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体育教育教学改革论文(4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1、篮球专项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1.1、篮球专项课程教学模式分析
体育教育专业中篮球专项课程的教学模式主要以规范化教学为主,规范化的教学模式是较为常规的教学模式。规范化的教学模式遵循先讲解、再示教、在练习的过程展开教学,学生通常是模仿教师的演示来进行训练,往往在训练中很难将理论知识联系在一起。一方面学生需要多次的训练和观看演示才能够有所掌握,另一方面对教师口头讲解的训练要领往往很难把握要点。常规的教学模式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学生的自主性不强,对教学课堂和教师依赖性很大,难以训练学生自主的创新能力。比如在教师在讲解篮球技术时,学生只能够完全被动的接受教师的传授,而很难有新的经验和技术的改进。另外,往往口头教授的技术和经验教训,一到实战时就很容易被遗忘。也正是缺少实践中的总结和体验,学生对教师教授的知识很难做到十足的领会。教学模式不能与时俱进,也是当前众多体育教育专业的现状之一,而未来的教学模式应该更多的将关注点放于学生身上,发挥学生的学习和创造能力。
1.2、篮球专项课程教学内容分析
当前篮球专项课程教学的教学内容上需要进行相应的改进,在一项对篮球专项课程教学内容的建议中,学生对当前教学内容中的主要几个方面提出了建议。在学生的建议中,其中主要的问题有教学训练方法知识缺乏和内容的不全面,在建议调查中分别占有三分之一的比例。教学内容包括教学训练方法,而教师如果对科学的训练方法缺少了解以及对此的专业知识认识不深,将很难使教学变得更加高效。教学内容。除此之外,教学内容陈旧和新理论知识缺乏也是比较突出的问题。当前关于篮球教育的相关研究不断在开展,而对应的理论知识结果并没有形成体系而应用到实际教学中,因而之前的教学内容将会和当前的时代有些许脱节现象。另外,因为学生认知程度的不同,有部分学生反映教学内容过难或是过于简单,因此也反映出了教学内容的参差不齐。
1.3、篮球专项课程教学条件分析
篮球专项课程教学的开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学的场地,有优质条件的教学训练场地,如室内、塑胶或木板地,对于训练效果也有很大影响。而在对省的几所体育教育学院的调查中发现,其院内专业的篮球教学场地的建设情况并不理想。在调查的几所体育学院中,发现室外水泥地场地由于建设方便、成本较低,成为主要的场地形式。但室内篮球教学场地的建设情况不容乐观,室内木板、塑胶等场地较少。一方面,室外场地教学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如雨天、寒冷、烈日等因素,对教学会产生影响。另一方面,室内场地教学的效果明显要优于室外场地,场地虽然是外部条件,但对于学生训练有着关键性的影响。由此可以发现,当前体育院校对于室内教学外部条件的建设还不够到位,很难满足室内教学的基本条件。
2、体育教育专业的篮球专项课程教学改革探究
2.1、篮球专项课程教学内容的与时俱进
篮球专项课程教学内容的改进之一在于课程设置,在课程设置上,可以设置相应的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和实践训练。其中必修课程主要包括主干课程和一般必修课程,即篮球技术和战术讲解等基础理论知识。除此之外,还需要选修课程,选修课是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方式之一。有些方面知识的学习由于种种原因难以列入必修课的学习当中去,但同时对于学习能力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可以列为选修课程,供学生自主选择和自由学习。篮球专项课程教学与时俱进的重要体现在于实践训练,重视实践训练环节是新教学的特点之一。在实践训练中,学生能够更容易将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丰富多样的实践训练,不仅能够作为必修课的补充和升华,同时也更容易引起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兴趣,这对于提升学生实际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有积极的意义。
2.2、篮球专项课程教学手段和方法的改进
在篮球专项课程教学的改革中,需要注意教学手段和方法的改进,尤其是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的体现。在对教学手段改革现状的调查中发现,目前采用较多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包括有多媒体辅助教学、现代化教学法、实践教学法,其中尤以多媒体教学最为广泛。实践教学和多媒体教学的认同率较高,但执行率并没有常规教学高。因此,在篮球专项课程教学中,还需要更多的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并开展实践训练,在循序渐进的过渡中,实现由以前的常规教学向新教学的过渡。另外,定期组织相关的篮球技能训练比赛,并对教师队伍做好新教学方法的培训,将能够促进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进一步普及。
