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体育下大学体育教学改革探讨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终身体育下大学体育教学改革探讨,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终身体育下大学体育教学改革探讨

[摘要]体育是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能够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体育学科以往的社会关注度并不高,但随着新课程改革进度的持续推进,体育教育已逐步摆脱被边缘化的地位,逐渐走进社会大众的视野之中。终身体育理念的提出,更加凸显了体育锻炼的重要性,教育者需做好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工作,全面革新体育教学模式。基于终身体育视域,针对中国大学体育教学改革的具体策略展开分析。

[关键词]终身体育;大学体育;教学改革

体育是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关键内容,科学的体育教学能够起到提升学生综合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作用。终身体育是终身学习理念与教育总体影响的集合体,强调个体的发展性教育。大学体育教学是学生在学校进行体育学习的最后阶段,也将决定学生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甚至终身的体育意识。因此,高校体育教学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不动摇,让学生形成坚持体育锻炼的意识,主动践行终身体育理念。目前,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现状并不理想,与终身体育的要求相差甚远。因此,教师需进一步加强学科教学改革,增强体育教学实效性。

一、终身体育理念的内涵和作用

(一)终身体育理念的内涵

简单来说,终身体育就是指人能在生命各时期积极展开体育学习与锻炼,依托于体育活动满足身体不同时期的运动需求,进而达到增强体质、促进身心发展的作用。这一理念具备显著的全民性、长期性以及丰富性特征。终身体育理念对人的个体差异性保持尊重,倡导借助不同形式的体育锻炼,满足不同个体需求,进而使得每个人都能在参与体育锻炼的过程中获益。其受众涵盖全体民众,可以看作是一种全民运动理念。这一理念具备高度明确的目标、系统化的锻炼计划以及持续高昂的兴趣。针对人的不同成长阶段设置了有差异的运动项目,如儿童可积极参加足球、篮球等运动,提升对体育运动的兴趣,老年人可进行适当的舒缓运动,增强体质,避免身体损伤。

(二)终身体育理念的作用

终身体育可以看作是终身教育中的延伸板块,亦有终身教育之意。大学生在校期间接受体育教育,毕业之后便需实施自我体育教育,青年时期应当塑造出健全的人格,步入中年时期后也应保持积极心态,老年则需维持健康生命状态。这是实施终身体育的关键所在。学生应能够在终身体育理念影响下自主参与到有针对性、有目的的体育锻炼之中,并能够长期、自主地参与体育运动,将体育运动看作是生活的关键组成。这一理念与高校体育教学间的关系十分密切,并将对高校体育教学起到关键的指导作用。其与高校体育教育间的契合点可分为以下几方面来谈。首先,高校体育教育是践行终身体育理念的重要阵地,终身体育理念应当依托高校的各项体育设施设备、优秀师资以及教学技术来实现;其次,终身体育理念是对高校体育教育的有效延伸拓展;然后,无论是高校体育教育还是终身体育理念,都是促进人的身心全面发展的关键途径,在这一点上二者呈现出高度一致性;最后,终身体育理念以及高校开展体育教育的最终目的都在于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1]。总之,新时期推行大学体育教学改革工作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以终身体育理念为指导,这不仅能够引导学生形成自主参与体育运动的习惯,还能使其深刻感知到体育学科的重要性,并对其行为举止加以规范。如此一来,学生便能形成对体育教育的正确认知,提升对体育课程的兴趣,并利用休闲时间积极展开体育锻炼。

