课程是培养未来中小学武术教师的摇篮,专选课程开展的好与坏将直接影响到武术后备人才的培养以及中小学武术教学质量的优劣,其重要性不容小觑。
一、武术专选课现状分析
(一)课时及学分设置分析
一般来说,一门课程学分越高课时就会越多,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才会全面和深入,武术项目更是如此。但是对于武术专选的学生来说他们在学习武术套路技术的同时会花费大量的时间用于基本功的训练,武术界素来都有“功贯始终”、“练武不练功,到老一场空”的说法,现阶段体育教育专业武术专选学生很多以前从未练习过武术,对于这部分学生来说就需要更多的时间去练习和巩固武术基本功,这样无疑是缩短了正常的学习时间,所以充足的学分和课时的分配对于武术专选课程的显的尤为重要。但是赵东升在《高校体教武术专选教学大纲课时》的研究中发现,目前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武术专选课程课时最高的达到540学时,而最低的只有320学时,两者相差120学时;学分分配上最高的为30分,最低的是18分。
(二)技术教学内容分析
目前在各高校武术专选教学中普遍存在着教学内容过于枯燥、单调、动作繁杂等问题,技术教学内容局限于传统和竞技武术套路,对于学生感兴趣的散打、对练等技击性较强的内容选择比较少,此外与武术有着渊源关系的传统养生功法如五禽戏、八段锦、易筋经等更是少有学校涉及;而对于这些枯燥乏味的技术内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容易出现学会新套路忘记旧套路的现象,比如姜小峰在《陕西省体育院系体育教育本科专业武术专修课开设现状和发展对策研究》的调查研究中发现完全能够记住动作并能够完整演练的学生仅有1.43%。这样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效果明显不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
(三)学生套路自学和创编能力分析
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中华武术门派众多、拳种多样,但是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是有限的,分配到武术上的学习时间就更少了,在有限的时间内,学生不可能穷尽武术的方方面面;此外对于走向工作岗位的学生来说如果长时间没有从事武术的练习就可能出现遗忘,而且在工作中很多时候都要求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传授内容,所以培养学生套路自学和创编能力显的尤为重要。可是目前武术专选课程的教学方法仍是停留在教师讲解师范、学生观看模仿的传统填鸭式、灌输式模式当中,这种教学方式却抹杀了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积极性。每个学生所学内容都是相同的,几乎没有教师会要求或启发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和拳种的风格来学习或创编一套属于自己特有的套路。套路自学和创编能力的缺失就会造成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固步自封、照搬老套的思维模式。
(四)师资配备分析
各高校武术专选课教师的安排采取一名教师负责到底的教学方式。但众所周知,中华武术体系庞大,不仅有徒手演练还有器械演练,而且武术发展到今天不仅有民间传统武术还有现代的竞技武术套路,每一种拳术和器械的演练都有各自的特点,对于一名高校体育教师来说不可能精通所有的武术内容,每一人也只是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内有所建树,但是现在武术专选课采取一名教师负责到底的模式,显然不利于教师资源的做优化配置,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武术专选课程的教学质量。
二、结论
(一)各高校武术专选课课时和学分分配差异较大,部分学校的课时设置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
(二)技术教学内容局限于竞技和传统套路,技术内容复杂,单调、枯燥,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
(三)教师的教法停留在以教师为主导的传统教法中,缺乏对学生武术套路自学和创编能力的培养,容易使学生步入照搬老套的思维模式。
(四)武术专任教师配置方面主要采取一名教师负责到底的模式,不利于教师资源的最优化配置。
三、建议
(一)合理安排课时,适当增加技击性较强的散打和对练内容,并配合一定的养生武术。
(二)教学中有意识的布置自学任务,加强武术套路创编原则和方法的理论教学,并将套路自学和创编能力纳入评价体系之中。
(三)发挥整个武术教研室的力量,根据各武术教师的专场和特点合理的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顺序,达到人尽其才。
作者:李庆新 单位:宜宾学院体育学院
参考文献:
[1]赵东升.高校体教武术专选教学大纲课时研究[J].搏击武术科学,2013,(12).
[2]姜小峰.陕西省体育院系体育教育本科专业武术专修课开设现状和发展对策研究[D].西安体育学院,2009.
[3]王晓晨,乔媛媛.对高师院校武术专业人才培养的几点思考[J].搏击武术科学,2010,(02).