2.3、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可谓是篮球专项课程教学改革的核心之处,学生实践能力也体现在多方面,因此将是个综合能力培养的过程。实践能力具体包括学生的上课学习能力、教学实践能力、教练指导指挥能力、裁判运用能力、组织能力、策划能力、推销能力等多方面。换句话说,篮球专项课程教学改革应该将重点放在学生应用能力的训练中。以培养学生教学实践能力为例,首先应该有一定教学条件的支持,包括教学场地、教师资源和其他教学设备。其次,在教学中需要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如多媒体展示、项目训练法以及学生合作的小组训练形式等。最后,需要给与学生更多的实践训练时间和机会,让学生能够在训练中培养自我思考、自我创新的能力。另一方面,教师在教学中需要把握好与学生角色的关系,常规教学中往往以教师为主,而学生多处于被动学习和接受的地位。而更多的研究表明,调动学生积极性和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往往可以产生更好地学习效果。因此,教师需要转换教学理念,应更多的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学学习中更加注重学生的独立思考,而不是一味生硬的讲授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而在实践活动中,教师需要做好引导和支持工作,指导学生之间相互训练和交流彼此的经验所得。
2.4、篮球专项课程教学考核评价体系的改革
为了使得篮球专项课程教学改革能够顺利进行,相应的教学考核评价体系也需要进行完善。由于教学方式的改革,相应的考核方法也需要进行改进。为了科学评价学生学习和实践的优良与否,首先需要设置好相应的评价指标。在现代化的教学评价中,更多的不是以卷面成绩为主要参考指标,而是要对学生实行综合评价,包括学生的交流能力、组织能力、学习能力等。相比卷面分数评价而言,综合能力的评价更加复杂和抽象,但同时也更加具体和科学。因此,对应的教学考核方法应该减少理论考试成绩所占的比重,而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评价也应该实现多次评价和客观评价,并且需要结合学生参与实践训练的态度和热情,如此这样的评价体系也能够更加准确的反映学生综合能力。
3、结束语
通过综合分析当前篮球专项课程教学中的主要问题,可以发现,要实现体育教育专业课程的改革,根本上是需要在教学理念和目标上做到优化。新的教学理念下,应该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基本目标,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训练,并通过合作、交流等方式来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新的教学模式中,理论教育所占的比例应该适当下调,同时实践部分比重应该上升,以实现理论和实践之间的良好结合。
作者:钟兆祥 张赐东 罗丹 钟莉 单位:龙岩学院体育学院
第二篇:案例教学法体育教育教学改革
1、案例教学法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基本特征
1.1、突出实践性为原则
案例源于实践应用于实践。对于高校教师来说,案例源自于丰富的教学实践、实习实训、与中小学体育教师沟通交流、再学习等过程中。春秋著名教育家孔子曾运用生活中的各种各样的例子来对他的弟子进行教学,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偶,不以三偶反,则不复也”。对于学生来说,学生通过教师和书本上学到的间接经验与自己就读中小学期间的体会相结合,探索案例中所要解决的问题。在案例分析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实现从抽象的理论知识到实践教学的转化,使学生面对中小学实际情况的临场决策能力及综合素质得到了培养和锻炼。
1.2、以尊重事实为原则
案例本身的真实性决定了案例教学的真实性。在课堂教学中,为体育教育专业选择的案例要倡导以尊重事实为原则,本身不应加入撰编者或教师的个人意见。学生先是针对实际问题提出自己的问题;进一步再根据自己所掌握的原理等知识做出假设;其次与他人进行讨论得出结论;最后在老师的指导下验证所得结果的正确性或进一步完善结论。
1.3、以体现学生主体性为原则
“案例教学法”打破了传统的的教学模式,将教学模式真正转变成“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型教学模式上来,着重突出学生主体性地位。教学模式的转变带动着教师教学重点难点的创新和转移。教师要重在引导学生如何去运用抽象的体育理论知识和教学手段解决基础体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创新实践的能力,使培养出的体育人才适应中小学体育的教学实际情况,毕业后能迅速投入到工作中去。
1.4、以明确的目的性为原则
列举教学中一些具有典型性的、真实性和实效性的案例,把学生带到案例情景中去,学生要在这个过程中探索适合中小学体育教学的方式和方法。这种目的性明确的分析、讨论学习就是对现实基础体育教学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情境进行分析。例如在中小学体育硬件设施和教材器具满足不了教学需要时,应该如何开创性地规划场地,自制教具开展教学。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在案例的启发与讨论中加深对所学专业课程的理解运用,掌握体育课课程教学设计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1.5、以灵活的动态性为原则
教学的过程是一个师生间的互动和学生与学生的互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是教学的主导。在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讨论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在一个问题的解决中就会引出另一个学习问题和另一个冲突的议题出现,使案例教学的过程呈现动态性。