二、高校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高校体育教学中的问题尤为突出,无论是从教学趣味性、教学项目的丰富性还是从教学活动的有效性方面来看,其弊端都尤为明显。现阶段的大学体育教学普遍过于枯燥,难以对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起到正面促进作用。大学生具备成熟的思想意识,对体育课程有明确的要求,若课程过于单一、枯燥,必将使其丧失对体育活动的热情。而教师在实施体育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本应将重点放在贯穿终身体育理念之上,但实际教改过程中的着力点却在于对现有教学模式的完善,存在明显的局限性。而教改过程中的项目类型也尤为单一、枯燥,缺乏丰富性。基于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兴趣取向和身体素养方面的差异都将影响到学生的体育运动需求,其所期望参加的体育锻炼也是不尽相同的。但现阶段各高校所开设的体育项目大同小异,主要包含球类、田径等竞技类体育项目。而多数体育活动对场地及参与者的身体素养有着较高的要求,现阶段实施的教改项目并不具备可持续性[2]。且笔者在与学生的交谈中了解到,大多数学生对现阶段学校组织的体育项目并不喜爱,也并不擅长。此外,教学评价方面的片面性也极为突出。大学课程普遍实施学分制,学生若想拿到对应的学分,就必须保证课程成绩达标。现阶段,大部分学校将体测分数作为衡量学生体育成绩的关键指标,以笼统化的体育项目来考察学生的体育锻炼程度。开展体育教学时的态度也较宽松,未加强过程性的约束与评价,未能针对学生在参与体育活动过程中的表现予以及时鼓励或是督促。且受考核项目的单一化影响,运动能力较弱的学生常感到难以适应,对待体育活动的情绪较消极。

三、基于终身体育视域下的大学体育教学改革策略

(一)提升体育教学趣味性,增强学生的参与性

现阶段,体育教学中的趣味性缺失问题严重,这显然阻碍了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为有效优化体育教学成效,践行终身体育理念,需进一步增强教学趣味性,借此来提升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如教师可在开展篮球运动教学时,先组织学生集中学习一些简单的篮球技能,针对篮球运动兴趣浓厚的学生,可组织其以小组为单位展开对抗比赛。而针对兴趣薄弱、技术水平不高的学生,不可强行要求其参与高强度的篮球训练,应当引导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简单的花式篮球锻炼。教师应展开分层式教学,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满足其对体育教学趣味性的需求。教育的主体是学生,教师需积极倾听学生的声音,不可强制要求学生参与同等强度的体育活动,避免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受到损伤。在教授运动技巧之余,还可引入一些运动游戏,让学生在参与游戏的过程中达到良好的体育锻炼[3]。同时也可抽出一定的时间开展室内体育课,讲授一些体育常识并组织学生观看一些有关体育运动精神的电影,强化学生的思维认同,使学生逐步形成自主参与体育运动的意识。

(二)结合体育热点项目展开教学,将终身体育理念贯穿到体育教学的全过程

推行教学改革工作的过程中,教师需对课程内容加以调整,积极融入各项热点体育项目,借此来帮助学生提升运动兴趣。热点体育项目具备完善的比赛体系,能够有效契合终身体育理念的长期化、持续化要求,使学生长期投身于该项运动之中。如教师可引导学生成立篮球、羽毛球等体育社团,以体育俱乐部的形式展开教学;可积极组织学生与当地运动俱乐部进行联谊,让学生得到更专业的指导,让学生感知到体育运动所带来的成就感,激发其终身体育意识。在积极融入热点体育项目的过程中,教师应秉持理论结合实践的方式展开教学。教师应当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取舍,摒弃比赛专用技术动作,对项目动作加以优化,进而起到降低训练难度的目的,使学生获得良好的运动体验。如篮球是比较普及化的运动项目之一,学校及社区普遍都拥有篮球场。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组织部分喜爱篮球运动的学生进行篮球竞技比赛,其他学生可以啦啦队的形式参与。比赛结束后教师可对学生在比赛中的表现加以点评,为学生分析其所使用到的篮球运动技巧,借此强化学生对篮球运动知识的理解,并鼓励学生在课后自行组团锻炼。

(三)创建体育健康档案,完善学科考核机制

终身体育视域下的体育教学改革应达成对体育健康档案及学科考核机制的完善化建设,学校应由顶层设计角度出发,为学生设置专门的健康档案,作为开展体育教学的关键参照。学校需成立科学的体检制度,依据体检报告为学生制订相应的锻炼计划。如若学生整体身体状况良好,但存在家族心脑血管疾病遗传史,本身心率也略高,教师便可为学生制订能够促进心脑血管健康的锻炼计划,让学生严格依照计划参与长跑运动。同时还需在其参与训练的过程中及时加以指导,科学设定阶段性目标以及长期目标,切实提升其身体健康水平。针对BMI指数超标的学生可为其制订科学的减重计划,借助合理的体育运动达到减轻体重、增强体质的作用[4]。据此,学生便能真正感知到参与体育运动的真正作用,体会到体育锻炼给自己带来的好处,并自觉形成终身体育意识。与此同时,还需摒弃以往的考核机制,设计出具备针对性的学科考核指标。具体来说,应当强化过程性评价,将学生在参与体育教育过程中所表现出的运动意识与态度、运动能力进步程度、运动计划执行结果等都纳入综合考核范畴之中,进而激发其运动欲望,提升教学评价的合理性。在开展体质测试的过程中,也应加入选考项目,让学生选择自己最擅长的项目进行测试,进而有效扭转学生对体质测试的抵触、排斥心理,帮助其提升运动兴趣。

