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校体育教育探析(7篇)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我国高校体育教育探析(7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我国高校体育教育探析(7篇)

第一篇:高校公共体育教育课程研究

1高校公共体育教育的现状

根据问卷发放统计,大一的学生数为108人,占总数的13.04%;大二的学生数为267,约为总数的32.25%;大三的学生数为339,为总数的40.94%;大四的人数为114,占到总数的13.77%。从总体上看,文、理、工科均有涉及,样本分布较为合理。

1.1公共体育课程开设情况

山东大学〈威海〉开设的公共体育教育课程种类较多,包括篮球、排球、沙滩排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网球、健美操、武术、散打、健美操、瑜伽、柔力球、铁人三项、轮滑,却唯独没有田径课程。田径运动的本质是健身、强体,是促进人们获得更快、更高、更强的人体基本运动技能。田径运动的普及和提高对大学生的体魄的增强有至关重要的影响,从近几年的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可以有直观的反映。

1.2公共体育课程任课教师

公共体育课程的教师从数量上来讲,呈现比较匮乏的状态。近30名体育教师要负责7200多普通学生的体育必修课程,平均每人次每周要上8次课,每次课1.5小时,也就是说一周要不间断上4天课,如果课程分布分散,要上5天课程。由于学生的专业课程安排的冲突,大学公共体育课程只能安排在周末,为了满足学生的通选课程的选课,每名教师要身兼数职,教授不同的课程,专业性不强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

1.3学生对公共体育课程的态度方面

问卷调查中各高校在校大学生对于体育课程的态度。认为很有必要的有361人,占总数的43.7%;持无所谓,可有可无态度的有436人,占总人数的52.85%;同时还有28人认为是没有必要开始公共体育课程的,占到了总数的3.39%。

1.4公共体育课程面临的问题

1.4.1对公共体育教育的重要性认识

尽管通识教育理念已被人们所广泛接受,但是各高校对公共体育教育重要性的认识还比较片面,这在公共体育课程的开设数量和门类上有明显体现,主要停留在迎合国家政策文件的层面。尽管学校针对有关政策,课程设置按部就班,但是没有将实施公共体育教育提高到发展学生全面素质的自觉行为层面。山东大学〈威海〉有关领导也认识到这一问题,将于2015年5月18日,为帮助师生深入理解通识教育理念,推进我校通识教育工作,教务处邀请台湾中原大学黄坤锦教授来我校做关于通识教育的专题报告,进行《大学通识教育:What?Why?How?》的专题讲座。

1.4.2公共体育课程的可选性不强

课程内容的可选性非常有限,例如规定:每名教师每学期只能申报两门通选课,并且规定通选课程的数量不能超过两次,导致严重的减少了公共体育通选课程的种类和数量。学生每学期只能选择一门体育类课程,并且不能重复选择,多选不仅学分无效而且会丧失一次选课机会,这样的规定大大地限制了学生对公共体育课程的选择性,限制了学生学习体育的机会。

1.4.3学生缺乏对公共体育课程学习的兴趣,选课功利性过强

在调查中,有79.33%的人选择了愿意选修对就业有辅助性作用的实用课程,例如cad制图,java、word操作、计算机应用技术基础等课程,仅仅只有6.72%的人选择了公共体育课程。由于高校扩招和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大学生就业压力与日?增。学生中普遍表现出了“科学技术至上”的思想,选课的功利色彩比较浓厚。同时,学生普遍认为接受高等教育只是为了找一份体面的工作,将大学教育当作就业的手段和工具,从而强化了高校教育的功利性质,而忽视了受教育个体的全面素质发展,使得高等教育的人文属性渐渐淡化,高校学生人文素养普遍缺乏,以至于公共体育课程不受欢迎。

2高校公共体育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

2.1对通识教育的性质存在模糊认识

通识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人便是他的固有性质和特征。通识教育相对于专业教育而言,最根本的区别就是他的非功利性质。我们必须认识到,通识教育关注的是学生个体作为完整的人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公民基本素养,教给学生的是那些具有普遍性意义的,直接指向人的的发展的知识和理论,以此来锻炼学生的判断能力和理解能力。纵观各个大学的本科生培养计划中,强调更多的是英语、计算机等课程的学习,具有很强的功利性,这些课程在通识教育课程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从学分设置上来看,公共体育课程学分远远小于其他学科课程的学分,正常学期通选课程学分为1分,小学期体育通选课为0.5学分,而其他专业课程通选学分有的达到4学分。

