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体育教育教学的改革10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第一篇
由于当代社会的发展十分迅速,随着而来的是社会在选择人才时的条件越来越高,招聘者不仅希望被聘用者有较好的专业知识,还希望这些被聘用者有较高的综合素质。也就是说大学生只有有了较好的综合素质、专业知识、进取精神、团结合作精神、自我突破能力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才能在社会中占有一席之地。而拓展训练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一种有效的训练方式,它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通过调查发现拓展训练在大学体育教学中的作用和影响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论述。
1、拓展训练使得大学体育教学的内容得到了极大的丰富
由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一种“填鸭式”的教育模式,它严重限制了学生们的发展。所以,现阶段我国一直在提倡素质教育,随着素质教育教学方法的提出,拓展训练这种训练方式也重新被人们提起。因为拓展训练能够使得大学体育教学的内容得到极大地丰富、能够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体育教学中去。拓展训练的训练方式的多样性导致了大学体育教学内容的多样性,从而使得大学的体育教学内容能够在不同程度上满足学生们的需要。
2、拓展训练使得“快乐体育”得以实现
日本与德国是最先提出“快乐体育”这种教学模式的,“快乐体育”主要是指人们在体育训练、体育活动中从内心感到快乐。这种教学模式的提出使得学生们更积极地参与到体育教学、体育锻炼中去,而且还可以使得学生们在锻炼后从内心感到快乐。顾名思义,“快乐体育”是一种让人们体会通过自身的努力而感到快乐的一种教学模式。而拓展训练就是实现“快乐体育”的一种有效的方法。
3、拓展训练使得学生们的主观能动性得到提高
由于体育教学内容比较单一,使得学生们不能积极参与到体育教学中去;这极大的困惑着很多的大学体育教师,他们不知道怎样才能使得学生们能够对体育教学感到浓厚的兴趣。而拓展训练这种训练方式有效地解决了这一难题。因为在拓展训练中的绝大多数训练方式都需要学生们集体合作,这极大的符合了学生们的心里,它能够帮助学生们在集体训练中找到友谊,从而激发了学生们进行体育锻炼的兴趣、提高了学生们对体育锻炼的主观能够性、提高了学生们的主动性与自主性,它还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们的创造能力。而且这种训练方式也符合了当代大学体育教学的需求,它对提高学生们的综合素质很有帮助。
4、拓展训练使得大学体育教学目标得以实现
大学毕业后,大多数学生就会进入社会,换言之,大学就是学生们进入社会的桥梁。所以,学生在大学学到的不应该仅仅是专业知识,他们还应该在大学中培养自己的各种能力。大学的教师也应该树立正确的大学体育教学观念,大学体育教师不应该仅仅把大学体育限制在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这种观念上,他们应该把大学体育教学的目的放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帮助学生保持终身锻炼的习惯这种思想高度上。现在社会需要的人才不仅仅是专业素质高的人才,它需要的人才是综合素质很高的人才,而拓展训练可以帮助教师在体育教学中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拓展训练需要学生们集体完成,而且在训练过程中还需要学生们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这就使得学生们的自信心得到了提高、还有效地培养了学生们的进取精神与团结合作精神;从而提高了学生们的综合素质,实现了大学体育教学的目标。
5、拓展训练使得学生们的集体意识得到提高
目前,大多数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这就使得他们考虑问题时总是以自己为出发点,在考虑问题时从不考虑别人的感受。而当今社会需要的人才是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它需要学生们具有团结合作的意识。但是,学生们长久以来的习惯使得学生们的团结合作意识逐渐被减弱甚至消失殆尽。大学作为与社会连接的一个桥梁,所以在大学中必须要提高学生们的团结合作意识,只有学生们的团结合作意识得到了提高,他们在以后的工作中才能更好地以他人相处、才能更好地完成某项工作、才能适应时代的潮流。拓展训练正是以培养学生们的团结合作精神为目的的。所以在大学体育教学中运用拓展训练这种训练方式是很有必要的。
作者:罗莹 万琳 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学院
第二篇
1新时期大学体育教学发展的问题
就大体上来讲,我国的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伴随着国家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也受到了推动。体育教育已经取得了较为快速的发展学生们的身体素质的各项指标,以及体育技能都有了显著的提高,学生的体育教育对其他的课程也起到了促进的效果。有明确的调查显示,体育教育对其他学科的教学的促进度为23.7%。在促进的同时,体育教育还受到了各方面的影响,在体育教育教学方面还存在着不少问题。
第一,没有发挥出来体育教学在课程教育体系中所起到的地位和作用,大多数的院校都是重视教学知识而轻视体育教学,这样的情况普遍存在,有调查数据称,大多数被调查的院校中,只有约53.5%的学校将体育锻炼去衡量学生,将体育锻炼作为测评的标准。并且还有14.8%的院校中的平均权重严重低于其他学科的要求。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制约、限制并且严重打击了学生以及体育教师进行体育教学的积极性。不仅如此,在体育教学的投资方面也是少之又少,相对于其他教学来说,体育的不重视性尤为突出。
第二,在体育教学中,还保留着陈旧的教学思想,教学思想的理念与素质教育的要求相差甚远,做不到有效地满足素质教育的要求。现在体育教学的基本思想理念仅仅停留在教学形式的片面上,停留在教育的表面。教学的效率不高,效果不好,片面注重对学生身体素质的培养教育,在体育人文精神的教育方面则严重缺乏。大多数教师注重的仅仅是学生的体育动作的规范,片面性的指导学生仅仅限于动作上的要求,但是对于学生自身的情况缺乏人文精神的解读。
第三,在体育教育中的教学手段以及教学方法上都与素质教育的要求相差甚远,在这些方面都表现的十分落后,内容不丰富、不全面。对于教学方法上的采用,大部分的教师都是采取动作示范,学生根据示范机械的模仿,其次就是教师的示范、监督和纠正。采用的方法相当传统。例如一些传统教学、质疑教学以及探究式教学的方法应用的比例和应用的效果只是很小的一部分,甚至没有,这样的教学效果往往达不到理想的状态,没有充分发挥出教学的目的。
第四,在体育教学的教学内容的实践中,达不到素质教育的要求,存在严重的不匹配的情况,现在体育教学的教学内容以及教学项目上主要集中的项目是田径以及体操的方向,数据统计显示,这两项所占的比例在一半以上。我国的体育教育往往呈现单调化的趋势,并不关注国外对于体育教育教学的情况,就算是有些内容适宜我国的教育,但是我国部分学校的师资情况也没有办法匹配上这些项目的教学,以此就造成了教学内容的单一还有学生出现延误的情况。
第五,众多高校的体育教学地位的边缘化和弱化,在教学和科研处在高校办学中心主导地位的今天,大部分的高校缺乏体育发展重要性认识,许多人认为,体育教学的发展与课外运动以及体育的团体活动等同。这是对体育教学功能和定位上的偏差,把体育教学当成了加强体育锻炼的一项课程,并不是不可或缺的一项基础性的教育。正是因为在对他的重要性认识不充分的情况下,才导致了整体的推动力严重不足。体育教育的反战缺乏系统性以及长期性、规划性,所以就造成了如今体育教学发展的边缘化以及弱化的现象。
第六,高校教育教学措施缺乏针对性,大学生的体育技能都是来自于教师的指导,所以对于自身技能的提高过度的依赖教师,但是教师却过分专注于自身科研及专业的发展,进而就导致了在大学生体育方面的知识和技能的严重缺失。在教学中的具体表现为,割裂了专业教育和体育发展之间的关系。在高校的管理者方面,他们通常会更加专注于一些硬件指标的发展,在大学体育的人文化教育以及人文精神上缺乏正确的认知与思考,具体表现在实际的工作中,缺乏针对性的教育措施,不注重精神方面的教育。
2大学体育教学的实施途径
随着这些年社会经济的发展,高等院校的体育教育不论是在硬件设施的场馆建设,以及师资队伍的建设等方面还是思想的变革方面都有了明面的变化,众多的院校已经认识在了指导思想和教学观念的改变,所以众多的院校纷纷开展了体育教育的改革,并且在这些方面也取得了有利的进展。