[4]刘钦龙,沈剑英.体育教育专业武术专修优化教学的实验研究[J].四川体育科学,2004,(09)
第七篇:微平台高校体育教育应用
一、“微平台”对高校体育教育的影响
“微平台”的到来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大学生对探索世界的需求和快速获取信息资源的要求,对开展体育教育管理工作具有一定的“催化”作用,高校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所处的环境也因此产生巨大变化。任何事物都是具有两面性的,所以,“微平台”在给高校学生体育教育带来难得机遇的同时,也同样提出巨大的挑战。
(一)“微平台”给高校体育教育带来的机遇
1.教育载体的信息化。“微平台”带来的特别的教育载体让教学活动变得生动而又活泼,提高高校大学生体育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和经济性。微课程能够让学生按需选择学习内容,以此来开展个性化的学习[1]。根据美国哈佛商学院的有关研究分析表明,人们通过视觉得到的信息量占到全部外界信息量的83%。传统的体育课数字化视频教学通常包括准备活动、讲解示范、纠正动作等步骤,往往针对性不强,切入主题迟缓,而“微平台”将图片、音频和影像作为新的教育载体来辅助教学,知识点鲜明,重点突出、时长短的高质量学习视频资源,能在任何时间、地点通过媒介平台与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相结合,让教学方式更加生动、直观和现代化。
2.教育方式的创新化。“微平台”下的高校学生体育教育管理方式不再采用“灌输”式的单方面信息传递,而是扮演一种全新的角色去引导大学生接受正面的体育教育,同时做媒介平台中信息的监管和过滤,把媒介平台健康的体育信息呈现在学生面前,积极引导大学生接受体育文化,受教育者觉得教育者更具有人情味、更具有亲和力,会以一种愉悦的心情主动地学习和接受体育锻炼,而教育者也能够更好地掌握受教育者心中的疑惑和顾虑,为教育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丰富的资料支持。
3.教育内容的多元化。传统的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大多是以教材中的知识为主,没有进行课本之外的知识拓展,而“微平台”的开放性、交互性、及时性等特点,使信息共享平台与高校学生体育教育管理相结合,实行资源的共享。高校之间也可以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从而丰富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的内容,拓宽教育空间,提高高校学生体育教育管理的实效性。通过微课程,让学生更加全面直观地去学习、讨论、实践,不但节省体育课的大部分时间,而且学生乐于了解、喜爱体育运动项目。
4.教育效果的实效化。在传统的教育环境下,很难掌握好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在“微平台”中,教育者对大学生在媒介平台中提出的问题,进行研究分析并提出对策,能够做到有的放矢,以便提高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的针对性,还可以参与到平台中去开展学生工作,进行分析研究,并做出具有正面教育性的回复,或者通过微博私信、微信私聊等方式,直接与学生对话交流,将具有针对性的体育教育信息及时、迅速地传播给受教育者。
(二)“微平台”给高校体育教育带来的挑战
1.对传统教育方式的冲击。“微平台”增加大学生获得信息的通道,因此,减少从传统校园传播媒体中得到的信息量。“微平台”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大学生,并且其流动性和即时性,使“微平台”成为拥有广阔的空间、丰富的信息内容、快速及时地获取信息的优越传播渠道。因此,大学生对“微平台”的使用率远远高于传统校园信息媒体,冲击传统的教育方式,对其提出强有力的挑战。
2.对价值观形成的冲击。传统校园处于相对封闭的环境中,大学生传播媒体信息相对单一,造成的影响也是微乎其微的。而“微平台”的流动性和放开性使媒介平台中混杂着各种腐朽思想和错误的观念,文化暴力、色情、暴力、赌博等垃圾信息泛滥,大学生接触到不健康信息的几率大大增加。一方面,“微平台”报道的部分虚假、失实信息,容易导致大学生产生错觉,进而形成对体育事件的错误认识;另一方面,也容易出现某些负面言论,产生不利的舆论导向,而大学生都喜欢追求刺激、新鲜、张扬个性,对他们树立积极正确的体育价值观也造成极大阻碍。