2.2对通识教育目标的把握不准确

教育目标的定位决定着课程的设置状况,通识教育的目标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一门技能,而是教会学生思考的方式,使学生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以培养具有高素质的社会公民,同时对学生进行基本能力的训练,使学生具有合理的能力结构,培养大学生的高雅情趣和完美的人性。但由于社会环境、家庭环境、传统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在具体教学的实践中,通识教育的目标却难以体现。作为大学,首先是要向社会输送人才。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情况下,大学一方面肩负着培养实用人才的压力,另一方面又要顺应国家教育理念与政策的要求,与国际接轨。于是,通识课程便只能通过选修课的形式来实施,变成了不重要的“第二堂课”,使得通识教育变成了学校迎合政策,学生完成学分的工具,人为造成了通识教育目标的偏离,使得大学无法在信息时代科技至上的洪流中准确把握通识教育的目标,无法保持大学自身的独立与自主。开设的体育课程具有很强的功利化性质,从主观认识上限制了公共体育课程的发展。

2.3对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关系把握不准

调查发现:学校过分追求知识的功利性,普遍忽视了学生人文素养和价值观的培养。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辅相成,不能忽视任何一方。但是,在大学的实际教学过程中,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普遍存在失衡,不管是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都没能很好把握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之间的关系。要实现某种文化的平衡,包括哲学在内的人文学科的重要性必然会逐渐增加而不是减少。人才是大学的基础,教育不仅仅要使人学会“做事”,更重要的是要使人学会“做人”。由此可见,把握好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关系,不偏废任何一方,做到二者的有效整合,是公共体育教育发展的有效途径。

3结论与对策

研究表明,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师资队伍、学生态度等方面与实现通识教育理念有较大差距。本文借鉴国外公共体育教育思想和经验,从教育理念、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和校园文化等方面提出了相应对策。

3.1更新观念,更好地实践通识教育课程目标

摒弃过去“学而优则仕”的落后观念,将教育真正回归到育人的目的,提高公共体育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帮助学生体会人生的意义、目的和价值,达到思想与行为的统一,从而更好地达到通识教育课程目标。

3.2创建和规范公共体育课程评价机制

理解体育课程评价的实质、目标,摒弃急功近利的思想,反映通识精神,评价的重心应该是在教与学的过程之中,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以及体育修养的形成,使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到评价的过程中来,使其成为评价的主体,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而不是将考试分数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

3.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促进专与通的融合

公共体育教育不同于专业教育,所面对是非体育专业的在校大学生,教师要能够用通俗的语言把最基本的专业知识讲清楚,激发学生对体育课程的学习兴趣,这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

3.4积极推进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注重隐性课程的发展

校园体育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部分,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对学生体育素养的熏陶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发挥第二堂课的作用,注重隐性课程的发展,对公共体育教育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使学生能在茶余饭后切身感受体育的魅力,便能在耳儒目染中对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产生影晌。

作者:郑志磊 单位:山东大学威海体育教学部

第二篇:高校体育教育转型与发展分析

一、高校体育教育现状严峻

从学校及教师层面来看,很多高校对体育教育的重视度不够,各项体育设施的投入经费不够,体育设施建设不完善,另外,体育教育方式方法不灵活,包括体育教师的语言不生动,沿袭教师讲解的教授方法,导致学生个性化和自由化的训练不够,从而影响体育教育的正常开展,甚至一些学校为了有更多的经费和时间来投入学校其他方面的建设,不惜以牺牲体育教育为代价,不开展体育课,这样得不偿失的做法是不可取的。从学生层面来看,大学生普遍对体育课不重视,其一是学生很多时候是应付性地上课,忽略了体育课的健身功能,如一些学生为逃避体育课的强度训练,不惜以金钱为报酬,让其他同学顶替自己上体育课,近期,就爆出某高校一名大二学生因为受不了体育课上大强度的体育训炼,出钱让同专业同学顶替自己参加体能测试,这种对自己和对老师不负责的行为严重影响了高校体育教育事业发展。其二,由于就业、专业学习、交友等原因,导致学生把有限的精力投入到了这些上面,相反,大学生对大学体育教育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其三,现在很多学生没能深刻体会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对体育锻炼的认识还处于单一的层面,认为锻炼身体,与其在球场上流汗,还不如把更多的时间用在娱乐上。

二、高校体育教育转型道路

(一)高校体育教育日常化

首先,很多高校对体育课的安排都采用学生自由选取的方式,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通过学校设立的教务系统进行选课,然后在教师的带领下以班级为单位在特定的时间上课,并在学期结束时进行体育考核。虽然这样的方式使得体育成绩与学分及学位证挂钩,学校方面也不断增加体育成绩在学生成绩中所占的比重,但过于片面、过于单一。久之,用成绩来要求学生上体育课的做法会使学生产生厌恶的情绪,对体育课抱有侥幸心理,由此可见,高校体育课程内容片面、时间有限,使得体育教育难以受到拥护和支持。高校体育教育应该冲破课堂模式的禁锢,实现无限制、多层次的教育。