2.1教、学、练三者协调发展
在学校的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学、练三者的关系是作为推动学生身体素质发展以及促进学生健康的一种必要的方法和手段。在我国现在的大部分体育教材中,普遍上是以竞技体育主要运动项目为主线,进而围绕这些体育项目的运动技术来编写。这些书内容繁杂,难度较大,尤其是缺乏一些让受教育者终身受益的内容。体育教学过程的基本方式是身体练习,并作用于人体来达到增强体质的最终目标。不论是在教学中还是学习中都不会离开练习,学生的课外练习尤为重要。若是没有合理的时间、场地以及器材的保证,很难达到巩固课堂教学的效果。这就会导致体育教学因为没有合理的练习锻炼从而未完成体育教育的最终目标。这还会进一步导致学生参与体育教学的积极性,积极性受到影响,那么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更是成为了无稽之谈。针对性的对一些高校学生进行调查发现,大部分的同学除了该有的体育课之外基本上不存在体育锻炼,大多数的同学仅仅是利用体育课的时间参与体育活动,闲暇之余进行锻炼的是少之又少,这直接导致的后果就是学生的运动素质和健康意识成直线下降的趋势。这就要求学校应该跳出原有的传统模式和教学理念,制定出让学生自己养成有规律、有内容、讲究方法的锻炼,还要把这种计划作为学校体育教学的主要内容来看待。教学的计划以及在安排教学内容的时候,应该做到课内课外统筹安排,就是在课内要以传授学生理论知识、培养体育意识还有掌握健身技能为主要内容,学生要学会自主、自练、自评的学习方法;在课外学生应该参加体育俱乐部的个人锻炼,重点在于强身健体。
2.2以健身为主线设计教学内容
运动技术追求的是学习者快速有效地掌握教育者传授的一项运动技术,还能表现出很高的运动技术水平,运动技术是以学科为中心的。学生就是健身课的中心,他所追求的内容中最主要的方面就是使受教育者体质增强,在最大范围内增强学生的素质教育。这就需要在健身课的教育中,突出人文主义,人文主义是与普通内容完全不同的衡量标准。所以,应该把增强学生的体质作为体育教育的宗旨来进行教育改革中,健身法则以及健身方法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在此基础上还要根据学生群体中的个体之间的差异性对体育锻炼的种类的选择上,以及练习强度、持续时间、练习频度上进行适当的调整,建立起增进健康为主的教学体系。
2.3改革课程设置和考试内容
美国政府曾对1000所大学的体育课状况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有90%的大学开设有体育课,但其中仅有50%~60%的学校将其列为必修课程。大部分学生的精力主要是放在了课外的活动上以及体育课上,而对于活动的形式大多数采用的是俱乐部的形式,其中按照学生的兴趣进行组织,健身、娱乐、竞赛等等形式的内容。众多的大学都进行了选修体育课程的政革,学生都可以按自己的兴趣或学分的需要来参与俱乐部的活动。
3体育教学的创新发展
3.1按照新课标的要求确立学生全面发展的基调
面对新形势下的体育教学的要求,大学的体育教学,在让学生掌握体育与健康基本知识、技术技能的基础上还要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要陪养学生的体育意识、竞争意识、合作精神以及坚强的毅力,其中特别要注意的是对体育教学方面新科技、新文化的渗透。所以,在大学体育的教学中应当实施以学生为本,确立学生全面发展的基调。体育教学不仅能够使学生在身体健康的水平上有较大幅度的提高,还为这些学生将来走向社会就业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学生要在体育健康知识、技术和技能等方面要学有所得,学有所长,要形成基本的体育能力,同时要养成体育意识和锻炼的好习惯习惯,给以后的身体体育教育提供条件。学校要按照学生个体的差异性来进行分层的教学,体育教师一定要摒除全面均衡发展的思想,采用较为科学的方法或者是学生较为喜欢的教学方式方法,来提高体育教学的实际效益。
3.2紧跟时代的发展创新教学方法
教师的教学一定要结合新时代的发展创新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手段,创新教学,使教学多样化、趣味化。要增加教学内容的创新性,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必须要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来进行教学。其一就是运用多媒体教学,利用动漫图教学;其二要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的教学,这就需要教师在练习中因势利导,首先就要在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方向下手,来启发学生的思维,进而使学生从被动学习体育到主动学习体育;其三,学生是教学的基础,所以在教学中要以学生为本,早从以往的追求生理健康的观念进行改造,要以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为最终目标。其四,教师在进行示范和辅导的时候,要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上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思维能力,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一直处于积极人思脑的阶段。
3.3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体育情感的培养
在体育教育中对学生进行体育感情的培养非常重要,这能够激发出学生从自己的原有运动基础中产生更多的兴趣爱好,学生在一定范围内还能够自己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项目。通过体育教育的学习,从培养体育兴趣以及体育意识和特长方面,让学生能掌握自己喜爱的运动技术、技能,创新教学能够发展学生个性,使学生掌握从事体育活动以及享受体育活动的方法,能够为终生坚持体育活动奠定基础。其中晨练跑步就是众多学校早练的一种方式,这也为学生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为了激发学生们晨练的兴趣,学校必须想出更多的方法,鼓励更多的人参加,激励学生晨跑的欲望,带动起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这项身体锻炼中来。
3.4创新激励评价机制,建立科学的考评标准
考评在学校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内容,考评在学校教学运行中起导向、调节、激励以及鉴定的作用,但是对于现代的个性十足的大学生来说,光进行考评,很难达到新课标的要求,更是达不到以学生为本的目的,所以,学校要改变原有的考评机制,用创新激励评价机制。教育的新课标明确指出对于考试只是作为一种检查手段,它是在在素质教育的支配下才能发挥作用,这是检验教学效果的一种方式,同时也是对教师教学的评估,更便于学生的学习。所以教师要建立科学的考评标准,对学生的成绩要做出多层次、多方位的评价。学生体育成绩考核要实行加、减分制:其一“达标”项目的考核,应按照《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施行办法》来划定分数;其二各学校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各项加分项目的考核;其三要根据学生自身特长爱好,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项目进行考核追加分。
4结语
对于现在新形势的体育教育,现在正是体育教育面临挑战的时候,大学体育教育面临考验和机会,在这个时候,要有正确的观念,把挑战当成机会,以此开改善现如今的教学状况。
作者:毛艳红 单位:银川能源学院
第三篇
1体育教育开放性内容教学开展的意义
社会的开放性、高校开放性与各种学习路径的开放性,为大学生开放性体育学习能力培养,创设了开放性的环境.高校教育实践中,这种能力的培养主要两种方式:学校开放性考核体制建设.即学校在现有的体育成绩考核体制内,可以适当地放开一些项目或领域,让学生通过自主选择的形式开展体育毕业性或结业性考核.因为,学生毕业或就业的需要,他们会从个人利益出发,从被迫参与到良好习惯的养成,促成他们积极地学习并内化为个人的能力.如开展选修体育项目学习,开展民间传统体育项目学习,开展处方性健身方式学习等.学校开放性娱乐性竞技活动组织.即在学校的教学计划或规划内,有学校主导学校的相关部门承办或组织,让学生自由参与的各种项目.在既定的规则与成绩积累激励下,引导学生积极地开展这些开放性体育方式学习.此类活动,可以借鉴暑假期间的各卫视创办的智力与体能闯关节目,只要学生积极地参与了,按照他们在活动中的表现,按照次数等设定一定分数,在达到一定的分数高度后,可以直接转化为学分等.