3.对教师能力的冲击。现如今,我国高校学生体育教育工作者面临不断更新的技术常常束手无策,这种情况久而久之就导致教育者的抵触心理,致使经常使用媒介平台的教师人数与使用率比大学生少很多。教育者对大学生将要灌输的体育信息,大学生通过微博、微信等媒介平台早已熟知,大学生脱口而出的新鲜词语和新的事物,教育者却无从得知。如果教育工作者不具备良好的知识储备、没有合格的信息技术技能,将很难利用媒介平台中的信息资源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和管理。
二、“微平台”在高校体育教育中的应用保障
(一)政府要监管
1.推进和完善网络立法。“微平台”对法律和法规提出新的挑战,好的网络立法不仅要具有普通法律的强制性,还应有一定激励性,创造出有利的条件来提速信息网络的发展。信息网络的大面积应用一定会带来某些负面的影响,这也需要国家通过立法来强化监管,在助推网络快速发展的同时,加强监督管理,完善网络信息的立法。
2.构建互联网管理的技术支撑平台。网络行为要接受相应的监督和管理,借助于一定的技术手段,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大力开发和使用例如网络舆情监测系统这样的管理技术平台,对网络信息和网民行为进行有效监管,维护信息共享平台秩序。
3.加强对媒体的监督。各级政府除了要应制定相关的法规和政策、鼓励有利于体育发展的作品传播,还应该强化对媒体的监督和管理,强化媒体的正确舆论导向作用,对体育方面信息进行严格的筛选和审查,建立健全完善的体育信息机制。
4.加强源头控制。必须从媒介的源头上分析和解决问题,发挥信息网络管理部门的作用,第一时间对散布虚假、色情、庸俗的体育信息彻底曝光,对于网上的不良信息传播行为要进行严厉的打击和查处,进而对信息者形成一种威慑。只有这样,才能让体育信息的传播更加有序和规范化。
(二)媒体要把关
体育信息传播的主要目的是传播体育文化,满足人们对体育活动的需要,广大的社会媒体在信息平台中起到的是“把关人”的作用。首先,一定要提升相关媒体人的业务素质,加强他们的文化修养和职业道德;其次,微信、微博等作为大众媒介,应当注意在宣传思想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发挥正确的作用和价值;再次,新闻媒体在报道体育比赛新闻、体育娱乐事件的时候,也应对体育文化进行大力的传播。许多喜爱、关心体育的学生往往不参与体育活动,而大多是通过媒介平台来了解体育、欣赏体育。因此,在体育信息的网络传播过程中,应不断增加其体育文化内涵,彰显提升其文化品位,从而提高大学生们对体育的理解,进而积极投身到体育活动中去。同时,也应该合理增加教育知识类体育内容在媒介上的传播比重,以便更好地带动大学生的体育参与行为,指导他们怎样进行有效的体育锻炼。
(三)学校要引导
1.创新教育理念。强化高校学生正确的体育认识,积极转变教育管理的思路,是在“微时代”进行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基础。一是树立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教育管理者要顺应时代的变革,在教育管理中加入对媒介平台的应用。二是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教育管理者应当重视大学生的诉求,尊重并理解大学生对自我发展的期望,加强与大学生的交流沟通,从而提高大学生个人素质的全面发展。媒介平台中信息的多元化,促使大学生形成更强的主体意识,不愿在教育过程中充当被灌输者的角色,要以平等的身份引导大学生积极加入到体育活动中。
2.拓展教育内容。体育基本理论知识的教学主要是在教室中进行的,由于室内教学资源有限和体育教材的单一,常常让室内的体育理论课教学流于形式,并没有得到应有的效果。教育者可以借助微课等形式进行补充,选择一些与大学生平常生活有关的运动安全、医学保健、合理膳食等体育理论知识,制作成微课视频和课件,生动形象的文字与画面能够充分调动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拓宽体育视野,丰富体育知识。同时,教室内的体育微课教学还可以添加民间的体育活动内容,例如,空竹、五禽戏、韵律舞等民族传统项目。
3.改进教育方法。高校学生体育教育要创新教育管理平台,创新教育管理方式,将教育信息融入媒介平台,拓宽媒介平台的知识深度,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第一,应当将传统的教育管理方式添加和运用时代元素、时尚元素,比如,绚丽的画面、新颖的话题等,用新奇话题来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平台交流,开发教学手机软件以及校园信息传播软件;第二,构建学校官方体育信息共享平台,为大学生了解体育新闻、知识及常识提供官方渠道,增加微信授课、微博提问、微信查收作业、知识竞答等方式;第三,将灌输式教育转变为引导式教育,教育者要充当引导者的身份,锻炼大学生的思考能力,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思想品德。