(四)营造体育文化氛围,潜移默化地培养终身体育意识

校园是大学生的主要生活场所,其行为举止、思想意识以及价值取向都将受到大环境的影响。这也意味着环境能够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是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关键所在。基于此,校方应当进一步加强对基础设施的建设,积极组织各项体育赛事,借助活力充盈的体育运动项目提升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培养其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学校应营造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在积极优化课堂教学成效的同时,做好课后体育活动的组建,确保学生既能得到良好的体育运动技能,又能得到完善的锻炼机会,能够随时随地地参与体育锻炼。课堂锻炼是一个预习、学习的过程,课外运动则是一个复习、巩固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的体育运动意志能得到有效增强,能够最终形成良好的终身体育意识。这种校园文化氛围下的终身体育理念将贯穿大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活中,体育锻炼将是一种常态化的生活项目,学生便能受大环境的长期影响,形成自觉参与体育运动的意识。

四、思考与建议

体育教学与终身体育间呈现出高度吻合性。尽管近几年社会教育理念的变革使体育教育的受关注度有了很大的上涨,但学生仍存在体育意识低下、不重视体育锻炼的问题。基于此,新时期的高校体育教师应当积极推行教学改革工作,借助合理的举措来达成对学生思维意识的全面提升,加快体育教学工作的时代化转型。首先,应当做好终身教育理念的贯彻,将这一思想融入体育教学的全过程中,积极向学生普及终身体育知识的要义。教师应树立终身教育式的指导理念,扭转学生对竞技体育的认知,增强学生对终身体育的元认知,在传授体育运动技能、增强学生身体素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主动了解体育理论知识。教师需秉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开展教学,深入分析学生的体育认知水平,展开针对性的教学[5]。并针对学生的综合水平进行备课,调整好教学进度及难度,在进行基础技能传授的过程中结合学生的个性特征,丰富体育运动形式,达成对学生运动兴趣的有效激发,进而为终身体育理念的培养打好基础。其次,应当提升教育科学性,正确认知体育教育的时代发展新趋势。教师应当达成对体育改革的深刻独到见解,并将其反映到实践教学之中。一方面需坚持智育与体育并举,强化通识教育的同时,也应当贯彻好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体育强国的要求,进一步指向体育运动的全民性特征,让中华体育精神得以有效传扬。另一方面应强化情商和体育运动精神的并举化发展。践行终身体育思想的根本目的在于发扬体育运动的育人价值及健康价值,在推行体育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加强意志锻炼,让学生形成吃苦耐劳、敢于竞争的良好品质,确保学生能够承担一定的运动负荷。最后,应当做好课程优化,加强课内运动项目及课外运动项目的组建。校方需严格依照高校体育工作标准进行课程制订,大一、大二阶段的本科学生体育必修课应当不少于144学时,每周需安排90分钟的体育课程;需把好质量观,坚持小班教学,将班级人数控制在30人以内;应积极研发体育课程项目,项目数量不少于15个。此外,大三、大四阶段需落实选修课程,丰富教育内容,让学生依照自身喜好进行课程选择,达到对体育运动技能的巩固。为有效践行终身体育理念,还需强化课外体育活动的组建,利用迎新、社团及各大节日组织体育活动。另外,还可运用打卡系统、跑步App等达成对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各项指标的全面反馈。综上所述,体育运动能够起到增强体质、促进全面发展的作用,是学生成长过程中至关重要的内容。现阶段的大学体育教学工作仍存在许多尚待改革的问题,新时期的大学体育教育者需予以正视并积极倡导终身体育理念,借助合理、有效的教学改革策略提升学生对体育课程的重视度,做好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教学任务。

作者:赵涵颖 单位:吉林师范大学