2体育教育开放性内容选择路径
从目前高校体育教育开放性内容的实施来看,其选择路径主要立足在两个路径展开:学校教育的社会开放性,意在通过积极地吸收社会性适合内容,来满足学校教育教学的最大化需要,激活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教育教学的学生参与开放性,是高校体育课改的目标之一,既需要尊重与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也需要发挥学生的创造性.
2.1学生建议性选择
即充分调动学生对开放性教学内容的决定性,让他们根据自己的认识、需要开展开放性内容的选择.教学实践中,表现为两种选择方式:课堂教学内容建议性选择.即教师的课堂教学,除了按照教育主管部门、学校与个人教学计划外,教师可以根据课堂教学需要,采纳学生对相关内容的建议,在尊重学生的要求与需求的情况下,开展相关的内容选择和教育.如在开展体操教学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建议引入健美操的技能等.非大纲规定性内容建议性引入.即针对教学大纲要求之外的内容,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学校体育教育开展的实际、学校体育教育特色实际等,把那些不属于体育教学大纲的内容,根据学生的要求,在作出课堂教学技能转化后,如教学思路设计、教学设计与教学目标裁剪后,以适当的方式融入课堂教学中,或作为独立的课堂教学内容展开.如针对传统体育项目的教学引入,如悠悠球等.因而,开放性内容的选择,学生建议是最适合、最直接的路径.
2.2社会时尚性选择
社会时尚体育项目,具有较为前卫、时尚与引领性的特点,能从体育发展的前沿、健身运动前沿、审美时尚前沿等维度,对学生展开切实性的引导与感召作用,便于师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实践中以三种方式展开:时尚体育人才选择.即学校为了丰富教学形式与打造多元体育氛围,采用灵活形式引入时尚人才,让他们在学校的体育教育体制内,开展适当的时尚内容教学.如街舞教师、瑜伽教师与跑酷教师的直接引进.时尚体育项目选择.即学校对相关的体育教师开展时尚项目培训工作,让他们从学校教育的角度,去开展相关的教学工作,直接把各种时尚体育项目引入学校,实现社会时尚体育项目的校本化.进而,在尊重学生体育运动自愿原则,增强体育意识,培养良好运动习惯,弱化运动结果的同时强化运动过程带来的快乐.
3体育教育开放性内容的教学实施
体育教育开发性内容的教学实施,是开放性内容集约化视角“,促成高校与社会体育人力、物质与信息等资源的优化配置,及高校体育课程体系的优化整合,创设开放教学模式的选择途径”.
3.1必修项目融入性实施
即立足高校课堂教学,以必修教学科目为主要依托或载体,开展必修项目融入性教学.融入实施措施有两种种:教学启发性融入.即根据教学内容情况,教师为了提高教学效率,有意识地引入开放性内容,启发学生根据自己最熟悉的最擅长的内容切入,实现触类旁通的启发,以加强对教学的帮扶作用.如在教学双杠体操、鞍马体操等,由于学生对相关器材的高度及其安全性,缺乏足够了解的情况下,教师可以积极地引入相关街舞或跑酷的内容,在相关学生或自己的展示中,进而去积极地接受项目与动作要领,深入地开展相关学习.教学拓展性融入.即教师根据学生学习的效率与兴趣程度,结合自己的教学计划,可以适当地拓展教学.教学中拓展方法有两种种:关联性拓展.即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关联性,适当地引入开放性内容.如在健美操教学中,拓展其他舞蹈的内容.预习性拓展.即根据相关项目的技能教学逻辑性,教师在课堂的最后环节或其他环节,暗示性地拓展下一节课的内容,如在排球教学中,在颠球教学的课堂上,拓展传球技能知识.
3.2兴趣项目提升性实施
即教师根据学生建议性选择和时尚性选择,在对某类兴趣项目学生作出基本的分类后,分组组织此类学生,在兴趣项目的引导下实现提升性实施.目前高校中这种实施主要有两类:体育兴趣社团项目提升实施.主要各种体育社团的教学实施.社团的兴趣一致性,直接引导加强相关技能的研究和提升.如击剑社团、跆拳道社团等,他们会根据自知识与技能基础,不断地开展兴趣性训练,且具有一定的持续性、主动性和自觉性,在相互的成长交流中,不断地相互取长补短,实现兴趣项目的提升.选修项目提升实施.即学校根据教育大纲要求和校本实际情况,开展的各种选修项目教学.学生根据个人兴趣需要、毕业考核需要、学校教育教学条件变化等作出选择,虽然这种学习不如社团性学习兴趣浓厚,但因需要明确,他们会为了个人的真实需求而开展切实的学习,实现主动地提升.
4结语
开放性内容的选择与教学实施,必须作为高校体育课改的内容之一,从内容的研发、教育教学技能的创新、教学环境的营造,去激发与调动学生开放性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为他们的学习创设更具有适应性、自觉性的平台.