1.6、以多元化的结果为原则
案例教学的实施,打破了“标准答案”的枷锁,出现了结果的多元化。启发学生带着自己的观点及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理解运用,去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使每个学生的答案有自己的见地,有不同的侧重点,而不是单纯的复印机。
2、案例教学法在体育教育专业教学中的作用
2.1、促进学生师范技能的整合运用与思维能力的提高
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学生通过亲身参与到案例的分析、讨论、归纳等整个过程,不仅获取了新的体育理论知识与成功的实践教学经验,而且在自己的探索中与其原有掌握的知识和能力加以整合。两者之间相互促进发展,培养学生处理基础体育教学改革中诸多问题的能力,从而加深灵活运用各项师范技能的能力以及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
2.2、有利于促进理论知识与实际教学情境的结合
体育案例教学把体育教学实践中的真实情境和事例引进教学课堂,它是现实问题的一个缩影。将学生引入案例的情境中去,让他们设身处地的去分析问题。同时,案例教学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用自己所学知识去处理到大量实际问题的机会,促使学生把课堂上所学到的抽象体育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结合起来,从而缩短了理论与基础体育实际教学情境的距离,利于促进理论知识与实际教学情境的结合。
2.3、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与生生关系
案例教学法贯穿以“学生为中心”的新型教学模式的教学理念,以学生参与为主、教师指导为辅,转换了学生课堂角色,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参与,能够很好地活跃课堂气氛的作用,增加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讨论,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学生在交流讨论问题的过程中,即解决了问题,同时也培养了自己的沟通能力、语言组织能力和集体合作精神,还能发展彼此间的友谊。
3、结论与建议
3.1、独立学院体育教育专业要树立“以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革故鼎新
案例教学法在体育理论课的教学中有很强的实践性,对创新中学体育教学有着启发性的作用。影响案例教学法被运用到中学体育教学课堂中的主要因素有两点:一是教师教学经验及教学观念;二是学生的学习态度。要想成功运用案例教学法,首先教师和学生都应该转变自己的观念,教师应当转变传统的教育思想,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现代教育观念;树立创造性教育观念;革故鼎新。学生应该改变自己的学习态度,转变课堂角色,不要被动的成为纯粹的接收知识器,成为学习的俘虏;摆正学习态度,有主人翁的精神,敢于质疑创新,表达自己的思想。
3.2、高校体育专业教师要不断积累案例资料,提升自身业务
在独立学院体育教育专业的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对教师各方面的要求都进一步有所提高。教师应该不断学习,充分利用各种学习方式收集各类基础体育教学实践的案例资料,并要熟悉掌握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来撰学案例。用归纳分析和逆向思维的方式引导学生,将所授内容巧妙地贯穿于课堂中,这样才能将案例教学法运用得得心应手,提高体教学质量。
作者:雷涛 黄懿 单位:衡阳师范学院南岳学院
第三篇:体育教育方法改革探讨
1、当前高职体育课教学方法改革的制约因素分析
1.1、传统的观念限制体育教育的发展
以往的体育课都是鹦鹉学舌,老师动一下,学生才会动一下。缺乏主动性,教师的教学热性情也不高,学生觉得学习枯燥,很难激发学习热情,失去了积极性和创造性,这样的恶性循环,导致长久以来体育课就是用上课的时间休息。并没有起到活动身心的有益效果。所以,教师们应该改变主导体育课的人,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根据学生的性趣所在加以引导,课堂自然就不沉闷,更多的学生的积极性被带动起来。如果不改百年来一言堂似的的教育模式,完全体现不了学生的个性,则无法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1.2、传统的教学方式限制个性的发展
体育课完全可以作为培养性格的一门课,一般体育课都会设置在户外,这样一个不同于有课桌板凳束缚的环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热情,陶冶情操,把积极向上、团结友爱、遵守纪律、热爱祖国等优秀的情感传播给学生。不要只注重体育技能的训练,甚至有的还停留在理论层面,这样的教学模式从根本上来说就是浪费时间。把学生摆在被动的接受地位,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不正确的教学模式,才能促进学生具备应有的基本体育素质。