(二)全民体育普遍化

竞技体育亦称竞技运动,是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体育竞赛为主要特征,以创造优异运动成绩,夺取比赛优胜为主要目标的社会体育活动,由于其娱乐性,广泛受到各国喜爱,当今世界所开展的竞技运动项目是社会历史的产物。1959年3月,第二十五届乒乓球锦标赛中我国乒乓球健将容国团首次将冠金的称号写入中国竞技体育的历史,2008年奥运会在北京举办,中国体育代表团的运动健儿奋勇拼搏,凭借51枚金牌、100枚奖牌的优异成绩,第一次名列奥运会金牌榜首位,创造了历史最好成绩,中国是超级体育大国,体育强国的口号响遍大江南北。但官方数据表明,我国大学生的身体素质明显下滑,在全国数百万大学生中一些中年时期发病率高的疾病也频频发生。金牌再多也不能证明我国是体育强国,部分民众十分赞同这样的观点,甚至开始抱怨国家对群众的基础体育设施建设投入不够,也有些民众持相反的观点,认为锻炼身体是自己的事,不可能说群众想锻炼政府就得修个足球场。总之,全民体育十分重要,我们不能用竞技体育的辉煌来忽略全民体育的推广。大学生的素质体现一个国家对教育的重视,因此大学生是推广全民体育的一个重要群体。可是,当今社会全民体育似乎没有落到实处,很多大学生眼镜的度数增高了,身体素质却变差了。在很多高校体育课的分数在综合成绩评定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小。甚至一些高校一味地把球场当赛场,倡导竞技体育而忘了全民体育。原国家体委主任伍绍祖说过:“奥运金牌,你是真想拿还是假想拿。要假想拿,就把钱花在金牌上;要真想拿,就把钱花在群众体育上。”这句话让我们对全民体育的重要性有了更形象的认识。日本在这个问题上的的做法就很明智。1964年奥运会在东京举办,日本政府毅然决定趁着奥运热潮,将重心转移到发展国民体育上,转向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和国民健身体制机构。同时,还颁布法令强烈要求各高校开展体育课并要求民众积极投入体育锻炼。这次成功转型也让日本全民深受其益。我国现在很多高校的体育课都针对学生的需要,把瑜伽、民族体育、健美操、武术、防身术等项目结合起来,提高了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这些做法拉近了我国体育事业向全民体育转变的进程,值得推广。

(三)高校体育工作特色化

大学体育是高校的教育内容之一,使学生在接受学校体育系统教育的基础上,身体素质和意志品质得到提升,使大学生拥有强壮的体魄和顽强的意志投入今后的学习和未来的工作中。在“全民健身计划”推广的今天,国家公布了“普通人群体质和健康标准”,大学生也应该遵照其健康标准,用积极的心态上好每一节体育课,并坚持锻炼身体,让身体素质和学业达到双赢。就此现状,我们提出了“高校体育工作特色化”的转型道路。何为“特色”,简言之就是在原来体育课的基础上增加一些学生感兴趣的项目。如,某高校就根据男生、女生不同的兴趣爱好对男生开设了专门的篮球课,对女生专门开设了瑜伽课和健美操课。很受新一代大学生的喜爱。美国特色体育课,主要活动是打球———篮球、棒球、垒球。在中国式的体育课中篮球是常见的,但棒球和垒球似乎就少之又少了。美国高校体育课很多项目在中国都是没有的,当然我们所说的高校体育工作特色化不是抄袭国外的做法,而是在他们的基础上加以创新。这种转型能够更好地迎合现在大学生的心理特点,使高校学生走出课堂,更好地投入体育课锻炼当中,享受体育课带给他们的乐趣。

三、高校体育教育的未来发展要求

(一)师生互动共创“体育教育”的美好明天

高校体育教育中的师生互动指的是师生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发生的各种形式和各种程度的相互作用和影响。我们必须明确无论是那个学科,师生互动都是必不可少的,只有师生之间达到融洽的互动,老师的教学质量才能达到更好的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才能建立更加和谐的师生关系。近年来,各高校都实行扩招政策,在校的学生人数剧增,部分班级人数远远超出了标准建制。八九十名学生一起开展体育课,增加了师生互动的难度,教师就只能照顾平均水平,被迫搞“一刀切”。所以高校体育教育中的“师生互动”显得尤为重要,这需要老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

(二)“全民体育”进高校

“一枝独秀不是春,万紫千红才是春”。冠军的体育水平不是衡量国民体质的标准,金牌只是一种荣耀并不能说明国民身体健康水平。如果我们只为争得“体育强国”的称号而把全部的精力都放在竞技体育的发展上,那是对“体育强国”概念肤浅的理解。我们要建设体育强国,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只要我们万众一心,把热情投入到全民体育建设中,体育强国将不再是梦。学校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全民体育”的推广绝不能忽略了高校。

(三)以“特色化”为旗帜

安徽师范大学在“特色化”方面就很有成效。从2012年初学校上级领导就对大学体育改革十分重视,并多次召开会议对改革进行商讨,充分结合了学生和教师的意见,走出了一条大学体育“特色化”道路。体育学院副院长高升表示,仅仅通过每周一次每次100分钟的体育课不能使学生的身体素质得到较好的提高,学校应紧紧把握“逐步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这一体育改革的目,培养学生终身锻炼的习惯,真正把体育当成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让他们在运动中享受快乐的人生。我们应该坚定不移的以“特色化”为旗帜,走出一条中国独有的高校体育教育特色化道路。