作者:张华影 单位:南京工程学院体育部
第四篇
1指导思想
体育教学思想是体育教学模式深层内隐的灵魂和精髓。构建体育教育专业术科能力教育教学模式突出现代教育理念,以教育部制定的体育教育专业本科专业课程方案中培养目标的“培养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教学指导思想,符合我国现代化建设所需要体育专门人才的实际。
2系统性与全面性教学功能
教学功能的体现是通过教学目标的建立和实现而表现的,建立系统与全面的多元教学目标也是实现“培养目标”之必须。因此建立能力教育教学目标应突出三大功能特性:全面性,在传统的运动能力功能层面的基础上,拓展了体育智力功能层面;全局性,从实现“培养目标”角度出发,设计术科教学目标时充分考虑与学科教学目标相互融洽,建立一、二级多元化教学目标体系;效应性,教学目标体系具有短期、阶段和长期性效应,如科研能力、工具运用能力等都需要较长时间的培养,重在对学生进行经常性的引导和教育,使他们由无知到意识到关注、由认识到需要到实践。目标体系如下。
体育运动层面:运动实践能力——技术规范能力、专项运动能力、体能实践能力。体育智力层面:学习实践能力——运动技术语言与文字概括能力、知识汇总能力、教法编创能力;教学实践能力——编写教案能力、示范讲解能力、纠正错误能力;训练实践能力——制定计划能力训练指能力、比赛指导能力;健身实践能力——健法应用能力、创编健法能力、健身指导能力;创新实践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创新活动能力、创新教法能力;科研实践能力——查阅资料能力、专题研究能力、专题撰写能力;组织实践能力——竞赛组织能力、活动组织能力、教研组织能力;管理实践能力——体育工作管理、运动训练管理、体育计划制定;教学评价能力——评价教师能力、评价同学能力、评价自我能力;运用工具能力——电脑编辑能力、网络信息能力、制作课件能力。
3多向性教学模式结构
(1)四段式课堂教学模式结构——将过去三段式(准备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的基本部分划分为前后两段,前段:学习运动技术阶段,身体练习为主;后段:培养学生体育智力阶段,智力练习为主。四段的时间分配为:准备与结束阶段不变;技术阶段与智力阶段的时间分配可由项目的技术难易程度确定为3︰2或1︰1。这种模式结构突出了理论结合实际、身体练习结合智力训练教学,更具有合理性。
(2)课内外学习一体化模式结构——突出模式结构的科学性。能力教育教学模式把课内教学向课外延伸,课内、外结合进行整体的教学设计,达到课内外时间优化组合。如课内主要考虑基本知识与技术学习、教学程序与方法的实施以及启发与引导学生完成教学目标、或学生独自难以掌握的技术分析、教材教法分析、相关研究成果分析等;课外采用文献资料法获取教材外相关知识,自主学习法发展学生个性、提出问题与发表建议、完成专题研究等。但课外安排的内容、方法和时间等设计要精细、可行,不能给学生造成过大压力。课内外学习统筹进行教学设计的模式结构更具有系统性、科学性和有效性。
4灵活、开放式的教学操作
灵活、开放式的操作过程与方法。能力教育教学实施前教师与学生交流教学指导思想、目标、方法和基本要求,通过师生之间相互沟通达成教学共识并激活和扩大他们的需要感。教学中发挥学生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教学方法的采用,举例(见表1)。
5科学性、客观性教学评价
能力教育教学模式建立教学评价体系考虑的基本因素:依据教学目标内容体系确定评价因素;确定评价因素的权重;确定评价人员的数量3人以上;确定多元评价主体是教师、学生及非任课教师。评价方式突出过程与终结评价结合、教师与学生评价结合等。
6结语
在体育教育专业教学中,构建能力教育教学模式,突破传统学生身体练习满堂灌的单一教学模式结构,树立学生实现教学目标意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学习、教学、训练、评价、科研和创新等实践能力。体育教育专业术科教学与学科教学共同承担着实现培养目标的任务,二者之间相互融洽进行教学设计与实施,对实现培养目标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作者:王伟 单位:广东石油化工学院体育学系
第五篇
1现状分析
1.1培养目标
通过对10余所学校培养目标进行比较得出,在培养目标的表述上:有2所学校采用了国家教委1997年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体育教育专业教学计划》的培养目标:有2所学校采用了1991年修订版的培养目标:有5所学校在培养目标的表述上整合了1991年和1997年的培养目标,有1所学校结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大背景下国家教委、教育部下发的“普通高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指导纲要”分领域制定了培养目标。按照我国的高师课程管理体制,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计划一般由国家教育部组织专门人员制定并统一颁布实施。虽然各院校由于隶属关系不同,地区及学校情况的差异,其执行计划的情况也各不相同,但总的来是大同小异,殊途同归,其主体都是为基础教育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际需要的专门人才。高等师范教育作为整个教育的“母机”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改革应该先于基础教育,即通过专业课程的改造来改变体育师资素质结构进而促进学校体育的改革发展,实际情况却刚好相反,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设计目前是通过对基础教育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被动适应来运行的。
1.2课程结构
课程类别是依据人们对课程内容提要的性质及重要性的认识而对课程所进行的划界和分类。与“专业必修课程”含义相同或相近的课程称谓有“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课”、“专业核心课”、“专业课”或“专业平台课程”等,而在对“限制选修课”和“任意选修课”的称谓上除表现基本一致外,还伴随有“个性化课程”和“专业拓展课”等新名词的出现。这说明,各院校在课程类别设置上,称谓较多,呈现出“个性”化的特征。根据对课程内容性质的认识一般将体育教育专业课程划分分为普通教育课程、学科专业课程和教育专业课程三个板块,可称其为“实质结构”。而依据对课程重要性的认识将课程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可称其为“形式结构”。通过对上述8校体育课程类别进行统计分析看出:各校在课程类别设置上,有的依据“实质结构”,有的依据“形式结构”,有的采用二者相结合。类别结构的不统一性,必将导致课程称谓的多样化和课程类别的泛化,其合理性有待我们进一步探究。
1.3专业必修课与专业选修课时比重
从表2来看,8所学校全校性必修课与专业课比例为:25.1%∶74.9%:专业课中必修课时比例占41.9%,专业选修课占33.06%。根据“全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指导性教学计划,1997年课程方案中公共课与专业课比例28%∶72%来对比,专业课时比例仍较大;学科专业课程时数(必修、选修)时数比为:44.47%、27.49%,与33.06%相比,各校专业选修课比方案高近6个百分点。必修课与选修课的比重是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与改革的主要内容之一。掌握必修课是对学生从师的最低要求,而选修课对于构建学生合理的知识结构,发展学生个性特长是不可或缺的,两者间呈现“此消彼长”的态势,但专业课总时数并没有明显变化。这对于进一步优化学生体育学科知识结构,不断改变学生能力体系,综合提高学生的体育素养是极为不利的。
1.4学科专业课程结构