1.3、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忽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高职的教育应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这样才能培养出社会所能接受的人才。但是,往往各高职只注重体育知识的传播,不重视各学科之间的联系。把考试成绩摆在第一位,不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导致毕业以后都是高分低能的人。这样不利于学生以后的发展,无法激起学生的兴趣,忽视体育竞技精神和意志力的培养。上述因素很大程度决定了学生学习的态度和兴趣,从而没能达到教学效果。
2、新时期推进高职体育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深化体育教学方式改革,改善教学质量,然学生更好的接受体育教育,对其综合素质的评定有着积极意义。
2.1、高职体育课改是当前经济形式的客观要求
国家一代伟人邓小平曾说过“教育要面向现代划,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意味着社会未来的发展趋势取决于人才,教育是培养人才的一种重要的方式,我们国家想长足的发展,在世界之林屹立不倒,教育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但传统的教育已经适应不了当今的经济发展形势了,所以必须通过教育改革来挽救现在体育教育瘫痪的局面。
2.2、体育改革是体育人才发展的内部需要
学生们接受的教育不仅仅是纸书本上的知识,还有在社会中发展的能力,从而在今后进入社会后能更快的适应社会。随着时展,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社会人才不仅有扎实的知识基础,需要兼具各种素质能力。在传统教育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没办法适应社会环境。因此学生们的教育必须配合时代的发展要求。
2.3、是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需求
体育教学改革是教育改革重点对象,增强学生体育技能,培养创新精神,在教育事业的建设中具有重大意义。从社会的发展角度来说,越来越依赖综合素质人才。具有多项专业技能的人是社会需要的人才。所以更应该积极促进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
3、新形势下我国普通高职体育教学改革应有新思路
3.1、转变教学思路,改变教学理念
思想是行为的引导者,在教学中也有引导教师在教育学生的方式上进行改革。所以笔者借助教学理念,来加快体育教育方式的改革步伐。除了让学生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外,还要兼具身体素质和体育技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把过去注重教育学生理论知识,限制他们的创新思维的发展的传统模式,变成以突出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
3.2、创新教学方式,突出学生为主题
传统的教学模式都是教师为主导的传授知识,学生知识被动接受。新型教学模式下,所有的教学操作都应围绕着学生,教师主要扮演一位引导者的角色。教学过程中只需要提出核心思想,创造一个有氛围的教学环境,有学生在良好的环境下尽情发挥想象力与创造力,不断在学习过程中发现知识、理解知识、运用知识。
3.3、丰富教学内容,培养勤学苦练
体育教育的内容是教学目标决定的。教学方式围绕教学内容展开,因此内容就将制约教学方式的单一性。如果不限制教学的具体内容,那么教学方式就可以多样化,教师应该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制定教学计划。注重能力的培养,通过教训任务,培样他们的创新能力,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如今就业竞争压力越来越大,他们不但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还要有更好的身体素质,因为他们不但要应付日常的生活与工作,还需要在遇到问题的时候通过分析和思考找到合适的应对方法,并且不会因为一时的困难影响工作效率。体育教师需要积极采用能够激发性教育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在学习的过程中带着目的去学,分析问题的时候能够从多个角度出发,创造性的思维解决问题。但是原有的教学手段也有其可取之处,笔者认为进行改革时需要总结过去教育方式精华之处,加以利用,不管是哪一种教学方式都应该弃其糟泊。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方法中的一部分终将淘汰,这样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还可以推动教育的全面发展。
4、结束语
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方法的改革过程应该符合社会的发展需要,必须是与时俱进的改革。在改革的过程当中学校起到宏观调控的功能,教师则扮演一个引导者的角色。作为教师,一定要以学生为主体,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如今体育教学结合了现代信息技术,为体育教师的教学方法改革创造了新途径,为体育教师提供了崭新的教学平台。同时还给教师和学生创造很好的交流平台,使体育教学延伸到课堂之外。让学生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只有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形成运动爱好和专长。综述所述,笔者认为应该结合实际,改革和创新体育教学方法,为下一代的教育保驾护航。