作者:王有东 张力 单位:大连海洋大学应用技术学院

第三篇:高校健美操体育教育分析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以影响湖南理工学院体育教育专业中男生选择健美操专修的因素分析为研究对象,并以湖南理工学院2011~2013级的体育教育专业中的男生为调查对象,针对体育教育专业中男生选择健美操专修比例差异状况进行现状分析。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通过查阅影响高校男生选择健美操作为专业的因素的相关性文章,对此进行整理与分析。

1.2.2调查法

本文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分别选取了湖南理工学院2011~2013级的体育教育专业的男生300人作为样本,进行了评定和发放问卷,发放问卷及回收问卷、有效问卷情况。

1.2.3数理统计法

研究所得的数据经过整理、加工和录用,最后运用SPSS17.0forwindows对问卷调查所得的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专修健美操的现状

在调查中发现,体育教育专业2010级男生选择健美操作为专修课程的人数为3人,女生为15人,男生专修健美操人数占总人数的16.66%,女生专修人数占总人数的83.33%,女生所占比例为男生比例的5倍;2011级健美操专修的男生人数为6人,女生专修人数为11人,男生专修人数占总人数的35.29%;女生专修人数占总人数的64.71%,女生所占比例为男生比例的1.8倍,2012级健美操专修的男生为4人,女生专修人数为13人,男生专修人数为总人数的23.5%,女生专修人数占总人数的76.47%,女生所占比例为男生的3倍,由此可知,男生健美操专修的人数明显少于女生。

2.2影响男生健美操专修选择的因素分析

2.2.1认知程度

通过调查,可以发现男生对健美操的了解普遍不高,只有4.62%的男生对健美操属于十分了解,对健美操比较了解的有43.08%,有50.77%的男生对健美操不太了解,还有1.54%的男生对健美操完全不了解,通过以上这个数据可以得到超过一半的体育教育专业的男生对健美操这一运动不了解。

2.2.2学习兴趣

调查显示,对健美操的学习兴趣是影响男生进行健美操专修选择的重要原因之一,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的最佳动力与原动力,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传授给学生运动的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对健美操的兴趣,在调查中还可以了解到,有10.77%的男生对健美操运动一点也不感兴趣,有49.23%的男生对健美操喜爱程度一般,而非常喜欢健美操的男生比例只有4.62%,由此可以看出多数体育教育专业的男生没有认识到健美操的魅力,从而使他们失去了学习健美操的原动力,所以对健美操的学习兴趣的缺乏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了体育教育专业男生选择健美操专修。

2.2.3心理特点

通过调查与进行专家访谈之后发现,自信心的缺乏在很大程度也影响着男生进行健美操专修的选择,在众多的体育项目中,健美操具有较强的艺术性,所以也需要较强的自信心,研究发现,有43.33%的男生认为和女生一起跳健美操会打击自信心,只有7.69%的男生认为不会打击自信心,体现了男生对健美操的学习自信心不足,如果自身对健美操运动缺乏自信心,就不可能会激起强烈的学习欲望,更谈不上去感染身边的人,因此自信心的缺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男生进行健美操专修的选择。

2.2.4教学内容

调查显示,体育教育专业男生认为教学内容对健美操专修选择影响很大的比例有27.69%,认为对健美操专修选择影响较大的有43.08%,认为对健美操专修选择影响较小的有26.15%,认为没有影响的人只有3.08%,由此说明,教师的教学内容也是影响健美操专修选择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健美操普修课时所学内容主要为需要高度协调性、柔韧性与重复性高的大众等级套路,这样使教学内容未能针对男生的结构特点及个体差异,只是重复练习某套规定大众套路动作的练习,容易使男生对所学的动作感到枯燥,产生厌倦情绪,继而影响了学习效果,从而也就影响了男生选择健美操作为专修的因素。

2.2.5身体素质

学生身体素质是学习各项运动技术的基础,学生的身体素质差,技术动作掌握得就慢,由于健美操自身项目特点对学习者的协调性、柔韧性和节奏感要求较高,所以从生理学角度来讲,女生的协调性,特别是柔韧性先天就优越于男生,因此对于需要肢体语言来表现的健美操项目,男生在这方面的素质较女生差,在调查影响男生学习健美操动作的原因中发现超过一半的男生认为身体协调性影响着健美操的学习,只有4.62%的男生认为没有影响,并且受柔韧性的影响,男生在表现健美操动作时幅度不够,影响了动作的美观,从而说明,身体素质的重要性,进一步说明了身体素质差异性对体育教育专业男生选择健美操专修有影响。