通常把体育专业课程分为“学科”课程和“术科”课程。前者指体育学科专业理论内容及科目,后者指以运动技术为内容的实践体系。学科专业课程的内容是由“自然科学类(也称人体科学类)”、“人文社会科学类”和“学科教育类”三个类别的课程群构成的。通过对以上8所院校体育教育专业2006-2010课程方案的统计结果表明,三类课程程所占比重为42.9%、33.3%、23.3%,自然科学类课程的比重较大,学科教育类课程比重较小。“术科”课程结构由以下4类运动项目不同层次组成。主干课程包括田径、体操、球类、武术4类课程:专业选修课门类相对较多,包括体育锻炼手段与方法方向、体育教学训练方向、社会体育方向、体育保健康复方向、民族传统体育方向等、新兴体育运动方向等,每个方向课程门数均在7门以上,有的方向课程门数超过了20门。按照我国最近的《学科分类与代码》体育科学归入人文社会科学类。可见,广义的体育概念更多地表现为一种文化现象和社会实践活动,主要是人文与社会科学研究的对象。而“体育”不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它依托生物学、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和哲学等学科构成了它的知识体系,所以将体育学科定位于交叉科学,并且将其归为科学综合类是合理的。因此,合理设置“学科”课程和“术科”课程的课时比例及结构,是优化体育教育专业课程结构的重要因素。
2课程设置必须主动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我国基础教育已全面进入新课程标准实施阶段。新课标对体育教师的知识结构和角色定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在充当传统的“传道”、“授业”者的同时,强调体育教师既是学生体育学习的促进者和合作者,又是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引导者和创新者,更是校本、民族和区域体育资源的直接开发者。因此,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不但要有利于加强学生的学科专业能力培养,使学生明确“为何教”和“教什么”的本领,而且更应该重视通过课程学习,加强对学生的教师职业意识的培养和教育专业知识、技能的掌握,使学生学会“如何教”的本领,这些应课程设置层面得到更好的体现和加强。
3课程目标设置必需体现——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特点
体育教育专业是培养与培训中小学体育师资的专业教育,它在内容上包括文理科学的一般教育、体育学科领域的学科专门教育以及教育专业教育和学校情境中的教学实践。使用教师教育概念的目的在于强调教师的专业发展与终身学习、终身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基本含义,一是教师专业既包括学科专业性知识也包括教育专业性知识,国家对教师任职既有规定的学历标准,也有必要的教育知识、教育能力和职业道德要求:二是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教师专业化的形成和发展都要依赖于教师教育的发展。教师教育作为培养、培训师资的专业教育具有“双专业性”,即培养、培训的教师必须同时具备学科专业知识和教育教学专业知识,这两种专业知识的简单叠加并不能形成教师的专业化素养,还必须由实践知识来进行整合,使其内化为教师自己的专业素质。这种整合的过程是长期的,贯穿教师职业素质始终,也是教师终身学习、终身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因此,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必须以促进教师本体知识和条件性知识的整合,即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着眼点,从整体上考虑课程的内容选择、结构安排和编写教材,以教师专业化为最高目标,才能确立体育教师不可替代的专业化地位。显然,不论是1991版还是1997版《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体育教育专业教学计划》的培养目标都已远远不能满足基础教育的改革需求。
4课程设置必须体现体育综合化学科的特点
4.1文理交融的课程理念
由于我国体育教育受前苏联“专才”教育思想的影响,在高师体育教育专业的招生和训练中都存在着重“术科”轻“学科”,重“专项、单项”轻“综合素质”,偏重“生物科学”而忽视“社会科学”等偏向,使得体育教学更多局限在知识技能层面,其结果是所培养的学生在对事物的认识、理解及综合能力上始终不如师范类的其他学科学生。因此,文理渗透、科技与人文结合起来,实现体育教师教育的文理交融应成为我们当今体育教师教育的关注点。不仅要在招生机制上增加文理生兼招的举措,而且应强调文理兼容的公共选修课,同时要重视如人类学、经济学、伦理学等人文学科课程。
4.2课程结构的综合化
课程的结构是指在课程的设计与开发中将所有课程类型或具体科目组织在一起所形成的课程体系的结构形态。宏观的课程结构是指同一专业或专业方向各门课程之间的有机联系:微观的课程结构则是指导一门课程内知识体系的逻辑结构。宏观层面的课程综合化,主要强调课程的板块结构,建议采用分段制来淡化专业意识,即前一至二年不分专业,先打好综合性基础,后一至二年再进入专业学习阶段。微观层面的课程综合化从现行体育教育专业课程的设置情况看,课程综合的余地较大。如:借助项群理论的思想对技术类课程进行设置、教育学与学校体育学或体育教学论等学科进行融合和整合、体育统计与体育科研方法进行综合等,以此来优化课程结构。
4.3课程内容的综合化
课程内容的综合化有不同的形式。一是“板块组合”式,在基本不改变现有“术科”课程的基础上降低专业性知识的难度,分别融入社会学、教学法等知识分册编成,如:球类可以整合为《球类基础》或《球类教学技能》、《球类竞赛组织与编排》等:二是“彻底改变”式,即吸收相关或相近学科领域的内容,构成一门对其他课程有一定覆盖率的全新课程体系。如:依据教学训练的方法、原理及竞赛知识提取出来,形成有关的课程如“运动技能教学与训练”、“运动竞赛方法”等课程。总之,在课程内容的综合层面,可以根据体育学科综合性的特点和具体的培养目标进行一些课程内容方面的整合,以减少课程门数,增加课程内涵,减少重复和科目数,改造和淡化运动训练成分,强化教学方法传授:淡化对生理指标的注重,加强对非智力因素、情感因素内容等,并注重选择、加工与中小学实际相结合的内容。具体来讲,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不仅开设常规运动项目上,还应开设具有民族和地域特色的体育项目,并应重视开设健身、娱乐、休闲、医疗、野外生存等个性化课程等。
4.4课程组织形式的综合化
高师院校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组织形式相对比较单一,学科课程以课堂讲授为主,术科课程则一直是传统的单向传习式教学。在教学改革和相关的研究中,课程的组织形式也未受到足够的重视。课程组织形式的综合化有利于学生掌握全面的综合知识、对学生技能、技巧和能力的培养也有积极的作用,同时对教师的教学技能和课堂组织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教学实践中可采用多种教学组织形式,如“学科”课程可通过:专题讨论课、研究性学习课、学术讲座、活动课等形式进行“:术科”课程也可以通过专项技术演示课、教学训练实习课、大型竞赛观摩等形式。课程形式的综合化是借助于不同的教学组织形式实施综合化教学,其目的是通过教学这一中间环节提高培养人才的综合质量。
5总结
总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各学科课程标准对教师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体育教育专业作为培养体育师资的主体,应充分结合基础教育改革的需求调整专业培养方案,将知识的“综合化”和能力的综合化作为课程设置的主导,为社会培养更为合格的师资,为学生的全体健康成长做出应有的贡献。