作者:张权忠 单位:广东石油化工学院
第四篇:体育教育武术课程设置问题及改革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三明学院体育教育专业武术课程教学内容。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通过图书馆和中国学术期刊网全文数据库查阅相关论文,为体育教育专业武术课程教学的现状分析,问题的找寻和对策研究提供理论支持。
1.2.2问卷调查法
以武术课程教学内容所涉及的问题为依据设计调查问卷,对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1.2.3逻辑分析法
通过分析三明学院体育教育专业培养方案、武术课程教学内容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对相关问题进行探讨,并得出结论。
2三明学院体育教育专业武术课程开设基本情况
三明学院体育教育专业武术课程开设了普修、专修、副项、专业选修课程,在课时方面与目前同等院校体育教育专业的课时设置相差无几,但从教学情况来看,武术课时偏少;通过对教学大纲的分析,开设内容涵盖了武术理论知识、基本功、长拳基础套路、国际竞赛套路,传统拳、太极类、散打等,基本上囊括了目前体育教育专业武术课程内容。
3我院体育教育专业武术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3.1教材内容单一
武术课程开课以来,普修、专修教材不能满足于现有教学的实际要求。从文献资料来看,高校武术课程都遇到了武术教材陈旧这一问题,武术教材基本上是作为竞技体育的一部分,并且已经使用了较长时间,教材中武术学习入门难,技术动作和路线较为复杂。加之学生的基本功较差,套路练习水平不高,学生很难从教材中了解武术的真正内涵,造成武术教材的实用性差,利用率低下,造成很多学生喜欢武术,却对武术课没有兴趣;另一方面,武术课内容几乎全部以武术套路为主,目前我院体教专业武术课程教学内容分为武术普修和武术主项专修课,内容以武术套路为主,包括了三路长拳、初级剑术、太极拳、国际竞赛套路等,技术要求以竞技武术技术动作为标准;学生感兴趣的散打没有出现在武术普修和专修的教学内容之中,只作为选修课程开设。学生对武术的学习感觉是没有“实用”价值,缺乏攻防实用技术,武术学习和练习兴趣不高。
3.2教学过程重技术轻理论,过于强调武术技能培养
自古以来,武术的习练一直秉承“未曾学艺先识礼,未曾习武先习德”的规范,要求习武之人德艺双修,而当前学校武术教育中存在着较为严重的重技术轻理论的局面。在武术课程考核方面,以技术考核为主,占考核比例的70%,理论考试占30%,技术考核远远超过理论考核所占的比例;从教学和考核来看,我院体教专业武术教学过于注重武术技能的培养,对学生对武术的认知能力、武术教学能力和组织能力的培养欠缺。在学时安排方面,以武术普修课程为例,武术普修课程总学时为64学时,其中技术课程学时为56学时,远远超出理论学时8学时。在理论方面虽然对2004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各类主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所规定的武术运动概述、竞赛规则与裁判法、动作技术与图解知识、太极拳健身理论等方面有所涉及,但对武术文化与武德、以及学生所感兴趣的武术技击理论与方法没有涉及。造成在学习过程中,几乎全部学生认为武术仅仅为一门武术套路课,武术理论的学习和应用也被理解为应对考试。我院体教专业武术课程技术学习和理论学习的天平失衡,理论学习较为缺乏。
3.3教学方法陈旧,缺乏科学有效的教学手段
目前,我院体教专业武术课教学形式比较单一,教学方法基本上沿用教师在课堂上的“基本动作——基本功——武术套路”的模式,学生通过对教师示范的模仿和跟随练习,武术的练习和提高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武术基础,能够掌握武术基本功基本知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按照固定的动作,固定的教学模式,学生按照教师的示范动作进行模仿、记忆、练习。这种模式在武术普修课程中表现的尤为突出,套路教学也以同一套路,学生没有选择的可行性,形成了以教师讲解示范教材内容为主,学生被动模仿,教学安排上以共性为主,教学方法的更新和改革受到制约。
3.4武德教育的简化与武术文化的缺失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中华民族是尚武崇德的民族,德艺双馨是习武之人追求的至高境界。武德和武术礼仪对于习武之人有着至关重要的引导和规范作用。目前武术课教学过程中,对武术礼仪和武德教育存在这简化甚至省略的现象。相较于跆拳道课程来说,课程礼仪却得到极大重视,统一的服装、规范的礼仪,成为跆拳道课程中一项较为重要的标识,课程本身也受到了跆拳道练习人的尊敬。反观学校武术课程中的礼仪和服装要求则较为简单,武术课程礼节仅仅限于抱拳礼,武德教育意识也较为淡薄。武术,不仅仅是一种文化资源,汇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和彰显着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而且武术也是一种教育资源,作为独有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入学校,可以让青少年在身体运动中感受到民族文化的厚重,接受这种文化的熏陶,体悟“技术后面的文化”。武术承载着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和美德的结晶,与武术技术一起是武术不可割裂的一部分。我院武术课程内容中只注重了技术动作的传授,武术所蕴含的传统文化没能在武术课程中有所体现,学生体验到的仅仅是体育化的武术。