4.加强教师培养。如今,大众媒体深入而广泛地进入高校,这对高校的体育教育工作者提出更严峻的要求,体育教师要具备正确的体育价值观、较高的人文素养、正确敏锐的判断力、运用现代化传媒工具等能力。因此,教育者一方面要增加网络实践,积极将网络融入生活,提高自身对网络的了解和技能的培养;另一方面,高校要定期举办培训,聘请网络技术学者、专家,系统学习网络信息技术,只有顺应时代潮流,将生活网络化、教育管理网络化,才能顺应时代的需求和掌握大学生的心理动态。教育者要摆正态度、树立信心,在面对网络不良影响时,要用客观的目光看待,积极地克服消极思想,主动适应“微平台”下对体育教育者的新要求。
5.优化教育环境。高校体育教育工作者必须加强微信、微博网络的监督和管理,才能创造出优良的教育环境。一是营造“微平台”校园文化氛围。高校学生教育管理者要提高“微平台”下校园文化活动中的时代性,鼓励大学生利用平台表达观点,对虚假不实信息的讨论和解疑答惑;适时地举办符合时展、拥有现代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比如微博摄影评比、微电影拍摄、微商创业活动等。二是增强网络法律和法规的教育和宣传。教育教学环境的净化一定要靠法律法规的支持,教育工作者要认真研究学习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制定适合学校自身的网络管理规定,开展校园内网络法律法规的宣传活动、主题讲座,增强大学生的网络守法意识,从而规范他们的网络行为。
作者:张雷 崔海鹰 单位:哈尔滨金融学院体育教研部
参考文献:
[1]张旭东.开放式个性化网络教育学习流程设计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基金项目:
2015年度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微时代’背景下的网络舆论对高校体育文化传播途径的影响研究”(编号:15TYE08)
第八篇:高校体育教育体能素质对策
摘要:
军事体能训练即军事化训练,这是由军队制定的针对体能素质提高的训练方式,属于国防教育。军事体能训练对于高校学生来说,是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重要课程之一,既让学生强身健体,又考验了学生的耐力,也增强了整个团队的集体意识。虽然高校军事体能训练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总体来说还存在着局限性,在课程的设置上和管理等部分还有所欠缺,一定程度对军事体能训练工作产生了制约性,这是需要相关组织管理者所重视的。
关键词:
高校;军事体能训练;体能素质
0引言
军事体能素质是作为军人的必备考核素质之一,虽然在近现代化下,高科技武器占据重要的地位,实际上军人与军队处于主要地位。据调查,在许多高校运作期间,出现许多学生军事体能训练成绩不达标情况,造成军事体能素质较弱现象。因此大多高校都十分注重于提高学生的军事体能素质,如何针对高校学生研究出一套合适的体育教育对策,这就成了重要的研究方向。
1高校军事体能概况
1.1高校军事体能现状
随着高校军事体能素质训练的推进,高校学生军事体能素质不高,不适应训练节奏的问题日益显著,当前就学术界而言,对高校军事体能素质提高对策的研究并不多,学者的大部分研究都比较偏向如何建立体育教育体系,或者是针对体育的教学,但是对于系统性的研究军事体能素质提高的对策的文章算是十分鲜有了。
1.2研究军事的目的及实际意义
为了围绕如今各高校中军事体能训练的结果与培养过程,紧抓军事体能的训练效果提升,按照高校训练规律,将体育与军事结合,探讨高校对于军事训练素质提高的必要性与重要性,为接下来的高校军事体能素质培养的相关管理流程提供更具操控性的依据。我国军队自建军来,十分注重军事体能的训练,从红军时代起至今,体能训练已十分普遍,如跑步、跳高、游泳和投弹等,体能培养是全面发展军人的指标,所以对高校学生的军事体能训练要求就是将高校学生培养出拥有军人的身体素质与品质,高校学生应抓紧军事体能训练的机会,去学习军事体能素质的基础,对推动我国高校学生关于体能素质的培养,产生积极效果。
2影响高校学生体能素质提高原因
2.1针对军事体能素质的培养体系尚未健全
军事体能素质是学生拥有坚定身心的基础,在关于军事体能的体育教育中占据重点地位,相关部门早已对关于高校学生军事体能素质培养方面出台过相应文件,具有规范性和指导意义,但就实际而言,这些文件的出台对于培养体系来说还不能说是合理健全而科学的,一个完整的高校体能素质训练体系包括以下四种:培养课程体系、关于培养教师的制度体系、评估学生培养效果体系与学生素质培养管理体系。所以,如何灵活地调整体系内容,将文字转换为规范的实践,是值得研究的。
2.2军事体能提高训练的课程项目不合理