作者:袁筱平 单位: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第六篇
1淮阴师范学院学生教育实习现状分析
1.1实习的前期准备工作
无故缺席考核者,以不及格记成绩。虽然学校拥有具体的教育见习计划,但是实施效果并不显著。校内听课学生只花了两三天的时间就完成了,校外听课学校也只安排了一次,选择的学校也并不是很理想。
1.2实习评价
体育教育实习评价是对整个体育教育实习工作的总结。现代教育意义上的教育实习评价,不仅仅要评定学生的教育实习成绩,也要评定教育实习工作中的每个环节。优良评价方法有利于教育实习工作的顺利进行。
2影响淮阴师范学院10级体育教育专业教育实习的因素分析
2.1学校决策者(领导)对教育实习效果的影响
学校分管教育教学实习的决策者在教育实习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教育实习形式的确定、实习带队教师队伍的组建、实习培训、实习基地的选择等问题的抉择中,领导起着决定作用。决策者会根据社会的需要及学校的实际发展情况制定与之相应的教育实习计划。这就体现了学校层面教育实习工作决策者(即领导)对教育实习工作的重要影响。
2.2教育实习监督者(带队老师)对教育实习效果的影响
实习活动开展有学校带队老师在实习过程中不定期的进行干预,即对实习学生进行监督和指导相结合。同时学校派监督小组不仅要监督、检查学生的教育实习,按照规章制度检查指导,也要对教育实习的管理者进行监督和检查以保障教育实习工作的顺利进行。淮阴师范学院成立了检查监督小组,对10级教育实习情况进行检查。
2.3指导老师
实习学校指导教师是实习生的实际实习效果的决定因素,实习学校的指导教师的教学经验、教学方法、知识水平、对《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理解和对实习的态度都直接影响着实习生,并且实习生认为实习中学的指导教师对实习的重视程度、对实习生的态度是实习顺利进行的首要条件,实习指导教师的水平直接影响着高校对实习基地的选择。
2.4实习生
学生是整个教育实习工作的主体,他们是影响整个教育实习工作成绩的重要因素。实习生对教育实习重要性的认识直接影响着他对教育实习活动的兴趣及态度,而学生是否端正教育实习态度是决定教育实习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实习教学过程困扰着实习生,几乎每个实习生都选择了“大学教学内容与中学教学实际衔接不够”和“自己实践教育教学的能力需要提高”说明大学课程改革仍滞后于中小学课程改革,我院应更加重视对体育教育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实习学校学生对自己的认同度低,不遵守课堂纪律”对今后体育教育实习的实习生如何上好课,如何处理与中小学生的沟通提出了新的课题。
2.5实习成绩的评价
虽然淮阴师范学院制定了体育教育实习成绩评估综合量表,但是在实际评分过程中老师并没有做到“有法必依”。大部分学生认为现在的评价方式不能客观的反映出自己的真实水平。实习指导老师并没有严格按照标准评分,都是为了照顾实习生把分数打的很高,还有些是实习生自己打分,后指导老师签字。至于带队老师如何评分大家都不是很清楚,最后会评选出优秀实习生,大家也都不知道是怎么样评分标准。实习生对带队老师的评价在学生实习成绩评价之前,也碍于面子,因此实习生不能客观的对带队教师做出评价。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淮阴师范学院10级体育教育专业教育实习采用一次性的集中实习形式,实习时间稍偏短。从实习生自身情况来看,对教育实习的认识不够,专业素质有待提高,学习目的不明确,缺少学习动机和积极性,导致实习时表现出来的实习生的体育专业基础素质薄弱,教学能力、创新能力和责任感较差。有一小部分教育实习指导教师的综合素质有待于提高。目前对于实习生成绩的评定,仍然存在较为严重的随意性特点,有失客观和公平,影响实习生的积极性;另外对实习带队教师工作进行评价的体系体系不够完善。学校在实习前对学生师范能力培养的力度不够,缺少教学方法、教态、口语表达理论与实践的学习。
3.2实习时间的合理安排
建立“时间分散式”的全程教育实习新模式。通过加强对学生的系统教育,培养学生的实习意识;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教学工作能力,在整个四年的学习中持续不断地进行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3.3选择多种实习形式共存,避免单一化
集中实习有利于高师院校对教育实习的管理、控制,集中性地完成教育实习的任务。但是却不利于学生找工作。学校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地域特点认真选择实习形式,可以采用集中实习、分散实习、委托实习和定岗实习等形式相结合,避免单一化,以求教育实习达到最好的效果,帮助学生就业。
3.4实习过程的内容安排要合理
实习生在实习学校安排的实习内容可以使实习生的基本实践能力得到锻炼,提高了实习生的实践教学能力。但是体育理论课教学、指导课外活动和其他学科教学工作开展的相对较少。高校应与实习学校建立良好的沟通,丰富实习内容,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3.5加强实习指导老师的培训和管理
实习指导教师在实习过程中责任重大,为了确保实习工作能够顺利进行,应该建立实习指导教师的培训和管理一系列制度。
3.6完善实习评价体系,建立客观的统一评价标准
为了改变教育实习中成绩评定的随意性,使实习成绩公平、公正和公开,提高成绩的可靠性,因此必须建立健全实习生实习成绩评价体系和高校实习带队教师工作评价体系。
作者:胡小峰 单位:淮阴卫生高等职业学校
第七篇
1国外研究现状
按照市场的调控进行资源配置和管理才是最好的教育资源配置方式,所以应该基于市场制度的条件下创建一种新的更符合美国小学生公共教育体系的资源配置方式,即“学校自主权和家长、学生的选择权.这一研究中重点强调了在小学教育资源配置过程中最主要是依靠市场的调控和选择,淡化政府和学生家长的调控作用.综上观点,当前国外对于教育资源的合理化配置更多的是关注教育资源的公平,强调让任何肤色任何性别的适龄儿童来接受教育,这其中更加关注失学的女童和肤色黝黑的黑种人.再就是更加强调教育资源的配置应该以市场为调节器,重视市场的选择,淡化政府的调节功能.国外这些研究方向也为我国今后的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提供一定的参考意见.
2国内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课教育资源的研究,可大致分为如下四个方面:
2.1教育资源的概念与构成的综述
岳怀玉在《教育资源合理配置研究》一文中指出:“教育资源,一般是指保证教育活动正常进行,而使用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总和,也称教育条件.张素蓉在《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及有效利用是缩小基础教育质量城乡差异的根本保证》一文中指出:教育资源主要由人力、财力和物力组成.其中人力资源主要包括:教学人员、行政人员、工勤人员等.刘青在《高校内部教育资源合理配置与优化的思考》一文中认为教育资源是“各类学校在从事教育活动时所必须的各种资产来源,是我们在实现教育的过程中应该投入和已经投入的一切要素和条件的统称.”当前我国对于教育资源的概念研究相对较多,多认为教育资源主要涵盖人资资源、物力资源和财力资源等等.仅仅是概念亦或是在理论角度来论述教育资源的概念与分类.对于教育资源的概念认识相对统一,但对于教育资源的分类方式的论述也相对统一,缺少对学校文化资源、社会对于对教育的希望等方面进行论述,仅仅是就教育资源而论教育资源,缺少与国家和社会的必然联系与衔接.当前我国对于教育资源在教育过程中所起到的促进作用的认识相对统一,均对教育资源对于教育的作用给予较高评价,且在这的理论指导下很多学校纷纷加大教育投入,进行内涵建设,来丰富自己的教育资源,提升学校品牌以及教学质量,无论是国家还是学校有这样的认识,对于学校以及学生来说均是一件好事情,是能够推动教育事业进步的事情.