4我院体教专业武术课程内容设置构想
4.1树立以人为本,更新武术教育理念,建立动态定位目标
教育理念是一定社会或阶级阶层的人们,在一定时期对教育的本质、功能、目的、原则、师生关系等理性的概念定义。武术教育,不仅仅指武术教学,它的研究范围更广,是指通过武术教学过程,使受教育者从身体上、技能上、品行上、人格上得到教育塑造。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肩负着未来中小学体育教学的重任,是中小学体育教学中武术课程的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武术教学不能停留在仅仅让学生学会一套拳,更应该注重对学生自学能力、教学能力的提升,先进教学理念的培养与树立。因此树立学生为主体,与时俱进的更新武术课教学理念,使学生能够真正掌握武术的本质特征与功能,保证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武术素养的整体性,是我院体教专业武术课程教学自我创新与主动求变的要求。
4.2优化武术课程内容,体现武术的多元功能,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武术是中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它不仅是一种技术样式,从更高的意义上说,也是一种民族文化样式。这就决定了在武术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掌握武术的技术形态知识,在更深层次上应认知和体验武术的传统特色、武术的人文素质、武术的内在价值观和精神道德观。在对学生进行访谈和调查的过程中发现,学生对武术技术和理论、尤其是武术的技击功能等知识有着强烈的需求,这为教学内容的选择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学内容要从武术的本质和体现武术多种价值功能的理论方面进行选择。《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体育专业主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提出了选编内容要充分体现武术的攻防技击特点、简单实用和易学易练,教学要“淡化套路、突出方法、强调应用”的学校武术教学理念;张峰等在《学校武术教学改革的实践路径》一文中提出重构武术教材体系,学校武术教学改革中教材选编应以格斗技击武术素材内容为主,同时还要注意:增设武术本真性格斗技击内容,格斗技击内容选择的基本性、精炼性和系统性。学校武术教学内容是武术教学的起点,所有环节都要围绕教学内容来进行,教师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武术课程内容,并对武术有一定的认知。我院体教专业招生来源以福建省内各地市为主,学生就业也基本面向福建省内各级中、小学校,具有较强的地域性。因此,我院体教专业武术课程可根据学校武术改革“一校一拳”的新思路进行课程内容的改革,可以适当增加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福建省内的优秀武术拳种作为武术教学的内容之一。通过对武术课程内容进行选择性调整,在课程理论方面增加武术文化、礼仪和武德教育等内容,提高学生对武术的认知;在技术内容上“突出套路、强化技击”增设学生较为感兴趣的散打和传统套路,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以培养学生成为“爱武术、会武术、知武术、做德艺兼修的武术人”为目标,强化学生对武术传承能力。
4.3改善课程内容中“教”与“学”的关系,重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我院武术教学过程基本上以准备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的形式进行;准备部分以热身活动、柔韧拉伸、基本功练习等内容,基本部分则是武术套路的教学和练习、身体素质练习,结束部分进行整理放松活动。这样的教学过程造成学生被动模仿和跟做的时间较长,学生主要精力在于模仿教师动作以及记忆动作和路线,缺少对武术的思考时间,教学过程中缺乏对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以及合作学习的能力培养,学习效果不好。改善教学中教师单方面的传授与学生机械的模仿模式,“寓教于乐”,使课堂教学成为培养学生学习武术兴趣、对武术形成正确的认知,在维持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前提下,教师通过身体教学、学生体验、分组合作学习等方式,由教师——学生单向的传递活动变为师生交流、学生互助、教学相长,使学生自觉形成体悟,完成对武术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的传授。
4.4考核方法的多样化,重视学生的武术整体认知能力
武术课程考核是对武术教学效果的评价过程,同时考核方法又对学生的学习有着反馈促进作用,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目前,我院体教专业武术课程考核方式基本上从技能、理论和平时成绩3个方面进行考核,总体来讲是以技能考核为主;其考核的主体为教师,考核内容以学生所学习的武术演练为主。该形式的考核方式未能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未对学生的教学和组织能力、努力程度、创造能力等方面作出认同,忽视了学生对武术整体的认知能力。采用多样化的考核方式,体现武术的多元化的价值功能,促使学生由阶段性学习向终身学习的转化。
作者:宋梁 单位:三明学院体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