2.2.6学校重视程度

调查显示,认为学校重视程度对健美操专修选择影响很大的男生有32.31%,认为影响较大的比例最大,占到49.23%,认为影响较小的为10.77%,没有影响的为7.69%,说明,学校对健美操引起重视,也会对学生选择专修产生影响,学校如果重视培养体育教育专业未来男教师后备力量来从事健美操运动的专业教学,使得男教师的阳刚之气在健美操这一运动中得到发挥,对学校健美操课程的开展以及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对健美操的传统观念也会得到改善。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目前湖南理工学院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中健美操专修的男女比例出现了明显不协调的情况。体育教育专业中男生对健美操的认知程度普遍较低,且学习兴趣也比较低,非常喜欢健美操的男生只占4.62%,比较喜欢健美操的为35.38%。影响湖南理工学院体育教育专业男生选择健美操作为专修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这几大因素中重要程度依次为:对健美操的认知程度、学习兴趣、身体素质、心理特点、教学内容、学校重视程度。除了学生自身原因外,客观因素中,教师专业技能、健美操设施等也对体育教育专业男生选择健美操产生重要影响。

3.2建议

为了提高体育教育专业男生对健美操的认知程度,需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让学生对健美操有更加深入的了解。通过更新教学内容,使得健美操这一项目的内容更加丰富,提高男生的学习兴趣,激发男生参加健美操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在教学过程中,应结合男生的个性特征,引导男生正确地认识健美操运动,同时提高自身的协调性、表现力等身体素质,使男生更有信心学习健美操。通过在教学内容中增加体现男生刚健的操化动作,增加男生的自信心。学校应充分重视对男性健美操教师的培养,使健美操事业得到更好的发展。

作者:杨小芳 曹蓓娟 单位:上海体育学院体育教育训练学院 上海体育学院体育休闲与艺术学院

第四篇:高职体育教育发展研究

一、我国高职院校体育教育的现状

(一)高职院校在体育教育观念出现偏差

我国的高职院校由于其特殊性,高职院校在教学模式、教学观念和教学改革等方面一直是模仿普通的本科院校,如过不能够结合高职院校自身的一些特点那么这些做法就是没有一点用处,因为别的学校的模式不一定会适合自己,每个学校的特点都是不一样的,所以高职院校在进行改革或者制定教学模式的时候一定要结合自己学校的特点来进行相应的做法。在体育教学的实践中,高职院校是与普通的本科院校是差不多的,但是高职院校会过多的强调学生在校的实践技能,这样就会忽视了以后学生走上社会他们在学校学习的体育技能在今后人生中的功能和价值。高职院校传统的体育教育理念比较容易导致学生的片面发展,在上体育课时学生往往会认为是玩耍的课程,而不是当作必修课程,上课的时候也非常的随意,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就没有彻底的体会到体育精神,那么他们也就不会喜欢锻炼,更不会有经常锻炼的习惯了。

(二)高职院校目前教学方法和内容还是以传统的为主

传统的教学模式就是教师在讲台上面教学生,而学生就是和机器人一样机械的在进行模仿,目前我国的许多高职院校都是采用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会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不能够自己主动的去探索知识,学生在学习上也会比较的懒惰,缺乏兴趣和积极性,这样的结果就是学生不会有自己的想法,也没有创造性。在现代的教学模式中,高职院校不能以教师为主了,要改变教师在教学过程的比重,要形成以学生为主,充分的发现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充分的满足学生的差异性,鼓励学生发展自己的个性,充分的调动学生们在体育方面的学习兴趣,将社会的需求和高职院校的教学模式相结合,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课程内容应该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发生改变,当代的年轻人比较有个性化和多样化,那么高职院校在进行课程设计的时候也应该朝着多样化和个性化的方向发展,但是许多高职院校仍然是以体育竞技为主,高职院校想要学生通过体育竞技来提高学校的名气,而不是以培养学生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为主的。

(三)课程考核缺乏科学性

我国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的考核主要是通过平时的出勤率也就是上课的到达率以及考试成绩为主,这种考核制度不能够体现学生自身的特长、个体差异和学生对于体育课程学习、理解以及运用的能力。这种考核方法非常的片面,不能全面的体现学生在体育方面的能力,这样的结果就是使学生在体育课程上会非常的被动,学生就没有兴趣学习体育知识了,那么也就不利于体育思想的培养。

二、高职体育教育发展方向的研究

(一)体育教育以学生为本的发展方向

当今社会发展的目标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高职院校在培养人才的时候更加要如此,让每一为学生都能够全面的发展,使他们朝着健康有为的方向发展。教育工作者要充分的清楚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增强沟通与交流,因材施教,大力提倡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激情,引导学生进行体育锻炼,养成经常锻炼的习惯。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挖掘学生的潜能,发挥学生的长处,形成老师适应学生而不是学生适应老师,引导学生将自己的爱好和优势变成他们自己的特长。

(二)体育教育以创新教育为发展方向

“创新教育”就是要以培养出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学生为目标的教育,创新已经成为了高职院校进行素质化教育的重要部分了,高校在进行体育教学改革的时候要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而学生的创新能力最主要的还是教师,因为教师是学生知识的源泉,体育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创新,给学生足够的空间进行创新,形成一个有利于创新的氛围,但是学生的创新的内容要适合学生自身的发展。