就国防生的军事体能训练法来说,课程的设置更能决定体能素质培养的成败,由于现代条件的影响,如今对国防生即军队的后备培育力量提出了更高更多的要求,他们的身心面临着更为严峻的挑战,所以特别对于国防生而言,就军事体能素质提高培养就更为重要了。国防生在高校期间,以力量训练、跑步训练和耐力训练这样的训练为主,在训练国防生的灵敏度和柔韧度方面鲜有涉及,但很多像关于武装越野、抗疲劳训练与攀岩类训练等却很少实施,所以应针对国防生训练多开发训练科目,让课程设置更加完善一些。
2.3教育观念产生的矛盾
各高校的体育教育突出的是健康较重要,高校中军事体能训练是为了让学生建立完善的体格与健康的心理,通过军事训练得到更为全面的发展。而军队中的教育更为注重打胜仗,采取的训练也是与战斗相关,是为了保障国防安全,打胜仗的理念胜过于身体健康。高校的训练方法较为多样,在提高学生体能素质上讲究使学生从体育中获取快乐,让学生自主地去感受体育带来的乐趣,而军事体育教育就比较单一了,而且相对具有一定的强制性,对学生下达命令造成学生处于被动地位,这就造成了教育观念的矛盾了,所以需要平衡高校体育教育与军事教育两者间的矛盾,找到合适的教育方法。
2.4教育人员的专项体育素质不足
高校学生的军事体能素质提高训练较为复杂,因此相应的教员个人军事专业能力一定得有说服力,因为其不仅要懂得专业的军事体育理论还要很好地掌握军事的技能。一个好的教员给予学生的是非常直观的印象,直接影响到后期学生对动作技术的掌握。可以给学生的心理教育产生积极影响,让学生在接受军事教育时还可以获得更多的有价值的东西。然而,据调查很多从事高校学生军事体能训练的教员并不具备以上条件,更甚者甚至因为日常工作较忙很少参与体能训练,这对学生是非常不负责的,给高校学生的军事体能素质提高造成了很大阻碍。
3应对学生体能素质提高对策
3.1树立正确思想理念
高校军事教育应该指导学生树立起“练为战”的思想理念,让其明白军事体能素质的提高关乎于打赢战争,在战场上取得主动权,从而在生活中给自己时刻提醒自己。高校学生特别是国防生,应该明确自己的身份与坚定信念,国防生是未来国家军队的强健力量,所以要树立好正确的思想理念。将教育中的指向性转变,在军事体育教育实践后结果增强同时,也要就这个结果来促进高校体育教育的发展,转变军队战斗第一的宗旨。
3.2注重在教育中对人才的重视
在军事体能训练中,不仅注重体能训练还要培养关于理论性的教育,还要注重人才的培养,在战争后,人们都把着重点放在枪炮弹药高科技武器上,而忽视了人的作用,人在战争中是真正取到决定性作用的,要充分清醒认识人才的重要性。对高校学生进行良好的思想教育,消除其不良思想,强化关于优良作风的学习,使其带给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3.3优化军事体能训练的管理
将高校学生编为以院、系、班为单位的训练队伍,这样更有利于整合队伍与更好地实现管理的便利性,对日常训练与比赛都有良好的管理效果,在训练时注重基本体能素质的提升,注重军队素质,建立评价考核制度与奖惩制度等,做到链接性强、无漏洞的管理制度。
3.4展开适宜的体育活动
体育文化节在近几年在各高校十分受欢迎,在高校学习工作之余,空出一天或几天时间举办这样的体育活动,主要通过以班级和年级为单位的划分进行多人竞技比赛,竞技比赛让体育精神发挥到极致,从而形成一种良好的氛围,也让班集体增强了集体荣誉感,同时促进了学生们喜欢上体育,养成了良好的体育习惯,通过体育文化节也促进了高校学生进行交流。将体育项目与军事体能训练相结合,可以开展体能比武活动,相对其他体育运动来说,这项体育活动更为充满“军味”,这项活动的军事性很强,需要提前严密地进行活动的设计与组织。
4总结
军训是作为高校学生的一门特殊的课程,需要亲身实践,是我国国防教育的一种形式,既对高校学生关于身体素质与思想素质方面的培养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又对巩固我国的国防与现代化军队建设事业有着推动作用,因此需要全面地完善我国高校的军事体能素质提高的体育对策。虽然高校学生的军事体能素质需要提高,但是并不能生搬硬套军队原先的规矩,盲目进行军事体育教育,否则会违反高校教育规律,应该转变原先的教育观念,使用更为先进的方法,优化体育教育对策,提高教师的素质,密切与军队协调合作,改进现存的不足如管理体系的不明晰与教员水平的不足,针对高校体育训练的特点,合理建立起科学而完善的教育体系。
作者:杨晓波 单位: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Z].2009.
[2]倪宏强.关于新形势下军人体能训练与军事体育教育的若干思考[J].解放军体院学报,2011(1):5-6.
[3]周琳.新时期军校体育教学的发展趋势与军体教员素质的思考[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1(8):1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