2.2农村小学的体育人力资源现状综述
刘成,司虎克,莫兰加在《衡阳市高校体育人力资源优化整合发展战略研究》一文中主要运用了文献法、问卷调查法、实地考察法、数理统计法和逻辑分析法等对衡阳市高校的体育人力资源进行研究,指出当前衡阳市体育教师的师生比偏高,均值达1:401,远远超过教育部规定的1:120-150比值要求;财力资源投资不足,学校的体育维持费在17-40万元/年、生均14.2-20元/人.体育锻炼的场地与器材紧缺,生均体育锻炼场地每人不足3平米.陈飞在《促进农村公共教育资源合理配置》一文中指出:农村优秀教师流失严重;师资缺乏新鲜血液;财政拨款难以满足学校的发展;“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难以缩小农村性教育差距;学校的教学设施阻碍了农村体育教育的发展.并根据研究结论提出了相关建议.
2.3农村小学体育人力资源的合理化配置研究
学校体育教育中的人力资源多指在学校体育教学工作开展过程中,从事学校体育的教学、训练、管理、竞赛工作的人员.理论可以包括体育教师以及主管体育教学工作的校领导,其中主要是指体育教师.郭彩琴,曹健在《教育公平:配置教育资源的合理化原则》一文中具体指出:实现教育公平的三条原则,分别是:教育公平的平等性原则;教育公平的差异性原则;教育公平的补偿性原则等.陈飞在《促进农村公共教育资源合理配置》一文中针对当前我国农村小学教学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五条教育资源合理化配置的建议,分别是:完善基础教育政策,在公共资源配置方面向农村倾斜;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促进农村师资合理化配置;厘清经费投入主体,完善农村基础教育管理体制;改善学校配套设施,有效利用城市优质教育资源;争取社会支持,促进农村公共教育资源配置有效整合.黄育云在《简论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使用》一文中根据当前我国教育资源分布的不合理情况,具体提出了相关建议,分别为:优化教育经费的使用结构.刘青在《高校内部教育资源合理配置与优化的思考》一文中基于对教育资源的理论分析,提出了优化教育资源的五条合理建议,分别为“树立高等教育理念;实现学科专业的整体优化;改革与完善高校管理制定;促进教育资源的区域共享.”
3结语
综上观点,当前国外对于教育资源的合理化配置更多的是关注教育资源的公平,强调让任何肤色任何性别的适龄儿童来接受教育,这其中更加关注失学的女童和肤色黝黑的黑种人.再就是更加强调教育资源的配置应该以市场为调节器,重视市场的选择,淡化政府的调节功能.国外这些研究方向也为我国今后的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提供一定的参考意见.当前我国关于农村地区,也可以了理解为对相对落后地区小学人力资源的现实状况的相对较多,多是通过调查得知当前相对落后的地区由于经济等原因人力资源的配置相对落后等结果,这些研究结果的得出对于提高我国相对落后地区的教育水平具有一定意义.只有拥有一定数量与质量的体育教师,领导农村学生进行必要的体育锻炼与活动,才能够更好地指导学生的体育练习,培养其运动兴趣与爱好,对于国民身体素质的增强和终身体育的开展具有积极作用.
作者:李伟轩 单位:赤峰学院体育学院
第八篇
一、我国体育课程和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学内容的滞后
我们的体育教师辛勤耕耘在教育的第一线,但现实情况是这么多年来学生体质水平一直没有上去反而有下降的趋势。除了教师自身的因素外,我们这么多年用的教材会不会也有什么问题呢?通过查阅很多教材得知,我们的体育教学大纲中所规定的许多内容无助于学生的体质增强。加之我们采用的诸多教学手段和方法又是竞技运动的训练手段和方法,这样做并不利于学生体质的增强,也不利于体育教学大纲规定目标的完成。学生的体质不仅仅与体育活动有关,还受到营养、学习压力等因素影响,体育教学远远没有发挥自己的作用。
(二)教学组织形式单一
1.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组织形式依然是教学的主体。现在教学的宗旨是“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但在实际的体育教学中真正做到的不是太多,大多数的学校还是以教师为中心来组织教学。学生对运动健康有不同的需求,如果我们在教学中能够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就能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真正体现。
2.一成不变的课堂教学程序。课堂体育教学程序比较固定不变的模式是:上课时开始部分是整理队伍,报告人数,体育教师讲解上课内容,开始做准备活动,慢跑和做徒手操。然后,两个基本教材的学习或复习。下课前的五分钟,教师集合队伍,做些放松练习活动,小结一下上课情况。最后,学生下课,课程结束。这种惯用的教学程序是否受到学生的欢迎,是否符合学生心理和生理的各种需要,是我们应该关注和思考的问题。研究课堂体育教学程序变化的教师经过多年探索,设计出了一些新的体育教学程序,如“情感萌动”“进入角色”“思想导入”“意念放松”“情绪导出”“角色推出”等这些新三段教学程序。这些教学程序,我们现在还不能肯定就一定比传统的三段教学程序好,但起码可以说,这些教师改革传统的教学程序的愿望和行为是值得赞赏的。但是,它们的实用性和推广的程度还是有待考虑的问题。
二、在教学方法的改革中需注意的问题
(一)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由兴趣入手,导入技能方法教学
教师应注意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的基础,而运动兴趣则能够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坚持体育锻炼。并且,学生在体育教学中所表现出的运动兴趣是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基础。传统的体育教学一直只重视知识技能的传授,不重视学生对运动兴趣的培养。在新课程改革中,我们不能简单地将技能教学“转向”兴趣教学,而是要通过体育教学,发挥教材的潜能,激发学生对体育课的运动兴趣。
(二)注重学生的差异
体育教学能够使每一个学生都受到同等的尊重。虽然学生在身体条件、兴趣爱好和运动技能方面存在着差异,但不能因为某一方面欠缺受到不平等对待。体育教师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就能使学生体验到体育学习的乐趣,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生的自信心。体育教学制定的教学目标需要面向全体的高职学生,而且大部分目标是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达到的。以后的体育课程不管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还是教学方法的使用和学习评价的标准,都要考虑绝大部分学生的学习情况,让学生在体验体育学习乐趣的时候,也提高自己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加多体育课的兴趣。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个新的课程改革,在体育教学中也是一个新的突破。但是这个新的课程改革对于一些实用性的东西研究得不够,对课程改革的要求也不是很明确。如何在体育教学中进行改革,我们还应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二)建议
1.在原有的改革教学方法的基础上不断更新,满足学生的各种需要。在新课程实验中,许多学校创造了很多新颖、实用、的教学方法,如情境教学法、自主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活动教学法等。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不断探寻新的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教学方法始终是我们的主要任务。
2.变革体育学习方法,变革教学内容,使教材向兴趣性、健身化方向发展,以达到提高健身的目标。我们要以“健康第一”思想为指导,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在体育教学和体育运动过程中,从学生的年龄、性别、健康状况出发,科学合理地安排运动负荷、运动强度和时间间歇,逐步增加生理负荷量;加强健康教育,进行“健康投资”,从而更好地完成学校素质教育的任务。
作者:张公卿 单位:潍坊科技学院建工学院
第九篇
一、创设良好体育教学氛围
1.针对体育学科特殊性,给学生创设良好情绪场