(三)教学内容要与时俱进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体育学科在教学内容、形式、手段、方法等上面也在进行飞速的变化,高职院校以前单一的教学目标渐渐的变成了多元的教学目标了,体育课程可以提高学生的体质,提高学生的娱乐精神,发展学生的个性品质和运动技能。

作者:刘晔宁 单位:沈阳汽车工业学院

第五篇:高职体育教育现状及对策

一、高等职业院校体育教育的教学现状

在体育教育的教学内容主要包含两个方面,即体育的理论知识和将其如何应用到实践中。体育这门学科本身就具有专业技能强的特点,因此需要与其相匹配的理论指导以及因材施教的重点培养方法。高等职业院校的体育教学,和我国其他领域的教育相同,教育观念较为传统和陈旧,这种教育模式如何应用到较为灵活的体育教育教学过程中仍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

1.缺乏体育理论和专业教育。

在我国的教育发展中,针对体育理论来说,其历史并不是十分悠久,如今尚处于起步阶段,发展有待成熟。不管是从运动学上的人体,还是与其相关的一些体育保健和体育心理理论,都是对西方国家的理论照搬照抄,缺乏自己的系统体育理论体系。然而针对不一样的体育项目,将其应用在不同人种的身上,其发展的重点不可能是一样的,每个国家的发展重点和现状不一样,那么也应该对不同的体育项目所适应的体育理论和心理进行相应的改革和调整。

2.体育专项教育实施过程出现偏差。

我国人才辈出,虽然针对体育的教育是从娃娃抓起的专项项目,但是还是要求相关教育工作者具备相应的专业判断能力,对于每一个受教者来说,并不都能通过刻苦勤奋的努力达到自己理想的目标。而有些体育教育相关工作者只是为了达到一些硬性规定的指标,便十分盲目地选择一些暂时拥有较高成绩的学生,从而往往忽略了那些具有潜能和专项优势的学生们。

3.教授的目标定位不准确。

高等职业院校的体育教育往往只是参照普通高校的体育教材和教学内容,没有形成与自身特点相结合的教学目标。这些对于理论知识的理解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以实践为最终目标的高等职业院校的体育教学。高中的体育课本目的只是让学生了解体育学科的重要性和掌握一些简单的实践方法和体育规则,而在高等职业院校的体育教育中只是单纯为了培养一批专业的体育人才。盲目选择教材的结果就是直接导致了混乱的教育目标,从而使得学生的专业发展受到严重的影响。

4.教学内容的选择不合理。

一些高等职业院校在对体育教学内容进行选择时,不仅没有结合自身的教学性质和特点,也没有考虑高职受教学生群体的特殊性,导致没有形成合理的教育方针。那么也就自然而然地不会考虑其自身的教学目的,即给社会培养具备体育专项技能的人才。

5.对体育教学缺乏应有的重视。

高等职业院校中,有很大一部分院校都是私立的,而小型院校资金往往比较紧张,甚至无法保证在校学生能够享有进行体育教学的标准室外场地,室内体育馆就更不用说了。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学生充分地掌握了体育的相关理论知识,但由于缺乏实践就很难真正掌握,体育教学也就变得没有意义。此外,在一些高等职业院校中,有很大一部分从事体育教育的工作者都不具备相应的教师资格证,而仅仅是有一些相关的实践经验,由于缺乏系统的教学理论构架,体育教学质量难以得到保证。

6.体育教学的评价体系缺乏科学性。

在体育教育过程中,体育教学的评价是一项关键的内容,要想充分地了解学生的优点和缺点,就必须建立和形成全方位的教学评价体系,只有这样,才能根据每个学生具备的自身特点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然而在许多高等职业院校中,教学评价体系还只是停留在关注学生体能的阶段,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发展没有引起重视,并且也没有学生对教学结果的反馈和良好的沟通,使得学生身心发展不平衡,对于发现和开发学生自身的体育潜力和需要都是十分不利的。

二、高等职业院校中的体育教育的改革措施

1.转变传统的体育教育观念。

首先,高职学校要转变传统的体育教育理念,不应该只是一味加强学生的体育运动负荷,应该重视学生的参与性。应将“以学生为本”树立为高职体育教学的重要思想。其次,更应该将“健康第一”列为高职体育教学的中心指导思想,将“终身体育”设定为体育教学的主要任务。

2.调整体育教学的授课模式。

我国未来体育教学的发展方向是趋于多元化。日本等国家,已经改进了体育的教学方法,将传统教学方法逐步发展成为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自主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方法。因此,高职院校要想有效地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就必须对传统的教学授课模式进行调整和改革,充分分析本校的自身特点,结合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法。通过调查发现,近年来,有部分院校已经对其进行了相应的改革和调整,比如采取音乐课堂教学法、主题教学法、情境教学法以及能动式教学法等教学方法,将其应用到体育教学中,从而为高职院校的体育教育开辟了一片崭新的天地。

3.使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得到提升。

要想使教学质量得到提高,先要使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得到充分提高。要在竞争中选择体育教学人才。在管理过程中,应该秉承优胜劣汰的用人管理机制。一批新任教师上岗之前,首先,要对他们进行系统和严格的岗前教育培训。一是为了使他们的业务能力得到充分提高,二是为了加强新任教师的师德教育。其次,学校还应该建立相关的激励机制,可以让体育教师能够自觉提升自己的学历层次。最后,还应该给体育教师提供一些进修的机会,帮助他们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

4.加大对体育设施的投资力度。

高职院校要想跟上高等职业教育的步伐,高等职业学校就应该加大投资力度,积极地筹建自己学校的体育馆等体育教学场地。除此以外,还应该在建设初期,对体育场馆的资源进行科学合理地规划,充分地考虑教学的使用率和实用性。

5.不断完善体育教学评价体系。

在高职学校的体育教学过程中,不能仅仅注重速度、高度和强度的评价,更要注重体育成绩的评价。虽然更快、更高、更强是当今奥林匹克的体育精神,但是高校的学生并不是真正的职业运动员,也就不能强迫学生达到专业运动员的水平。所以高职院校在体育教学成绩的评价过程中,还应该着手于学生是否勇于突破自己。

三、高等职业院校体育教育未来的发展趋势

1.高职体育教育会更加开放。

高等职业院校的体育教育应该对全社会开放,把自己的触角延伸到广阔的社会生活领域,成为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此同时,还要让社会参与到高职体育教育对学生的培养过程中,通过多种教育途径,使学生身心得到全面且和谐的发展。

2.高职体育教育会趋于终身化。

在终身体育教育系统中,学校所实施的体育教育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总体来说,这种教育形式相对比较正规。为此,高等职业院校的体育教育应该对其进行相应的改造,并将其合理地纳入终身体育教育的体系,从而使其主干作用得到发挥。

3.高职体育教育面向信息化。

当今时代已经由一个知识、技术、智力相互交融的密集型社会,逐渐步入信息化时代,知识的急剧膨胀和迅速传播被普遍视为信息时代的最显著的特征。因此,发展当今的体育教育应是在掌握计算机技术、高超的解决问题技能、通讯技术以及培养现代科学方面基础上的体育教育。发展高职体育事业的重中之重是加强基础技能运用的培养,不仅传授给学生最基本、最重要的体育科学知识,还要着重开发他们的智力水平和运用科技的能力。着眼当前,高职体育教育改革仍然面临许多瓶颈,且在漫长的教育大环境下已经形成了重视文化课教学、轻视音体美教育的不良风气,要完全实现素质教育下的高职体育教育目标仍需要一段漫长的路要走。但是,素质教育的理念作为我国乃至世界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已在广大教育工作者心中生根发芽,高职体育素质教育的实现也是体育教育发展的必然结果。当前我们首要做到的是,从多方面、全方位着手,集教育部、体育教师、高职院校、学生自身的力量于一体,做好各方面的准备,争取早日实现高职体育素质教育的转变。

作者:张付海 单位:天津公安警官职业学院

第六篇:高职体育教育体验式教学

一、体验式教学的特点与必要性

1.体验式教学的特点

体验式教学最主要的特点就是注重教学过程,而不只是看结果或者一味地灌输教学。在高职体育教学中,体验式教学比较重视学生学习的体育内容,把学生教学作为教学主体,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体育活动中完成教学任务。教学中更注重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关注学生个性化发展,有助于学生多向思维的形成。学生在学习体育过程中就可以把握学习内容,教师不用刻意去讲解,从而让学生快乐地接受体育教学任务,对学生学习与发展都产生积极作用。

2.体验式教学的必要性

如今,科技飞速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要求教学要有创新,只有不断进行教学创新,才能够适应社会发展需求。传统体育教学方式单一,学生思维方式和个性特点都有局限。体验式教学方法的运用,符合时代要求,也是时展过程中的必然需求,是体育教学创新的重要表现。高职院校培养的是高技能型人才,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使用体验式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形成一定的思维与实践能力,为学生的工作与学习奠定良好基础。

二、高职体育教学中体验式教学的运用

1.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师是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最关键的组成部分,体育教师的态度决定着体验式教学的实施情况。教学中教师要掌握学生的学习特点,结合学生身体素质,不断加强体验式教学的运用。体验式教学是师生之间的互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参与是提高体育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师生之间良好的情感基础也是学生完成体育教学的重要前提,这样的体验式教学方式才更加有效。

2.创设体育教学环境

体验式教学过程中,若缺少相关体育教学环境也会降低教学效果,只有创设好的教学环境,才可以使得体育体验式教学得到充分运用,有利于更好地开展体育教学,反之则会影响体验式教学的开展。所以,高职院校要根据自身学校办学能力不断完善体育设施建设,为体验式教学做好准备。