说学生不仅承担较大心理压力,还要克服生理疲劳,如果我们教师不了解这些,就不可能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同时,我们的体育教学内容单一、训练强度大,我们的学生必定心情郁闷、精神疲惫,学习情绪不佳。因此,在学习高职高专体育教材时,我根据教材内容,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学习体育。
2.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要想创设良好的体育教学氛围,就应该与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因此,在高职高专体育教学中,我尽可能的改进教学方法,尊重学生、关心学生,充分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总是心平气和地与学生探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就是如何爱护学生”,我们教师只有用爱宽容学生、理解学生,学生才会在爱的感召下产生良好的情绪,才会与老师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总是用真诚的微笑、关切的眼神爱护学生,让学生时刻感受到老师对他的爱。
二、培养学生终身进行体育锻炼的意识
体育教学是高职高专教学中的重要一部分,在教学中,如何落实新课改精神,提高学生的体育素质和终身锻炼意识是新课改下的一项重要课题。为此,我采取了这样的做法:
1.激发学生体育运动兴趣
学生只有产生了运动兴趣,才能实现终身体育运动,要想在高职高专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与爱好,就应该积极落实新课改精神,给学生较大的选择权与自主权。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根据教材内容,开设了必修体育课内容和选修体育课内容,并运用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来满足学生的多方面爱好和兴趣。我常常让学生选择活动内容、活动方式等,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运动兴趣,从而积极主动的参与体育活动。
2、培养学生自我锻炼能力
体育教学内容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培养学生的自我锻炼能力,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只有在学校里打下自我锻炼的基础,才能形成终身锻炼意识。因此,在学习高职高专体育教材时,我常常结合教材内容给学生讲述自我锻炼的意义,充分激发他们的运动兴趣,促进他们锻炼的自觉性、积极性。并在教学中让学生自主选择练习次数、运动强度等,这样学生就会在锻炼过程中自主活动,形成自我锻炼习惯与终身锻炼意识。
三、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
新课改理念要求,在体育教学中,应该运用多种评价方式,给学生一个真实、公正的评价。因此,在高职高专体育教学中我采用了多元化评价方式。
1.老师评价学生
在学生心目中,我们老师的评价有着一定的权威性,对于他们来说,他的点滴进步,如果得到老师的肯定与鼓励,他们就会信心百倍,热情高涨。在学习高职高专体育教材时,我从学生对体育的情感、态度、动机、自信心方面予以评价,对他们的“闪光点”大力表扬。
2.学生评价学生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是学习的主体,学生评价学生,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才能营造竞争的教学氛围。在高职高专体育教学中,我常常让学生参与评价,我要求学生评价时尽量做到公正、公平,既赞赏学生的长处,也要指出他们的不足。例如在学习‘前滚翻’动作时,我让学生进行评价,有的说:“这一组学生动作协调优美……”有的说:“这一组做的不到位,应该改进……”这样学生在互评中,不但学会了评价知识、能力、创新、态度、情感等多方面内容,还能够互相帮助、互相欣赏。
四、总结
俗话说:“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高职高专体育教学本身就有它的特殊性。作为一名体育教师,应该积极学习新课改精神,结合所教学生实际,运用新颖灵活的教学方法,挖掘学生潜在的体育素质,搞好高职高专体育教学。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继续研究高职高专体育教学,使自己的体育课堂更加完善。
作者:何敬愚 李巧俊 单位:锡林郭勒职业学院体育系
第十篇
一、在高职院校开展体育俱乐部教学优势鲜明
1、有助于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术个性发展
体育俱乐部模式的上课特点,将学院内不同上课风格、不同专业方向的教师资源优化组合在了一起,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锻炼项目,而且其教学形式也不局限于体育馆这样使学生学习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于体育俱乐部模式实行的是“以学生为本”的开放式教学,创建了新型的教与学的形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拓展了体育教学的时间和空间。在教学过程中,将基础知识学习和体育锻炼能力学习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注重培养学生的体育理念,注重培养学生体育欣赏、表现、审判能力以及创作能力。这种教学俱乐部模式有效的弥补了传统体育教学偏重竞技技能和技术的教育,发展了学生的个性。
2、为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发高职院校开展公共课体育教学的目标不仅是为了训练学生的体育锻炼技能,更根本的目的是为了培养“终身体育”的意识,形成自觉的锻炼的意识和习惯。由于体育俱乐部的形式集体育的娱乐性、趣味性、健身性、观赏性及心理调节等众多特征于一体,通过俱乐部式体育教学的实施,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程度明显提高,而且在体育课上的健身效果良好。实践证明,体育俱乐部形式代表着高职院校体育课教学的发展方向。
二、在高职院校公共课体育教学中开展俱乐部教学的实施办法
(一)开展俱乐部教学需要一定的硬件支持,因此完善高职院校体育设施是开展体育俱乐部教学的前提条件。任何情况下,体育场馆和体育器材都是推行俱乐部教学的基本条件,没有一定的硬件支持,再好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都无法实施,作为代表着今后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发展方向的体育俱乐部教学形式,对院校教学硬件有着更高的要求。随着开设俱乐部项目的不断增加,现有的体育场馆设施建设将会相对比较滞后,在满足体育俱乐部教学上肯定存在欠缺,特别是现在比较流行学生喜爱的大众体育项目如轮滑、网球、形体训练、健美操等,对场地设施的要求比较高。要解决这一问题,学校要给与高度重视,从政策和资金方面大力扶持,当然体育部门也可以积极发挥高校体育资源的优势,从社会上吸取力量支持高校体育课教学改革。
(二)在实施过程中一定要充分安排好到俱乐部开展时间和学生学习时间的关系问题,保证学生的正常上课时间。要解决这一问题,高职院校应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在开展体育俱乐部教学时考虑学校场地设施和师资的整体情况,在锻炼的项目内容方面既要在传统体育项目的基础上引进部分新兴体育项目,以满足大学生锻炼的需要,又要安排好体育俱乐部的活动时间,不要在活动中过多地统一时间、统一内容、统一规定,使学生分身乏术,影响学生参加俱乐部活动的积极性。
(三)在实施俱乐部教学中,要高度重视制度建设,防范俱乐部教学流于形式。应当看到高职院校体育俱乐部在制度建设和运行机制、管理体制等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而分析产生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无非在于在高校体育教师甚至高职院校管理者中存在两种错误倾向。一种认为独立学院体育俱乐部与传统体育课在诸多方面相抵触而否定体育俱乐部,这是一种保守主义的价值取向;另一种错误认识可以谓之为“激进主义”,主张一切都要考引进国外在该领域的先进经验,进而以体育俱乐部替代体育课。
在这两种错误理论指导下产生了两种负面实践。致使学生体育技术及技能知识匮乏,在体育俱乐部竞技中逐渐丧失了运动兴趣。针对这两种错去认识思想的存在,高职院校要健全体育俱乐部的各项规章制度,加强监督管理,培养体育俱乐部管理人才。同时体育俱乐部的管理人员要经常汇报本校体育俱乐部的发展情况,让领导了解学校体育俱乐部的发展形势,以获取校领导对体育俱乐部工作的重视和支持。
作者:宋建德 单位:渭南职业技术学院体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