3.善于评价和迁移

对于体验式教学的内容适不适合体育教学任务,需要教师不断进行总结与评价,在评价的同时也要做到有效迁移。教师可以与学生进行巧妙谈话,从他们谈话中了解体验式教学方式是不是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同时也要让学生在进行体育课程学习的时候学会自我评价,通过建立彼此之间合理、真实的评价体系,让教学变得更加客观,让学生真正理解体育学习的意义,让他们在日后学习与工作中认识到体育活动的价值,培养他们终身体育的意识,让体验式教学得到升华。

4.利用情境满足高职学生的学习兴趣

高职学生的思维处于一个高速发展的阶段,而在这个时期的体育教学中,提高学生兴趣、投其所好非常关键。高职学生的兴趣很多,体育教师在平日教学中要不断了解与掌握学生兴趣,如哪些学生喜欢跳高,哪些学生喜欢乒乓球、羽毛球、篮球等等。要针对学生不同的兴趣点,利用体验式教学合理创建教学情境,简单地说,就是通过体验式教学为学生构建一个真实生动的运动场景,帮助学生喜欢更多的体育项目,并逐渐对体育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再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结合的方式,大大提高体育教学的趣味性。

三、结语

总之,体验式教学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体育教学改革不断推进的过程中创新发展。高职院校把体验式教学作为有效的教学方式,不断进行创新,可以缓解体育教学单一化的状况,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让学生从内心深处喜爱体育运动,从而使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事业健康发展。

作者:刘玉峰 单位:菏泽家政职业学院

第七篇:人格本位高职体育教育

1“人格本位”的内涵与外延

1.1“人格本位”的内涵

人格本位理念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的人格主义教育学提出来的,它认为整个教育过程中最核心的部分是学生人格的养成。所谓人格本位,其实质是在教育过程中以追求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为目的,核心精神在于:人不仅要学会知识,更要学会对知识的理解、运用及再创造能力,且由此产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

1.2“人格本位”在高职体育教育中的内涵外延

体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不容缺少的一部分,其目标就是要学生养成强健的体魄,为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高职体育教育的现状

2.1体育教育中缺乏对学生的思想教育

大学生违法、轻生的事件层出不穷,就是因为学生在思想和心理层面上的不成熟造成的。思想教育是学生心理健康、人格完善的必要途径。但是,反观现在的高职院校中的思想教育,完全是在走形式主义的道路,单纯以思想政治课等形式展开,不能够深入的影响到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养成。

2.2体育教育中缺乏对学生的生命教育

生命是可贵的。如果一个人连生命都不能去重视、珍惜,那么他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并不会产生多大的成就。除了他们自身的某些主观原因以外,最主要的客观原因就是学校忽视了体育课上的生命教育,没有及时向学生灌输相关的概念。

2.3体育教育中缺乏对美的发现与创造

素质教育提倡学生的全面发展,即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的均衡发展。美的存在无处不在,即使在单纯的体育活动中也是随处可见的。但在现有的大多数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中,比较多的课程就是竞技类的项目,对于欣赏类、视觉类的项目却是少之又少,比如健美操、形体艺术、啦啦队等等。因此,高职院校应加强此类课程的设置和研发,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去发现体育的美、生活的美,更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能够自己去创造美。

3“人格本位”下的高职体育教育的改善途径

3.1高职院校强化体育教育中的思想道德教育

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在民国时期蔡元培先生就已提出来了,且五者之间相互联系。从另一方面讲,这也增加了思想道德教育的路径,让学生能够在体育活动中潜移默化的受到思想教育也是教育界所希望看见的场景,最后也必然是“人格本位”高职体育教育改革的有效途径。

3.2高职院校提高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重视

生命安全是学生进行一切活动的前提条件。对生命的漠视会使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忽视所有威胁生命的安全隐患而影响学生的生命安全,这样一来就会影响学生的学习与心理健康。因此,高职院校应提高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重视,将生命教育真正的落到实处,以讲座、宣讲等形式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推广与实践,为“人格本位”的体育教育改革打好基础。

3.3高职院校应渗透美育于体育教育之中

高职院校将美育渗透于体育教育中,无疑要进行教学形式的变革,这一教学形式不仅要能够让学生去发现美,更要能让学生去创造美,这与素质教育的要求是完全契合的。以往的教学形式比较单一枯燥,不能让学生完全融入其中,且有部分同学还会有些许厌学情绪,因此,以美为中心的教学形式改革是势在必行的。

4结束语

笔者结合自身多年的教学经验,揭示了当前高职院校中体育教育的现状,强调“人格本位”的体育教育就必须在体育之上贯穿思想教育,使其多元融合、多育并举,促进学生在强健身体素质的同时,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道德素质,增强对生命的重视、敬畏,加强学生对美的发现力、创造力,从而最终使学生养成健全的人格。

作者:邵慧君 单位:长江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